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2)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将m g碳和铜的混合物放置在敞口容器中充分加热,完全反应后余下固体质量仍为m g,则原混合物中碳的质量分数为( )
A.30% B.27.3% C.20% D.15.8%
2.在点燃的条件下,2.6g的C2H2与7.2g的O2恰好完全反应,生成6.6gCO2、1.8gH2O和ag的X.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a=1.4
B.X的化学式为CO
C.X中的氧元素与消耗的氧气质量之比为1:9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H2+2O2点燃
CO2+H2O+CO
3.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实验成功的基本保证。
下列实验方法设计不合理的是()
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方法
A检验一瓶气体是否为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
B鉴别空气和氧气将燃着的木炭放入集气瓶中
C鉴别食盐和白糖观察颜色进行区别
D验证浓度对反应的影响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氧气和空气中
A.A B.B C.C D.D
4.已知固体氯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可以分解,生成氧气.如果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则可以加快其分解速度.已知a为固体氯酸钾,b为混有少量二氧化锰的固体氯酸钾,且a和b的质量相等,当分别同时加热a和b至完全反应时,能正确表示生成氧气的质量随反应时间而变化的图象是()
A.B.
C.
D.
5.由X、Y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相对分子质量为76,已知Y元素核内有8个质子和8个中子,X元素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分别比Y元素少1个,则该化合物化学式为
A.X2Y5B.X2Y3C.XY2D.X2Y
6.下列叙述与对应的坐标图表示正确的是()
A.向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加入氯化钠
B.将相同质量的Zn粉和Mg粉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中
C.水的电解
D.盐酸和氯化铁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7.已知某气体由H2、CO2、CO、CH4中的两种组成,为确定其成分进行了下面的实验:①将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未出现浑浊现象;②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有红色固体生成;③点燃气体,用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火焰,烧杯壁上有浑浊出现。
那么对该混
合气体成分作出的以下推断中,合理的是(
)
A
.可能是H2和CH4B.可能是CO2和CO
C.一定含有CO2D.一定含有CO
8.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的变化关系的是
A.A B.B C.C D.D
9.下列推理不正确的是
①燃烧过程中伴随着发光放热,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②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为纯净物,但纯净物不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
③单质只含一种元素,所以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④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物理变化
⑤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A.①②③⑤B.①②⑤C.①③⑤D.①④⑤
10.给量筒内液体读数,开始时仰视读数为29.0mL,倒出一部分液体后,平视读数为12.3mL,则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为()
A.16.7 mL B.大于16.7 mL
C.小于16.7 mL D.无法计算
11.将5.6g铁粉放入一定量的稀硫酸与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三者恰好完全反应,除去其中的不溶物,再将所得的溶液蒸干,最后可得固体的质量为()
A.6.4g B.15.2g C.16.0g D.30.4g
12.一定质量的木炭与过量氧气在密闭容器内加热使其充分反应,下图中能正确反映容器内有关的量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图象是()
A.B.
C.
D.
