0--高速铁路测量技术作业手册(1.4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版本号:1.4)
无砟轨道施工测量手册
技术标准、作业细则、注意事项
中铁五院王晓凯
2016年9月北京
目录
序言 (10)
第一部分主要技术控制指标 (11)
1、加密CPⅡ点及水准基点测量主要技术控制指标 (11)
2、CPⅢ网测量主要控制指标 (11)
3、支承层及底座板放样及验收测量相关控制指标 (12)
4、轨道基准网测量相关控制指标 (13)
5、轨道板及道岔板精调及精调后检测相关控制指标 (14)
6、轨道精调测量及道岔精调测量 (16)
第二部分作业细则 (12)
1、加密测量作业细则 (12)
1.1 准备工作 (12)
1.2 选点及埋标 (12)
1.3 CPⅡ点加密测量 (12)
1.4 二等水准加密测量 (13)
2、CPⅢ测量作业细则 (14)
2.1准备工作 (14)
2.2选点及埋标 (15)
2.3 CPⅢ平面网观测 (16)
2.4 CPⅢ高程网观测 (19)
2.5三角高程测量(二等水准上桥) (21)
3、支承层/底座板测量作业细则 (22)
4、轨道基准网测量作业细则 (24)
4.1准备工作内容 (24)
4.2轨道基准点及定位锥点的放样埋设 (24)
5、轨道板精调作业细则 (26)
5.1 准备工作 (26)
5.2 精调作业 (27)
6、轨道板灌注后检测作业细则 (28)
6.1 准备工作内容 (28)
6.2 轨道板灌注后检测 (28)
7、轨道精调作业细则 (29)
7.1 准备工作内容 (29)
7.2 轨道精调 (30)
8、道岔精调作业细则 (33)
8.1 准备工作内容 (33)
8.2 道岔精调 (33)
第三部分作业注意事项 (36)
1、CPⅡ及二等水准加密测量 (36)
2、CPⅢ测量 (36)
3、底座板/支承层放样及验收测量 (37)
4、轨道基准网测量 (37)
5、轨道板精调及灌注后检测 (38)
6、轨道精调及道岔精调 (39)
第四部分其它 (40)
1、运营期间上道程序 (40)
2、铁路营运线管理规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道岔与正线过渡区轨道平顺性处理 (40)
4、桥梁梁体变形测量与布板软件数据对接 (44)
5、道岔板精调及灌注后验收测量 (46)
序言
1、行文中《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601-2009)简称为《高铁测规》。
行文中《高速铁路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铁建设〔2010〕240号)简称为《验收标准》。
行文中《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工程施工精调作业指南》(铁建设函〔2009〕674号)简称为《精调作业指南》。
行文中《关于印发<无砟轨道和高速道岔首件工程评估实施细则>的通知》(工管技〔2010〕35号)简称为《首件工程评估实施细则》。
针对本项目专门做出从严的或特殊的精度要求称之为“专项要求”。
第一部分主要技术控制指标
1、加密CPⅡ点及水准基点测量主要技术控制指标
1.1 点位位置控制指标
1)加密CPⅡ点位位置满足:
间距400~800m,距中线50~200m,满足CPⅢ网联测的要求。
《高铁测规》2)加密水准基点点位位置满足:
点间距应 2km和CPⅢ水准路线附合路线长度不得大于3km。
《高铁测规》1.2 测量及成果精度主要控制指标
1)加密CPⅡ点测量统一采用三等GPS测量。
《高铁测规》
加密CPⅡ点GPS测量的精度指标
2
水准测量限差要求(单位:mm)
3
提高长桥上下二等水准高程传递精度,将两组观测高差较差从《高铁测规》中的2mm提高到1mm,从严要求。
