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第2节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必修2第7章第2节 烃 有机高分子材料 练习新解析版)

高中化学必修2第7章第2节 烃 有机高分子材料 练习新解析版)

第七章有机化合物第二节乙烯与有机高分子材料第2课时烃有机高分子材料1.既能用来鉴别乙烯和乙烷,又能用来除去乙烷中混有的乙烯的方法是()A.通入足量溴水中B.在空气中燃烧C.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D.在一定条件下通入氢气【答案】A【解析】乙烯能与Br2发生加成反应而使溴水褪色,而乙烷不能,用溴水除去乙烯的同时又不产生新的气体杂质,A项正确;二者都能燃烧,故不能通过燃烧的方法达到除去乙烯的目的,B项错误;乙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乙烷不能,但乙烯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成CO2,产生新的气体杂质,不能作为除去乙烷中乙烯的方法,C项错误;在一定条件下通入氢气,虽可将乙烯转变为乙烷,但通入氢气的量不易控制,很难得到纯净的乙烷,D项错误。

2.下列烃分子中所有原子均在同一平面内的是()A.甲烷B.苯C.丙烯(CH2==CH—CH3)D.正戊烷【答案】B【解析】甲烷是正四面体形分子,所有原子不可能都在同一平面上,A项错误;苯是平面形分子,所有原子处于同一平面,B项正确;丙烯(CH3—CH==CH2)中含有甲基,甲基碳上所连的原子不可能在同一平面内,C项错误;正戊烷中含有甲基,甲基具有甲烷的结构特点,因此所有原子不可能处于同一平面,D 项错误。

3.将溴水分别与四氯化碳、己烷、己烯、酒精四种试剂混合,充分振荡后静置,下列现象与所加试剂不相吻合的是()【答案】D【解析】四氯化碳与溴水混合,四氯化碳将溴从溴水中萃取出来,得到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该溶液呈橙色,由于四氯化碳密度大于水,在下层,水层的颜色变浅,呈淡黄色,A正确;己烷和溴水混合,己烷将溴从溴水中萃取出来,得到溴的己烷溶液,该溶液呈橙色,己烷密度小于水,在上层,水层的颜色变浅,呈淡黄色,B正确;己烯和溴水混合发生加成反应,溴水褪色并分层,分层后水在上层,生成的二溴己烷在下层,C正确;溴水和酒精混合,不分层,D错误。

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丙烷分子中的3个碳原子处在同一直线上B.甲苯()分子中的7个碳原子处在同一平面上C.乙烷分子中的碳原子和氢原子都处在同一平面上D.丙烯(CH2==CHCH3)分子中的3个碳原子处在同一直线上【答案】B【解析】甲烷分子是正四面体结构,丙烷可看作是2个甲基取代甲烷分子中的2个氢原子形成的,所以丙烷分子中的3个碳原子不可能处在同一直线上,而是锯齿形,A错误;甲苯分子中甲基的碳原子取代苯分子中氢原子的位置而在苯分子的平面上,B正确;甲烷分子是正四面体结构,乙烷可看作是一个甲基取代甲烷分子的氢原子形成的,所以乙烷分子中的碳原子和氢原子不可能都处在同一平面上,C错误;丙烯(CH2==CHCH3)可看作是乙烯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被甲基取代形成的,乙烯分子是平面结构,键角是120°,所以丙烯分子中的3个碳原子不可能在同一直线上,D错误。

高中生物必修2课件:第7章第2节第2课时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高中生物必修2课件:第7章第2节第2课时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常见类型有地理隔离和

〚判断〛
生殖隔离
的现象。
(1)马和驴杂交产生骡子,所以是同一物种能进行基因交×流属于地理隔离。( ) (3)我国的东北虎和华南虎是两个物种。( )

×
二、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阅读教材P119~P121,完成以下问题。 1.新物种的形成过程
6、“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2021年11月2021/11/192021/11/192021/11/1911/19/2021 7、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 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2021/11/192021/11/19November 19, 2021 8、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 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 2021/11/192021/11/192021/11/192021/11/19
【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2.举例说明共同 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自主学习 课堂探究
自主学习
读教材·学基础
一、隔离与物种
阅读教材P119,完成以下问题。
1.物种的概念:能够在自然状态下 相互交配 一群生物。
并且产生 可育 后代的
2.隔离: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 自由交流
〚选择〛 下列对捕食者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 A.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的进化来说是不利的 B.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来说有利于种群的发展 C.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D.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人教生物必修2:第7章第2节一知能过关演练

人教生物必修2:第7章第2节一知能过关演练

1.下列关于种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同一种群中的个体可以随机交配B .同一座山上的蛇属于一个种群C .洞庭湖中的所有鲫鱼可以看做一个种群D .一个种群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解析:选B 。

种群是一定范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内的个体可以随机交配,种群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作种群的基因库。

B 项中,蛇有很多种,如眼镜蛇、金环蛇、响尾蛇是属于不同物种的。

2.下列关于基因频率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基因频率是指基因在某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B .基因频率越大,突变率越高C .突变和基因重组都会造成基因频率的改变D .自然选择会使原来同一种群的基因频率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解析:选B 。

如果对影响基因频率的因素掌握不全,理解不透就会错选C 。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改变基因频率的主要因素是自然选择。

