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2018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限时训练学案(45份) 通用3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限时训练
选题细目表
(2016·泉州模考)下图中甲、乙、丙、丁表示印度、索马里、澳大利亚、日本四个国家的有关特征。
读图,回答1~2题。
1.与甲、乙、丙、丁四国特征相符的是()
A.印度、日本、澳大利亚、索马里
B.澳大利亚、索马里、日本、印度
C.日本、印度、索马里、澳大利亚
D.索马里、澳大利亚、日本、印度
2.图中箭头所示最有可能的是()
A.①表示劳动密集型工业的转移
B.②表示资源和能源的输出
C.③表示资本的输出
D.④表示资金密集型工业的转移
解析:甲为经济发达,地广人稀的澳大利亚,乙为经济落后,人口稀少的索马里,丙为经济发达,地狭人稠的日本,丁代表经济落后,人口大国的印度。
①和②代表经济落后国家地理要素向发达国家的转移,一般为劳动力,资源或能源,但本题中的②因为澳大利亚本身能源、资源丰富,故B项不对。
④为澳大利亚到日本的转移,应为能源或其他资源。
C是正确选项,代表发达国家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
答案:1.B 2.C
(2016·岳阳统考)加拿大湿地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居世界第二位。
读下图回答3~4题。
3.关于图中甲地沼泽形成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B.河流有凌汛,容易泛滥
C.纬度较高,蒸发较弱
D.距北冰洋近,降水丰富
解析:甲地所处纬度较高,气温低,蒸发较弱,使地表水消耗少;地下有较厚的冻土层,使地表水不易下渗;经此处流入哈得孙湾的河流有凌汛现象,易造成河水泛滥;位于中部平原,地势低洼,排水不畅,长期积水形成沼泽。
该地虽然距北冰洋较近,但是降水较少。
答案:D
4.乙地降水丰富的原因是()
①常年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②位于山地的迎风坡一侧,多地形雨③沿岸有暖流经过④沿岸有稳定的逆温层,气流上升容易成云致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乙地常年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位于山地的迎风坡一侧,对湿润气流的抬升作用明显,多地形雨;沿岸有阿拉斯加暖流经过,起到增温增湿作用,故降水丰富。
如果出现逆温层,大气结构稳定,气流不易上升。
答案:A
(2016·黄石模考)墨西哥是个拥有双国花的国家,第一国花是仙人掌,耐干旱炎热;第二国花是大丽菊,喜阳喜湿。
读图回答5~7题。
5.双国花反映了墨西哥()
A.气温南北差异显著
B.冬夏气温年较差大
C.降水量季节差异小
D.降水量空间差异大
解析: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西哥大部分地区为热带气候,气温受地形影响大,南北温差并不显著;由于海拔高,夏季凉爽,冬季温暖,气温的年较差小;墨西哥南部夏季受赤道低气压的影响,降水多,所以降水量季节差异明显;仙人掌生长在干旱地区,大丽菊喜湿,说明墨西哥降水量空间差异显著。
答案:D
6.苜蓿作为牧草,是著名的牲畜饲料。
2014年墨西哥出口苜蓿
9.2万吨,主要出口到()
A.美国
B.阿根廷
C.英国
D.南非
解析:墨西哥与美国相邻,且美国畜牧业发达,从墨西哥进口牧草方便;南非和阿根廷以大牧场放牧业为主,且草场广阔,进口牧草少;英国乳畜业发达,且牧草丰富,距墨西哥远,不可能从墨西哥进口牧草。
答案:A
7.从20世纪40年代起,墨西哥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1950
年墨西哥的城市化率为42.6%,1970年增长到66.3%。
欧洲城市人口比重从40%提高到60%却经过了50年。
2014年墨西哥城市化率进一步增长到78.97%。
墨西哥的城市化导致()
A.贫富差异明显缩小
B.工业化快于城市化
C.交通拥挤和环境污染
D.人们就业压力减轻
解析:墨西哥城市化速度快于工业化速度,使大量城市人口失业,导致贫富差异扩大;过度城市化导致人口膨胀、交通拥挤和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的出现和加剧。
答案:C
(2016·东营统考)肯尼亚经济以农业为主,濒临印度洋的蒙巴萨是该国最大的港口。
据此完成8~9题。
8.图中铁路()
①沟通了肯尼亚东西沿海地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②有利于该地区工业制成品输出与物资的输入③有利于肯尼亚与邻国之间人员交流和经济合作④促进蒙巴萨港口的建设和腹地拓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肯尼亚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输出农矿产品等物资和输入
工业制成品;该铁路沟通了沿海与内陆地区,有利于肯尼亚与邻国之间人员交流和经济合作,促进蒙巴萨港口的建设和腹地拓展。
答案:C
9.该国河流入海口处没有形成港口的自然原因有()
A.河流含沙量大,入海处泥沙淤积严重
B.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较大,不利于海运
C.河流落差大、流量小,不能河海联运
D.流域内经济欠发达,港口吞吐量小