“专项要求”
2、CPⅢ网测量主要控制指标
2.1 CPⅢ点布设、编号和标识控制指标
1)CPⅢ点布设及编号按《高铁测规》执行。
《高铁测规》
2)CPⅢ点标识考虑到按《高铁测规》执行,现场操作存在困难,统一放大到50cm×20cm。
“专项要求”
2.2 CPⅢ网观测和数据处理主要控制指标
1)CPⅢ平面网数据处理主要控制指标《高铁测规》
CPⅢ平面自由网平差后方向和距离改正数限差
2)CP
精密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单位:mm)
相邻CPⅢ点高差中误差不应大于±0.5mm。
《高铁测规》2.3 有关CPⅢ控制网复测的说明
1)CPⅢ点复测与原测成果的X、Y坐标较差应≤±3mm,且相邻点的复测与原测坐标增量△X 、△Y较差应≤±2mm。
《高铁测规》2)CPⅢ点高程复测与原测成果的高程较差≤±3mm,且相邻点的复测高差与原测高差较差≤±2mm时,采用原测成果。
《高铁测规》
3、支承层及底座板放样及验收测量相关控制指标
3.1 模板安装允许偏差和检验数量《验收标准》
支承层模板安装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3.2
支承层及底座板验收测量内容及允许偏差,由《验收标准》中的每20米验收一处从严要求为每6.5m验收一处。
“专项要求”
顶面高程验收测量断面宽度统一定为2.45,外业观测底座板中心左右两侧各1.225m处(沿断面方向定义,轨道板粗铺后,验收点距板外侧边缘为5cm);断面里程间距6.5米,统一采用板号通过布板软件计算,尤其注意右线采用板号计算,不允许采用左线里程间隔6.5米推算。
“专项要求”
支承层外形尺寸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
4、轨道基准网测量相关控制指标
4.1 轨道基准点和定位锥点现场放样控制指标
1)轨道基准点及轨道板铺设锥点的放样距离不应大于80m ;
2)平面放样允许偏差:轨道基准点为±5mm,铺设锥点为±5mm 。
《精调作业指南》
4.2 轨道基准点平面测量及数据处理控制指标
1)每站观测的CP Ⅲ控制点不应少于4对,观测的轨道基准点为11~16个。
2)CP Ⅲ点以及轨道基准点各半测回测量的坐标值与其平均值间的较差≤0.4mm 。
3)CP Ⅲ控制点坐标不符值限差要求
CP Ⅲ控制点残差
4)相邻测站重叠CP “专项要求” 5)重叠区内轨道基准点的平面位置允许偏差:
横向≤0.3mm ,纵向≤0.4mm 。
《高铁测规》
4.3 轨道基准点高程测量及数据处理控制指标
1)单程水准路线应为大约300m ,附合路线闭合差限差按S 20.5 计算。
“专项要求” 2)轨道基准点往返测高程值与平均值间的较差≤0.3mm 。
《高铁测规》 3)相邻测段间重叠观测5个轨道基准点。
“专项要求” 4)重叠区内轨道基准点高程较差≤0.3mm 。
《高铁测规》
5、轨道板及道岔板精调及精调后检测相关控制指标
5.1 轨道板粗铺控制指标:轨道板粗铺时位置偏差纵向不大于10mm ,横向不大于10mm 。
《验收标准》
5.2 轨道板精调控制指标
轨道板精调后的允许偏差 《验收标准》
的要求。
5.3 轨道板精调后检测控制指标
灌注后验收采用CPⅢ进行测量,允许偏差应符合下表规定。
《验收标准》
轨道板灌注后位置允许偏差
注:依据
差值不宜超过允许偏差值的1.5倍,其中相邻轨道板接缝处承轨台顶面相对高差、平面位置两项指标不允许出现连续3块板以上同向搭接偏差。
5.4 道岔板粗铺控制指标:道岔板粗铺时偏差纵向、高程不大于5mm,横向不大于5mm。
《验收标准》5.5 道岔板精调控制指标
道岔板精调后的允许偏差《验收标准》
灌注后验收采用CPⅢ进行测量,允许偏差应符合下表规定。
《验收标准》
轨道板灌注后位置允许偏差
6、轨道精调测量及道岔精调测量