但不随机交配和基因重组,基因突变也会改变基因频率。

而基因频率的大小与突变率的高低并无直接的内在关系。

3.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下列哪种变异现象不.属于突变的范畴( )A .黄色――→⊗黄色、绿色B .红眼果蝇中出现了白眼果蝇C .猫叫综合征D .无子西瓜解析:选A 。

黄色――→⊗黄色、绿色是一种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不属于突变。

4.(2010年高考上海卷)某自花传粉植物种群中,亲代中AA 基因型个体占30%,aa 基因型个体占20%,则亲代A 的基因频率和F 1中AA 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 )A .55%和32.5%B .55%和42.5%C .45%和42.5%D .45%和32.5%解析:选B 。

根据题目中已知条件,AA =30%,aa =20%,可得Aa =50%,则基因频率A =AA%+1/2×Aa%=30%+1/2×50%=55%,a =aa%+1/2×Aa%=20%+1/2×50%=45%。

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课件第7章第2节第2课时烃有机高分子材料

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课件第7章第2节第2课时烃有机高分子材料

C.有些烷烃在光照下不能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
D.碳氢化合物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一定是偶数
返回导航
第七章 有机化合物
人教化学必修第二册
2.下列有关苯的说法错误的是 A.苯分子结构中对位上的 4 个原子在一条直线上
( BC )
B.苯的结构简式可用 表示,说明含有 3 个碳碳双键 C.苯的一氯代物有 2 种 D.苯是一种碳原子的价键远没有饱和的烃
物质性质差异及其原因。
3.知道塑料、合成纤维、 2.能从宏观上认识常见高分子材料,
合成橡胶的性质和用途。 了解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性质。
返回导航
新课情景呈现 课前素能奠基 课堂素能探究 名师博客呈现 课堂达标验收 夯基提能作业
第七章 有机化合物
人教化学必修第二册
新课情景呈现
返回导航
第七章 有机化合物
剂、涂料等。
返回导航
第七章 有机化合物
人教化学必修第二册
2.塑料 (1)组成 ①主要成分:_合__成__树__脂___。如_聚__乙__烯__、_聚__丙__烯__、聚氯乙烯、酚醛 树脂等。 ② 特 定 作 用 的 添 加 剂 : 提 高 塑 性 的 _增__塑__剂__ , 防 止 塑 料 老 化 的 _防__老__剂__,增强材料,着色剂等。 (2)性能:强度高、密度小、耐腐蚀、易加工。
人教化学必修第二册
知识归纳总结
1.链状烷烃、烯烃和炔烃的组成与结构特点
烃类
链状烷烃
烯烃 炔烃
结构特点
通式
分子中碳原子之间只以单键结合成链状,
碳原子剩余的价键全部跟氢原子结合的 CnH2n+2(n≥1) 饱和烃
分子里含有一个碳碳双键的不饱和链烃 CnH2n(n≥2) 分子里含有一个碳碳三键的不饱和链烃 CnH2n-2(n≥2)

2020-2021学年新人教版必修2第7章第2节乙烯与有机高分子材料第1课时作业

2020-2021学年新人教版必修2第7章第2节乙烯与有机高分子材料第1课时作业

第二节乙烯与有机高分子材料第1课时乙烯1.关于乙烯分子结构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乙烯分子里含有碳碳双键B.乙烯分子里所有的原子共平面C.乙烯分子中碳碳双键和乙烷分子中碳碳单键的长度和强度相同D.乙烯分子里共价键之间的夹角为120°2.下列关于乙烯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乙烯的化学性质比乙烷活泼B.乙烯燃烧时火焰明亮,同时冒出黑烟C.乙烯可作为香蕉等果实的催熟剂D.乙烯双键中的一个键可以断裂,容易发生加成反应和取代反应3.关于甲烷和乙烯,说法正确的是()A.甲烷能燃烧,乙烯不能B.甲烷和乙烯都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C.甲烷和乙烯都能使溴水褪色D.甲烷和乙烯完全燃烧的产物都是CO2和H2O4.下列关于乙烯和乙烷相比较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乙烯属于不饱和烃,乙烷属于饱和烃B.乙烯分子中所有原子处于同一平面上,乙烷分子则为立体结构,原子不在同一平面上C.书写结构简式时,乙烯分子中的碳碳双键和乙烷分子中的碳碳单键中的短线均可省略不写D.相同质量的乙烯和乙烷完全燃烧后产生水的质量,后者大5.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加成反应的是()A.乙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B.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C.乙烯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D.光照下甲烷与氯气的混合气体颜色逐渐褪去6.下列物质不能发生加聚反应的是()A.CH2CH2B.CH2CH—CH3C.CH2CH—CH2OHD.CH3CH2OH7.下列关于乙烯用途、性质、结构叙述正确的是()①乙烯通入水中即可转化为乙醇②乙烯可作香蕉等水果的催熟剂③乙烯容易与溴水发生反应,1 mol乙烯发生加成反应消耗1 mol溴单质,说明乙烯分子含有一个碳碳双键④乙烯能够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说明乙烯结构中含有一个碳碳双键⑤乙烯分子中所有原子在同一个平面A.①②④B.②④⑤C.②③⑤D.①④⑤8.图7-2-1是石蜡油在炽热碎瓷片的作用下产生乙烯,并检验乙烯性质的实验。

图7-2-1回答下列问题:(1)从装置A中出来的气体中含有烷烃和。

2020-2021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二册教案:第7章 第2节 第1课时 乙烯

