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中国茶叶博物馆藏历代茶器(之一):唐以前、唐、五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藏:中国茶叶博物馆藏历代茶器(之一):唐以前、唐、五
代
中国茶叶博物馆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南面龙井路旁双峰村。
1990年10月起开放,是国家旅游局、浙江省、杭州市共同兴建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收藏有4000多件展示我们茶文化和历史文物,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馆藏的历史茶具。
本文根据2011年出版的《中国茶叶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整理而成,收集了馆藏的历代茶器精品,由于信息量过大,将以朝代划分,分为四期向大家推送,今天为大家送上“唐以前、唐及五代”茶器。
图片翻拍自书籍,存在色差,不过已经将质量保存在最大。
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留下邮箱,我们绘给你发送未经压缩的大图。
良渚文化灰陶双鼻壶
直口,圆形腹,圜底,口部两侧有耳,中穿小孔,俗称双鼻壶。
灰色陶胎,快轮拉坯而成,器薄匀整,外披以黑色陶衣,年代久远有些剥落。
我国茶文化起源可追溯到5000年前,不过,当时并未出现专
用茶具,此类陶壶可看成茶具的源头。
春秋原始瓷弦纹碗
原始瓷最早出现于商周时期,发展至春秋时期已经十分成熟。
碗内壁留下拉坯时的弦纹痕迹,成为鉴定春秋战国时期瓷器的重要特征之一。
陆羽《茶经》中有春秋时期晏子饮茶的记载。
盘口,垂腹,三外撇式足,口部两侧有耳。
此原始瓷三足鼎器型仿青铜器,系陪葬用的明器。
战国时期南方一带的士人已经饮茶,煮茶是当时的主要的饮用方式。
汉青铜兽耳釜
敛口,鼓腹下垂,圆底。
口沿有双耳,设计成螭龙的双角向内,龙首向外张昂,龙身为圆环形,龙尾上翘。
造型灵逸,构思巧妙。
汉王褒《僮约》中已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茶”之记载。
饮茶在司马相如等文人中已经较为普遍,当时以煮茶为主。
此青铜茶釜系当时重要的煮茶器具之一,汉代的饮茶生活由此可见一斑。
东汉原始瓷灶模型
系陪葬的明器。
由火膛和烟囱及灶体组合而成,灶体上再承一双耳釜及敛口釜,是东汉时期灶台的真实写照。
据文献记载,东汉时期饮茶已经在南方四川一带的士人之间流行,不过当时基本上以煮茶为主,称为“茗粥”。
南朝青釉点褐彩刻莲瓣纹盏托
口部微敛,浅弧腹,平底。
口沿装饰褐彩,内刻十一瓣莲花,并留下五块珠垫烧的痕迹,时代特征明显。
系承盏的茶托,以防止茶杯烫手而专门设计。
南朝青釉点褐彩碗
敞口,弧腹,平底。
灰白胎,器身施一层薄薄的青釉,伴有自然的开片现象。
口沿一圈点褐彩作为装饰,器内底刻莲瓣纹。
