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迁西县第一中学2021-2022高二化学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迁西县第一中学2021-2022高二化学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1.下列化学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A. 浓硫酸溶于水
B. 镁溶于盐酸
C. 石灰石煅烧
D. Ba(OH)2·8H2O晶体与NH4Cl晶体混合
【答案】B
【解析】
A、浓硫酸溶于水是物理变化,而非化学变化,故不属于放热反应,选项A错误;
B、镁溶于盐酸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且放出大量的热,属于放热反应,选项B正确;
C、石灰石在高温条件下煅烧发生分解反应,属于吸热反应,选项C错误;
D、Ba(OH)2·8H2O晶体与NH4Cl 晶体混合属于吸热反应,选项D错误。

答案选B。

点睛:本题考查常见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首先应该先判断是否为化学反应,再进一步判断为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判断是否是发生吸热放热的反应的常见判断方法有:①根据具体的化学事例判断。

常见的放热反应有:所有的物质燃烧、所有金属与酸、所有中和反应;绝大多数化合反应、置换反应;少数分解、复分解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有:个别的化合反应(如C和CO2),绝大数分解反应,少数分解置换以及某些复分解(如铵盐和强碱);
②根据反应条件进行判断:只有持续加热才反应的,一般为吸热反应;反之,一般为放能反应;
③也可通过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大小来判断,若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则为放热反应,否则吸热反应。

2.在298K、100kPa时,已知:
2H2O(g)=2H2(g)+O2(g)△H1
H2(g)+Cl2(g)=2HCl(g)△H2
2Cl2(g)+2H2O(g)=4HCl(g)+O2(g)△H3
则△H3与△H1和△H2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A. △H3=△H1+2△H2
B. △H3=△H1+△H2
C. △H3=△H1-2△H2
D. △H3=△H1-△H2
【解析】
【详解】①2H2O(g)=2H2(g)+O2(g)△H1
②H2(g)+Cl2(g)=2HCl(g)△H2
③2Cl2(g)+2H2O(g)=4HCl(g)+O2(g)△H3
则由盖斯定律可知,反应③=①+2×②,△H3=△H1+2△H2,故选A。

3.下列说法或表示方法正确的是
A. 若将等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后者放出热量多
B. 由“C(石墨,s)=C(金刚石,s) ΔH=+1.9 kJ·mol-1”可知,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C. 在101 kPa时,2 g 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 kJ热量,氢气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H2(g)+O2(g)=2H2O(l) ΔH=+285.8 kJ·mol-1
D. 在稀溶液中:H+(aq)+OH-(aq)=H2O(l) ΔH=-57.3 kJ·mol-1,若将含1 mol CH3COOH 与含1 mol NaOH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小于57.3 kJ
【答案】D
【解析】
【分析】
A、硫单质从固体变为气体是一个吸热的过程;
B、物质具有的能量越低越稳定;
C、根据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2g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kJ热量;
D、醋酸电离吸热。

【详解】A、硫单质从固体变为气体是一个吸热的过程,所以将等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前者放出热量多,故A错误;
B、由“C(石墨)═C(金刚石)△H=+1.9kJ/mol”可以知道石墨的能量低于金刚石,所以石墨比金刚石稳定,故B错误;
C、101 kPa时,2gH2(物质的量为1mol)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 kJ热量,氢气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表示为H2(g)+1/2O2(g)═H2O(l)△H=-285.8 kJ•mol-1,故C错误;
D、在稀溶液中:H++OH-═H2O△H=-57.3 kJ•mol,若将含1molCH3COOH与含1molNaOH的溶液混合后,因为醋酸电离时吸热,所以放出的热量小于57.3kJ,故D正确;
【点睛】浓硫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的放出热量的数值大于57.3 kJ,这里包含浓硫酸溶于水放出的热量;稀醋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放出热量的数值小于57.3 kJ,这是因为醋酸电离吸热。

