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学讲稿总论(一二三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论
第一章花卉分类
第一节按生态习性分类
生物学特性:植物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如叶、枝、花等。

按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可以用界、门、纲、目、科、属、种来对植物进行分类。

如恩格勒系统、哈钦松系统及塔克他间系统。

生态学习性:植物长期生长于某一外界环境中引起的适应性。

按生态习性来分类:
(一)露地花卉:在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下能完成其全部的生长发育过程而不需要其他的保护措施。

1.一年生花卉:一年内可以由种子发育到种子,即一个生长季内完成其全部生长发育过程。

从播种、发芽、开花、结实到枯死。

这类花卉一般都在春天播种,夏秋开花,接着就枯死。

所以又叫做春播花卉。

如鸡冠花、波斯菊、百日草、凤仙花、万寿菊、麦杆菊、半支莲等。

2.二年生花卉:在两个生长季节里或整个生命史超过12个月的花卉,秋季播种,春夏开花,如金鱼草、雏菊、金盏菊、三色堇、紫罗兰、石竹等。

其特点是抗寒性强,抗热性差,大多夏季枯死。

3.宿根花卉:生长期超过两年,也叫做多年生花卉。

一次播种,多年开花,北方的宿根花卉越冬时地上部分枯死,如萱草、芍药、鸢尾、菊、玉簪、耧斗菜,荷包牡丹、福禄考等。

4.球根花卉:也是一种多年生花卉,区别在于地下根、茎膨大成球、块状。

如水仙、唐菖蒲、大理花、百合、郁金香、球根鸢尾等。

主要是气候的变化、雨量分布不均造成的,像地中海气候这样半年干旱半年湿润。

球根花卉膨大的根茎可以贮存水分以度过干旱季节。

5.水生花卉:生活在各种水域之中的花卉植物,包括沼生和两栖的,如荷、睡莲、芡实、王莲、萍等。

6.岩生花卉:耐旱性强,适于在岩石园栽培的花卉。

大多来自高山,所以低矮、匍匐,有宿根、灌木、半灌木等。

(二)温室花卉:在当地的自然条件下不能完成其全部生长发育过程,需要在保护地中生长,如温室,温床,阳畦等。

1.一、二年生花卉:在原产地多为多年生花卉,温室中做一、二年栽培。

一般种子繁殖。

因为多年栽培会退化,故做一、二年栽培。

如报春花、瓜叶菊、蒲包花等。

2.宿根花卉:生长期超过两年,也叫做多年生花卉。

一次播种,多年开花。

如八宝、一叶兰、万年青、鹤望兰、君子兰、火鹤等。

3.球根花卉:也是一种多年生花卉,区别在于地下根、茎膨大成球、块状。

如马蹄莲、朱顶红、仙客来、大岩桐、球根花卉等。

4.半灌木:介于草本与木本之间的花卉。

茎基部木质化,如香石竹、文竹、倒挂金钟、天竺葵等。

5.木本花卉:包括木质化的灌、藤、小乔、盆景等。

如茶、含笑、杜鹃、变叶木、龙血树、发财树、长春藤等。

其中有些是观叶花木。

6.兰科花卉:主要分地生、附生(气生)、腐生三大类。

前两种是主要的观赏种。

也有因为地生兰为我国主要栽培而叫做国兰的:春兰、建兰、惠兰、墨兰、寒兰。

花小色淡,味香,叶细长而飘逸。

附生兰主要是国外生产,如石斛、卡特兰、万带兰、蝴蝶兰等。

多做
切花,花大色艳,热烈,无香味,叶革质,有时也叫做热带兰。

7.仙人掌和多浆类:多生长在干旱地带。

也有生长在热带季雨林中的,如仙人掌、仙人球、芦荟、蟹爪、虎刺梅、龙舌兰等,属仙人掌科、大戟科、龙舌兰科、菊科、番杏科等。

8.蕨类:多生在阴湿的环境中,也有耐旱的,如卷柏(九死还生草)、海金沙,也有生长在水中的,如满江红、槐叶萍、水韭等。

有些既可观叶也可观姿,如鳞毛蕨、金毛狗等。

肾蕨是良好主要的切叶材料。

9.凤梨科:也是大科,品种很多,如七彩凤梨、水塔花、紫星等。

叶轮生成杯状,可以直接给它的叶子供给水肥,也属于多浆类植物。

10.棕榈类:如柠檬、散尾葵、刺葵、袖珍椰子等,耐阴性强,可观叶观姿。

11.水生植物:如王莲、热带睡莲等。

其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5—30℃。

12.食虫植物:原产热带,如猪笼草。

(6~12可以用做布置专类园。


第二节按原产地分类
以人为例,说明气候、生活习惯对人的重要影响,以此引出原产地的环境气候条件对植物的生活习性的影响,依此分类,对花卉引种驯化、栽培管理、应用的作用。