13.“尾气催化转换器”是将汽车尾气中的有毒气体转变为无毒气体.其微观过程如图所示,其中不同的圆球代表不同的原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反应物和生成物全部是化合物
B.反应物之间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3
C.生成物之间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D.反应前后原子、分子的个数不变
14.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参加反应的P与Q的质量比为3︰2
B.x的取值范围:0≤x≤30
C.当y≤24时,该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D.x+y=65
15.工业上以CaO和HNO3为原料制备Ca(NO3)2•6H2O晶体.为确保制备过程中既不补充水,也无多余的水,所用硝酸的溶质质量分数约为()
A.41.2% B.53.8% C.58.3% D.70.0%
16.实验室测定大理石主要成分的含量时,取16g含杂质的大理石(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加入到200g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得滤液205.6g,则该大理石主要成分的质量分数为()
A.62.5% B.72.5% C.80% D.82.6%
17.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如下反应,反应前后测得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B.反应生成的P和Q的质量比为2︰3 C.待测值为16 D.N和P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1 18.质量守恒定律是帮助我们学习认识化学反应实质的重要理论,在化学反应++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 bB=cC dD
A .若取xgA 和xg
B 反应,生成
C 和
D 的质量总和不一定是2xg B .物质A 、C 中所含的元素种类一定相同
C .反应物A 和B 的质量比一定等于生成物C 和
D 的质量比 D .化学计量数a 与b 之和一定等于c 与d 之和
19.已知:
2Δ
CO+CuO Cu+CO 。
如图表示向一定质量的CuO 中通入CO 后,加热的过程中某变量y 随时间的变化结果。
y 表示的是
A .固体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
B .参与反应的CO 的质量
C .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
D .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
20.与碳元素一样,氢元素也有三种不同的原子,依次称为氕[piē]、氘[dāo]、氚[chuān],分别用符号H 、D 、T 表示,其原子核内质子数均为1,中子数依次为0、1、2。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氕、氘、氚三种原子核外均只有一个电子
B .一个氘原子的质量约为一个氕原子质量的2倍
C .氕、氘、氚三种原子的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
D .化学式为HD 的物质属于化合物
21.有CO ,CO 2和N 2的混合气体120g ,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0%.使该混合气体与足量的灼热氧化铁完全反应,再将气体通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充分反应后得到白色沉淀的质量为( ) A .50g B .100g
C .150g
D .200g
22.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
量如下: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4
10
1
21
反应后质量/g
12
15
待测
且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Q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n,则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反应物是Y和Z,生成物是X和Q
B.反应后生成15gZ
C.参加反应的Y与Q的质量比是1:1
D.该反应方程式中X与Q的化学计量数比为2:3
23.在“宏观 微观”之间建立联系,是学习化学学科必备的思维方式,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乙、丙、丁都是氧化物
B.反应生成丙、丁分子个数比为3:1
C.参加反应的甲、乙的质量比为60:224
D.该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24.某化合物完全燃烧,需要4.8g氧气,同时只生成4.4g二氧化碳和2.7g水,则该化合物中()
A.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B.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C.只含有碳、氧两种元素D.含有碳、氢两种元素,无法确定是否含有氧元素
25.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称量固体时,左盘放砝码,右盘放氯化钠
B.将配好的溶液倒入细口瓶中,盖紧瓶塞,并贴上标签
C.量取液体时,手持量筒,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D.称量固体时,发现指针向左偏,应该用镊子将游码向右移动直至天平平衡
二、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题
26.按如图组装仪器,关闭止水夹,通电使红磷燃烧。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燃烧的现象是;
(2)红磷燃烧一段时间后,自动熄灭了,你认为原因是;
(3)冷却到室温后,松开止水夹,你观察到的现象为:。
27.某兴趣小组做如下实验探究粒子的运动。
