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1. 学习23课《黔之驴》、24课《诗词五首》2. 第六单元检测人教四年制版知识精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1. 学习23课《黔之驴》、24课《诗词五首》2. 第六
单元检测人教四年制版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1. 学习23课《黔之驴》、24课《诗词五首》
2. 第六单元检测
二. 重点
1. 掌握与课文相关的文学常识
2. 了解《黔之驴》一文的寓义和成语“黔驴技穷”的意思
3. 掌握诗词五首中的重点句和所表达的情感
23课《黔之驴》
(一)文学常识
作者柳宗元,唐代著名文学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被后人同列入“唐宋八大家”。
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
他创作的“古文”包括论说、寓言、传记、山水游记、诗赋等,有很多是具有丰富的现实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的作品。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作品,包括诗文两部分,文的成就大于诗,他的寓言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实,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以寄寓哲理或表达政治见解,代表作《临江之麋》、《黔之驴》、《永
某氏之鼠》组合成的《三戒》,通过麋、驴、鼠三种物态的描绘,反映现实形象生动,语言犀利,篇幅虽短,而波澜起伏,“黔之驴”是贵州一带的驴子,借驴为喻,讽刺不自量力,自取灭亡的恶人。
(二)基础知识
1. 生字注音
ku ī y ìn h ài sh ì d ùn xi á y ǐ
窥. 慭.慭然 虎大骇. 噬. 远遁. 益狎.
荡倚.冲冒 li áng h ǎn
跳踉.
2. 解释词语
(词类活用)
船.载以入:用船,名词作状语。
蹄.之:踢。
名词作动词。
稍近.:靠近,接近。
形容词作动词。
尽.其肉:吃尽,吃完。
副词作动词。
(多义词)
益⎪⎩⎪⎨⎧••狎:更加益习其声:渐渐地
益 则⎪⎩⎪⎨⎧•
•
难者亦易矣:就
则为之,无可用:却
则至
(生词语)
慭慭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窥:偷看
骇:惊惧
遁:逃走
跳踉:跳跃
:虎怒吼
狎:亲近而不庄重
(成语)
庞然大物: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后多用来形容表面上强大而实际上很虚弱的东西。
黔驴技穷:比喻仅有的一点本领也用完了。
黔驴之技: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
(三)文章中心
《黔之驴》这则寓言通过老虎吃掉庞大驴子的故事,讽刺了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故事还启示人们:那些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24.《诗词五首》
龟虽寿
(一)文常
作者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龟虽寿》是曹操乐府组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四章,这首诗是曹操诗歌中的名篇。
作者在诗中抒发了不服老,不信天,奋发有为,老当益壮的雄心壮志。
(二)名句及解释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译文:千里马来卧槽枥,鸿志仍在驰千里,刚烈之人到晚年,雄心壮志永不止。
这四句表达诗人为统一全国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是全诗的核心。
石壕吏
(一)文常
作者杜甫,字子美,唐朝著名大诗人,后人称之为“诗圣”。
杜甫诗现存1400多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落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成为唐代社会的形象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组诗“三吏”“三别”就是他的代表作。
《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全诗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了官吏的横暴,反映了人民的苦难。
(二)重点句
(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
这是一组对偶句,用“呼、啼、怒、苦”形象写出一方如狼似虎,一方哀婉可
怜。
(2)“三男邺城戍”——说明兵役之苛酷;
“二男新战死”——可见战争之惨烈。
(3)“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作者的心被老妪一家人悲惨遭遇所牵动,以致深夜未合眼,而天明登程的沉痛心境也沛然可感了。
相见欢
(一)文常
作者李煜,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最后一个君主,又称南唐后主,或李后主。
公元962年他即位时,北方赵匡胤已代周建立了宋(北宋)且国势强盛,而南唐却日益不振,李煜又沉溺于诗赋、声、色之中,公元975年南唐被宋所灭,《相见欢》就是他被囚时所作的。
“相见欢”是词牌名,作者在词中以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自己难以言状的离愁别恨。
(二)名句
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
句中暗用丝作喻体,离愁之萦绕心头,如丝之千头万绪,但丝还可以用快刀斩断,而离愁却无法割断;乱丝还可以理顺,而离愁却愈理愈乱。
极言离愁之纷乱,繁杂。
这几句深刻、细腻地刻画出作者的矛盾心理和无法排遣的苦衷。
2.“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
是什么滋味呢?是悔?是恨?真是无言以状。
观书有感
(一)文常
作者朱熹,南宋著名理学家,《观书有感》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二)名句及解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这是在前两句写景基础上的议论,一问一答,问“那方塘怎么会这样清澈”答“因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一问一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揭示出“方塘”是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才永不枯竭,永远浑而且“清”,暗含哲理: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
清平乐·村居
(一)文常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他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清平乐”是词牌名。
“村居”是词目名,即词的标题。
本词是作者隐居带湖期间写的。
主题是写农家恬静舒适的生活和怡然自乐的情趣。
(二)名词: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三儿幼小天真,故只是任意地调皮玩耍;躺在河边剥取莲蓬。
这句诗表现了小儿活泼可爱的情状,充满爱怜之情。
“亡赖”即“无赖”,字面上是“无所凭依”之意,本指“没有才能”“不中用”后特指撒泼放刁的行为,这里是贬词褒用,是顽皮,淘气之意。
【模拟试题】
(答题时间:40分钟)
一. 基础知识
1. 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一厝.(cuò)朔东
B. 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C. 河曲智叟亡.(wáng)以应
D. 濯.(zhuó)清涟而不妖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A. 且焉.置土石焉
B. 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箕畚
C. 可以调.素琴调
D. 陶后解.有闻解
E. 半亩方塘一鉴.开鉴
F. 最喜小儿亡赖
..亡赖
G. 烈士
..暮年烈士
3. 对句子大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大意: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慢地玩弄它。
B.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大意: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C.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大意:室内一起谈笑的是知识渊博的学者,相互往来的没有无知的。
D. 孔子云:何陋之有?
大意:孔子说:难道不简陋吗?
