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
19世纪时,孟德尔连续8年得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规律。
他将能遗传给下一代并决定下一代性状的物质称作遗传因子。
然而遗传因子具体是什么物质呢?这成为接下来百多年间生物学家们研究的重点。
何为遗传物质呢?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下。
遗传物质即亲代与子代之间传递遗传信息的物质。
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细胞的生长和繁殖过程中能够精确的复制自己;
2能储存巨大的遗传信息;
3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新陈代谢和生物的性状;
4能在后代之间传递遗传信息;
5结构稳定,并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下面我们来追随着科学家们对遗传物质的发现历程:
19世纪末,科学家认为细胞功能与遗传性状的主控者为细胞核
1871年,米歇尔发现脓的细胞核中有酸性物质,进而发现了核酸。
他从伤口的粘稠脓液中用酒精沉淀出了酸性物质。
1889年,阿曼特纯化了核酸,并确认核酸的组成物质为核苷酸。
科学家们得出了遗传物质为染色体,然而究竟是蛋白质还是DNA呢?这个问题又困扰了科学家们几十年。
直到1928年,格里菲斯所做的用肺炎双球菌感染小家鼠的实验。
肺炎双球菌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类型或品系。
一个是有毒的光滑类型,简称为S型。
一个是无毒的粗糙类型,简称为R型。
S型的细胞有相当发达的荚膜(或称为被囊)包裹着。
荚膜由多糖构成,其作用是保护细菌不受被
感染的动物的正常抵抗机制所杀死,从而使人或小家鼠致病(对人,它能导致肺炎;对小家鼠,则导致败血症)。
但在加热到致死程度后,该类型的细菌便失去致病能力。
由于荚膜多糖的血清学特性不同、化学结构各异,S型又可分成许多不同的小类型,如SⅠ、SⅡ、SⅢ等。
而R型细胞没有合成荚膜的能力,所以不能使人或小家鼠致病。
它不能合成荚膜的原因在于一个控制UDPG一脱氢酶的基因发生了突变,R,S两型可以相互转化。
1928年,格里菲斯将肺炎球菌SⅡ在特殊条件下进行离体培养,从中分离出R型。
当他把这种R型的少量活细菌和大量已被杀死的SⅢ混合注射到小家鼠体内以后,出乎意外,小家鼠却被致死了。
剖检发现,小家鼠的血液中有SⅢ细菌。
这一实验结果可以有三种解释。
(1)SⅢ细菌可能并未完全杀死。
但这种解释不能成立,因为单独注射经过处理的SⅢ时并不能致死小家鼠。
(2)R型已转变为S型。
这一点也不能成立,因为剖检发现的是SⅢ不是SⅡ,R型从SⅡ突变而来,理应转化为SⅡ。
(3)R型从杀死的SⅢ获得某种物质,导致类型转化,从而恢复了原先因基因突变而丧失的合成荚膜的能力。
格里菲斯肯定了这种解释。
这就是最早发现的转化现象。
三年之后,研究者们发现,在有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存在的条件下,体外培养R型的培养物,也可以产生这种转化作用。
此后不到两年,又发现S 型细菌的无细胞抽提物加到生长着的R型培养物上,也能产生R向S的转化(R→S)。
于是,研究者们提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培养物或其无细胞抽提物中,一定存在着某种导致细菌类型发生转化的物质。
这种物质究竟是什么,人们尚不知道,为便于研究,暂时叫做“转化因子”(transformingprinciple)。
格里菲斯发现转化作用,为尔后认识到DNA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