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已知:浓氨水极易挥发,产生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的氨气,氨气密度小于空气)
(1) 如图1所示,注射器内封闭一段空气,右手堵住注射器口,左手向内推,发现注射器内气体被压缩了,说明_________。
(2) 如图2所示,烧杯C装入浓氨水,A、B盛放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蒸馏水,一段时间后烧杯A液体变红,说明分子_________,烧杯B的作用是________。
(3) 图3实验中用胶头滴管吸取少许浓氨水,将其滴入T形三通管的细弯管处,然后用橡皮帽封闭管口。
一会儿,观察到_________(填“ba”或“bc”)段纱布条先变成红色。
(4)图3实验与图2实验对比,改进后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
三、九年级化学上册推断题
28.A、B、C、D、E、F、G、H八种物质,有下图所示关系,“→”表示可以向箭头所指方向转化,通常情况下F是一种无色液体,G是一种黑色固体,H是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在②的反应前后B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
试推断:
(1)写出物质的名称:C___________;
(2)写出反应①、②、③的化学方程式: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思维导图是激发大脑潜能,练就科学思维的有效方法。
已知A、B、C、D四种物质,A、C都为液体,“→"表示一种物质转化成另一种物质,“―”表示相连物质间可相互发生反应,四种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
(1)物质A的化学式为____,物质B中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
(2)B-D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
(3)A→C化学反应基本类型为___。
A与C化学性质不同从微观角度解释是因为____。
30.如图表示某些物质间转化关系(各反应物均无剩余)。
A、B、C、E均为氧化物,其中A为黑色粉末、B和C组成元素完全相同且均为无色液体、D、F在常温下为无色气体且均为单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有关物质的化学式:B 、E 。
(2)反应①中A物质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 (填“有”或“没有”)改变;
(3)反应③在绿色植物体内主要进行的是作用.该反应是将能转化为化学能。
(4)写出反应①⑤的化学方程式:、。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将m g碳和铜的混合物放置在敞口容器中充分加热,完全反应后余下固体质量仍为m g,则与铜反应氧气的质量等于原混合物中碳的质量;
反应后生成的氧化铜的质量等于原混合物的质量。
则原混合物中碳的质量分数
为 16/﹙64+16﹚×100%=20%,故选C。
2.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a= 2.6+7.2-6.6-1.8=1.4,故A正确;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测X为一氧化碳,故B正确;
C、X中氧元素质量为:
3216
7.2g-6.6g-1.8g=0.8g
4418
⨯⨯,X中的氧元素与消耗的氧气质量
之比为:0.8g:7.2g=1:9,故C正确;
D.设反应方程式为aC2H2+bO2点燃
cCO2+dH2O+eCO,a:b:c:d:e=
2.6g
26
:
7.2g
32
:
6.6g 44:
1.8g
18
:
1.4g
28
=0.1:0.225:0.15:0.1:0.05=4:9:6:4:2,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4C2H2+9O2点燃
6CO2+4H2O+2CO,故D错误。
故选D。
【点睛】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
3.C
解析:C
【解析】
【详解】
A、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气体是氧气,反之则不是氧气,该选项设计合理;
B、将燃着的木炭放入集气瓶中时,能使燃烧更剧烈的是氧气,无明显变化的是空气,该选项设计合理;
C、食盐和白糖都是白色固体,通过观察颜色不能区分食盐和白糖,该选项设计不合理;
D、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氧气和空气中,伸入氧气中的木条燃烧更剧烈,说明氧气浓度越大,可燃物燃烧越剧烈,该选项设计合理。
故选C
4.A
解析: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固体氯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可以分解,生成氧气.如果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则可以加快其分解速度,则b为混有少量二氧化锰的固体氯酸钾,即b反应快,但b中氯酸钾的质量小来解答.
解:因a为固体氯酸钾,b为混有少量二氧化锰的固体氯酸钾,且a和b的质量相等,
由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则可以加快其分解速度,则b反应快,时间短,
b中混有二氧化锰,则b中氯酸钾的质量小,则生成的氧气的质量小,
显然只有A符合,故选A.
5.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题意知:X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Y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
A、化合物X2Y5的相对分子质量=14×2+16×5=108≠76;故A不正确;
B、化合物X2Y3的相对分子质量=14×2+16×3=76;故B正确;
C、化合物XY2的相对分子质量=14×1+16×2=46≠76;故C不正确;
D、化合物X2Y的相对分子质量=14×2+16×1=44≠76;故D不正确;
故选B.