4.依据如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氢气的燃烧热ΔH=-241.8 kJ·mol-1
B. 2 mol H2(g)与1mol O2(g)所具有的总能量比2 mol H2O(g)所具有的总能量低
C. 液态水分解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H2O(l)=2H2(g)+O2(g) ΔH=+571.6 kJ·mol-1
D. H2O(g)生成H2O(l)时,断键吸收的能量小于成键放出的能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氢气的燃烧热是指1mol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故氢气的燃烧热为(483.6+88)/2=285.8 kJ·mol-1, A错误;
B. 2 mol H2(g)与1 mol O2(g)反应生成2 mol H2O(g),放出热量483.6 kJ,所以2 mol H2(g)与1 mol O2(g)所具有的总能量比2 mol H2O(g)所具有的总能量高,B错误;
C.液态水分解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H2O(l)===2H2(g)+O2(g),ΔH=+(483.6+88)=+571.6 kJ·mol-1,C正确;
D.H2O(g)生成H2O(l)时,为物理变化,不存在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D错误;
正确选项C。

【点睛】明确反应热与物质总能量大小的关系是解题关键,根据物质具有的能量进行计算:△H=E(生成物的总能量)-E(反应物的总能量),当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反应放热,当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反应吸热,以此解答该题。

5.甲醇属于可再生能源,可代替汽油作为汽车的燃料。

已知101 kPa、常温下32 g甲醇完全燃烧放出73
6.3 kJ的热量,下列能正确表示甲醇标准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的是
A. CH3OH(l)+3
2
O2(g)===CO2(g)+2H2O(l) ΔH=736.3 kJ·mol-1
B. CH3OH(l)+3
2
O2(g)===CO2(g)+2H2O(l) ΔH=-736.3 kJ·mol-1
C. CH3OH(l)+3
2
O2(g)===CO2(g)+2H2O(g) ΔH=-675.3 kJ·mol-1
D. 2CH3OH(l)+3O2(g)===2CO2(g)+4H2O(l) ΔH=-1 472.6 kJ·mol-1
【答案】B
【解析】
【详解】燃烧反应均为放热反应,ΔH<0,燃烧热指的是1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已知101 kPa、常温下32 g甲醇(物质的量为1mol)完全燃烧放出736.3 kJ的热量,表示其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的是CH3OH(l)+3/2O2(g)===CO2(g)+2H2O(l) ΔH =-736.3 kJ·mol-1,故B正确;
故答案选B。

6.化学反应A2(g) + B2(g)=2AB(g) 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每生成2mol AB(g) 共吸收b kJ热量
B. 该反应热ΔH = +(a-b) kJ·mol-1
C. 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 断裂1 mol A—A键,放出a kJ能量
【答案】B
【解析】
A.反应热△H=反应物能量总和-生成物能量总和,所以反应热△H=+(a-b)kJ•mol-1,则每生成2molAB吸收(a-b) kJ热量,故A错误;B.反应热△H=反应物能量总和-生成物能量总和,所以反应热△H=+(a-b)kJ•mol-1,故B正确;C.由图象可知,该反应中反应物的能量低于生成物的能量,反应是吸热反应,故C错误;D.因旧键的断裂吸收能量,由图可知断裂1 mol A-A和1 mol B-B键吸收a kJ能量,故D错误;故选C。

点睛:化学反应的过程中存在键的断裂与键的形成,键断裂时吸热,键形成时放热,注意反
应热△H=反应物能量总和-生成物能量总和,当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时此反应为放热反应。

7.将4 mol A气体和2 mol B气体在2 L的定容密闭容器中混合,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2A(g)+B(g)2C(g);经2 s后测得C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6 mol·L-1,现有下列几种说法:
①用物质A表示的这段时间的平均速率为0.3 mol·L-1·s-1
②用物质B表示的这段时间的平均速率为0.6 mol·L-1·s-1
③2 s时物质A的转化率为30%
④2 s时物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3 mol·L-1
其中正确的是()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答案】A
【解析】
若经 2 s(秒)后测得 C 的浓度为0.6mol·L-1 ,则参加反应的A为1.2molB为0.6mol生成C1.2mol V A="0.3" mol·L-1·s-1 V B=0.15mol·L-1·s-1 ①正确②错误。

