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中国的财政框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构建中国的财政框架
摘要:公共财政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而进行的分配活动,在这一分配活动中,公共支出是其完成环节,没有公共支出就没有公共服务。

所谓公共财政建设,就是一场以公共化为取向的财政制度变革,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涵盖了财政制度变革和职能调整的方方面面。

但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在构建公共财政体制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公共财政存在的问题对策
正文:公共财政是人类社会进入到市场经济发展阶段后所产生的一种财政模式。

公共财政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

中国之所以要实施公共财政模式,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财政职能转变和振兴财政的需要。

公共财政模式的构建应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市场体系和转变政府职能为条件。

要实现从生产建设型财政向公共财政的转变,政府财政应理性地退出私人商品生产领域,而转为为公众提供公共商品和公共服务。

同时,还必须推进财政的民主化和法治化建设。

我国的财政改革己取得一定成就,财政支出结构己突破了传统的注重经济建设的供给模式,迈出了向以公共服务和宏观调控为主要内容的转化。

财政支出模式己逐步转向公共财政。

己经具备了公共财政的某些特征。

但是我国目前主要问题是经济发展较快,社会发展滞后,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现象比较突出。

因此,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进一步完善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针对我国公共财政模式建立过程中公共支出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我国公共支出存在的主要问题
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其理论基础是公共产品和市场失灵,最终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财政支出的范围和结构综合反映一国政府的活动范围和方向,因此财政支出改革是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关键环节。

目前我国公共支出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财政保证国家政权正常运转的资金支出不合理。

满足政府运转是公共财政的首要任务,如国防、行政、公安司法等国家政权建设方面的支出无法靠市场满足,只能通过公共财政加以解决。

但在这些基本支出项目上,公共支出的资金安排是不平衡的。

如行政管理费急剧膨胀,虽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支出的增加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我国行政管理费增长速度过快,超出了同期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GDP 的增长速度,而且这种支出增长结构是不合理的,主要是个人经费增长快于公用经费增长,财政支出供养人员膨胀。

在行政管理费支出急剧上升的同时,我国的国防费支出却是下降的。

国防支出太低难以保证国防建设现代化的步伐,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战略性问题。

国力增强了,而国防力量却相对减弱了,不仅影响到一国政府的防御能力,也无法满足社会成员对公共安全的消费需要,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二)公共财政用于社会公共性项目的资金支出严重不足。

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等公益事业属于社会公共性开支,代表社会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这是公共支出的核心内容,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财力的增长,这些公共性开支所占比重应当逐步增加。

但是在我国,不仅社会公共性支出的比重较低,而且连最低需求也难以保证,这必将对经济发展形成很大的影响和制约。

2002年政府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为3.41%,低于世界5.1%的平均水平及发展中国家4.0%的水平。

在教育支出总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国家财政教育投入结构不合理,表现为上重下轻的“倒金字塔”格局。

(三)公共财政投资日益弱化,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和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我国目前己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人民群众的一般商品需求己经得到满足,但在社会基础设施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缺口。

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水、电、路、通讯等设施落后,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而这些领域由于具有投资量大,周期长,
见效慢的特点,属于政府投资的范围,但我国目前政府用于基础建设的总投资占全社会总投资的比重仅为3%,这还是实行了积极财政政策后的结果,远远低于发展中国家20%的平均水平。

国家财政90%以上用在城市和工业上面,而用在农村和农业上面还不足10%,这就形成社会经济的“二元结构”,势必影响到城乡统筹发展,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

二、构健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对策
公共财政框架作为一个由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和基本政策组成的系统,具体包括财政职能、财政支出、财政收入、财政决策、财政体制、财政政策六大部分。

其中,每一个部分都有相对独立的基本理论、制度与政策,形成一个完整的公共财政框架。

(一)以市场失效为标准构建公共财政职能框架。

正确划分政府与市场的职责范围,实现政府的职能转变,让政府只在市场失灵领域中活动,是公共财政转型的第一步,是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框架的基础与前提。

应注意到,政府职能调整与财政职能调整在体制改革的全局中居于关键地位。

政府职能与范围决定了财政的职能与范围,所以,以政府职能调整为主要内容的行政体制改革与公共财政体制建设之间的互动关系需要得到特别的重视。

(二)以公共需要为标准构建公共财政支出框架。

在确定了政府职能转变、财权和事权的划分后,要在公共财政的框架下,合理的掌握财政分配顺序。

这个顺序就是先保证国家机器在效能前提下的正常运转,再考虑满足公共需要即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

要加大对公共事务活动的支持,同时应重视政府支出形成的公共产品体系和服务效益。

并建立以完整性的部门预算制度、统一性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公开性的政府采购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财政支出管理体系。

(三)以规范化、法制化为目标构建公共财政收入框架。

财政收入是财政性的资金来源,是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基础。

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的财政收入由原来的税利并存,转到了税收占整个财政收入大部分上来。

我国税费改革的目标是最终建立以税收为主、收费为辅、税费并存的规范化、法制化为目标构建公共财政收入框架。

(四)以民主化、科学化构建公共财政决策框架。

从1999年起,财政部在中央一级推行预算改革,一个部门一本账。

通过对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进行的集中改革,保证了资金流动的全过程都处于全国人大和审计的监督之下。

社会成员公共需求显示得越充分、财政收支决策的规则越公正、合理、透明,财政的公共化程度越高。

预算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改革预算编制制度,编织出便于管理和具有制约机制的预算,才有可能实现预算的规范管理、依法执行和加强监督。

(五)以合理分权为原则构建公共财政体制框架。

财政体制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可归结为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关系问题。

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明晰、规范、和合理是公共财政制度的基本要求。

通过分税制的财政体制改革,在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间实施规范化的转移支付制度,保证地区间的协调发展。

(六)以稳定、发展为目标构建公共财政政策框架。

财政政策对保持和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熨平经济周期波动、调节社会收入分配关系、提高居民的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水平等发挥着重要作用。

要以政府职能转化为契机,以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社会职能作用为出发点,综合运用预算、税收、公共支出、国债、财政补贴、转移支付等各种政策工具,适时适度的对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公共财政政策框架。

参考文献:
1余天心,王石生我国财政面临的五大转变[J] 经济参考报,2003,(11)
2苏明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的财税政策研究[J] 财政研究,2002,(6)
3陈颂东财政支出结构的国际比较与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优化[J] 改革,2004,(1)4中国统计年鉴(2002)孙慧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