6.D
解析:D
【解析】
A、图示表示向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加入氯化钠,硝酸钾溶液的质量分数不变。
而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加入一些氯化钠并完全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液的质量增加了,而溶质硝酸钾的质量不变,所以硝酸钾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将减小。
故错误;
B、首先由于镁比锌活泼,与酸反应速度快,图线的斜率镁应比锌大,即应该陡一点;其次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等质量的镁生成是氢气要比锌生成的氢气多,图线的终点应该比锌高。
故错误;
C、电解水时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是1:8,不是2:1。
故错误;
D、盐酸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氯化铁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生成的氢氧化铁沉淀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所以一开始时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无沉淀生成,当盐酸消耗尽,氯化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
故正确。
7.A
解析:A
【解析】
【详解】
①由“将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未出现浑浊现象”可知,其成分中没有CO2;
②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有红色固体生成,说明铜被置换出来,氢气、一氧化碳均能还原氧化铜为铜,故可推断其成分中有氢气或一氧化碳;
③将气体点燃后通入澄清的石灰水,有浑浊现象。
说明该气体是CO或CH4,点燃后生成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故选A。
8.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向a.b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样品,a中是氯酸钾,产生的氧气质量大,b中是氯酸钾和少量二氧化锰,二氧化锰不能产生氧气,但是有催化作用,则b中产生的氧气少,但产生的氧气快;故选项正确;
B、利用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热,装置内温度升高,压强先变大,随着反应的结束,氧气被消耗,热量散失,压强变小;故选项错误;
C、向一定质量AgNO3和Cu(NO3)2的混和溶液中逐渐加入足量的锌粒,锌粒先与硝酸银发生置换反应,溶液中的硝酸铜的质量不减少,与硝酸铜开始反应时,质量减少;故选项错误;
D、CO和过量的氧气在密闭容器中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2CO+O2点燃
2CO2,反应物由
3个分子变为2个分子,容器内的分子总数减少;故选项错误;
故选:A。
9.C
解析:C
【解析】
【详解】
①燃烧伴有发光、放热现象,但有发光、放热现象不一定是燃烧,如灯泡发光、放热,故错误。
②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所以纯净物不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可能由原子或离子构成,故正确。
③单质只含一种元素,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属于混合物,故错误。
④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物理变化,正确。
⑤氧化物必须由两种元素组成,一种是氧元素,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由两种元素组成,所以不一定是氧化物,故错误。
故选:C。
10.B
解析:B
【解析】
【详解】
用量筒量取液体的体积时,视线应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如果仰视测得的值比真实值要小,但量取的实际液体体积偏大,所以开始时量筒中液体的量大于29.0 mL,倒出一部分液体后,平视读数为12.3 mL,所以倒出的液体的量大于16.7 mL。
故选:B。
【点睛】
量筒读数时正确读数方法应为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仰视读数会使读得的数比实际体积偏小,俯视读书会使读得的数比实际体积偏大,解题时一定要注意。
11.B
解析:B
【解析】
【详解】
由于铁在一定量的硫酸与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三者恰好完全反应,所以铁完全反应,根据三者反应关系可得关系式(或者根据铁元素守恒得关系式)求硫酸亚铁的质量。
设生成的硫酸亚铁的质量为x 。
根据2442Fe+H SO =FeSO +H 和44=Fe+CuSO FeSO +Cu 可得关系式为Fe~FeSO 4 或根据铁元素守恒可得关系式为:Fe~FeSO 4;
设生成FeSO 4的质量为X
4
Fe ~FeSO 561525.6g x
56152=5.6g x
X=15.2g
故选:B 。
12.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反应过程中木炭质量逐渐减少,因为氧气过量,最终木炭被反应完,质量为零,故不符合题意;
B 、刚开始未反应时二氧化碳质量为零,所以图象应从零开始,反应完二氧化碳质量不再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C 、因为氧气过量,所以最终氧气应有剩余,不为零,故不符合题意;
D 、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所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符合题意;
故选D 。
13.C
解析:C
【解析】
试题分析:化学变化是生成新分子的变化,故要把化学反应前后相同的分子去掉,故反应前后分子的构成比为2:2:2:1;由分子的构成可知,反应物属化合物,生成物中有一种是单质。
故选C 。
考点: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
14.B
解析: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中提供的信息可知,参加反应的Q 为10g ,P 为15g ,故A .参加反应的P 与Q 的质量比为3︰2是正确的叙述;N 可能为反应物,也可能为生成物;故x 的范围为0≤x≤51;当y≤24时,说明N 物质为反应物,故该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是正确的叙述;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x +y =65是正确的叙述;故答案选择B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5.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工业上以CaO 和HNO 3为原料制备Ca (NO 3)2•6H 2O 晶体.为确保制备过程中既不补充水分,也无多余的水分,也就是硝酸溶液中的水全部参与化学反应生成Ca (NO 3)2•6H 2O 晶体,反应方程式为CaO+2HNO 3+5H 2O ═Ca (NO 3)2•6H 2O .