2 s 时物质 A的转化率1.2/4=0.3,③正确。

2 s 时物质 B的浓度为0.7mol·L-1,④错误,综合后可得选A。

8.在四个相同的容器中,在不同的温度下(其它条件相同)进行合成氨的反应,根据下列在相同时间内测得的结果判断,该反应所处的温度最高的是()
A. v(NH3)=0.1 mol /(L•min)
B. v (H2)=0.6 mol /(L•min)
C. v (N2)=0.3 mol /(L•min)
D. v (H2)=0.3 mol /(L•min)【答案】C
【解析】
同一个化学反应,用不同的物质表示其反应速率时,数值可能不同,但表示的意义是相同的。

所以在比较反应速率快慢时,应该换算成用同一种物质表示,然后才能直接比较速率数值大小。

根据速率之比是相应化学计量数之比可知,如果都用氢气表示,则选项AC的反应速率分别都是0.15mol/(L·min)、0.9mol/(L·min)。

因为温度高,反应速率大,所以答案选C。

9.下列说法中有明显错误的是
A. 对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增大压强,体系体积减小,可使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增加,因而反应速率增大
B. 活化分子之间发生的碰撞不一定为有效碰撞
C. 升高温度,一般可使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大,因而反应速率增大
D. 加入适宜的催化剂,使分子能量增加从而可使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大大增加,从而成千上万倍地增大反应速率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对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压强增大,体积减小,则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目增加,所以反应速率加快,故A正确;B.活化分子发生碰撞不一定发生化学反应,发生化学反应的碰撞为有效碰撞,即活化分子之间发生的碰撞不一定为有效碰撞,故B正确;C.升高温度,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大,所以反应速率加快,故C正确;D.使用催化剂,分子本身的能量不变,但改变反应的途径,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大大增加,显然分子的能量不会增加,故D错误;故选D.
考点:活化分子、活化能
10.如图是可逆反应X 2+3Y22Z在反应过程中的反应速率(v)与时间(t)的关系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t1时,只有正方向反应
B. 0~t1,c(Z)在减小
C. t2~t3,反应不再进行
D. t2~t3,各物质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A.t1时,既有正方向反应,又有逆反应,故A错误;
B.0-t1时,反应未达平衡状态,反应正向进行,c(Z)增大,故B错误;
C.化学平衡状态是动态平衡,t2~t3时,v正═v逆>0,反应仍在进行,故C错误;
D.t2-t3,达平衡状态,各物质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可概括为“一等五不变”:“一等”即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
速率;“五不变”即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其意义是指各组分的物质的量不变;各组分的浓度不变;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不变;反应物的转化率不变。

11.在密闭容器中进行X 2(g)+4Y 2(g)
2Z 2(g)+3Q 2(g)的反应,其中X 2、Y 2、Z 2、Q 2的
起始浓
度分别是0.1mol·L -1、0.4mol·L -1、0.2mol·L -1、0.3mol·L -1当反应达到平衡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可能是 ( ) A. c(X 2)="0.15" mol·L -1
B. c(Y 2)="0.9" mol·L -1
C. c(Z 2)="0.3" mol·L -1
D. c(Q 2)="0.5" mol·L -1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 、X 2(g )+4Y 2(g )⇌2Z 2(g )+3Q 2(g )的反应X 2浓度增大,说明反应逆向进行建立平衡,所以0.1<c (X 2)<0.2,可能;B 、X 2(g )+4Y 2(g )⇌2Z 2(g )+3Q 2(g )的反
应Y 2浓度增大,说明反应逆向进行建立平衡,得到0.4<c (Y 2)<0.8,不可能;C 、X 2(g )+4Y 2(g )⇌2Z 2(g )+3Q 2(g )的反应Z 2浓度增大,说明反应正向进行建立平衡,得到0.2<c (Z 2)<0.4,可能;D 、X 2(g )+4Y 2(g )⇌2Z 2(g )+3Q 2(g )的反应Q 2浓度增大,说明反应正向进行建立平衡,得到0.3<c (Q 2)<0.6,可能。