植物的向地性可以分为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前者包括受纬度和经度的影响,后者受海拔高度的影响(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5~0.6℃)。

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结为气候原因。

实质上就是指温度、光照、水分和土壤等。

地球上不同的气候类型可以分为七类:
一. 中国气候型(大陆东岸气候型),气候特点:①冬寒夏热,年温差大;②夏季雨量较多。

又可以细分为温暖型和冷凉型两种:
(ⅰ)温暖型:包括华东、华中、华南等等长江以南地区,日本西南部、北美洲的东南部、巴西南部、大洋洲东部、非洲东南角附近等地区。

主要生长喜温暖的宿根花卉和不耐寒的球根花卉。

如中国水仙、百合、石蒜、山茶、杜鹃、南天竹、中国石竹、报春、凤仙花等(P17)。

(ⅱ)冷凉型:包括我国华北、东北南部,日本东北部,北美洲东北部等地区。

这里气候凉爽,湿润,主要生长较耐寒的宿根花卉等。

如菊花、芍药、荷包牡丹、荷兰菊、随意草等。

二. 欧洲气候型(大陆西岸气候类型)(P18)
1.特点:冬季温暖,夏季凉爽,降雨四季分布均匀,属海洋型气候类型。

2.包括地区:欧洲大部,北美西海岸中部,南美西南角及新西兰南部。

3.代表种类:主要是不耐寒的草本花卉和宿根花卉,如三色堇、雏菊、矢车菊、霞草、紫罗兰、忘忧草、铃兰等。

三. 地中海气候型(P19)
1.气候特点:①自秋季到次年春末为降雨期,夏季极少降雨,为干燥期
②冬季最低温度6—7℃,夏季温度20—25℃,冬暖夏凉。

2.包括地区:地中海沿岸地区,南非好望角附近,大洋洲东南和西南部,南美洲智利中部,北美洲加利福尼亚地等地区。

3.代表种类:由于夏季为旱季,多生长较耐旱的秋植球根花卉,如风信子、郁金香、
水仙、仙客来、鸢尾、花毛茛等。

四. 墨西哥气候型(热带高原气候类型) (P20)
1.特点:①周年温度近于14—17℃;
②有的地区降雨量均匀充沛,有的地区集中在夏季。

2.包括地区:墨西哥高原,南美安第斯山脉,非洲中部高山地区,云南等地区。

3.代表种:有春植球根花卉,其耐寒性较差,春夏季冷凉,如大丽花、晚香玉等,还有一些宿根木本花卉,如波斯菊、一品红、报春、月季、山茶、杜鹃等。

五. 热带气候型 (P21)
1.特点:①周年高温,温差小
②雨量大,分雨季和旱季
依此热带花卉在温带要进行保护越冬,一年生花卉在无霜期可露地栽培。

2.地区:亚洲、非洲、大洋州、中美洲、南美洲等热带地区
3.代表种:鸡冠花、彩叶草、变叶木、美人蕉、竹芋、卡特兰等。

六.沙漠气候型
1.特点:①周年降雨很少,干旱;
②多生长仙人掌和多浆类植物。

2.地区:非洲、阿拉伯、黑海东北部,大洋洲中部,墨西哥西北部,秘鲁与阿根廷部分地区及我国海南岛西南部。

3.代表种:仙人掌科及其他多浆植物,如仙人掌、光棍树、龙舌兰、伽蓝菜、芦荟等。

七. 寒带气候类型:
1.特点:①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而凉爽;
②植物生长期(2~3个月)短;
③夏季白天长而且风大。

2.包括地区:阿拉斯加、西伯利亚、斯堪的纳维亚、我国青藏高原。

3.代表种:植株低矮呈垫状,如细叶百合、绿绒蒿、龙胆、雪莲、点地梅等。

此外还可以按照①园林用途,②经济用途,③自然分布,④栽培方式,⑤产业等分类。

第二章花卉的生长发育
1.定义:
发育:是指植物的生命周期中,细胞、器官或整体在遗传基因支配和环境条件影响下,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有序的变化过程。