设硝酸的质量为126g ,则:
CaO+2HNO 3+5H 2O ═Ca (NO 3)2•6H 2O
126 90
126g 90g 所以硝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126g 100%58.3%126g+90g
⨯≈ 故选C . 16.A
解析:A
【解析】
【详解】
溶液增加的质量为205.6g-200g=5.6g ,增加的质量为碳酸钙与二氧化碳气体的差,设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
3222CaCO +2HCl CaCl +H O +CO =10044100-44=56
x
5.6g ↑溶液质量增加的量
x 100=5.6g 56
x=10g , 石灰石主要成分的质量分数为:
10g 16g
×100%=62.5%。
故选A 。
17.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 、由表中数据及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待测数据为:16;该反应的反应物为M,参加反应的
质量为24g,生成物为N、P、Q,生成的质量依次为9g、9g、6g;该反应为分解反应,故A不正确;
B、反应生成的P和Q的质量比为9:6=3︰2,故B不正确;
待测,待测值为16g,故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40g+4g+3.6g+4.8g=+13g+12.6g+10.8g
C正确;
D、因为无法确定参加反应的N和P分子个数比,故无法确二者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选项错误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18.A
解析:A
【解析】
【详解】
A、因不能确定AB反应的质量关系,所以xgA和xgB反应是否可以恰好完全反应不确定,则生成成C和D的质量总和不一定是2xg,说法正确;
B、物质A、C中所含的元素种类是否相同不能确定,说法错误;
C、因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化学计量数不能确定,所以反应物A和B的质量比和生成物C和D的质量比关系不能确定,说法错误;
D、化学方程式各反应物化学计量数各和各生成物化学计量数和没有一定关系,说法错误。
读选A。
【点睛】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重要内容,此题考查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根据质量守恒判断物质各量之间的关系。
19.B
解析:B
【解析】
【详解】
A、实验开始时氧化铜中含有铜元素,不会为0,故不符合题意;
B、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时要先通入一氧化碳会再加热,所以开始通入的一氧化碳没有参与反应,待试管中空气排尽,点燃酒精灯加热,此时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参与反应的一氧化碳逐渐增加,待完全反应后一氧化碳的质量不再变化,故符合题意;
C、开始固体氧化铜含有氧元素,完全反应生成铜中无氧元素,所以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不断减少,不会増加,故不符合题意;
D、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碳元责的质量不变,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0.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在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氕、氘、氚三种原子的电子数都是1,正确;
B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质子数,一个氘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2,一个氕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1,所以一个氘原子的质量约为一个氕原子质量的2倍,正确;
C 、原子的化学性质取决于最外层电子数,氕、氘、氚三种原子的电子数都是1,氕、氘、氚三种原子的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正确;
D 、H 、D 都属于氢元素,化学式为HD 的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属于单质,错误。
故选D 。
21.D
解析:D
【解析】
【详解】
碳元素的质量120克×20%=24克,碳元素完全转化为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的质量=24克÷12/44×100%=88克;每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就能得到100份质量的碳酸钙,所以88克二氧化碳就会得到200克质量的碳酸钙。
故选D 。
22.D
解析:D
【解析】
试题分析:从图示看:X 质量减少属于反应物,且一共有4克X 参加反应,而Y 和Z 的质量都增加,属于生成物,且分别生成的质量为2克和14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道Q 一定是反应物,且有12克参加反应,所以待测是9克,所以A 、B 错误;参加反应的Y 与Q 的质量比是=2:12=1:6.故选D .