2020-2021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二册教案:第7章 第2节 第1课时 乙烯

第二节乙烯与有机高分子材料第1课时乙烯发展目标体系构建1.根据乙烯的结构,认识乙烯的主要性质及应用,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

2.根据乙烯的化学反应,认识加成反应、聚合反应等有机反应类型,培养“变化观念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

3.根据乙烯的性质及转化,认识乙烯的用途,培养“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

一、乙烯的应用及物理性质1.应用:乙烯是石油化工重要的基本原料,通过一系列反应,乙烯可以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药物等。

乙烯产量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水平。

乙烯还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

2.物理性质:乙烯为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略小。

熔、沸点分别为-169 ℃、-104 ℃。

二、乙烯的组成与结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分子模型球棍模型填充模型C2H4CH2===CH2原子。

三、乙烯的化学性质乙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使乙烯表现出较活泼的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实验 现象点燃纯净的乙烯 火焰明亮且伴有黑烟,同时放出大量的热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1)乙烯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 2H 4+3O 2――→点燃2CO 2+2H 2O 。

(2)乙烯被酸性KMnO 4溶液氧化为CO 2。

为什么甲烷燃烧没有黑烟,而乙烯燃烧有较浓的黑烟?提示:乙烯分子里含碳量约为85.7%,而甲烷分子里含碳量为75%,乙烯中含碳量高,燃烧不完全产生的碳的小颗粒形成黑烟。

2.加成反应(1)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或溴水)褪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 2===CH 2+Br 2―→CH 2Br —CH 2Br 。

(2)乙烯与H 2加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 2===CH 2+H 2――→催化剂△CH 3CH 3。

(3)乙烯与H 2O 加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 2===CH 2+H 2O ―――――→催化剂加热、加压CH 3CH 2OH 。

(4)加成反应概念:有机物分子中的不饱和碳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2.阅读长江三角洲地区不同河段的景观图,对比分析和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差异,初步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能力。
3.通过教材活动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认识到他们在课堂上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课本P51—52活动题
G
I
得出河流整体及不同河段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有哪些利和弊
8


下载
课堂小结
能力展示
文字
本节课知识脉络
J
J
巩固复习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形成体系
2分钟
自制
课堂练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知识与能力
文字&图片
对本节课知识进行的练习
K
J
会灵活运用本节课知识点
6分钟
自制
课后拓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文字
对本节课知识点的迁移运用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学教室。
2.资源准备:教学所用的PPT课件、课本。
六、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
知识点
学习
目标
媒体
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得结论
占用
时间
媒体来源


激发
兴趣


展示能体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图片
B
E
能看出所展示的图片是该区域
1分钟
自制
学习目标
明白重难点知识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新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科必须变革“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地方志式的地理课程,努力创设一种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作为学习载体的地理课程,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有根本性的突破,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将课本中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问题引领—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对于前半部分的重点知识,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通过自学完成,对于自学后仍然有困难的问题再经过小组合作讨论去解决,讨论后仍无法掌握的知识,教师再进行相应的讲解。对于本节课的难点知识,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完成,鼓励小组发言人发表自己小组独到的见解,再请其他小组成员进行相应的补充,教师再对学生无法理解的内容进行相应的讲解和补充。

第七章 煤的化学性质2

第七章 煤的化学性质2

第三节 煤的加氢hydrogenation
一、煤加氢的概念
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化学反应在煤的有机质分子 上增加氢元素的比例,以改变煤的分子结构和性质。
煤加氢分轻度加氢 slight hydrogenation和深度加 氢deep hydrogenation两种。轻度加氢几乎不破坏煤的 大分子结构,而深度加氢则会对煤的大分子结构彻底 破坏,形成小分子化合物。
热解抽提
菲、喹啉、焦油馏分 等多环芳烃 甲苯、二甲苯、异丙 醇等低沸点溶剂
>300 C
o
60-90%
萃取温度高,伴有热解反应, 工业上用此法制膨润煤 使煤最大限度地转化为液态 产品,最近开始用该法脱除 煤中的硫 煤受热分解产生的自由基被 H2和供氢溶剂稳定,故萃取 率很高,属煤液化范畴
超临界抽提
>临界温 度
第一节 煤的氧化
二、煤的风化 weathering
1、煤风化的概念 煤的风化是指离地表较近的煤层,经受风、雪、雨、 露、冰冻、日光和空气中氧等的长时间作用,使煤的性 质发生一系列不利变化,如发热量下降、灰分增加、粘 结性消失、强度块度下降等,这种现象称为煤的风化。
被开采出来存放在地面上的煤,经长时间与空气作 用,也会发生缓慢的氧化作用,使煤质发生变化,这一 过程也称为风化作用。 煤风化的本质是煤的氧化作用过程。
第二节 煤的加氢
二、煤加氢的主要目的: 制备液体燃料 煤与烃类的元素组成典型 数据见表。 通过对煤加氢,可以破坏 煤的大分子结构,生成 分子量小、H/C原子比 大、结构简单的烃,从 而将煤转化为液体油。
煤变油工厂
煤和烃类元素组成比较
煤和烃类元素组成比较
元 素 C H 无 烟 煤 93.7 2.4 中挥 发分 烟煤 88.4 5.0 高挥 发分 烟煤 80.3 5.5 褐 煤 72.7 4.2 煤沥 青 87.4 6.5 甲 苯 91.3 8.7 粗石 油 83.8 11.1 汽油 86 14 甲 烷 75 25