4. 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C. 问渠那得清如许。
D. 无丝竹之乱耳。
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力拉崩倒之声。
..。
B. 中间
C. 乃不知有汉,无论
...甚蕃。
..魏晋。
D.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
6. 对几首古代诗词的作者、朝代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相见欢》李煜唐代
B.《龟虽寿》曹操东汉末年
C.《观书有感》朱熹清代
D.《石壕吏》辛弃疾唐代
7. 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方法
A. 无言独上酒楼,月如钓。
()
B.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
C.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D.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
8. 用原文回答。
(1)《爱莲说》一文主旨句是什么?
答:
(2)《爱莲说》一文中以花喻人,暗喻君子不为世俗间追名逐利所污染的句子是什么?
答:
(3)写出《陋室铭》中描写陋室清新幽雅环境的句子是什么?
答:
(4)《陋室铭》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答:
9. 背诵默写古代诗词
(1)老骥伏枥,;烈士暮年(曹操《龟虽寿》)
(2)夜久语声绝,。
(杜甫《石壕吏》)
(3)问渠那得清如许,。
(朱熹《观书有感》)
(4),白发谁家翁媪?(辛弃疾《清平乐》)
二. 阅读
(一)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士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
焉。
1. 写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意思。
① 惩.山北之塞( ) ② 寒暑易.节( ) ③ 始一反.
焉( ) 2. 比较下面两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按要求填空。
① ⎪⎩⎪⎨⎧••尾之投诸渤海北之隐土 ② ⎪⎩
⎪⎨⎧••焉始一反置土石焉且 组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
组中加点字的意思不同。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译文:
4. 用原文回答问题。
(1)愚公要移山的原因是:
(2)对愚公要移山众人的态度是 ;解决他的妻子提出的问题的方法是:
(3)愚公移山非常艰难。
表现劳力少的语句是;表现工具简陋的语句是;表现路途遥远的语句是。
(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苔痕上
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德馨②鸿濡
2. 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可以调素琴
..
..,阅金经
A. 白色的琴宝贵的书
B. 朴素的琴镀金的书
C. 经常使用的琴金黄色的经书
D. 不加装饰的琴指佛经
3. 作者引用“何陋之有”的用意是在于说明()
A. 陋室简陋
B. 陋室不陋
C. 陋室不好
D. 陋室很陋
4.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山不/ 在高,有仙/ 则名
B.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5. 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明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之人的
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6. 用文中的语句填空。
“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与“陋室”主人交往的人都是“”。
7. 按下面的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
(2)点明主旨的句子:
8.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表现出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B. 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C. 表现了身居陋室而怡然自得的心情
D. 表明了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志趣
(三)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下边是对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蕃(fán),多
B. 濯(zhuó),洗涤
C.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D. 鲜(xiān),鲜明
2. 下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
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C.“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德声远播。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比喻君子不可能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
3. 下边是对“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爱牡丹的人多,而作者的知己少。
B. 贪慕富贵的人多,而品德高尚的君子少。
C. 爱牡丹的人多,更说明牡丹的珍贵。
D. 作者借此讽刺追名逐利的世态。
4. 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是()
A. 出淤泥而不染。
B. 濯清涟而不妖。
C.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 花之君子者也。
5.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以上文字写莲的可爱形状是为了反映()
A. 作者敬重品德高尚之士,鄙视不学无术之徒的感情。
B. 作者对菊和牡丹的厌恶之情。
C. 作者洁身自好的品德和情操。
6. 文中写菊花和牡丹的用意是什么?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通过对菊、牡丹、莲花三种花的德性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陪衬,突出了莲花的美好形象。
B. 文章通过菊花、牡丹与莲花的对比描述,突出了它们各自的德性品格。
C. 这两种花,人们都很熟悉,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
D. 这两种花,一直为前人所钟爱,由前人所爱说到自己的所爱,有强烈的比较效果。
【试题答案】
一.
1. C
2. 哪里;用箕畚(装土石);调弄;少;镜子;顽皮;有抱负有才干的人
3. D
4. D
5. D
6. B
7. 比喻;对偶;设问;比拟
8.
(1)莲,花之君子者也。
(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惟吾德馨
9.
(1)志在千里,壮心不已
(2)如闻泣幽咽
(3)为有源头活水来
(4)醉里吴音相媚好
二.
(一)
1. ①苦于②交换③返回
2. ①;②
3. 年龄将近九十岁了,对着大山居住着
4.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杂然相许;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3)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二)
1. ①品德高尚②博学的人
2. D
3. B
4. D
5. C
6. 惟吾德馨;鸿儒
7.(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惟吾德馨
8. A
(三)
1. D
2. D
3. C
4. D
5. C
6.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