6.1轨道静态平顺度检测允许偏差:
轨道精调测量采用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完成,精调作业的规向基本轨,曲线地段以外轨为准,直线地段与大里程方向下一个曲线相同,相对于规向基本轨的另一轨为高低基本轨。
轨道静态平顺度允许偏差“专项要求”
注:站台处的轨面高程不应低于设计值。
6.2道岔几何状态检测允许偏差:
道岔定位中线允许偏差为±2mm,轨面高程允许偏差为-5~0mm。
《验收标准》共含A类项点9项;B类项点1040项;C类项点90项。
直向通过速度250km/h及以上正线有砟道岔安装实体质量检测允许偏差
《首件工程评估实施细则》
直向通过速度250km/h及以上正线无砟道岔安装实体质量检测允许偏差
《首件工程评估实施细则》
第二部分作业细则
1、加密测量作业细则
1.1 准备工作
1)确定CPⅡ及二等水准加密测量技术方案。
2)确定CPⅡ及二等水准加密测量工作组织方案。
3)仪器设备、数据解算软件准备。
施工单位配备满足加密测量要求的双频GPS接收机,加密CPⅡ外业测量开始前,需对待测量点位区域的卫星进行星历预报,以避开星况差的时间段,制定详细的测量计划。
投入使用的水准仪最低型号为DS1,二等水准测量前,需对仪器的i角进行检校。
使用测量仪器必须经过专业部门的检定且在有效检定期间内作业。
4)仪器设备、预埋标件检测。
1.2 选点及埋标
1)路基段:在基础稳定、不易破坏、具备GPS观测条件且满足CPⅢ平面网测量要求的地方选择加密CPⅡ点位;二等水准加密点位可与CPⅡ加密点共点,也可选择在路基段接触网扩大基础顶面;然后组织人员进行桩位埋设,监理单位旁站检查。
2)桥梁段:CPⅡ加密点布设在桥梁固定支座端的防撞墙顶部,埋设强制对中标志;二等水准加密点布设在沉降稳定的桥墩上。
3)隧道内加密测量由设计单位完成。
埋设点位基座架设天线架设棱镜架设
1.3 CPⅡ点加密测量
1)统一采用GPS测量方法,要求同一时段观测,采用同一个厂家、同一型号的大地测量型双频GPS仪器设备,GPS标称精度不低于5mm±1ppm×D(D为基线边长),且架设仪器时必须采用经过检校的带管水准气泡的精密支架。
2)加密CPⅡ点按三等GPS网的观测要求进行施测,必须以边连或网连方式构网,并附合到两边相邻的CPⅠ上。
另外,如果相邻段落已经进行了加密CPⅡ测量工作,则本次测量必须
联测与本段落相邻的加密CPⅡ点。
3)制定星历预报与第二天的观测计划(包括观测时间段、测量人员以及迁站安排等)。
4)测量人员就位后拧下CPⅡ预埋件上的保护盖,将连接盘安装在CPⅡ预埋件上(注意安装的连接盘要处于水平面上,避免调高螺钉处于极限的状态),连接好仪器设备后,通电检测仪器接收及锁星状态后关机等待。
5)在观测计划规定的时间点前5分钟开机观测,测量人员应该随时监控仪器观测状态及卫星失锁情况,做好记录,特殊情况下(如卫星连续观测中断,连续失锁严重,GDOP值超限,设备断电等)观测员应及时通知调度改变计划观测。
6)按作业指导书要求在CPⅡ点上完成两个时段的观测,过程中测量人员遵守观测纪律(如:不得离开正在工作的仪器、不得在仪器附近使用无线电子设备等)。
7)观测完成,测量人员收好设备、拧好预埋件保护盖后迁站,进行下一时段的卫星观测。
1.4 二等水准加密测量
1)观测前30分钟,应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下,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
2)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的三角架时,应使其中两脚与水准路线的方向平行,而第三脚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
