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统一检测历史试题 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学年第一学期温州市高一期末教学质量统一检测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一)(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
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史记》在评论某一历史阶段时写道,“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

”该历史阶段是
A.夏商时期B.西周时期C.春秋战国D.秦汉时期
2.“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

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

”材料反映长安的“胡化”主要是由于
A.继承北周及隋朝的政治制度B.唐朝对异域文化采取兼收并蓄
C.大运河的开通贯通南北经济D.玄奘西游及鉴真东渡传播佛法
3.永乐三年,他率领二万七千八百多人,分乘二百零八艘木制帆船,由太仓的刘家港出发,开始了持续二十八年之久的航海壮举,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这一壮举,史称
A.郑和下西洋B.鉴真东渡C.法显西行D.空海求法
4.下列项中,不属于
...明清时期对传统科学进行总结的科技著作是
A.《农政全书》B.《徐霞客游记》C.《天工开物》D.《本草纲目》
5.19世纪40年代,清政府被迫与英、美、法等国签订了一批不平等条约,通过这些条约,三国从中国获得了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等。

这批不平等
条约不包括
...
A.《南京条约》B.《望厦条约》C.《黄埔条约》D.《北京条约》
6.有诗云:“老将稀龄更猛威,镇南关外马如飞,先士卒,出兵奇,凉山直捣凯歌归。

”“镇南大捷惊寰宇”“钦北故居耀神州。

”诗中“老将”是指
A.左宗棠B.冯子材C.邓世昌D.林永升
7.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开始的。

这场运动源于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

因此,这场运动高举的旗帜是
A.文学与政治B.民主与科学C.科学与艺术D.民主与共和
8.“有一天他们发现了一个可疑的来访者。

事情很明白,法租界的秘密警察已经紧紧地盯上了这次大会。

于是一个新的计划制定出来:他们要转移到上海以南不远的一处旅游胜地……”。

文中的“旅游胜地”位于
A.杭州 B.宁波
C.嘉兴 D.苏州
9.读右图,所示历史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华北事变”
D.七七事变
第9题
10.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的两万五千里长征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下列项中,属于“长征精神”的有①坚定理想,坚信胜利②独立自主,实事求是
③严守纪律,紧密团结④不畏艰难,不怕牺牲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1.2021年12月14日,国家文物局线上发布陕西省西安市江村大墓的考古发现及研究成果。

大墓地表无封土,周围的外藏坑出土了陶俑、陶器、铜印等物件。

……这些与《史记·孝文本纪》载“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相符。

专家确认江村大墓即为霸陵。

结合所学推断,“江村大墓墓主”是
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武帝D.汉光武帝
12.唐朝的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下列表述与两税法不符合
...的是
A.“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
B.“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C.“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
D.“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13.下列有关中国古代货币发展的阐述,正确的是
①秦始皇统一货币,通行半两钱
②北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③元朝在全国范围开始把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④明朝后期,美洲等地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A.②③B.①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4.《元史·地理志》载,“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这反映了元朝边疆管理
A.面临较大挑战B.呈现与内地一体化趋向
C.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D.以重赋征收和徭役强化为主要手段
15.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个朝代形势图(局部),据此判断该朝代是
第15题图
A.唐朝B.北宋C.明朝D.清朝
16.结合所学,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有
清朝前中期人口数与人均田亩数
时间人口数每口平均田亩数
顺治十二年(1655年)14033900 26.63
康熙五十年(1711年)24621324 28.15
雍正十二年(1734年)27355462 32.54
乾隆十八年(1753年)102750000 6.89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208095796 3.56
①清朝前中期人口持续增长②平均田亩数逐年下降
③资源危机日益显露④康雍乾时期衰象初显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7.这场战争“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昔日京华景象正如洪水过地,荡然无存。

”这场战争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法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8.太平天国运动试图推翻清朝,建立“地上天国”。

“天国”定都于
A.广西金田B.江西九江C.安徽安庆D.江苏南京
19.长期以来,土地问题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近代中国曾经提出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的设想。

阐述这一设想的是
A. B. C. D.
20.有史学著作这样描述:“日陆军自海上分别登陆台湾西岸及南端……不及万人的义勇军及黑旗军对抗数万人,明知势不相侔,仍能喋血奋战四月有余。

”材料描述的是
A.郑成功收复台湾B.甲午中日战争
C.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D.台湾光复
21.时序性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特征。