南朝时期,瓷器流行以褐彩作为装饰,同时受佛教文化的影响,陶瓷上大量出现莲瓣装饰。
唐越窑青釉横把壶
小口,圆形腹,小圈足。
壶肩一侧有一方形銎,与之成90度角的一侧有六方形壶流。
壶口还配小圆盖。
釉色青黄,釉层较薄。
此横把壶系煮水器。
唐 长沙窑青釉“茶埦” 器型与别的茶碗无异,奇在碗内底心有“茶埦”二字刻款,是此
类型碗作为茶碗的有力证明。
唐白釉煮茶器
该套茶具为陪葬的茶具模型,由茶碾、茶炉、茶釜及茶盏托组合而成,出土于河南洛阳,较为系统地反映出唐代煮茶的情景。
唐巩县窑黄釉风炉及茶釜
由风炉和茶釜两部分组合而成,风炉呈筒状,上侈下小,炉门口以下部分出沿,下承圈足。
炉上半部以镂雕三珠形作为装饰,下腹部开炉门,炉门为壶门式。
茶釜折沿,浅弧腹,口部有两环形耳。
风炉外施黄釉,里面不施釉。
茶釜内部施黄釉,外部涩胎不施釉。
唐代以煮茶为主要的饮茶方式,因此风炉及茶釜皆为重要的茶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唐白釉茶炉及茶釜与同墓出土的唐白釉茶碗、茶臼以及白釉陆羽俑,成为唐代饮茶方式的重要物证。
唐巩县窑外茶叶末釉里白釉茶铛
直口,弧腹,圆底,下承三外撇式足,并附叶形把柄。
器型防唐代金银器。
茶铛是煎茶用具之一,在唐宋诗文中多次被提及。
巩县窑位于河南巩县,是唐代重要的窑口,烧造品种丰富,除了白釉、黑釉、黄釉外,还有著名的三彩器。
此茶铛的独特之处在于外茶叶末釉里白釉的组合施釉法,在巩县窑同类器中也属少见。
唐邛崃窑黄釉茶铫
煮茶器。
口沿有唇,深弧腹,平底。
器腹中间有一竹节形横把,与之成90度角的一侧有匜形流。
砖红色胎,带有强烈的的四川邛崃窑瓷器的地方特色。
器腹只施半釉,器内也不施釉,系实用器。
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萧翼赚兰亭图》中有煮茶的场景,炉子上放的就是茶铫,此茶铫可与之相互印证。
萧翼赚兰亭图(局部)
邛崃窑位于四川省邛崃县的固驿镇和什方堂,以唐宋时期为盛,所产瓷器胎色以土黄色、酱黄色、灰色为主,釉色以青、褐、黄、绿为主,胎釉之间上化装土,以烧制生活用品为多。
唐越窑青釉撇足碗
深腹、圈足外撇。
灰胎,器身施青釉,釉层薄,釉面青中泛黄。
唐巩县窑绿釉碗
直口,深腹,饼形足,灰胎,器里及器上腹部施绿釉,近底足部分无釉。
碗内底留有三个支钉支烧痕迹。
巩县窑除烧白釉瓷外,还是
当时三彩器的重要窑场。
唐白釉碗
唇口,斜腹,玉璧底。
器内外施白釉,釉层较薄,施釉不匀。
唐越窑青釉水注
外撇口,粗短颈,溜肩,圆鼓腹,平底。
肩两侧有双环形系。
肩颈相交处有一侧有一扁平执柄,与之对应的另一侧有六角短流。
器外施青釉,釉色稍泛黄,近底处无釉。
是典型的唐代器型,造型饱满。
唐代水注器身普遍丰满,流比较短,敦朴厚重。
唐代煮茶的主要茶器为风炉和茶釜,水注作为辅助茶器系装水之用。
只是到了晚唐五代时期,随着点茶的出现,水注才成为重要的茶器而大展其才。
唐越窑青釉玉璧底碗
敞口,斜壁,玉璧底足,典型的唐代初期形制。
灰白胎,青釉稍泛黄,并有不规则的开片。
这种玉璧底碗在唐代有个专用的名称叫“茶瓯”,专门用来饮茶。
唐长沙窑绿釉茶釜