考点: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移动。

12.在两个恒容的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两个可逆反应: 甲:C(s)+H 2O(g)CO(g)+H 2(g) 乙:CO(g)+H 2O(g)
CO 2(g)+H 2(g)
现有下列状态:①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 ②恒温时,气体压强不再改变 ③各气体组成浓度相等
④反应体系中温度保持不变 ⑤断裂氢氧键速率是断裂氢氢键速率的2倍 ⑥混合气体密度不变 ⑦单位时间内,消耗水蒸气质量与生成氢气质量比为9∶1 其中能表明甲、乙容器中反应都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A. ①②⑤ B. ③④⑥ C. ⑥⑦ D. ④⑤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在一定条件下,当可逆反应的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时(但不为0),反应体系中各种物质的浓度或含量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

混合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混合气的质量和混合气的总的物质的量的比值,质量不变,乙中气体的质量和
物质的量都是不变的,不能说明;同样乙中压强不再发生变化时,也不能说明;各种组分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但各种组分的浓度不一定相等,③不正确;④正确,⑤中反应速率的方向相反,且满足速率之比是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正确;密度是混合气的质量和容器容积的比值,在反应过程乙中质量和容积始终是不变的,⑥不正确;⑦中反应速率的方向是相同的,速率之比是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因此⑦中的关系始终是成立,不正确,所以正确的答案选D。

考点:考查可逆反应平衡状态的判断
点评:该题是中等难度的试题,该题也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和考点。

试题基础性强,难易适中,侧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解题方法的指导与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该题的关键是明确平衡状态的特点,如何结合具体的可逆反应灵活运用即可。

13.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 aX(g) + bY(g) ⇌cZ(g) +d W(g)。

反应达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将气体体积压缩到原来的1/2,当再次达平衡时,W的浓度为原平衡时的1.8倍。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B. a + b < c + d
C. Z的体积分数增加
D. X的转化率下降
【答案】C
【解析】
【分析】
将容器的体积压缩到原来的一半,各物质的浓度都变为原来的2倍,当再次到平衡,W的浓度为原平衡的1.8倍,说明平衡逆向移动。

【详解】A.由上述分析可知,将容器的体积压缩到原来的一半,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故A正确;
B.将容器的体积压缩到原来的一半,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说明逆反应方向为气体减少的方向,即a + b < c + d,故B正确;
C.平衡逆向移动,Z的体积分数减小,故C错误;
D.平衡逆向移动,X的转化率减小,故D正确;
答案选C。

14. 已知
(1)H2( g )+O2( g ) = H2O ( g ) ΔH1= a kJ/mol
(2)2H2( g )+O2( g ) =2H2O ( g ) ΔH2= b kJ/mol
(3) H2( g )+O2 ( g ) = H2O ( l ) ΔH3= c kJ/mol
(4) 2H2( g )+O2( g ) =2H2O ( l ) ΔH4= dkJ/mol
则a、b、c、d的关系正确的是()
A. a<c<0
B. b>d>0
C. 2a=b< 0
D. 2c=d>0 【答案】C
【解析】
【详解】氢气燃烧是放热反应,△H<0;由于参加反应的氢气越多,放热越多,所以2a=b<0,2c=d<0;又因为气态水的能量高于液态水的能量,所以氢气燃烧生产液态水放出的能量多,所以2c=d<2a=b<0,因此正确的答案选C。

15.从化学键的角度分析,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反应物的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物的化学键的形成过程。

已知键能数据如下表:
化学键N≡N N—H H—H
键能(kJ/mol) 942 391 b
反应N2(g)+3H2(g) 2NH3(g);△H= —93kJ·mol-1。

试根据表中所列键能数据计算b
数值:
A. 551
B. 437
C. 558
D. 160 【答案】B
【解析】
N2(g)+3H2(g) 2NH3(g)△H=942 kJ•mol-1+b kJ•mol-1×3 –391 kJ•mol-1×6= -93 kJ•mol-1,b=437,故答案为B。

16.已知反应A2(g)+2B2(g)2AB2(g) ΔH<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或增大压强都有利于该反应平衡正向移动
B. 达到平衡后,降低温度或减小压强都有利于该反应平衡正向移动
C. 升高温度有利于反应速率增加,从而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
D. 升高温度,正向反应速率增加,逆向反应速率减小
【答案】C
【解析】
A、该反应正反应是体积减小的放热反应,升高温度有利于平衡向逆反应移动,增大压强有利于平衡向气正反应移动,故A错误;
B、该反应正反应是体积减小的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平衡正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即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故B错误;
C、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缩短到达平衡的时间,故C正确;
D、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该反应正反应是放热反应,逆反应速率增大更多,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故D 错误;故选C。