3)水准尺须采用辅助支撑进行安置,测量转点应安置尺垫,尺垫选择坚实的地方并踩实以防尺垫的下沉(尺垫重量5kg)。
4)应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仪器只能在厂方规定的温度范围内工作,日出与日落前30min内;太阳中天前后各约2h内(可根据地区、季节和气象情况,适当增减,最短间歇时间不少于2h);标尺分划线的影像跳动剧烈时;气温突变时;风力过大而使标尺与仪器不能稳定时禁止观测;遇震动干扰时停止观测,确信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才能启动测量键。
5)每一测段的往测与返测,其测站数应为偶数。
由往测转为返测时,两支标尺应互换位置,并应重新整置仪器。
6)一测站观测顺序:
①往、返测奇数测站照准标尺分划顺序为:
后视标尺;前视标尺;前视标尺;后视标尺。
②往、返测偶数测站照准标尺分划顺序为:
前视标尺;后视标尺;后视标尺;前视标尺。
7)一测站操作程序如下(以奇数站为例):
①首先将仪器整平(望远镜绕垂直轴旋转,圆气泡始终位于指标环中央);
②将望远镜对准后视标尺(此时,标尺应按圆水准器整置于垂直位置),用垂直丝照准
条码中央,精确调焦至条码影像清晰,按测量键;
③显示读数后,旋转望远镜照准前视标尺条码中央,精确调焦至条码影像清晰,按测量键;
④显示读数后,重新照准前视标尺,按测量键;
⑤显示读数后,旋转望远镜照准后视标尺条码中央,精确调焦至条码影像清晰,按测量键。
显示测站成果。
⑥测站检核合格后迁站。
6)测站观测误差超限,在本站发现后可立即重测,若迁站后才检查发现,则应从水准点或间歇点(应检测附合限差)起始,重新观测。
7) 水准基点加密时,水准线路必须联测到至少3个线路水准基点上,以检验联测水准点是否发生沉降。
8) 水准线路采用往返观测,并沿同一路线进行,往返观测在一日的不同时间段进行。
9)测段往返测超限时的处理: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超限时,应先就可靠程度较小的往测或返测进行整段重测,并按下列原则进行取舍。
①若重测的高差与同方向原测高差的较差超过往返测高差不符值的限差,但与另一单程高差的不符值不超出限差,则取用重测结果;
②若同方向两高差不符值未超出限差,且其中数与另一单程高差的不符值亦不超出限差,则取同方向中数作为该单程的高差;
③若重测高差(或两同方向高差中数)与另一单程的高差不符值超出限差,应重测另一单程;
④若超限测段经过两次或多次重测后,出现同向观测结果靠近而异向观测结果间不符值超限的分群现象时,如果同方向高差不符值小于限差之半,则取原测的往返高差中数作往测结果,取重测的往返高差中数作为返测结果。
10)其它观测注意事项等均遵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规范进行。
2、CPⅢ测量作业细则
2.1准备工作
1)检查准备测量的段落是否已经通过沉降评估,未通过区段不允许进行CPⅢ测量工作。
2)确定CPⅢ测量技术方案,尤其注意段落的划分与衔接。
3)确定CPⅢ测量工作组织方案。
根据施工组织计划、现场工程进度以及沉降评估通过的情况,完成CPⅢ观测段落划分,对满足观测条件的段落确定CPⅢ测量工作组织方案,依照CPⅢ测量技术方案进行观测。
人员要求(以一个作业组为参考):
CP Ⅲ平面组:计5人(仪器站2人,棱镜2人,高级控制点(CPI 、CP Ⅱ)1人) 高程观测组:(路基,桥梁段白天作业):计3人(仪器1人,立尺2人); 高程观测组:(夜班及隧道内):共计5人(仪器1人,立尺2人,打灯2人); 3)仪器设备、数据解算软件准备。
施工单位配备满足加密CP Ⅲ测量要求的全站仪及棱镜组件。
平面测量仪器精度:(1″,1mm+2ppm ) 高程测量仪器精度: DS1
配套设备:温度计(温度读数精确至0.2℃),
气压计(气压读数精确至0.5hPa )