《输电线路基础》第7章-输电线路路径选择和杆塔定位-第二节-概要

《输电线路基础》第7章-输电线路路径选择和杆塔定位-第二节-概要
——导线最大弧垂,m; g K 8 σ、g——分别为导线最大弧垂时的应力(N/mm2)和比载(N/m· mm2); l ——档距,m。
由上式可见,只要 相同,不论任何导线,其弧垂形状完全相同, l 因此可按不同的K值以 为横坐标, f为纵坐标(档距中央为坐标原 点),采用与线路纵断面图相同的纵、横比例作出一组弧垂曲线, 并刻制成透明的(一般为l~2mm厚的赛璐珞)模板,如图7-2-2所示, 通常称为通用弧垂模板。
(3)导线、地线型号及力学特性曲线,如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 电线型号或应力标准时,应标明各自架设的区段。 (4)悬垂绝缘子串型式、串长及使用地点,如有加强绝缘区段,应说 明绝缘子型式、串长、片数及使用地点和附加要求。 (5)防震措施的安装规定。 (6)按档距长度需要安装间隔棒的数量。 (7)全线计划换位系统图及换位塔位的附加要求。 (8)不同气象区分段(如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气象区时)。 (9)各型杆塔接地装置选配一览表及接地装置型式选配的有关规定。 (10)各种悬垂绝缘子串允许的垂直档距。 (11)线路采用飞车进行带电作业时,与被跨越线路交叉垂直距离的 规定。 (12)各队划分(两个及以上勘测队)及标桩编号的有关规定。 (13)杆塔及基础使用条件一览表见表7-2-1。
现场定位法的主要特点是测断面、定位、交桩三项工作在一道工 序内完成,工序简单。 此定位法的另一特点是具有“以位正线”的反馈作用。 所谓“以位正线”的反馈作用,是指在定位过程中,当发现某些 塔位非常不合理而通过修改部分路径来解决才比较合适时,则可及 时对该段路径进行修改。 这一点之所以在“现场定位”中易于实现,主要是因为选线、断 面、定位在同一现场,同一段时间内进行,各组之间的联系较为及 时。 其缺点则主要是不能对整个定位段进行方案比较,因而其经济合 理性差。 一般常在220kV以下工程中采用,现场定位法的大致工序如下: (1)先由定线组按选线确定的方向和目标定出线路中心线,并埋设直 线桩和转角桩,测得各标桩的距离、高程并标注在线路断面图上。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4单元 第7章 第2节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第3节 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4单元 第7章  第2节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第3节 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探究问题 1]收集当地的雨水,用 pH 试纸测定其 pH,看看是 否是酸雨?如果是酸雨,请分析其成因。
答案:工厂废气的排放,汽车尾气等。
[探究问题 2]你所在地区存在哪些生态环境问题?为保护环境 你会采取哪些行动?
答案:略。
1.环境污染的类型有:
答案: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2.防止环境污染的措施有:
1.具有较强酸性的雨水就是 酸雨 ,一般 pH 小于
5.6
。酸雨的形成与排放到空气中的 二氧化硫 有关。
酸雨可以使土壤中的养分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不能被植物吸收利
用;还可以使河流和湖泊酸化,从而影响鱼虾等水生生物的
生长发育 ,甚至造成其 死亡 ;还可以引起水源酸化, 威胁人类的 健康 ;直接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严重时使植 物 死亡 。
答案:提倡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污染零排放, 垃圾分类等。(合理即可)
1.下列气体与“酸雨”形成有关的是( B )
A.氧气
B.二氧化硫
C.二氧化碳
D.氮气
2.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 A )
A.通过净化装置,减少燃料中污染物的排放 B.把回收来的污染物倾倒在江河中 C.禁止使用煤、石油等燃料 D.以上做法都不正确
A.酸雨——通过净化减少燃烧煤、石油等燃料时污染物的排放 B.臭氧层空洞——减少使用氟利昂 C.土地沙漠化——退耕还林还草 D.温室效应——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饭盒
二、非选择题 19.实验探究。如图是某兴趣小组设计的模拟生物圈温室效 应的实验装置,请回答:
(1)近年来,大气中的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 等浓度持续上 升,引起温室效应,使温室效应增强的主要原因是 森林植被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七章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高中化学必修2第7章第2节 乙烯 练习新解析版)

高中化学必修2第7章第2节 乙烯 练习新解析版)

第七章有机化合物第二节乙烯与有机高分子材料第1课时乙烯1.下列物质属于不饱和烃的是()A.B.正丁烷C.CH2===CH—CH3D.C8H18【答案】C2.关于乙烯分子结构的描述错误的是()A.乙烯的结构简式为CH2===CH2B.乙烯是最简单的烯烃C.乙烯分子中所有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D.乙烯分子中所有原子都在一条直线上【答案】D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无论乙烯与Br2的加成,还是乙烯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都与分子内含有碳碳双键有关B.用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或酸性KMnO4溶液都可以鉴别乙烯和乙烷C.相同质量的乙烯和甲烷完全燃烧后产生的水的质量相同D.利用燃烧的方法可以鉴别乙烯和甲烷【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乙烯的性质。