17.下列叙述中,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 红棕色的NO2加压后颜色先变深后变浅
B. 高压比常压有利于合成SO3的反应
C. 加入催化剂有利于氨的合成
D. 工业制取金属钾Na(l)+KCl(l)NaCl(l)+K(g)选取适宜的温度,使K变成蒸气从反应混合物中分离出来
【答案】C
【解析】
【详解】A.二氧化氮与四氧化二氮之间存在化学平衡2NO2N2O4,红棕色的NO2加压后颜色先变深是因为加压后二氧化氮的浓度变大了,后来变浅说明化学平衡向生成四氧化二氮的方向移动了,A可以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
B. 合成SO3的反应是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反应,加压后可以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所以高压比常压有利于合成SO3的反应,B可以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
C. 加入催化剂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所以有利于氨的合成,但是不可以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
D. 工业制取金属钾,Na(l)+KCl(l)NaCl(l)+K(g),选取适宜的温度,使K成蒸气从反应混合物中分离出来,有利于化学平衡向生成钾的方向移动,D可以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

本题选C。

18.对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可逆反应:A+B C+D,若t0时增大压强,正、逆反应速率变化如图所示(v代表反应速率,t代表时间),下列有关A、B、C、D的状态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A、B、C是气体,D不是气体
B. A、B是气体,C、D有一种是气体
C. C、D是气体,A、B有一种是气体
D. C、D有一种是气体,A、B都不是气体
【答案】C
【解析】【分析】t0时刻时,增大压强,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且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然后根据勒夏特列原理进行分析;
【详解】t0时刻时,增大压强,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且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说明反应
物气体物质的量之和小于生成物气体系数之和,
A、如果A、
B、C都是气体,D不是气体,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进行,故A不符合
题意;
B、如果A和B都是气体,
C、D有一种气体,生成物的气体系数之和小于反应物气体系数之
和,即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进行,故B不符合题意;
C、如果C、D是气体,A、B有一种气体,反应物气体系数之和小于生成物气体系数之和,
即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进行,故C符合题意;
D、压强增大只影响气体的化学反应速率,如果A、B都不是气体,则在t0时刻,正反应速
率不会改变,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C。

【点睛】速率-时间图像的分析,先根据“断点”,判断出这一时刻改变条件可能是什么因
素,然后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判断出平衡向哪个方向移动,作出合理判断。

19.低温脱硝技术可用于处理废气中的氮氧化物,发生的化学反应为: 2NH 3(g)+NO(g)+NO 2(g)
2N 2(g)+3H 2O H 0<
在恒容的密闭容器中,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平衡时,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可使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增大
B. 平衡时,其他条件不变,增加NH 3的浓度,废气中氮氧化物的转化率减小
C. 单位时间内消耗NO 和N 2的物质的量比为1:2时,反应达到平衡
D. 其他条件不变,使用高效催化剂,废气中氮氧化物的转化率增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
A. 依据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结合影响因素分析判断;
B.可根据反应物的浓度改变与平衡移动的关系,结合含N 元素的化合物分析;
C.根据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任何物质的浓度不变分析;
D.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但不影响平衡的移动。

【详解】A.由于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的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升高温度可使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减小,A 错误;
B.NH 3是反应物,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可以使平衡正向移动,NO 的转化率提高,而NH 3的转化率降低,B 错误;
C.根据方程式可知,在任何条件下每反应消耗1molNO ,会同时产生2molN 2,现在单位时间内消耗NO 和N 2的物质的量比为1:2,说明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则NO 、N 2的浓度不变,因此反应达到平衡状态,C 正确;
D.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使用高效催化剂,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但由于对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相同,所以平衡不发生移动,因此废气中氮氧化物的转化率不变,D 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C 。