发育过程中有些细胞逐渐丧失了分裂和伸长的能力,向不同的方向分化,形成了各种特殊构造和机能的细胞、组织、器官。

常见的有根、茎、叶、花及果实的发育等。

所以植物的发育包括了生长和分化两个方面。

生长:植物个体在发育过程中所发生的重量、体积(高、冠径、胸径、根茎等)的不可逆的增加。

分化:来自同一合子或遗传上同质的细胞转变成为形态上、机能上、化学结构上异质的细胞,即植物的差异性生长。

2.生长发育的关系:发育以生长为基础,发育终止并不代表生长终止,生长终止必将导致发育终止。

3.作用:了解和掌握植物生长发育规律及特点,人为创造条件满足花卉植物生长发育的条件就能提高花卉的经济价值和观赏特性。

第一节花卉的发育特性
一.花卉生长发育的规律性
1.生命周期:休眠阶段(种子) 萌发与营养生长阶段(植株)→生殖发育阶段(开花、结实、或贮藏器官的形成)→死亡阶段
2.年周期:花卉在一年内其植株个体所经历的休眠、萌发、生长、开花、结实的过程。

3.阶段发育: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称之为阶段发育。

阶段发育的质变只局限在生长点上,只能靠细胞分裂来传递,因此阶段发育具有顺序性、不可逆性和局限性。

4.一般地,生命周期(长几年到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年周期(1年),但是短命菊的寿命仅有几天。

二.各类花卉的发育特点
植物体的发育过程是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不仅与不同植物的生理有密切关系,同时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现在人们已经掌握的并用于生产的技术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春化作用:
1.定义:某些植物个体发育过程中要求必须通过一个低温周期,才能获得成花的能力,这个低温周期就是春化作用,也叫做感温性。

2.春化机理(几种观点):
① 细胞遗传信息会阻碍成花过程: mRNA ② 低温下DNA 、RNA 、蛋白质→新的特色rRNA →新蛋白质→开花
③ Melohets 等春化刺激物:低温下前体转变成为不稳定的
④ 赤霉素(GA )诱导开花
⑤ 开花素 春化素 3.依据植物对低温的要求,将花卉分为三种类型:
①冬性植物:要求通过春化阶段的低温在0—10℃之间,30—70天完成春花过程,在近0℃的温度下春化速度最快。

这类植物要求必须经过春化作用才能开花,若人工处理,可以缩短生长期提前开花。

二年生花卉、一年生花卉、多年生早春开花花卉都属此类。

如月见草、毛地黄、虞美人、三色堇、鸢尾、芍药等。

②春性植物:要求低温值在5—12℃,比冬性植物高,即需要较高的温度诱导完成春化作用,时间为5—15天。

一年生和秋天开花的属此类。

③半冬性植物:介于上述二者之间,通过春化阶段的最低温度为3—15℃,时间为15—20天。

4.通过春化阶段的方式:多数植物以植物体的方式通过,有些以种子的形式通过春化(但种类至今还不清楚)。

5.春化作用的其他条件:①2﹪的蔗糖或果糖(有些植物);②氧气;③水(用于种子的萌发)。

阻碍 营养生长
低温不阻碍 开花
高温 中间产物被破坏、分化
中间产物
适温 中间产物稳定→开花
冬 季
糖+低温 长日照 形成春化素→GA →开花 段日照 不形成春化素※GA
(二)光周期作用:
1.定义:一日中日出日落的时数(日照长度)或指一日中明暗交替的时数。

2.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光周期可以控制某些植物的的花芽分化和及其发育过程(即成花过程),而且还影响植物的其他生长发育过程,如分枝、块根、块茎、球根、球茎的等地下器官的形成及其他器官的衰老、脱落和休眠,所以与植物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见P25)一年中以冬至的日照最短(小于12h),而以夏至的日照时间最长(长于12h),春分和秋分的白昼和黑夜时间相等,为12小时。

