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四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同步练习题和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四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1. 古代史上,西方各国对中国的认识是支离破碎的,缺乏完整全面的认识,往往以对中国某一具体事务的了解为基础,形成对中国的称谓。
汉代时期西方对中国的称谓最有可能的是( )
A.“瓷国”B.“船国”C.“丝国”D.“天国”
2. 考古学家在商丘某地的一处古墓的随葬品中,发现了青铜器、铁制农具及珐琅彩瓷器。
这座墓葬最早可能出现于( )
A.清朝B.宋朝C.春秋战国D.西周
3. 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东汉虽设有盐铁官,但只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
盐铁政策的变化有助于( )
A.中央集权制度强化B.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C.促进小农经济发展D.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4. 《国语·齐语》:“工之子恒为工。
”《荀子·儒效》:“工匠之子,莫不继事。
”《唐六典》:“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
”上述记载( )
A.表明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B.阐释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承特点C.说明了工商业在家族之中传承D.反映了家庭手工业居从属地位
5. “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
”这是至今流传在上海地区的一首民谣。
下列对“黄婆婆”历史贡献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促进了古代蚕桑生产的发展 B.推动了古代丝织技术的发展
C.促进了汉代纺织技术的改进
D.推动了元代棉纺织业的发展
6. 《诗经》上说“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此处的“布”不可能是( ) A.麻布B.葛布C.棉布D.苎布
7. 据考古发现,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出土的产品上往往刻有督造的机构、各级工官和生产者的名字。
对这一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 A.工艺水平很高 B.生产规模庞大 C.部门分工细致 D.注重产品质量
8. 就阶段性特征而言,宋代是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高峰。
这一论断最有力的证据是宋代( )
A.丝织品已远销地中海地区B.矿冶业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C.以灌钢法制作出锋利兵器D.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9. 明朝中后期,私营手工业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是( )
A.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产品开始进入市场
C. 生产不计成本
D.经营规模日益萎缩
10. 《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
”材料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细致,专业化。
11. “(明清时期,欧洲)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
”这段材料主要说明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受影响。
12. 白居易咏《缭绫》诗曰:“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
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
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
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
……缭绫织成费功绩,莫比寻常缯与帛。
”该诗反映了
业水平的高超。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齐国)太公……乃劝以女工之业……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材料二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清]王应奎《柳南续笔》材料三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战国]孟子等《孟子·尽心上》
材料四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
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
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苏州府志》(选自《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 (1)材料一中的“衣履天下”的纺织原料是什么?材料二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分析变化的原因。
(2)材料三、四中的纺织业在经营方式上有何区别?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答案:
1---9 CADBD CDBA
10 分工专业
11. 世界市场
12. 丝织
13. (1)材料一中的纺织原料是丝;材料二中变为棉。
原因:丝织品太贵重,往往为社会上层民众穿着,而棉布柔软、保暖,并且结实耐用,适合各阶层民众穿着。
(2)区别:材料三中的纺织业是农民的家庭副业,材料四表明明朝中后期纺织业中出现了雇佣关系。
说明:生产力进步和商品经济发展程度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