20.K 2Cr 2O 7溶液中存在平衡:Cr 2O 72-(橙色) 2CrO 42-(黄色)+2H + 。

用K 2Cr 2O 7溶液进行下列
实验,结合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①中溶液橙色加深,③中溶液变黄
B. ②中Cr2O72-被C2H5OH还原
C. 若向④中加入70%H2SO4溶液至过量,溶液变为橙色
D. 对比②和④可知K2Cr2O7酸性溶液氧化性强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在平衡体系中加入酸,平衡逆向移动,重铬酸根离子浓度增大,橙色加深,加入碱,平衡正向移动,溶液变黄,A项正确;B.②中重铬酸钾氧化乙醇,重铬酸钾被还原,B项正确;D.若向④溶液中加入70%的硫酸到过量,溶液为酸性,可以氧化乙醇,溶液变绿色,C项错误;D.②是酸性条件,④是碱性条件,酸性条件下氧化乙醇,而碱性条件不能,说明酸性条件下氧化性强,D项正确;答案选C。

【考点定位】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以及化学平衡的移动。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以及化学平衡的移动问题,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注意把握题给信息为解答该题的关键。

K2Cr2O7溶液中存在平衡:Cr2O72-(橙
色)2CrO 42-(黄色)+2H+,加入酸,氢离子浓度增大,平衡逆向移动,则溶液橙色加深,加入碱,平衡正向移动,溶液变黄,由实验②、④可知Cr2O72-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可氧化乙醇,而CrO42-不能,以此解答该题即可。

21.工业生产硫酸中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原理为:2SO2(g)+O2(g)2SO3(g),反应混合体系在平衡状态时SO3的百分含量与温度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在A、B、C三点时,V(正)=v(逆),在D点时V(正)>v(逆)
B. A、B、C三点的平衡常数一定不相同
C. 升高温度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有利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D. 一定温度下,保持容器体积不变,向平衡体系中通入稀有气体,压强增大,平衡不移动【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曲线上的点为平衡点,则A、B、C三点时v(正)=v(逆),D点SO3的百分含量小于平衡时含量,向正反应方向移动,D点时v(正)>v(逆),故A正确;B.A、B、C三点的温度不同,则平衡常数一定不相同,故B正确;C.由图可知,温度越高,生成物的含量越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但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故C错误;D.容器体积不变,向平衡体系中通入稀有气体,反应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不变,则平衡不移动,故D正确;故选C。

考点:考查了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的相关知识。

22.在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存在如下反应:2SO2(g)+O2(g) 2SO3(g) ΔH<0。

在其
他条件一定,只改变某一条件时,下列分析不正确
...的是
A. 图Ⅰ表示的是t1时刻增大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B. 图Ⅱ表示的是t1时刻加入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C. 图Ⅲ表示的是温度对平衡的影响,且甲的温度小于乙的温度
D. 图Ⅲ表示的是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乙使用了催化剂
【答案】D
【解析】
【详解】A.该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增大压强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且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则图I中t1时刻可以是增大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故A正确;B.催化剂对平衡移动无影响,同等程度增大反应速率,则图II中t1时刻可以表示加入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故B正确;C.图Ⅲ中乙先达到平衡,乙的温度高,且温度高转化率小,说明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正反应为放热反应,与图像一致,故
C正确;D.催化剂对平衡移动无影响,甲、乙转化率不同,则不能表示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故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平衡,把握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为解答的关键。

本题的易错点为C,要注意反应速率越快,建立平衡需要的时间越少。

23.反应:L(s)+a G(g)b R(g) 达到平衡时,温度和压强对该反应的影响如图所示:图中压强p1>p2,x轴表示温度,y轴表示平衡混合气中G的体积分数。

据此可判断( )
A. 上述反应是放热反应
B. 上述反应是吸热反应
C. a>b
D. 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答案】B
【解析】
根据已知条件,由图可知压强不变时,升高温度G的体积分数减小,说明平衡正向移动,因为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所以正反应是吸热反应,故A项错误,B项正确;温度一定时,增大压强G的体积分数增大,说明平衡逆向移动,因为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所以a<b,故C、D两项都不正确。