照明设备(满足长时间晚间作业的照明手电)
机载或手簿观测软件观测原始数据格式必须和中铁一、四院CP Ⅲ数据处理软件兼容。
4)仪器设备、预埋标件检测。
平面连接件检测
高程连接件检测
高差常量检测
2.2选点及埋标
1)路基段:首先建立CP Ⅲ辅助立柱,按照设计要求,接触网基础、接触网扩大基础与辅助立柱一次性浇铸成型,保证辅助立柱的稳定;稳定以后,在辅助立柱顶部往下20cm 处侧面,垂直于线路方向打孔,用水清洗完孔中的粉尘,使用快干砂浆或锚固剂埋设CP Ⅲ标志预埋件。
2)桥梁段:CP Ⅲ标志布设在桥梁固定支座端防撞墙顶面上,每一对标允许的最大里程差为3米。
3)隧道段:CP Ⅲ标志布置在电缆槽顶面以上30~50cm 的边墙内衬上,用横向垂直打孔方式,垂直于边墙内衬面,用水清洗完孔中的粉尘,使用快干砂浆或锚固剂埋设CP Ⅲ标志预埋件。
4)施工单位在埋设过程中注意检查轴心和预埋件间隙,轴芯全部插入预埋件后套筒沿口应和轴芯突出横截面密接有异常情况的预埋件不能使用; 埋设过程注意清理,防止锚固剂或胶
水流入预埋件;埋设完成注意小心清理干净多余锚固剂,保证点位埋设美观。
5)监理单位在CPⅢ标志布置过程中,检查路基段辅助立柱的钢筋配筋情况,与接触网基础钢筋捆扎是否规范,混凝土标号是否达到要求,满足要求的方可浇铸施工;CPⅢ标志预埋件的打孔埋设中,检查孔中的粉尘是否清理干净,标志埋设是否稳固;发现不合格的桩位、点位一定要求返工,必须保证CPⅢ标志的稳定性。
6)平面测量时,选择插口的短轴芯12根,要求和已安装的预埋件连接紧密;先取出塑料帽,把轴芯插入预埋件,使轴的突出横截面和预埋件严密连接,忌用扳手、锤子等工具强力安装轴芯;将棱镜安装在棱镜测量杆插头上(确定插到底部),旋转棱镜头对准全站仪,测量完将塑料帽盖好。
7)高程测量时,选择4根插口的长轴芯,要求和已安装的预埋件连接紧密;先取出塑料帽,把轴芯插入预先安置好的套筒,使轴的突出横截面和预埋件边沿密贴,忌用扳手、锤子等工具强力安装轴芯,测量完后将塑料帽盖好。
CPⅢ平面连接件及棱镜安装CPⅢ平面观测
CPⅢ高程连接件安装CPⅢ高程观测
2.3 CPⅢ平面网观测
1)CPⅢ平面控制网测量前,应确保线路两侧200m范围内可视的CPⅡ控制点密度达到纵向400m~800m左右,否则应同精度加密CPⅡ控制点。
测量实施前作业人员应对仪器与CPⅢ测
量软件各部件的性能、作用及操作程序、方法、技术要求等全面了解后,方能独立作业,作业过程中人员不得离开仪器或棱镜。
2)测量前,应预先将仪器、气压表、温度计置于现场恒温环境下(非太阳直射)打开,使与外界相适应,经过一段时间后再观测。
读取气象元素时,气压表应置平,防止指针搁滞,温度计须悬挂在离地面约1.5m左右或与仪器近似同高,不受阳光直射、受辐射影响小和通风良好的地方。
3) CPⅢ平面网的外业观测,应采用自由测站边角交会的测量方法;观测时,宜从区段的一端依次观测至区段的另一端。
4)自由测站间距宜为120m,每一测站应观测6对CPⅢ控制点,每一个CPⅢ点应保证有三个方向和三个距离的交会。
当遇施工干扰时,可按60m间距自由测站,每一测站应观测4对CPⅢ控制点、每一个CPⅢ点应保证有四个方向和四个距离的交会。
测量过程中应严格按这两种标准CPⅢ测量方式进行测量,不允许少测或多测。
5)CPⅢ平面网水平方向观测应满足下列要求:
在测量过程中,应按作业指导书中的规定的要求在采集软件中设置相应的限差,并严格按限差要求控制测量数据的精度。
6)CPⅢ平面网的距离测量应采用多测回距离观测,并满足下列要求:
CPⅢ平面网的距离观测应与水平方向观测同时进行。
距离观测时,盘左和盘右分别对同一CPⅢ点进行测量,半测回间距离较差不应大于1mm。
盘左和盘右的平均值为一测回的距离测量值。
CPⅢ点距离测量的测回数应与水平方向相同,各测回间距离较差不应大于1mm。
7)CPⅢ平面网外业观测应满足下列要求:
每一测站测量时应对距离进行气象改正。
温度读至0.5℃,气压读至0.5hPa。
