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过程和分离定律。
(2)区别杂交、自交和测交、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显性遗传因子和隐性遗传因子、纯合子和杂合子等成对概念,以及相对性状、性状分离等概念。
(3)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分析”属于应用水平的知识目标,本模块中仅有两项“应用”层次的目标,这就是其中之一。
(还有一条是“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如此高的要求,目的就在于让学生体验科学家探索生物遗传奥秘的过程。
本节内容中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就是要分析其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过程,以及体验其间蕴藏的“假说—演绎”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运用分离定律解释和预测一些实验现象
(2)尝试进行杂交实验的设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目标:
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体验孟德尔实验的科学方法
这两点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
对这部分内容主要采用讨论法、讲解法、图解法、模拟实验法、归纳分析法来突破。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这点其实就是分离定律的应用。
思考的一般步骤①确定相对性状中的显隐性关系②写出隐性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③根据上下代关系,确定显性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
主要考察四方面:①由亲本推出后代②由后代推亲代③动植物的育种问题④概率问题⑤系谱图问题
三、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对生物的遗传现象已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通过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学习,具备一定的遗传学的分子基础。
但是学生还没学习减数分裂的知识,因此缺乏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这种知识结构反而有利于学生从孟德尔的角度出发,创造性的分析解决问题。
四、学法教法
1、学法
(1)结合教材跟随老师提出的问题串,对实验现象展开思考和讨论,并尝试自己设计实验、自己提出假说,再通过实验验证假说的正确性。
(2)适时地进行课堂练习和技能训练,结合生活和生产中的遗传实例,提高运用分离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法:举例法、问题串法、讲解法、课件直观展示法
(1)本节内容中相对应的概念很多,如:纯合子和杂合子、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等。
如果老师只是把这些概念做简单的讲述、罗列,学生是很难理解这些概念的内涵的。
所以,我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在分析孟德尔的杂交实验和假说的过程中,逐步构建概念,同时适时举例,让学生判断,在具体的情景下学习抽象的概念,比较容易理解。
(2)在分析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过程不能采用简单讲授方式,而是用设置问题串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每一步的实验现象解释,以及下一步该如何做才能验证自己的观点。
这一部分的学习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出自己的研究方案,让孟德尔的实验过程得以再现,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充分激发,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创新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总之,课堂一定要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五、主要教学过程:
【导入】
由生活现象发问:每个人与自己父母的长相是否有相似之处?俗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仔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九子”→体现了什么现象?从而得出遗传和性状的概念。
提出问题:性状是如何遗传下来的?
用蓝墨水和红墨水混合液的颜色来阐述早期的遗传观点:融合遗传。
让学生猜想红牡丹和白牡丹杂交后子代的颜色、高个和矮个结婚后代是否是不高不矮。
请联系生活,讨论这种观点是否都与实际的遗传现象相符?(通过问题探讨引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身边的遗传现象,学生通过对遗传实例的分析,辨析融合遗传观点是否正确,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
【正课】:
(一)简单介绍孟德尔
(二)选择的豌豆所具有的优势。
设疑:为什么用豌豆做遗传试验取得成功,豌豆有何优势?
讲述:豌豆的结构及传粉特点(结合课件和学生的回答)
1.自花传粉、闭花授粉→产生纯种
2.稳定遗传易于区分的形状,便于观察统计
由第2条引入性状状、相对形状概念。
选择题判断并让学生说出理由:
下列各组生物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黄豆茎的高茎和豌豆茎的矮茎
B.狗的长毛和卷毛
C. 甜玉米和非甜玉米
D.人的双眼皮和大眼睛
强调:相对性状概念内容的三要点:同一种生物、同一性状、不同表现类型。
同时让同学在相互之间找出一些相对性状。
这样,就让深奥的知识走进我们的生活,充分感受知识的魅力。
(三)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对相对性状)的过程
课件展示课本图1-3豌豆的7对相对性状,引导学生思考:豌豆之间同时具有多对相对性状,为了便于分析,首先你会选择几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肯定很多同学会回答一对,这个地方应该给学生明确的是一对一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而不仅仅是一对相对性状,因为一对相对性状可能具有偶然性,不具有说服力。
课本上这个地方的表述是“他首先对每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分别进行研究”,要体会“每一对”和“分别”。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孟德尔的杂交实验到底怎么做的呢?我们以孟德尔研究豌豆茎的高度这一性状的杂交实验为例来做个介绍。
教师课件展示图1—2人工异花传粉示意图,介绍相关概念,归纳杂交实验过程。
杂交实验过程归纳为4个步骤:(1)去雄(2)套袋(3)人工传粉(4)套袋。
这个步骤中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时候去雄合适,什么时候传份?为什么要两次套袋。
让学生按照“融合遗传”的观点预测实验结果。
提问: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认可“融合遗传”的观点吗?又会提出哪些问题?学生一般会提出两个问题(1)实验结果与父本、母本的选择有没有关系?(2)为什么F1都是高茎,难道矮茎消失了吗?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设计来解决这些问题。
请每个同学按照自己的推理和想象,提出假设,再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第一个问题可以设计正反交的实验来解决。
第二个问题设计自交的实验来解决。
之后展示表1-1孟德尔做的豌豆杂交实验的结果。
在此,教师做一定的讲述:讲述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这一组定义,讲述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法出现了3:1的性状分离比。
提出下一个问题: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是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