敛口,束颈,鼓腹,圜底,下承三足,口沿立两耳。
釜最早出现在石器时代,是一种炊器。
以陶器及青铜器为多,部分为瓷器,唐代盛行煮茶,茶釜系重要的茶器之一。
长沙窑位于湖南长沙市郊铜官镇瓦渣坪,故又称“铜官窑”,是唐代南方规模较大的青瓷窑场。
始烧于初唐,兴盛于晚唐,终于五代。
长沙窑最重要的成就,是最先把铜作为高温着色剂应用到瓷器装饰上,烧出了以铜红为装饰的彩瓷,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也是我国釉下彩绘的一个里程碑。
唐巩县窑绿釉茶釜
圆口,厚壁,鼓腹,圜底。
肩部立有双耳,因观之如匍匐的兔子,当地人俗称为“兔耳罐”。
胎质较为疏松,口沿到器腹2/3处施绿釉,近底处无釉。
巩县窑位于河南巩县,始烧于隋代,盛于唐,五代时衰落。
唐代主烧白釉瓷,还有黑釉、茶叶末釉及三彩陶。
三彩陶胎质灰白,釉色以黄、绿、红、蓝为主,也有单彩陶,此绿釉釜是当时主流产品。
唐银茶则
呈椭圆形,柄有一定的弧度,曲线优美。
以银为原材料制作,呈黑漆古般效果,光可鉴人。
陆羽《茶经四之器》中对茶则的解释为“量也,准也,度也”。
不仅舀取茶末,还起到量度的作用。
《茶经》记载,唐代的茶分为“粗茶、散茶、末茶及饼茶”,皆需碾末煮饮,茶则起到了“量末”的作用,也就是说在水煮至第二沸时,用茶则舀取适量的茶粉放入水中煎煮。
以煮一升水为例,正常情况舀一“方寸匕”的茶末。
“若好薄者,减之,嗜浓者,增之”。
可见,茶则在唐代是不可或缺的茶具。
唐铜茶则
呈尖桃形,长柄,柄部刻若干线条作为装饰。
唐代茶则的材质多种多样,除皇室宫廷喜用金银茶则外,民间喜用铜、铁、竹为材,还用“海贝、蛎蛤之属”。
唐铜盒
由盒身及盒盖两部分组成。
盒盖微拱,弧面圆润。
盒身下部渐收,
小圜底。
唐代有各种形制的盒,大致可分为粉盒、油盒、镜盒,材质也多样,常见的有陶瓷类,还有金银类或钢铁类。
陆羽《茶经》中提到茶盒,只不过陆羽提倡以“剖巨竹”制作茶盒,以贮茶末。
由经可知,唐代各种盒器中,有一类是贮存茶末之用的茶盒。
唐越窑青釉带托盏
由托及盏组合成完整的一套。
盏直口,弧腹,圈足。
托圆唇口,大折沿,内凹以承盏,宽圈足。
灰白胎,釉色青中带黄。
唐代越窑的分布区越州一带也是重要的产茶区,因此越窑生产大量的茶具,仅茶盏托的造型就达十余种,这只是其中之一。
唐邢窑白釉碗
唇口,坦壁,矮圈足。
白釉瓷器最早出现于北齐,经过隋代的发展,到了唐代,形成“南青北白”的陶瓷分布格局。
北方以邢窑白瓷为代表,南方以越窑青瓷为代表。
唐邛崃窑茶研
研磨饼茶的器具除茶碾外,还有茶研及茶磨。
此茶研子口,斜腹,
饼足,呈浅盘状。
器内以戳状器戳印坑坑洼洼的小凹点,以器里为中心向器口呈放射状分布。
下是这些不平整的小凹点,在研磨茶饼时起到重要作用,当然还需要借助棒杵配合使用。
唐石质三系茶釜
整个茶釜以整石剜挖而成,并在器口镂雕出三个圆形系耳以穿绳系带之用。
釜身一侧剜挖出匜形流。
唐白釉带托盏
盏敞口,斜弧腹,矮圈足。
茶托呈卷荷形,中有凹圈下陷,以承
茶盏。
晚唐开始,流行花口盏及托,盏托最早可追溯到东晋时期,当时基本上以圆形茶盘上承碗盏,后随着饮茶兴盛,盏托的形制颇多,茶托有内凹也有上凸如高台子。
