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诗的鉴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理诗的鉴赏
哲理诗的鉴赏
一、哲理诗的特点
“哲”者,智也;“理”者,道理、事理也;“哲理”就是睿智洞照之人事与自然之理。
阐发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的诗便是哲理诗。
一些含道应物、迁想妙得的哲理诗,其本身就是诗人触物生情、寓理于形或融理入情的产物,是诗人对人生、对社会的睿智地思索和深刻地体察的结果。
它往往是把发人深省的哲理同富有特色的生活情趣及新颖鲜明的艺术形象熔铸一体,来服人以理、动人以情的。
这些哲理诗,意境深远,启迪心扉,为人们所传诵、称引。
哲理诗以宋诗居多,这主要是程朱理学在大宋广泛衍播且推为至尊,这又渐染了宋代文坛,从而使以文学形象、意境见长的古代诗歌又融入了哲学、理趣的内容。
哲理诗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内容多种多样,涉及自然、社会、人生、理想、爱情、艺术等方面。
1、描写自然景物的哲理诗最多。
诸如:
王籍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虞世南的“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刘禹锡的“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许浑的“夕云乍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王安石的“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
2、描写社会政治的哲理诗,最能表现作者的思想观点,启迪深思。
诸如:
左思的“世胄摄高位,英俊沉下僚,地位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咏史》);
曹松的“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己亥岁》)。
3、描写人生理想的哲理诗,往往都是诗人的感情宣泄,真切自然,读了催人奋起。
诸如: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
郑思肖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画菊》);
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已亥杂诗》)等。
3、描写文艺创作的哲理诗。
诸如:
王安石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
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示子聿》);
郑板桥的“沉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题画竹》);
张问陶的“敢为常语谈何易,百炼工纯始自然”(《论诗绝句》)等。
5、描写爱情的哲理诗,也不乏名篇,不过这类作品,大都是借助比喻或象征来表现感情的。
诸如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离思》);
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
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等。
哲理诗有两种情况:一是诗人在创作时,便赋予了哲理的内涵。
如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以水为喻,意在说明知识能使人心澄如镜,心胸开阔,充满力量的道理。
二是有不少诗,其哲理内涵是读者赋予的,是人们在欣赏诗歌过程中领悟到的。
如杨万里的《小池》,原意只写春末夏初的池塘小景,而现在人们常借“小荷才露尖尖角”来说明青少年的才华初露。
有些诗有多层含义。
如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有两层理解:首先,落在一个“楼”字上,一个人能力是有限的,必须借助外部条件,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第二,落在一个“登”字上,世界是无限的,天外有天,要达到更高的目标,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不畏艰险,勇于攀登,努力登上险峰才有无限风光。
又如王安石《元日》“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二句,其诗意是说,元日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
为了吉祥如意,人们总是用新桃符(新春联)换下旧桃符(旧春联)。
这两句诗,揭示了新事物终究要代替旧事物的客观规律,给人以哲理的启示。
但从全诗来看,更主要的是反映了初登相位的作者,对革除旧制,实行新政的坚定信念和愉快的心情。
二、共同欣赏
1.放言(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这首诗的主题是辨伪。
首联提出有办法解决狐疑,颔联从自然景物入手具体介绍这一办法:让时间证明一切。
颈联转入到历史人物,进一步证明上述办法。
尾联顺着颈联的意思延伸:如果周公、王莽在真相还没有显现时便死去,他们的德行真伪就无人知晓。
本诗告戒我们:看待事物不要过早下结论,否则容易被假象迷惑而不能分清是非。
2.琴诗(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琴和指头两个形象,用两个假设句和两个反问句,故作疑难之语,实际上幽默诙谐,意新理妙,揭示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客观的紧密配合”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
3、过沙头(杨万里)
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这首诗明白晓畅而富有深意。
暗潮已然来到,而常人却不知道,因为他们没有水上的生活经验,对潮水涨落的规律不知晓;而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水的深浅,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变化他们都能察觉。
这就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实践出真知。
4、论诗三十首(元好问)
眼处欣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这首诗前两句很容易明白:眼见的真实情景激发心头的真切感情,就能写出意境神妙的诗句;闭门造车,就像黑暗中摸索制作出的东西,总要失真。
后两句则说:靠临摹前人作品,画出秦川景色的画家,亲自去长安的能有几人?诗人省略了一句话,即难怪那些人画不好。
本诗告诉我们:没有现实生活的感受,没有亲身体验,是不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
5、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进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诗人借翻山越岭的实际描写,道出一则深刻的哲理。
一二两句,平白如话,先点题意:“下岭”有难,切莫“错喜欢”。
三四两句,集中作答:“进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困难是一个接着一个,正如进入丛山峻岭,翻过一座山,还有一座山在那里等着呢!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千万不可松懈。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此诗巧借景与事托寓哲思,理趣与诗味交融,深启心智,有宋人哲理诗压卷之作美誉。
三、鉴赏指导
哲理诗往往是在写景状物,写人叙事时有意识地蕴含一些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原理。
这类作品往往是叙议结合,寓理于事,寓理于景。
叙事,写景是手段,表现理趣才是目的。
优秀的哲理诗都是以形象说理。
因此,在解读哲理诗中的哲理时,首先要品味诗句,抓住形象(景、物、事)特点,进而联系社会现象、生活实际,由此及彼地联想,悟出其中蕴含的哲理。
(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
)如:苏轼《题西林壁》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就不能囿于诗中的看山这一内容,而要揭示其观察事物的一般规律即观察角度和观察的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
四、鉴赏训练
1。
偶成(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