自由测站附近有CPⅠ或CPⅡ时应进行联测,每个CPⅠ或CPⅡ被联测的测站3个。
CP Ⅲ区段两端头的加密CPⅡ点的联测次数不少于4。
平面观测宜安排在晚上或阴天进行。
晚间观测时应注意视线方向不能有强光直射,且测站附近不能有震动干扰。
置于CPⅢ控制点的棱镜杆与预埋件连接应保证两者完全套合,应确保棱镜在棱镜杆上安装到位并正对全站仪。
8)外业观测(以LeicaDMS为例)仪器设置。
①全站仪的自动检校
在测量开始前,需检查全站仪的检定证书是否在有效期内,仪器本身是否存在显著的轴系误差。
检校项目主要包括:补偿器、ATR、水平角和竖直角。
②全站仪通信参数配置:对通信参数进行配置,全站仪通信参数必须与LeicaDMS 采集软件中的相一致,如通信端口、传输速率、奇偶检校、数据位、停止位等参数。
进入TCA2003 主界面后,点击F3(CONF)打开SYSTEM CONFIG页面,进入“4 GeoCOM
Communication param.”菜单,对通信参数进行配置,全站仪通信参数应和LeicaDMS 采集软件中的相一致。
③开启自动照准ATR功能
点击aF…按钮进入ADDIT. FUNCTION 页面,点击F1 打开ATR 功能。
④开启精密测距模式
点击aF…按钮打开ADDIT. FUNCTION 页面,进入“2 EDM measuring program”菜单,选择精测模式—Precise meas.。
⑤开启补偿器
点击aF…按钮打开ADDIT. FUNCTION 页面,进入“3 Compensator/HZ Correction”菜单,将Instr.setup 设置为Stability Check,Compensator 和HZ-corr 均设置为ON。
⑥设置棱镜常数
进入TCA2003 主界面后,点击F6(MEAS)进入MEASURE MODE 页面,点击F4(TARGT)进入TARGET DATA 页面,然后点击F1(PRISM)进入棱镜常数设置界面,点击一下“Shift”按钮进入PRISM SELECTION 页面,然后再点击F4(DEF)按钮进入PRISM CONSTANTS 页面,设置好相应棱镜常数后点击CONT 按钮返回到PRISM SELECTION 页面,选择设置好的棱镜类型即可。
⑦设置气象参数、折光系数
进入TCA2003 主界面后,点击F6(MEAS)进入MEASURE MODE 页面,点击F4(TARGT)进入TARGET DATA 页面,然后点击F2(PPM)进入气象参数设置界面,设置好后点击CONT 按钮完成设置。
⑧进入在线控制模式GeoCOM
进入TCA2003 主界面后,点击F1(EXTRA)进入EXTRA FUNCTIONS 页面,选择“1 On-line mode<GeoCOM>”,当弹出提示时,选择“YES”即可。
9)外业采集软件操作(以LeicaDMS-PDA 软件操作步骤为例)。
新建工程—>通讯设置—>限差设置—>气象设置—>设站—>手动观测学习—>数据采集—>精度统计—>计算测站—>坐标设站—>自动交会学习—>数据采集—>精度统计—>计算测站坐标…。
10)外业观测操作流程(以LeicaDMS-PDA 软件操作步骤为例)。
LeicaDMS-PDA 采集系统支持所有Leica 系列智能型全站仪,其功能主要包括项目管理、串口通信与仪器参数配置、目标学习、数据自动采集、数据质量统计、测站坐标计算、成果输出等功能。
一般的操作流程是:
①限差设置:严格按作业指导书要求设置限差。
②测站设置:精确整平,并旋转不同角度检查,若不水平需对补偿器进行自动检校。
③学习测量:学习测量必须保证所学的CPIII点号的正确性,每测站均要询问前后最远一对CPIII点的点号。
若测量过程发现点号错误,需进行现场记录并在交付数据时告诉计算人员。
④自动测量:开始自动进行第一测回测量时,观测人员需对各CPIII点测量是否正确进行确认,避免学习错误。
严格控制数据采集质量,对不合格的观测值重新测量直至合格为止。