一年中每日的太阳高度角也不同。

此外,随着纬度的不同,夏季的光照时数也不同,赤道地区附近短日照,越是高纬度的地区在夏季的日照时数越长,长期地生长于某一环境中就形成了植物对光照需求的差异性,于是
①有些植物要求在光周期长的条件下才能完成某阶段的生长发育及诱导开花;
②有些植物要求在光周期短的条件下才能完成某阶段的生长发育及诱导开花;
③有些植物对光照的反应不明显,即要求不严。

据此可以将植物分为:
①长日照植物(LDP):要求光照在14—16h/日才能开花,所以可以控制开花,二年生的秋播花卉(春夏开花)多年生早春开花的都是长日照植物;
②短日照植物(SDP):要求8—12h/日的短日照就可以促进开花,秋季开花的一年生春播花卉和多年生花卉多属此类,如波斯菊、九重葛、一品红、菊花、蟹爪兰、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

③中性植物(MDP):对光照长短的适应范围广,10—16hr/日均可开花,如大丽花、月季、香石竹、扶桑、非洲菊、矮牵牛、仙客来、花烟草等。

3.光周期的感受部位和光敏素:
⑴最敏感的起主导作用的部位是植物的叶片,而刚展开的叶片对光周期的敏感度比老叶和幼叶更高。

⑵光敏素:一种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蛋白质色素复合体,以两种状态存在于植物的细胞膜中,并以固定的方式排列,这两种状态是:
红光(650~690nm)
Pr Pfr
钝性远红外光(730nm)活性
对于长日照植物来说,Pr/Pfr降低到一定值时(即Pr/Pfr之比值低于某临界值时)才会促进开花,而对于短日照植物来说,Pr/Pfr达到一定值时才会促进开花。

所以可以说光周期实际上是光照长度调节光敏素两种状态的比值以满足植物生理需要所表现出的现象。

同时可以发现,长日照植物是短夜植物,短日照植物是长夜植物,对日照时数的需求实质上也是对黑暗时数的需要。

植物在夜间通过红外线使光敏素的两种状态值Pf/Pfr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当其值达到植物生理要求时,促进开花,否则就抑制开花。

另外光周期对茎的伸长,叶和茎的向光性、叶的感夜性以及细胞内叶绿体的取向都有促进或抑制作用,对植物的分支、地下器官的形成,以及休眠的都有促进作用。

4.春化作用与光周期的关系:
一般在自然条件下,长日照和高温(夏季),短日照和低温(冬季)总是相伴的,有些长日照植物在高温的条件下被“抑制”,而有些短日照植物用短日照处理可以代替低温要求,或者低温处理可以代替光周期的要求,因此它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既互相关联又可以互相代替,在生产中这一原理可以运用于调控花期、繁育新品种、引种、驯化等方面。

第二节花芽分化
定义:当植物生长到一定阶段,在外界环境满足其生理要求(春化作用和光周期反应)后,植物由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的整个过程,叫做花芽分化。

一.花芽分化的理论:
1.C/N学说:认为花芽分化的基础是植物体内的糖类物质的积累并用C/N比来表示。

C/N 高则生殖生长,开花结果。

C/N比低则营养生长。

这就是说当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多而含氮化合物少时,可以促进花芽分化。

表现在营养不足时,花芽分化不能进行,一些花序数较多的花卉如唐菖蒲、蜀葵、菊花等开花时,由基部向上渐开,花形由大到小,到最顶部花发育不全或花芽停止分化,其原因就是营养不足,生产上为了提高花朵质量,不仅保证水肥,还要对繁花品种疏花疏芽,如菊、芍药、香石竹等。

2.成花素学说(内源激素平衡学说):认为花芽分化是由于成花素的作用,认为花芽分化是以花原基的形成为基础,而花原基的发生则是由植物体内的各种激素趋于平衡所导致,形成花原基后的生长发育速度也主要受营养和激素所制约。

但是到目前为止,“成花素”尚未被提取出来,也有人认为是各种激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积温学说:认为植物体在发育过程中,有效积温达到一定值时才能进行花芽分化。

4.细胞基团控制论:优良丰产的好品种,无论生长势是否旺盛都能开花,此理论可以指导选育新品种。

二.花芽分化的阶段:
1.生理分化时期:指芽的生长点内转向分化花芽发生生理代谢变化的时期,约在形态分化期前1—7周(一般木本花卉多4周或更长时间)完成,使控制分化的关键时期,此阶段用解剖镜还观察不到变化。

