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终身教育的理论观点有什么认识和体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对终身教育的理论观点有什么认识和体会
你对终身教育的理论观点有什么认识和体会
终身教育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伊斯兰以及中国、印度的古老哲学,其后夸美纽斯、卢梭也提出如“活动学校”、“新型学校”、“为孩子着想”等相似的终身教育思想。

但是终身教育对教育界产生最广泛、最深远的影响还是1972年以后的事情。

终身教育概念最早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郎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的报告中提出来的,经联合国科文组织成员的努力,该概念不断完善与发展。

终身教育思想把“与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开社会各个方面的这种连续性教育”称之为“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已经被认定为进入21世纪的关键所在,也是必须适应职业界的需要和进一步控制不断变化的个人生活的节奏和阶段的条件。

终身教育关注知识、技能、共同生活知识和生存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也强调不断造就人,不断扩充其知识和才能以不断培养判断力和行为能力。

终身教育突破了学校教育的藩篱,延伸了教育概念的外延,加强了教育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认为一个人的学习和教育是“从摇篮到坟墓”的终身学习的过程。

在今天的教育中,我们需要十分重视终身教育理论对我国当前所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

因为终身教育不仅是一个教育概念,一种教育思想,更是一种教育理论,一种教育原则。

终身教育理论的许多思想将会冲击和影响着我们的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我们需要把新课程改革放在终身教育的视阈中去思考和进行实践。

一、终身教育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科学知识和技术的进步
科学知识不仅从数量上是以集合级数增长,而且从领域中也不断延伸。

科学知识已经由宏观领域拓展到微观领域,或者由微观领域发展到宏观领域。

科学知识不断由理论转化成技术,变成直接的生产力,于是人民的注意力已时常转向技术领域发生的迅速变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会议中讨论关于工程师培训的过程中发现仅仅一二十年以前
还处于科学前列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工艺在很多情况下都已经变得过时了。

科学知识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许多专家认识到如果要培养工程师使之能适应明天的日益发展的技术,那么主要的力量就应放在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一个人如果不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那么他就会落伍,而且这条规律使用各个部门,即“在工业和农业的无数个部门中,各级生产都迫切需要时时更新理论概念和技术”。

(二)人口增长
人口的不断增长,导致对教育的需求也不断增长。

人们认识到“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是一种完全合理的要求,情况更是如此。

在人口数量增长的同时,人的寿命也在延长,在有些国家男女人均寿命已经达到或超过70岁,即使有些国家的人均寿命远低于此,但在接近40岁,将达到50岁。

人口的增长,不仅需要教育的数量的发展,而且需要教育的职能、甚至它的性质也需要改变。

(三)自由闲暇的时间增加
随着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形式,范围和内容的闲暇(每个人用于消遣和个人发展的时间)也相应的增加。

虽然不同阶层人口中闲暇时间的分布是很不均衡的,大学教授和农业工人之间有千差万别,男女享受的闲暇也很不平衡的,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已能受益于时间的某中新的安排,“而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无论从个人的利益还是从整个社会的利益来说,人们都应该恰当地利用那一部分时间”。

教育工作者应通过为人们提供认识、思维和表达思想情感的手段来更充分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以便让他们知道如何利用可由他们自由支配的空余时间,避免消极的情绪,过上充实的生活。

(四)思想意识形态的危机
在协调伦理和人与人关系方面,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危机。

以前所信奉的行为准则,思想在今天也越来越不使人心悦诚服,人们米那队多样的抉择,需要对自己思想、判断和情感负责。

但要适应这种危机的情况就需要教育“永不停止”,因为这种教育“从智力、也从情感和想象各方面调动生命的每种能力和手段”。

二、终身教育理论观点
(一)终身教育强调教育机会均等
“一般来说,机会均等原则对所有致力于逐步确立终身教育各个方面的人来说是一项主要标准。

”终身教育给那些因种种原因而未能完成全部学业或因学业失败而离开学校教育系统的人提供新的学习机会。

终身教育机会均等原则符合教育民主的要求,它体现了灵活的教育方法的正确性。

终身教育架构了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之间的联系,强调学校教育之外的成人教育等非正规教育对学校教育的不足的补充,通过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途径来增强教育机会,消除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现象。

(二)终身教育建立在四个支柱的基础之上: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学会认知的途径是将掌握足够广泛的普遍知识与深入研究少数学科结合起来,以便从正身教育提供的机会受益。

学会做事,主要获得能够应付许多情况和集体工作的能力,在学习与工作交替的教育发展中进行
的。

学会共同生活本着尊重多元性,平等了解,在学习中也应学会共同生活。

学会生存,以便更充分的发展自己的人格,并增强自主性、判断力、个人的责任感。

“四大支柱”基础之上的终身教育注重把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设计,强调四大能力的培养。

(三)终身教育的终生性
终身教育是持续的,贯穿一生的着呢各个过程。

终身教育反对学校教育和成人教育之间的分裂现象。

从是上来看,终身教育倡导教育和学习是从一个人出生到死亡的全过程,即“活到老,学到老”。

终身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方式来补充学校教育,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沟通和连接起来。