解析:河流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含沙量大,泥沙在入海口处淤积,不利于港口建设;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较大,会利于海运发展;该河流位于赤道附近,河流流量较大;经济欠发达属于社会经济原因。
答案:A
(2016·鄂州调研)下面经纬网表示甲、乙两个发达国家的主要区域范围,阴影部分分别为这两国著名的工业区。
据此回答10~11题。
10.为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图示两国的工业区均适宜发展的工业部门是()
A.石油化学工业
B.钢铁工业
C.电子工业
D.有色金属冶炼工业
解析:通过经纬网判定甲国为美国,乙国为德国,美国的五大湖工业区、德国的鲁尔区水资源都非常丰富;德国的鲁尔区和美国的阿巴拉契亚山脉附近都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美国的苏必利尔湖附近还有丰富的铁矿资源;因此两国阴影部分的工业区均适宜发展钢铁工业。
答案:B
11.下列选项不是两工业地域形成和发展共同特点的是()
A.因生产联系而集聚
B.经历了衰落、重振的过程
C.新增企业全部是高新技术产业
D.工业布局趋向于原料产地
解析:两工业地域在综合整治中都采取了多种措施,增设高新技术产业只是其中的一项措施,但并非新增企业全部是高新技术产业。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2.结合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5年9月,联合国发布数据称,欧洲将迎来“战后最大难民潮”。
源源不断的难民主要来自叙利亚、利比亚等战争、局势动荡地区。
据了解,此次难民潮有大批难民选择前往德国。
德国的经济发达,当前人口出生率和失业率都很低,政府和民众对难民持欢迎态度。
材料二一个叙利亚家庭需要花费两年的家庭收入,才有可能将
家中的年轻人送到欧洲。
到达欧洲后,他们要找到工作或者做买卖,再将攒下的钱寄回家里,让其他的家庭成员来团聚。
材料三叙利亚邻国示意图和难民分布图。
叙利亚及周边国家示意图叙利亚难民避难地分布图(1)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大量叙利亚难民选择到德国避难的原因。
(2)从人口角度分析,大量难民涌入将会对德国带来哪些影响。
(3)说出叙利亚难民避难地分布的突出特征,并简析其原因。
解析:难民的避难本质上是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经济差异,但本题还要从政策、人身安全等因素考虑。
难民进入德国带来的影响要从正反两方面入手考虑。
第(3)题,先要读图分析,然后从距离、交通,文化背景等因素分析。
答案:(1)经济发达,能提供较好的救助(社会福利);就业机会更多;社会稳定,人身较安全;宽松的难民政策。
(2)有利:增加劳动力;缓解人口老龄化。
不利:影响社会安定;与当地人竞争就业岗位;加重社会负担。
(3)多分布在邻国;分布在多个国家。
原因:距离近,路费少;走陆路(不走水路),易于到达;同处中东,文化、语言、民族、宗教等差异小。
13.(2016·全国Ⅱ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
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
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1)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
(2)试对“河上很少有桥”这一现象做出合理解释。
(3)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河流水文特征的分析、交通建设条件的评价、区域资源开发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第(1)题,需要注意题目实际上是问了两个问题:内格罗河为什么富含腐殖质,内格罗河为什么含沙量少。
分析腐殖质含量大的原因要从腐殖质的形成条件(生物资源丰富且气候条件便于腐殖质的形成)入手。
分析含沙量少的原因,则要从河流流速、沼泽分布等角度入手。
第(2)题,实质
上是考查交通建设条件的评价,可以从交通建设的必要性(交通需求,主要考虑经济活动规模和是否具有可替代性交通)和可行性(建造难度和环保因素)方面分析。
第(3)题,本题为开放性设问,只要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先表明自己的态度,再说明理由。
答案:(1)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多),生物量大,在沼泽形成大量腐殖质。
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多沼泽,泥沙沉积。
(2)人口稀少,跨河运输需求小;水网稠密,水运便利;河面宽,水量大,修路搭桥成本高,技术难度大,对雨林环境破坏大。
(3)赞同理由:热带雨林旅游资源独特,具有全球吸引力;旅游开发与运营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增加当地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
不赞同理由:对热带雨林环境造成破坏,产生污染;给当地居民生活、文化等带来冲击;来自自然的威胁(疾病、野生动物袭击等)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