2.形态分化期:指花或花序的各个器官原始体的发育过程,此阶段可以利用石蜡切片或做徒手切片观察,这个时期又可细分为:分化初期(若条件不足,可退回分化)————萼片原基形成期(此后才能肯定为花芽)————花瓣原基形成期————雄蕊原基形成期————雌蕊原基形成期
3.性细胞形成期:花芽性细胞一般是在当年内较高温度下形成的,对于夏秋季分化,第二年春开花的木本花卉其花芽经形态分化后要经过冬春一定的低温,形成花器和进一步分化完善与生长。

夏季萌芽后至开花前在较高的温度下才能完成其性细胞的形成。

三.花芽分化的类型:
花芽分化开始时期延续时间的长短,以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因花卉种类、地区、年龄及周围环境的不同而异,依此可以将植物分为以下五大类:
1、夏秋分化型:此类一年就分化一次,前一年6—8月开始分化花芽,延续到9—10月完成花器分化的主要部分,其性细胞的形成必须经过低温。

开春后早春或春夏开花。

如海棠、榆叶梅、樱花、丁香、牡丹、连翘、玉兰等木本花卉。

春植球根花卉在夏季较高的温度下进行分化,秋植球根花卉夏季在休眠状态下进行分化,适宜温度在17—18℃。

2、冬春分化型:原产在温暖的一部分木本花卉及园林观花树木属此类。

一般秋梢停止生长后至第二年春萌芽前,11—4月间花芽逐渐分化形成。

如柑桔类从12月至春3月分化,分化时间短,并且连续进行。

某些二年生花卉和春季开花的宿根花卉仅在春季温度较低的时候进行花芽分化。

3、年一次分化类型:一些当年夏秋开花的种类,在当年新梢上形成花芽并开花,不需要低温过程,如紫薇、木槿、珍珠梅、荆条、木芙蓉等木本花卉,萱草、菊花、芙蓉葵、蜀葵等宿根花卉。

4、多次分化类型:一年中多次抽梢发枝,每次抽梢都能在其枝顶分化花芽并开花,如茉莉、月季、芍药、无花果、金柑、柠檬、四季桂、四季桔、倒挂金钟、香石竹等。

5、不定期分化类型:每年只分化一次,但无一定时期,只要达到一定的叶面积就能开花,主要看植物自身的营养积累。

如凤梨科和芭蕉科的某些植物。

四.影响花芽分化的因素:
(一)环境因子:
1.光照:通过光周期来影响植物体内的有机物的形成,累积及内源激素的平衡等。

2.温度:不仅影响植物体内一系列生理活动,如光合作用、蒸腾作用、以及吸收等,还影响分化。

3.水分:水分过多会不利于花芽分化,夏季适度干旱有利于花芽分化。

生产上“适度扣水”即此。

4.土壤:土壤结构、肥力、所包含的矿物质及酸碱度直接影响植物的根系生长及营养物质、矿物质的吸收,进而影响到花芽分化。

(二)内因:
1.遗传基因的优良与否决定成花的多少:遗传基因的不同决定木本植物首次开花所需的营养期长短。

2.枝条营养生长势的强弱:花木类营养生长旺盛的成花迟,反之则成花早。

3.叶、花、果与花芽分化的关系:叶是同化器官,C素的“加工厂”,保证一定的叶面积,才能促进花芽分化,先花后叶的树种繁花会消耗大量的养分,花多果多,营养消耗多,积累少,影响花芽分化。

另一方面,果多种子多,其生长阶段产生的赤霉素和IAA(即吲哚乙酸)就多,使得幼果具有很大的竞争养分的能力和改变植物体内激素平衡的作用,果树的大小年就是由此原因引起的。

(三)栽培管理技术:
有丰富的栽培管理经验,掌握各种栽培植物的特点及要求,又熟练和先进的栽培技术,都有利于花芽分化。

五.各类花卉的花芽分化实例: 见 P29.
第三章花卉与环境因子
影响植物生长的环境因子主要有光、热、水、气生物因子等。

如果有任何一项不利于植物生长,都会导致植物的衰败或死亡。

第一节温度因子
温度以其高低变化和温周期的变化两种方式影响花卉的生长发育。

长期的有节律的变化使植物适应了这种变化,若离开了这种特有的变化就不能适应,主要表现在:ⅰ.影响植物的分布上,一是随纬度的变化而产生的水平分布变化,二是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产生的垂直分布变化(每上升100m,温度下降0.5~0.6℃);
ⅱ.影响植物的物候期,俗语中就有“春暖花开,秋实累累”的说法。