学习与工作不是一个绝对的分裂过程,职业培训既包括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也将发生在职业岗位中。

终身教育的空间、方式、时间都打破了原由教育概念年的局限性,充分体现出终身教育的终身性。

(四)终身教育密切联系生活
终身教育建立在“终身、教育、生活”等基本术语之上的。

终身教育与生活的联系非常缜密。

终身教育强调在生活中接受教育,同时可能也给他人以教育,每个人终身都在作为所属社区的社会环境中学习与生活,“所属社区具有巨大的教育影响,不论在学习合作与相互职员方面,还是在可能以更深入的方式积极学习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方面,都是如此。

”终身教育理论认为参加社团、宗教团体和政党等活动也可以促进其学习。

三、终身教育理论视阈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现教育机会均等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本着“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宗旨而展开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

它不仅要实现“让每个孩子读得起书”的愿望,而且要实现“让每个孩子上有一定质量保证的学校”的目标。

在终身教育理论的观关照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要从下列机关和方面来促进教育机会均等:第一,在课程设置方面,坚持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的设置地方性课程,促进课程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的结合。

国家课程由国家整体设置,主要为实现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的提高,同时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不同地区的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同地区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相应的课程,以便促进本地的经济发展。

第二,教师对每个学生一视同仁,不同地区之间的教师来源都有一定的保证。

教师需要认真的对待每个学生,而且对待他们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

不同地
区如东部地区的经济发达可能吸引大量优秀的教师资源,但中西部地区的落后可能导致优秀教师资源的“外流”。

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吸引部分优秀教师资源来到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支教,一般确保教师资源的质量。

第三,促进课程资源的相对平等。

课程资源是教育资源的一个重要内容,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也会影响教育质量。

特别是今天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谁拥有快速、正确、全面的信息化课程资源,那么他就会从中获得巨大的利益。

信息化课程资源对于课程改革具有重大影响,对促进学生
教育机会均等有重大意义。

总之,在终身教育历年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在体现教育机会均等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形成学生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课程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当然,新课程改革应时代要求而生,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因为当今时代已经实现网络化、信息化,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信息量持续迅速增加和社会生活知识传播对教育内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导致选择和安排教育内容的程序变得更为复杂和困难。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也应发生变革由传统的三级层次:知识-实用技术-态度和技能,发展到今天的新的三级层次:态度和技能-实用技术-知识。

教育不仅限于给学习者坚定的知识和培养他们对继续学习的兴趣。

它还应该形成他们学习和生活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根据终身教育理论与原则去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变革
终身教育建立在“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等四大支柱之上,终身教育强调学习的概念已经不再单方面的知识的累积,而更是积极学习态度的培养,学习能力的增强。

从终身教育立场来看,新课程改革需要扭转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情景,学生需要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主体性、积极、创造性,从“学会”到“会学”,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学习方法的改变不仅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更是学习态度的改变,学习能力的增强。

教师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变量,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终身教育理念下,教师的职责现在越来越少的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的激励学生的思考。

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教师由课
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构者,教师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由裁判学生成绩的“法官”转变为学生成长的促进者,教师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和创造性的活动: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

教师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教师转变其角色的同时也需要改变教学方法,从侧
重“教”的教学发展到侧重“学”的教学,从“知识”的教学发展到形成“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积极学习态度”的教学,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得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等能力。

(四)新课程改革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
从终身教育观念来看,“终身、教育、生活”三位一体,生活与教育共同构成了终身教育的基础。

终身教育又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不同方式的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途径沟通了教育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在终身教育历年下,新课程需要加强教育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新课程的课程资源来源于生活,课程内容与知识贴近学生周围的生活世界。

其次,加强教育与生活之间的沟通。

新课程需要打破学校教育的界限,让学生积极广泛参加家庭教育活动,以及社会正规和非正规教育,以便实现“在终身开放型和充满活力的系统框架中,任何各都被鼓励进行参与,也就是认清培养的内容,并加以掌握”。

第三,新课程改革让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更好的生活。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与斯宾塞的“教育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之间,其实也有许多相重合的部分。

教育既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习得更多的生存能力、事件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生活的愉悦,培养学习的兴趣,进行“生活”。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生活”与“教育”的有效融合,从而更好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将来的继续学习培养学习态度和兴趣,同时也为将来的生活培养更加积极的态度和情感。

终身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理论,对教育的拓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终身教育理论对我国的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具有积极的影响,我们需要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雅克.德洛尔.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0.
[2]保罗.郎格朗.终身教育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24.
[3]保罗.郎格朗.终身教育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5:28.
[4]保罗.郎格朗.终身教育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34.
[5]雅克.德洛尔.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1.
[6]雅克.德洛尔.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7.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大纲(试行)[N],2001-6-18.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8.
[9]S.拉塞克,等.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43.< bod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