乙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决定了它的性质与甲烷、乙烷等烷烃的性质有所不同。

乙烯的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过程中碳碳双键断裂,A对;乙烯能与溴水和酸性KMnO4溶液反应,但是乙烷不能,故能用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或酸性KMnO4溶液鉴别乙烯和乙烷,B 对;乙烯和甲烷中氢的质量分数不同,故相同质量的乙烯和甲烷完全燃烧后产生的水的质量不同,C 错;甲烷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乙烯燃烧火焰明亮有黑烟,D对。

4.区别CH4和C2H4的方法最好是()A.比较它们在水中的溶解度大小B.嗅闻它们的气味C.通入溴水中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D.点燃它们后,观察火焰【答案】C【解析】甲烷不能使溴水褪色,而乙烯可以,因此答案选C。

5.下列关于乙烯和乙烷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乙烯是不饱和烃,乙烷是饱和烃B.乙烯分子中的两个碳原子在同一条直线上,乙烷分子中的两个碳原子也在同一条直线上C.乙烯分子中碳碳双键的键能是乙烷分子中碳碳单键键能的两倍,因此乙烯比乙烷稳定D.乙烯分子为平面结构,乙烷分子为立体结构【答案】C【解析】A项,乙烯含有碳碳双键,属于不饱和烃,乙烷属于饱和烃,正确;B项,两点决定一条直线,所以分子中的两个碳原子一定在同一条直线上,正确;C项,乙烯分子中碳碳双键键能小于乙烷分子中碳碳单键键能的两倍,因此乙烯结构不稳定,导致乙烯能和溴水发生加成反应,错误;D项,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所以乙烷中所有原子不可能在同一平面上;乙烯为平面结构,所有原子都处在同一平面上,正确。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7年级下册第7章第2节《南亚》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7年级下册第7章第2节《南亚》精品课件

地势低平,气候湿热
自主学习二、 人口与经济
认真阅读教材P46,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
1、南亚总人口约 15.4亿 ,约占世界总人口的 1/5 , 三个人口过亿的国家: 印度(人 口最多)、 巴基斯坦 和 孟加拉国。
2、南亚各国都是 发展中 国家, 经济以 农业 为主。
3、南亚主要种植哪些农作物,它们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
分布特点:南亚以 热带季风 气候为主
温带大陆 性气候
高山高 原气候
热带沙 漠气候
热带季风 气候
主要受 纬度位置 的影响,南亚大部分地区 位于 10°N--30°N之间,多属于 热 带。
自主学习一、 一年分三季
小思考: 南亚北部已属于中纬度, 但还是热带气候,这是为什么?
因为南亚北部有高山阻挡亚洲 中部的冷空气侵入,冬季气温偏高 ,因此还属于热带气候。
伊斯
兰教
主要盛行于巴基 斯坦、孟加拉国 和马尔代夫
主要流传 于印度和 尼泊尔
印度教
宗教
佛教
主要流传 于斯里兰 卡和不丹
佛不斯,印印尼,伊巴孟马
宗教与社会
印度教三神像
宗教与社会
伊斯兰教清真寺
宗教与社会
斯里兰卡佛 教建筑
佛教
宗教与社会
泰姬陵
泰姬陵位于印度北部 ,建于1632年,它 体现了伊斯兰建筑风 格,被誉为“世界七 大建筑奇迹”之一。
4、合作探究 :结合印度年降水量分布图和南亚地形图,说一说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
件的关系。
5、
是南亚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工业门类齐全。印度的


以及
等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
合作探究:结合下图,说一说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高中生物二第七章 第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高中生物二第七章 第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7章第2节基础巩固一、选择题1.现代进化理论与达尔文进化理论观点不同的是()A.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D.自然选择是环境对生物的选择[答案]C[解析] 达尔文进化理论认为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生物产生了变异以后,由自然选择决定其生存或淘汰,因此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而自然选择是环境对生物的选择,因此A、B、D都符合达尔文观点,由于他没有研究透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因此也就不知道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2.下列生物群体属于种群范畴的是( )A.一个池塘内的全部蝌蚪B.一块农田中的全部杂草C.一个森林中的全部鸟D.一滴水中的双核草履虫[答案] D[解析]种群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总和,只有D符合题意。

3.在种群的繁衍过程中,代代相传的是()A.基因B.个体数量C.基因型D.基因频率[答案]A[解析]在种群的繁衍过程中,基因代代相传。

4.基因库是指( )A.一个生物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B.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C.一个物种的所有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D.一个生态系统中全部生物含有的全部基因[答案] B5.某一种群的个体中基因型为BB、Bb、bb的个体数量之比为521,则该种群中B基因的频率为()A.75%B.62.5%C.60%D.50%[答案]A6.可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可遗传变异的来源不包括( )A.基因频率改变B.基因突变C.基因重组D.染色体变异[答案]A[解析]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是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7.现代进化理论中的突变是指( )A.基因重组B.染色体变异C.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D.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答案] C[解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突变是指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8.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 )A.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B.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C.各种可遗传变异D.自然选择[答案] D[解析]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9.一个果蝇种群有108个个体,果蝇的基因数约为104对,假如该果蝇种群每一代出现的突变基因数为2×107,则每个基因的突变率为()A.1×10-5B.2×10-5C.1×10-6D.2×10-5[答案] A二、非选择题10.在1.5亿年前的沉积物中发现了已灭绝的剑尾动物。