综上所述,符合题意的选项为B。

【此处有视频,请去附件查看】
24.将固体NH 4I置于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温度下发生下列反应:①NH4I(s)NH3(g)+
HI(g);②2HI(g) H 2(g)+I2(g)达到平衡时,c(H2)=1 mol·L-1,c(HI)=4 mol·L-1,则此温度下反应①的平衡常数为( )
A. 36
B. 24
C. 16
D. 9
【答案】B
【解析】
平衡时c(HI)=4 mol·L-1,HI分解生成的H2的浓度为1 mol·L-1,则 NH4I分解生成的HI 的浓度为4 mol·L-1+2×1 mol·L-1=6 mol·L-1,所以NH4I分解生成的NH3的浓度为6 mol·L -1,所以反应(1)的平衡常数k=c(NH
)×c(HI)=6 mol·L-1×4 mol·L-1=24 mol2·L-2。


3
选B。

25.某反应2AB(g)C(g)+3D(g)在高温时能自发进行,其逆反应在低温下能自发进行,则该反应的正反应的ΔH、ΔS应为()
A. ΔH>0,ΔS>0
B. ΔH<0,ΔS<0
C. ΔH<0,ΔS>0
D. ΔH>0,ΔS<0
【答案】A
【解析】
根据方程式可知,正反应是熵值增大的。

由于正反应在高温下自发进行,所以根据△G=△H -T·△S可知,正反应是吸热反应,答案选A。

26.用阳极X和阴极Y电解Z的水溶液,电解一段时间后,再加入W,能使溶液恢复到电解前的状态,下列选项符合题意的是()
选项X Y Z W
A C Fe NaCl H2O
B Pt Cu CuSO4CuSO4溶液
C Ag Fe AgNO3Ag2O晶体
D C C H2SO4H2O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电解池电解后能使溶液恢复到电解前的状态,那就要看电解时,从溶液出去的是什么了。

出去什么加什么。

A、氯离子和氢离子放电,出去的是氯气和氢气,所以要加氯化氢气体,A错误;B、铜离子和氢氧根放电,出去的是铜单质和氧气,所以要加氧化铜,B
错误;C、装置实际是电镀池,阳极材料是银,活泼电极,本身放电,溶液中,银离子放电,点解过程中溶液各个离子浓度失踪不变,所以,什么也不需要加,C错误;D、氢离子和氢氧根放电,出去的是氢气和氧气,所以加水就可以恢复,D正确;答案选D。

考点:考查电解池原理的有关判断与应用
27.被称之为“软电池”的纸质电池总反应为Zn+2MnO2+H2O=ZnO+2MnOOH。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电池中Zn作负极,发生还原反应
B. 该电池反应中MnO2起催化作用
C. 该电池工作时电流由Zn经导线流向MnO2
D. 该电池正极反应式为:MnO2+e-+H2O=MnOOH+OH-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该原电池中,锌元素化合价由0价变为+2价,锌失电子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A项错误;B.该原电池中,锰元素化合价由+4价变为+3价,所以二氧化锰作正极,发生还原反应,B项错误;C.电子从负极Zn沿导线流向MnO2,而不是电流,C项错误;D.正极上二氧化锰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MnO2+e-+H2O=MnOOH+OH-,D项正确;答案选D。

【考点定位】考查原电池原理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原电池原理,为高频考点,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根据元素化合价变化确定正负极,难点是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注意电子不进入电解质溶液,电解质溶液中阴阳离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由反应的总方程式可知,该原电池中,Zn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Mn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则锌作负极、二氧化锰作正极,负极电极反应为Zn-2e-+2OH-═ZnO+H2O,正极电极反应为MnO2+e-+H2O=MnOOH+OH-,电子从负极沿导线流向正极。

28.不久前,某海军航空站安装了一台250kW的MCFC型燃料电池。

该电池可同时供应电和水蒸气,其工作温度为600℃~700℃,所用燃料为H2,电解质为熔融的K2CO3。

已知该电池的总反应为2H2+O2=2H2O,负极反应为H2+CO32--2e-=H2O+CO2,则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 正极反应为:4OH-=O2+2H2O+4e-
B. 放电时CO32-向负极移动
C. 电池供应1mol水蒸气,转移电子4mol
D. 氢氧燃料电池的H2和O2都贮存在电池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