没等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2。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大凡忧国忧民之人,均有阔大的胸襟、伟大的抱负、坦然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这是杜甫早年的诗作,当时诗人赴洛阳应试,落第后北游齐赵,过泰山有感而作。
诗中,我们看不到一点常人受挫后的沮丧,只能感受到作者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胸怀天下的远大抱负。
诗的前两句写泰山的高峻挺拔;三、四句写泰山的神奇秀丽,但仍有参天耸立的雄姿暗含其中;五、六句由整体转入局部,用山腰的白云、飞鸟烘托直入云天的泰山的雄姿,使泰山之高显得更神秘莫测;最后两句在以上描写的基础上表明自己征服泰山的勇气和决心。
诗人的这种胸怀,既是诗人的“诗史”中忧国忧民情结的最好注脚,也是我们确立志向的最好参照,特别是最后蕴含深刻哲理的两句,更应成为我们自励自强的信条而置之座右。
1)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岱宗夫如何”句,作者用拟人手法把泰山比拟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岱宗夫”。
B.“造化钟神秀”句,意思是说泰山是天地间一切神奇、秀丽的结晶。
“钟”是“聚集”的意思,一个“钟”字将大自然写得十分有情。
C.“齐鲁青未了”句,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
D.“会当凌绝顶”中,“会当”是唐人口语,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2)《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答案:1)A 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6、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人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哲理,逸趣横生,精警简括。
前两句从庐山移步换形,写出庐山变化多端、令人目迷神夺,种种姿态,不可辨认。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在观望中受到启发,巧妙地说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成为启迪后人的哲理名句。
3.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首诗言简意赅,寓意深远。
作者借登塔的感受,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哲理性的认识:只有立足高远,才能够排除种种迷雾,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
这个观点至今仍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无论生活或学习,都要有一个较高的立足点和较为长远的目标,只有这样,他才能避开种种假象的迷惑,排除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向理想之境迈进。
这时,这个立足点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它需要德、才、胆、识作基础——德,指远大的抱负和崇高的理想;才,指渊博的学识;胆,指坚持真理的勇气;识:指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确认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能力。
要想达到这个境界,既难也易,孔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只要我们心有追求,行有努力,就会达到的。
4.论诗(清·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这首诗本为诗论,表现作者的创作主张,即每一个时代都应有表
现各自时代特征的文学作品,不必盲目地尊崇古人,要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反映真实清新的时代生活,诗的最后两句即明确地点明这种主张。
这一主张,对复古派的回击可谓出了一记重拳,也对文学的时代特征作了明确的表述,但由于出手太重,便难免步入另一歧途:轻薄古人、蔑视传统,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文学继承的功用,一味强调发展,反而陷入无法发展的泥潭。
倒是最后两句哲理性的主张,已超越了诗论本身的界限,上升到关于社会、人生的哲理性分析,带有更为普遍的社会意义,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
5.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万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此诗的突出特点是:全诗用形象思维和比兴手法,写读书的乐趣和重要。
读书本是很理性的事,在这里却形如美景,情趣盎然。
首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本书,因书为长方形,故有"半亩"之说。
把书打开,就好像打开一面镜子,既雅趣又新颖。
二句借用"天光"、"云影"这些为人们所喜爱、欣赏的自然美景,喻写书中丰富的内容,情趣更浓。
三句一个"问"字,引出方塘之水哪能澄清,四句道出缘由: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个"活水"比喻得奇妙:知识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生活。
6.雪梅(卢梅坡)
梅雪争春末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此诗被诗论界誉为宋人哲理诗的压卷之作。
它既有宋诗工巧细密之所长,又兼得唐人诗虚处着墨、意象微茫之特色。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评价梅雪,恰如其分。
此诗好就好在:它能写出别人诗中所有(雪似梅,梅似雪),又能写出他人笔下所无(梅雪争春,各具特长)。
这首咏物诗,没有写景,没有抒情,纯属议论,却写得如此生动,另具一格。
读了这首诗,我们可以悟出这样一个哲理:一个人应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别人的长处,还要看到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
7.咏玉(韦应物)
乾坤有精物,至宝无文章。
雕琢为世器,真性一朝伤。
诗歌体现了诗人对玉的理解境界。
诗人谈的哲理是:天下最宝贵的宝物是朴实无华的,一旦追求华丽,便失去了本性,也就不是至宝了。
做人也应该保持本性和率真,如果装模作样,矫饰做作,非但无益,反倒有害。
五、有哲理的诗句
1.唐·汪遵《西河》:“花貌年年溺水滨,俗传河伯娶生人。
自从明宰投巫后,直到如今鬼不神。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鬼神,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
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很显然,西门豹的主张是符合唯物主义观点的。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因其立场、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以及知识构成的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4.“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反映。
5、“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构成事物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
6.“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①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②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是有规律的③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7、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迷茫中坚定执着地前行,才会有希望的惊喜。
8、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世间万物总不能摆脱消亡,但是同时又会有新生命的诞生,表达一种欣慰的情感。
9、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表达一种历尽艰难险阻后取得成功的骄傲情感,告诉人们成功的韵味,从而激励世人。