第七章 第2节 (二)生物进化机制

第七章 第2节 (二)生物进化机制

变黑的环境使控制浅色的s基因 频率减少,S基因频率增加。 许多浅色个体可能在没有交配、 产卵前就已被天敌捕食。
•结果: 淘汰不利变异基因、积累有利变异基因 使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生物进化机制:
1.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2.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三、隔离与物种形成
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 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简称 “种”。
隔离: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 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
生殖隔离
隔离 地理隔离
隔离在物种的形成中的作用
22岁那年,达尔文以博物学者的身份登上“贝格尔” 号远航考察船,随船进行为期五年的环球科学考察。
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地雀
物种的形成
• 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 • 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 生物就成了不同的物种。
7
个体 种群
生物进化机制:
1.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二、自然选择与生物进化
探究活动
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1)根据前面所学的你能做出假设吗? 自然选择可以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探究活动
(2)1870年桦尺蠖的基因型频率为SS 10% ;Ss 20%;ss 70%,在树干变黑这一 环境条件下,使得种群中浅色个体每年减 少10%,黑色个体每年增加10%,以后的 几年内,桦尺蠖种群每年的基因型频率与 基因频率是多少呢?
一、可遗传变异与生物进化
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可遗传的变异
可遗传的变异 突变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
基因突变可产生新基因(等位基因), 基因突变是可遗传变异的根本来源。是基 因频率改变的基础。

教育学第七章

教育学第七章

第七章课程第二节课程的基本范畴◆课程的目标:考察课程目标可以从垂直和水平两个维度着手。

(一)课程目标的垂直分类◆从宏观到微观,可以将课程目标分为以下三层次。

1.第一层次:即教育目的,反映特定社会对于合格成员的基本要求,同社会根本价值观一致,有较强哲学和政治倾向,如培养合格实惠公民等。

在这个层次上,因教育目的要凭借课程来实现,故教育目的必与课程目标一致,不存在独立于教育目的之外的课程目标。

2.第二层次:这个层次的目标适用于一阶段的具体课程,比总体目标更具体(是总体目标在特定课程领域里的表现)。

国内对各级各类课程目标的阐述即处于这个层次上。

3.第三层次:这是更具体,与课程关系最直接密切的目标。

第一,二层次的目标能否真正体现和落实到课程中,主要取决于能否科学和恰当的分解这个层次的目标。

(二)课程目标的水平分类在课程目标的某个层次上,根据所涉及的范围不同,将课程分为并列的不同类别,公认的是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三部分。

◆课程的内容和结构:从一定意义上说,所有课程问题就是内容问题。

如课程设计,课程目的,课程评价,课程实施等。

◆关于课程内容的不同主张,最集中地取决于对课程本质的认识,即知识本位,经验本位,活动本位的课程观。

◆根据知识本位的课程观,课程的内容就是知识。

而经验本位和活动本位的课程观,则将学生尤其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其体验纳入课程内容中,并且作为课程内容的必要条件。

◆关于课程论的不同主张,也取决于人们在课程内部一些基本关系的问题上的倾向性。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表现在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和要素主义的不同主张。

2.儿童与社会的关系表现在关于语文教程,一方选名篇经典,一方选贴近学生生活题材。

3.科学与人文基本关系表现在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程和罗杰斯的自我表现教程的差异上。

◆课程类型也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

就目前而言,我国小学阶段的课程类型主要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课程。

课程计划: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文件。

高中化学必修2第7章第2节 烃 有机高分子材料 练习新新解析版)

高中化学必修2第7章第2节 烃 有机高分子材料 练习新新解析版)

7.2.2 烃 有机高分子材料 练习(解析版)1.为了鉴别某白色纺织品的成分是蚕丝(蛋白质)还是人造丝(合成纤维),可选用的方法是 A .滴加酒精 B .灼烧 C .滴加食盐水溶液 D .滴加食醋 【答案】B 【解析】A 项,蚕丝和人造丝都不溶于酒精,滴加酒精都无明显现象,不能鉴别;B 项,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人造丝的主要成分为合成纤维,灼烧时产生烧焦羽毛气味的为蚕丝,产生刺鼻味道且冒黑烟的为人造丝,可以鉴别;C 项,蚕丝、人造丝与食盐水都不反应,滴加食盐水都无明显现象,不能鉴别;D 项,蚕丝和人造丝都不溶于食醋,滴加食醋都无明显现象,不能鉴别;用灼烧法鉴别蚕丝和人造丝,答案选B 。

2.有一张照片,一只可爱的小猫站在一块高分子合成材料上,下面是烈火灼烧,而小猫却若无其事。

这说明此高分子材料一定具有的性质是( ) A .良好的导热性 B .良好的绝缘性C .良好绝热性D .熔点低【答案】C 【详解】小猫能站在放在高温火焰上的高分子合成材料上,说明该材料上面不热,该材料具有良好的绝热性; 答案选C 。

3.下列物质不属于烷烃的是( ) A .CH 4 B .C 2H 4C .C 3H 8D .C 4H 10【答案】B 【详解】 A .烷烃的通式为22C H n n ,4CH 中碳原子达到饱和,符合烷烃的通式,是最简单的烷烃,故A 项不符合题意;B .C 2H 4不符合烷烃的通式,碳原子未达到饱和,不属于烷烃,故B 项符合题意; C .C 3H 8符合烷烃的通式,碳原子均达到饱和,故C 项不符合题意;D .C 4H 10符合烷烃的通式,碳原子均达到饱和,故D 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B 。