下列事件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国民革命②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③红军开始长征④南昌起义
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C.②③①④D.③④①②
22.在一九三七年,为了实现全国抗战,我们自动取消了工农革命政府的名称,红军也改名为________,还把没收地主土地改为减租减息。

划线处应该填入
A.志愿军B.抗日联军C.国民革命军D.人民解放军
2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

20世纪50年代,正式倡议将该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的国家有
①印度②缅甸③印度尼西亚④中国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4.党的某次会议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该会议是
A.中共八大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二大D.中共十四大
25.口号是时代的缩影,蕴含着浓郁的时代特色。

某历史学习小组选取了以下四个口号,按历史发展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


②“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


③“分了地,出了气,翻了身,见了天。


④“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A.①②③④B.④①②③C.②③①④D.③②①④
非选择题部分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5分)
26.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出现了新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7分)
材料一五代及宋代初期,占城稻被广泛引入长江流域,它一年可有两熟,甚至三熟,而且产量比一年一熟的小麦要高一倍,从而引发了一场“粮食革命”。

自占城稻被广泛引进之后,适合种植的江南地区终于确立了经济中心的地位,“苏湖熟,天下足”这一谚语就诞生于这一时期。

——摘编自吴晓波《浩荡两千年》材料二宋初科举制度,沿袭唐朝。

从宋太祖开始,科举制度就在逐步变革。

宋人废除了“公荐”制等,取消了门第的限制,确立弥封、誊录等制度,且大量扩充录取名额。

在录取名额中,北宋初年,南方籍进士数量是北方籍数量的近两倍。

江南地区庞大的进士总量导致了“人才之盛,遂甲于天下”。

这种比例悬殊下,北宋中叶,在南北大臣之间产生了对于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

——摘编自傅璇琮等《中国古代文学通论》、乔依婷《宋代进士的时空分布及成因》材料三宋代在婚聘上有两个重大变化:一是择偶标准不像以前那种重门阀世族,而看金榜题名之人;二是比较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利益。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宋初“粮食革命”的主要表现,简述其对中国经济格局的影响。

(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北宋时期为解决“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所采取的措施。

与唐朝相比,北宋科举制的变革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6分)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宋朝社会的新变化。

综合上述材料,请用一句话概括宋代经济发展对制度变革与社会变化的作用。

(5分)
27.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寻找通往伟大复兴光明道路的脚步从未停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无限光明、无比广阔的发展前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分)
材料一两次鸦片战争,洋人已让满清士大夫们饱尝到了“利器精兵,百倍中国”的厉害。

自强之计,首重武备,这是当时经历过战火洗礼的少数先知先觉者的共识,发展军工转而促生洋务派对教育的关注,由教育再及于民用工业之建设。

但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千头万绪,牵连甚多,洋务派未尝拿出一个全盘计划,而是在摸索走向近代化的路上“前进一步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再进一步以后,又必须更进一步”。

——邵达《华夏史录(下)》材料二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一日)
各野战军全体指挥员战斗员同志们,南方各游击区人民解放军同志们:
由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团和南京国民政府的代表团经过长时间的谈判所拟定的国内和平协定,已被南京国民党政府所拒绝。

……我们命令你们:(一)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
——摘编自《毛泽东选集》材料三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我们推动实现一九四九年以来两岸领导人首次会晤、两岸领导人直接对话沟通。

……我们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

祖国完全统一的时和势始终在我们这一边。

今天,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正在信心百倍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

今天,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洋务派推行“洋务新政”的目标,分析“洋务新政”的意义与失败的必然性。

(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发布的历史背景,指出这一命令发布当天所采取的军事行动,并简述这一军事行动的主要成就。

(7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写出“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指出为“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所颁布的法律。

祖国完全统一的势始终在我们这一边,请从经济保障和民心所向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5分)
26.(17分)
(1)表现:占城稻被广泛引入,一年两熟甚至三熟;(2分)稻麦复种制相当普及;(1分)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1分)影响:推动经济重心南移。

(2分)
(2)措施: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

(3分)
趋势:更为完善,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更加强调公平竞争。

(3分)(3)新变化: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等。

(3分)作用:经济发展为制度变革与社会变化提供基础。

(2分)
27.(18分)
(1)目标:自强、求富。

(2分)意义: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2分)
必然性:初衷不是改变封建统治而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

(2分)
(2)背景:三大战役胜利;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北平和谈破裂。

(3分)
军事行动:渡江战役;(1分)成就:迅速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统治覆灭;中华民国时期结束。

(3分)
(3)内容: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1分)
法律:《反分裂国家法》;(1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提升;(2分)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

(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