温度又包括两个方面:①气温——人对气温的感觉敏感,年均温、日温、积温、影响植物的分布与生长发育。

②地温——直接影响植物的根系生长发育,种子发芽和幼苗生。

一.温度对花卉分布的影响:
地球上随纬度的变化,温度也随着变化,纬度越高,温度就越低,这就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寒带——热带。

各个气候带都有其适于生长的植物群落,热带的就不能在寒带生长,寒带的就不能在热带生长。

要使得植物能异地生长,就必须给它们提供相似于原产地的气候条件,这是水平方向的影响。

垂直方向也是一样,在同一纬度地区,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温度下降,于是就成了植物的垂直分布群落,高海拔地区分布的是耐寒的植物,并且受紫外线的辐射量最大,所以植株多呈低矮、匍匐状。

但花色艳丽,而低海拔地区分布的则是不耐寒且植株高大的植物,种类多,乔灌草花都有,根据植物对温度的适应能力我们可以将植物分为三大类:1.耐寒性花卉:这类花卉原产于温带,寒带或高海拔山地,有二年生和多年生,能耐0℃左右的低温,部分种类能耐-5 至 -10℃的低温,如三色堇,二月兰、玉簪、芍药等,多年生宿根花卉越冬时地上部分枯死,第二年春季再萌发,二年生花卉在夏季来临时完成结实而枯死。

2.半耐寒性花卉:原产于暖温带及温带的背风向阳处,有一定的耐寒力,越冬时在北方要加以保护,如金盏菊,紫罗兰等,秋季陆地花卉播种越冬要进入温床或阳畦中,开春后植于陆地,初夏结实,也可以春季播种夏季遮阳,秋季开花结实,
3.不耐寒性花卉:原产于热带、亚热带的花卉,一年生的和多年生的常绿花卉,春植球根花卉,不能在北方越冬,有些种甚至无法忍受5℃的温度,10℃以上才能安全越冬,在北方只能温室栽培。

二.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1.昼夜温差的变化:白天气温高,有利于光合作用,夜间气温低利于减弱呼吸作用,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积累,因此温差大的地区水果甜,花色艳丽。

2.温度的三基点: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在最适温度的情况下,植物生长最旺盛。

不同植物的生长对温度的要求不同,如仙客来、瓜叶菊、天竺葵等最适温度是7—13℃,月季、百合石榴为13—18℃,牡丹为20—25℃,茉莉花为25—35℃。

同一花卉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温度的三基点要求也不同,如郁金香在花芽分化阶段的最适温度为7—12℃,茎的生长最适温度为13℃。

一般原产于热带的比寒带的要求较高的温度,开花发芽晚的比早的要求三基点高。

3.有效积温:每种花卉植物都有其生长的下限温度,当温度介于其生长的极限温度之间时,才能生长发育。

这个对花卉生长发育起有效作用的温度叫有效温度,某一阶段或全生长期内有效温度的和叫做有效积温。

只有满足花卉每个阶段的有效积温的要求,花卉才能完成其每个阶段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

4.年周期温度的变化:一年分四季,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之首,古代以平均温来划分四季(5天为一候),平均温<10℃为冬季,10—22℃的为春秋,平均温>22℃为夏季。

我国中纬度地区四季分明,冬寒夏热,春暖秋凉,花卉长期生长于这种环境下,以休眠状态越冬过夏,春花秋实,每年出现两个生长高峰。

不同纬度变化很大,纬度低则夏季长,纬度高则冬季长,这就使得花卉的物候期不尽相同;在一个地方海拔高度不同物候也不同;同时每年由于气候不同,温度变化也不同,所以引起物候也有变化,或提前几天或推迟几天,所以在引种驯化或从外地调运苗子时一定要掌握两地的气候条件和年周期温度变化以及有效积温等因素。

5.地温:一年中以7月份的地温最低,一天中以14点最高,日出前后最低。

地温的变化以地表最为剧烈,所以中午12—16点要注意防止灼伤,地温由于对种子、幼苗、根系有影响,所以管理一定要跟上,不耐寒的花卉种子发芽最适温度为20—30℃,耐寒的发芽最适温度为15—20℃,扦插、生根以地温高于气温3—6℃时成活率最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