盏口有圆形的也有花口的,在实用功能基础上,艺术效果不断加强。
唐石质茶釜
以整石剜挖而成,釜口微上扬,深垂腹,圜底。
石质青中泛黑,并伴有星星点点的芝麻点。
《茶经》推崇以山东莱阳石制作茶釜,事实上,在出土的石质茶釜中,以滑石质占多数。
仔细观察此茶釜,口沿下部的肩部两侧留下有铁绣痕迹,推测当时使用时,有铁环系住两侧,悬吊起来放在火上煮茶。
唐白釉横把壶
该壶出土于浙江绍兴一带,釉层剥蚀厉害,壶流内残留泥土。
湖南长沙窑、四川邛崃窑均有同类器型出现,系当时煮水点茶的重要茶具。
唐白釉茶研
唇口矮斜腹,造型如碗,小平底。
外部施白釉,内部无釉,并以蓖状工具刻画网格状,以中心的圆点向外辐射,分为四个区域。
茶研又叫茶臼,与棒杵配合使用,把饼茶或散茶研磨成粉状,在唐宋时期以煮茶或点茶为主的饮茶方式下,茶臼是重要的茶具之一。
唐越窑青釉龙柄茶则
量器的一种。
面呈铲形,龙首柄,制作精巧。
唐代茶则通常以木、金、银为制作材料,瓷质茶则并不多见。
在越窑瓷器中,茶具是一大门类,茶釜、茶则、茶盏托、茶瓯、茶碾等都是唐代越窑茶具的代表。
五代越窑青釉水方
小唇口,鼓腹,下胫部内收,平底,内外施青釉,釉面泛黄,釉层较薄。
《茶经》里提到水方,是煮茶时放在一边贮水的容器,“以椆木、槐、楸、梓等合之,其里并外缝漆之,受一斗。
”木制水方不太容易保留至今,事实上,陶瓷的水方也是当时煮茶的重要瓷器之一。
五代越窑青釉碗
侈口,弧腹,玉环底足。
外壁有四道压棱作为装饰,内底留有12块垫珠的垫烧痕。
晚唐五代出现点茶,当时的茶碗分为小盏及大碗两类,小盏直接饮用,大碗又叫分茶碗,通常在大碗里点好茶,饮用时再用茶勺舀出放入小盏中饮用。
五代越窑青釉花口碗
十瓣花口,弧腹,平底,灰白胎,器内外施均匀的青釉,釉色青中泛黄,釉层较薄,底有垫烧痕迹。
宫乐图(局部)
唐代的茶碗又称“茶瓯”,“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已下。
”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宫乐图》里有唐代宫女饮茶的场景,茶桌上放着茶瓯。
茶瓯有敞口及花口之分,初唐基本上以敞口为主。
到了晚唐五代时,受金银器的影响,瓷器口沿流行花口,此越窑青釉花口碗就留下了时代的印记。
五代越窑青釉葫芦形壶
造型呈葫芦形,盖钮设计成瓜蒂形,壶腹一侧有长流,另一侧有扁条状柄把,灰白胎,釉薄而莹润。
到了晚唐五代,我们的饮茶方式有些改变,已经出现了点茶。
因此,初唐、中唐时期的短流水注渐渐变成了长流的执壶。
到了宋代,点茶、斗茶成为主流饮茶方式后,执壶(汤提点)才成为重要的茶具。
五代白釉花口盘
盘口如五瓣莲花,俯视如一朵盛开的白莲。
白胎,器身施白釉,釉色肥腴温润,器型规整。
唐代盛行茶会或茶宴,茶桌上除配备茶汤外,茶点也是不可或缺的。
此白釉花口盘盛放茶点,为文人茶会增添不少韵致。
五代白釉带托花口盏
由托及盏两部分组合而成。
盏口呈五瓣花形,托呈卷荷形,组合之后如一盛开的荷花。
五代的茶盏造型风格各异,体现了陶瓷审美的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