考点:物质的变化及其过程 质量守恒定律
23.C
解析:C
【解析】
【详解】
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26C H 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622C H +7O 226H O+4CO 。
A 、由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中甲、丙、丁都属于化合物,乙属于单质,故错误;
B 、由方程式可知,反应生成丙、丁分子个数比为6:4=3:2,故错误;
C 、由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乙的质量比为()2?12?2+1?6⎡⎤⎣⎦:()7?16?2=60⎡
⎤⎣⎦:224,故正确;
D 、反应前氧元素以氧单质存在,化合价为零,反应后水和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一定改变,故错误。
故选,C 。
24.B
解析:B
【解析】
【分析】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详解】
4.4g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为:
32
4.4g100%=3.2g
44
⨯⨯; 2.7g水中氧元素
的质量为:
16
2.7g100%=2.4g
18
⨯⨯;
该化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为:3.2g+2.4g-4.8g=0.8g,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和水中的氢元素来自于该化合物,因此该化合物中含有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
故选:B。
【点睛】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25.B
解析:B
【解析】
A、称量固体药品的质量时要注意“左物右码”,错误;
B、溶于配制好后需要标明溶液的名称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正确;
C、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应放在水平桌面上,错误;
D、定量称量固体质量时,指针向左偏,说明左盘重了,应该减少药品的质量直至天平平衡,错误。
故选B。
二、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题
26.(1)产生大量白烟放热(2)瓶内氧气被耗尽(3)水倒吸入集气瓶约原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解析】
(1)观察到的现象是:红磷继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然后慢慢熄灭.(2)红磷熄灭的主要原因
解析:(1)产生大量白烟放热(2)瓶内氧气被耗尽(3)水倒吸入集气瓶约原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解析】
(1)观察到的现象是:红磷继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然后慢慢熄灭.(2)红磷熄灭的主要原因是瓶内的氧气被消耗完,没有支持红磷燃烧的物质了.(3)因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故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水进入到集气瓶中,体积约占集气瓶体积的1/5.
考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27.分子之间有间隔做无规则的运动对照 ba 环保,无污染
【解析】
【详解】
(1)分子之间有间隔,故可以被压缩。
(2)烧杯A液体变红,说明分子做无规则的运动,烧杯
解析:分子之间有间隔做无规则的运动对照 ba 环保,无污染
【解析】
【详解】
(1)分子之间有间隔,故可以被压缩。
(2)烧杯A液体变红,说明分子做无规则的运动,烧杯B的作用是对照。
(3)氨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故挥发后的氨气先与ba段的棉布条接触先变红。
(4)图3是在密闭体系中进行,故优点是环保,无污染。
三、九年级化学上册推断题
28.锰酸钾 2KMnO4 K2MnO4+MnO2+O2↑ 2H2O22H2O+O2↑
C+O2CO2
【解析】
【分析】
H是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H是二氧化碳气体,G是一种黑色固体,可以与D点燃生成二氧化碳,故D是氧气,G是碳,通常情况下F是一种无色液体,在②的反应前后B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故B可能是二氧化锰,F是水,E是过氧化氢,则A 是高锰酸钾,C是锰酸钾,经推断,推理正确。
【详解】
(1)物质C的名称是锰酸钾。
(2)反应①是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方程式为:2KMnO4 K2MnO4+MnO2+O2↑。
反应②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方程式为:2H2O22H2O+O2↑。
反应③是碳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的方程式为:C+O2CO2。
29.H2O2 0 氢气+氧气点燃
水分解反应分子构成不同
【解析】
【分析】
A、C都为液体,A生成B和C,C生成B,过氧化氢、水都是液体,过氧化氢能分解生成水和氧气,A是过氧化氢,C是水,B是氧气;C生成
B、D,B、D相互之间能反应,水通电分解生成氧气和氢气,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 D是氢气,代入框图,推理成立。
【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