10、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站的高看的远,每个事物都能发挥他的作用,即使饱受他人的压制摧残也要实现自己的价值。
11、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死而后已的一种爱恋。
感动他人的往往还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所以好好去守护他人吧。
12、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曹操《龟虽寿》)发挥主观能动性,乐观向上,积极进,将终生有益、无憾。
1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生,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常用来表达一种“想要挽留却又不能留住”的心态。
或对人生的感慨:盛衰浮沉,生死聚散,也如这花开花落、燕去燕来。
)
14、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它蕴涵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假象所迷惑的道理。
15、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借景喻理,说明只有思想永远活跃,接受种种不同新思想、新知识,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或: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学习,时时补充新知。
)
16、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清朝赵翼《论诗》)常用来赞美人才的人才辈出,也用来表示一代新人过去,又有一代新人出现,长江后浪推前浪。
也含有“世事超越前人,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的必然趋势”之哲理。
1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它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1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历经“山重水复”让人怀疑无路可走,却又意外地呈现出光明前景(或:表现感到困惑时,突然见到希望)。
19、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劝勉人们努力珍惜青春年华,世间没有后悔药。
有“失去才知可贵”的哲理。
10、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表现作者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
只要主观努力,心理健康,仍然能青春永驻,老当益壮。
1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的《赤壁》)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
1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陶渊明《饮酒》)它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
1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坚信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抱负是必能实现的。
1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阐明事物具有两重性。
15、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
诗句最具忧愁、苦闷之意。
极欲摆脱,却又无计可除。
有“有新栽花花不发”的意蕴,也告诫人们:酒不解真愁。
16、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词句用巧妙地比喻写/"愁/"。
寓含一种既无可奈何,又无可解脱的别人不能理解的理趣。
18、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写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还是近邻一样的亲近,说明知心朋友是声息相通的。
1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前三句,表达了作者
旷达胸襟,表现了作者感悟人生哲理: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
后两句,从“隔千里兮共明月”演化而来的,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道尽了千载离人心愿的词句是:
20、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无论朝代的兴或亡,最苦的都是老百姓。
21、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刘桢《赠从弟》)只要有坚贞的信念,任何艰难挫折都不会改变节操。
22、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在一处失去的,将会在别出找出来。
2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常用来比喻教师的工作,被人们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
2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表现了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
喻含新事物不断涌现的理趣。
25、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李清照《武陵春》)景物依旧,人事迥异。
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世事如棋局局新”的理趣。
26、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经•蒹葭》此诗有/"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不断寻找追求的理趣。
27、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人,一生事业与抱负都为天下,必定名垂千古,流芳百世。
28、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月夜》)
简析:苏轼的“春江水暖鸭先知”与此诗句有相同的理趣。
29、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颇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默默奉献之理趣。
30、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有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
春”的理趣。
(也含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
31、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寓含世事的无常。
也有他《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理趣。
32、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杜甫《登楼》)锦江流水夹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
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宇宙万物,自有它的变化规律。
3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
六、现代哲理诗
琴
只要你轻轻拨动它的弦它总会给你一个
美妙的回音
玻璃
有纯洁的心境
只是太脆弱——
稍经打击
心便碎了
词典
满肚子优美词句
写不出一篇象样的文章黑板
使命——
在写和擦中完成
虹
1、盼望着雨的结束虽然过后
便是自己的消亡
2、因为太阳而有了你
也因为太阳而失去了你
阳光中的向日葵
你看到了吗
你看到阳光中的向日葵了吗
你看它,它没有低下头
而是把头转向身后
就好象是为了一口咬断
那套在它脖子上的
那牵在太阳手中的绳索
你看到它了吗
你看到那颗昂着头
怒视着太阳的向日葵了吗
它的头几乎已把太阳遮住
它的头即使是在太阳被遮住的时候也依然在闪耀着光芒
走近它
走近它你便会发现
它脚下的泥土
每抓起一把
都一定会捏出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