4.塑料废弃物又称“白色污染”,它的危害有① 难以分解,破坏土壤结构,影响植物生长 ② 污染海洋 ③ 危及海洋生物的生存 ④ 破坏环境卫生,污染地下水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 【答案】D【详解】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塑料制品在自然界中难于降解处理,以致造成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的现象,长期堆积会破坏土壤,影响植物生长,污染地下水,危害海洋生物的生存,造成海难事件等。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生物第7章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生物第7章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课件

AA、Aa、aa 三种基因型频率和为 p2+2pq+q2=1,即为 (p+q)2=p2+2pq+q2=1。 如 aa 的基因型频率为 m,则 a 的基因频率为 m。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1.物种的概念:能够在自然状态相互交配并 可育后代 且产生__________的一群生物。 2.隔离 (1)概念: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 自由交流 基因不能__________的现象。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共同进化
不同物种 之间 范围 生物与无机环境 之间 概念 结果: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已知基因型频率求基因频率: 种群中任何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 1,各种基因型 频率之和也等于 1。 1 一个等位基因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频率+ ×杂合子 2 频率 1 PA=PAA+ PAa 2 1 Pa=Paa+ PAa 2
(3)X 染色体上基因的基因频率的计算: B b X X b XB 基因频率= B b,X 基因频率= B X +X X +Xb 不涉及 Y 染色体,XB+Xb=1
[思考探讨] 1.引起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有哪 些? 2.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鱼是一个种群吗? 3.生物进化的实质是什么?如何判断一个种 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提示: 1.基因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 染色体变异等都能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 2.不是,所有鱼不是同一物种。 3.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判断 的依据是种群基因频率是否发生改变。

基因库
[思考探讨] 4.新物种的产生一定经过地理隔 离才产生生殖隔离吗? 5.如何判断两种动物是否为同一物种? 提示: 4.不一定。如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 西瓜的产生经秋水仙素诱导就形成了不同的 物种。 5.两种动物杂交,若产生可育后代则为同一 物种,否则不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总复习 ·物理
(1)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国家分别是( )
A.俄罗斯、美国、英国、阿联酋
B.美国、俄罗斯、阿联酋、英国
C.俄罗斯、英国、阿联酋、美国
D.阿联酋、俄罗斯、美国、英国
(2)丁国移民很大一部分来自埃及,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气候条件
B.交通便利
C.经济差距
D.宗教文化
高考总复习 ·物理
B.西亚
C.西欧
D.南美
高考总复习 ·物理
【思维过程】
审设问
第(1)题,需联系各选项对性别的影响进行分析;第(2)题, 需结合各国的实际情况分析
提 信
图 表

信 息
【答案】(1)C (2)B
高考总复习 ·物理数量前五位省份(直辖市)的人口流动状况,五省市的地域相邻省贡献了主要 流动人口。据此,完成(1)~(3)题。
A.地理位置居中
B.人口基数稳定
C.经济实力雄厚
D.交通网络发达
高考总复习 ·物理
(2)据图推断,图示时段( ) A.西部地区人口迁出速度加快 B.中部地区人口迁移规模稳定 C.珠三角转为人口净迁出地区 D.长三角对外来人口吸引力增强 【答案】(1)A (2)D 【解析】第(1)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促进人口迁移,从图中可以看出,十 年间,我国人口迁移重心均位于武汉市周边,主要原因是武汉市地理位置比较适 中。第(2)题,读图可知,2010年人口迁移重心由南向北即由珠江三角洲方向向长江 三角洲方向转移,说明长三角对外来人口吸引力增强。
(1)春节前后人口流动方向与图示相反的是( )
A.安徽、河北、广西
B.湖南、江西、陕西
C.湖北、河南、宁夏
D.四川、河南、西藏
高考总复习 ·物理
(2)五省市净流入人口波峰波谷出现时间不同的影响因素是( )
A.来源地远近
B.交通通达度
C.职业构成
D.年龄结构
(3)能有效降低五省市春运期间人口流动强度的措施是( )
有组织
户籍管理
改革开放
高考总复习 ·物理
1.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特点
时期
特点
迁出地区 迁入地区
原因
意义
19世纪 以前
以集团性、大批 的移民为主
旧大陆(欧 洲、非 洲、亚洲)
美洲、大 洋洲等新 大陆
欧洲的殖民 主义扩张、 新大陆的开 发
客观上开发了新大 陆、传播了工业文 明,也改变了人种 的空间分布
高考总复习 ·物理
命题点一 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2018年江苏高考地理)右图为“某 国2017年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读图,回 答(1)~(2)题。
高考总复习 ·物理
(1)导致该国青壮年性别比严重失衡的因素是( )
A.政局动荡
B.生育观念
C.产业结构
D.自然灾害
(2)该国最可能位于( )
A.北美
的;常住人口是指一个行政区域内实际居住的人口,既包括有户籍且
提 信 息
文字 信息
实际在住的,也包括无户籍但实际在住的,即“外来人口”;②北 京、天津、上海三个直辖市均位于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人口以迁 入为主,故常住人口数量大于户籍人口数量。而重庆市位于西部地
区,经济相对落后,人口以迁出为主,户籍人口数量大于常住人口数
A.西班牙
B.日本
C.美国
D.德国
(2)自2011年后该国移民人口持续减少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 )
A.移民政策收紧,入籍困难
B.经济发展停滞,就业困难
C.环境容量有限,污染加剧
D.国家发生战争,政局不稳
【答案】(1)A (2)B
高考总复习 ·物理
【解析】第(1)题,该国2000年到2010年移民主要来自欧盟、拉美和非洲国家, 说明该国位于欧洲(日本的移民主要来自亚洲国家,美国移民多来自欧洲和亚洲,且 数量更多),选项中位于欧洲的国家为西班牙和德国,其中德国移民主要来自欧盟内 部的国家,故该国最可能是西班牙。第(2)题,经济因素是吸引国际移民进入西班牙 的主要因素。西班牙吸引移民数量多的原因主要是经济水平高,提供就业机会多, 而2011年后由于欧洲经济危机,西班牙经济发展缓慢,就业机会少,移民数量不断 减少。
高考总复习 ·物理
命题点二 国内人口迁移
(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 登记了户口的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下 图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据此,完成(1)~(2) 题。
高考总复习 ·物理
(1)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该直辖市( )
大学生的求学、“科技移民”