若长时间测量不合格,需检查温度、气压是否发生变化,若已发生变化,需输入当前的气象参数,并整个测站返工重测。
⑤自由测站附近有CPⅠ或CPⅡ时应进行联测(指路基地段)。
每个CPⅠ或CPⅡ被联测的测站数不应少于2个,宜为3个。
⑥置于CPⅢ控制点上的球形棱镜与预埋件套管应完全密合,两者之间不应有翘起或没有完全接触的部分,并应确保棱镜安装到位后正对全站仪。
棱镜安装完成后,摆设棱镜的人员需相互检查对方的棱镜摆设是否合格,若不合格应及时摆好,并通知司镜观测人员。
观测人员须待棱镜正确安置后方可进行测量。
⑦测量开始后,应在现场认真填写CPⅢ平面网自由测站的外业测量记录,不允许事后补填。
外业记录内容包括:天气状况、温度、湿度、气压、CPⅢ点号与观测顺序、示意图上的CPⅢ点的相互关系以及点号输错问题与其他异常情况。
待外业测量完成后,外业测量记录与测量数据一并上交。
2.4 CPⅢ高程网观测
1)CPⅢ高程控制网测量前,应确保线路两侧500m范围内线路水准基点的密度达到纵向间距
2km左右,否则应用同精度水准测量的方法加密线路水准基点。
2)CPⅢ高程网的外业观测应符合作业指导书的技术要求,采用单程或往返测精密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每相邻的四个CPⅢ点之间应构成水准闭合环,相邻CPIII点的水准环闭合差不得大于1mm;CPⅢ点与上一级水准点的联测应采用独立往返精密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
3) CPⅢ高程网外业观测成果的质量评定与检核内容应包括:测站数据、水准路线数据检核和每千米水准测量高差的偶然中误差计算,当CPⅢ水准网的环数超过20个时应计算每千米水准测量高差的全中误差。
4)一测站观测顺序:
①往、返测奇数测站照准标尺分划顺序为:
后视标尺;前视标尺;前视标尺;后视标尺。
②往、返测偶数测站照准标尺分划顺序为:
前视标尺;后视标尺;后视标尺;前视标尺。
5)一测站操作程序如下(以奇数站为例):
①首先将仪器整平(望远镜绕垂直轴旋转,圆气泡始终位于指标环中央);
②将望远镜对准后视标尺(此时,标尺应按圆水准器整置于垂直位置),用垂直丝照准条码中央,精确调焦至条码影像清晰,按测量键;
③显示读数后,旋转望远镜照准前视标尺条码中央,精确调焦至条码影像清晰,按测量键;
④显示读数后,重新照准前视标尺,按测量键;
⑤显示读数后,旋转望远镜照准后视标尺条码中央,精确调焦至条码影像清晰,按测量键,显示测站成果。
⑥测站检核合格后迁站。
8)观测中应遵守的事项
①晴天观测时,应避免阳光直射仪器;标尺分划线的影像跳动剧烈、气温突变、风力过大且使标尺与仪器不能稳定时禁止观测;扶尺时宜使用尺撑,使水准尺稳定、竖直。
各测段的一组往返测宜安排在不同时间段内进行。
②观测前30min,应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下,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设站时,应用测伞遮蔽阳光;迁站时,应罩以仪器罩。
使用数字水准仪前,还应进行预热,预热不少于20次单次测量。
③对于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圆水准器,应严格置平。
④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的三角架时,应使其中两脚与水准路线的方向平行,而第三脚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
⑤每一测段的往测与返测,其测站数应为偶数;由往测转为返测时,两支标尺应互换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