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
婚姻 家庭
庭因素对未成年人、老年人口迁移起重要
军人家属从军
的作用
高考总复习 ·物理
因素
国家
政策 政
治 因
战争
素 政治
变革
影响
举例
国家政策,特别是人口迁移政策对人 三峡移民,“上山下乡”
口迁移产生重要影响
战争对人类正常生活环境和秩序的破 阿富汗难民涌向巴基斯坦
因素
影响
举例

气候
通过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而对人 美国老年人口由“冷冻地带”
口迁移产生影响
向“阳光地带”迁移
然 环
淡水
淡水的分布及变化很大程度上决 塔里木盆地中绿洲地区的人口
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
移动
境 因
土壤
通过影响农业生产发展而对人口 农业社会人们为寻找新土地而
迁移产生影响
迁移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吸引大量人 口迁入
2.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其中经济发展、 __交__通____和通信等是主要 的因素。
3.社会因素:政策、 __社__会__变__革____、战争和宗教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4.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 素。
高考总复习 ·物理
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高考总复习 ·物理
提 图表
信 信息
息 【答案】(1)C (2)D
高考总复习 ·物理
(2018年广东惠州调研)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促进人口迁移,下图 为“2000~2010年间我国省际人口迁移重心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十年间,我国人口迁移重心均位于武汉市周边,主要是因为其( )
【思维过程】 第(1)题,需据图示内容确定各国的移民人口的特点;第(2)题,需确
审设问 定埃及移民丁国的影响因素
提 图表
信 信息

【答案】(1)A (2)D
高考总复习 ·物理
下图为“某国移民来源图”。该国2000年到2010年移民人口持续增 长。据此,完成(1)~(2)题。
高考总复习 ·物理
(1)该国最可能为( )
促进乡镇企业发
提高城市化水平
产业转移
农业发展

犯罪率增加,住房紧
使农民的非农化
留 守 儿 童 教 育 劳动力不足,

张,交通拥挤,就业
受阻、推迟,不
难,老人负担过 影响局部地区
压力增大,环境质量
利于“三农”问

的经济发展
下降
题的最终解决
高考总复习 ·物理
考点二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___气__候___、土壤、水和 __矿___产__资__源___是最主要的,自然 灾害有时也会引发人口的迁移。
流向和平国家、能对 其提供避难需要的国
国家流向人口稀疏国家 家
发展中国家在人才
给迁入国的政治、经
产生的影响 和经济上蒙受双重 缓 解 发 展 中 国 家 就 业 压 济和社会带来许多问
力,赚取外汇
损失

3.中国国内不同时期人口迁移
高考总复习 ·物理
高考总复习 ·物理
命题点一 国际人口迁移
(2017年1号卷A10联盟模拟)下图为“世界部分国家移民比例图”。据 此,完成(1)~(2)题。
A.东部地区完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
B.东部地区加快进行高速铁路建设
C.中西部地区大力发展节日旅游业
D.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加工制造业
【答案】(1)A (2)C (3)D
高考总复习 ·物理
【解析】第(1)题,由题意可知五省市的相邻省贡献了主要流动人口,安徽、河 北、广西与五省市毗邻,且劳动力较多,可能会迁移至附近经济发达地区,故春节 前后人口流动方向与图示省份相反;陕西,宁夏和西藏位于西部地区,由于国家政 策引导加之优越的地理条件,春节前后人口流动方向与图示省份相同。第(2)题,劳 动密集型的私企、民企可获得较长的春节放假时间,而国家机关、专业技术人员等 有着稳定的工作程序和规章制度,春节放假时间较短。浙江、广东和江苏较早迎来 春运返乡流高峰和较晚迎来返工流高峰,北京和上海返乡流最晚到达,返工流最早 到达,与其劳动力的职业构成有密切关系;由题意可知五省市相邻省份贡献了主要 流动人口;交通通达度和年龄构成不会影响春节放假时间。
高考总复习 ·物理 考点一 人口迁移的特点
1.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 2.分类 (1)国际人口迁移
__国___际___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时间
19世纪前
二战后
特点
以 __集__团__性__、大批的移民 为主
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少, ____大__洋__洲____人员增多
__美__洲_____减
A.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
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
C.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
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
(2)该直辖市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