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小榄镇旧城河涌_水色匝更新规划设计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山市小榄镇旧城河涌———水色匝更新规划设计研究
王冀曼1,2许靖涛1,2
(1.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东广州,510060; 2.重庆大学,重庆,400044)
【摘要】本文以中山市小榄镇“旧城河涌———水色匝”为研究客体阐述了其滨水空间更新规划内容,首先分析了“水色匝”面临的问题,其次划定改造范围及确定规划改造目标,最后提出了总体改造策略及三个层次的规划设计体系,希望此种针对旧城滨水空间的改造规划思路及规划体系能对相似的规划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山小榄镇;旧城河涌;滨水空间;改造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2010年参观世博“中国馆”的游客也许会看到一个来自中山小榄镇的生态旅游项目———“水色匝”涌①,其优美的岭南水乡景色出现在中国馆小城镇展区多媒体宣传片中。

这条涌在2007年以前,还是一条有名的“臭水沟”、“墨水涌”,2009年底基本完成整治工作,目前“水色匝”水陆环境焕然一新,“水色匝”涌鱼虾、螃蟹、螺又重现,夏日常见群众在“水色匝”涌游泳、戏水,已成为休闲旅游的亮丽风景线。

本文将重点回顾设计组②2008年期间参与此旧城滨水空间更新项目时而制定的规划设计内容,以期对相似更新实践有借鉴意义。

1“水色匝”面临的问题
中山市小榄镇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是广东省的中心镇,如图1。

近年来随着南部新区的产业发展、城市中心的转移,旧城空间活力逐渐丧失。

改革开放以前,城镇范围内水网交错,水巷、小桥、埠头、榕树、轻舟、骑楼、花市……等等编织成一幅具有浓郁岭南水乡风情的画卷,然而这种典型的水乡特征亦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化及规模化扩张、城市机动车交通体系蔓延逐渐被抹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水乡文化衰落和水网空间特征衰败
现代产业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快速便捷的陆运交通,随着小榄经济的腾飞,城市的发展极核不再受制于水网,逐渐向周边的新区转移。

旧城水网空间的衰败不可避免,只留下因水而生的整体空间格局,填充其间的功
能、事件、生活、文化等都正在或
图1小榄镇区位
已经没落。

船只从旧城水岸生活中逐渐消失,大部分桥梁只为满足车行交通,埠头成为停车场和垃圾堆放处,传统建筑年久失修,而新建筑尺度失衡如图2。

小榄旧城的繁华地带不再是水网空间,市民“伴水而居、依水而存”的场景正逐渐消失。

②特色产业不与城市环境关联
小榄过去三十多年形成的特色产业如五金产业,被局限到纯生产领域中,只形成厂房、工业园区等“产业属性”空间。

经济产业的特征与旧城市民生活、城市文化、城市公共空间脱离开来,市民不能与本城最优良的功能产业发生“可观可感”的直观关联,游客更无从知道小榄的产业特色。

企业的宣传、产品的展示、产品制作工艺的体验、产业建筑的维护与更新等都与滨水空间脱节,甚至被忽视,难以在人们普通生活中形成更高端的品牌效应和特
色宣传,如图。

图2衰败的水乡风貌
③现代城市服务功能缺失
水网空间衰败,致使城市产业和功能过多拥堵在中心交通性街道周边区域,从而导致传统的滨水开敞空间被忽视,滨水区现代城市功能缺失、城市业态单一、开发档次不高,并衍生出滨水公共设施渐于陈旧、建筑年久失修、道路不畅等次生问题。

若要还原水乡风貌,必须在旧城滨水区重新置入城市的现代公共服务职能,如休闲、娱乐、商贸、社区中心及城市小公园等内容。

④水体污染和缺少城市绿地
现状存在一定污染的水体,使周边生态环境的质量降低,部分植物存活率明显下降,而一些引入旧城中心区的分支水系污染更为严重。

旧城中心虽坐拥小榄人民公园,但脱离榄乡大涌,公园与城市的水网没有结合。

在榄乡大涌沿线,几乎没有滨水绿地,
河涌岸线多为硬质护坡,人工渠化的工程性河道替代了曾经的自然生态风貌。

自然绿地的匮乏既影响环境景观,也无法满足市民亲近自然的愿求,更不利于河涌的综合生态环境维育。

2
研究范围与改造目标
2.1
确定范围
设计组经过综合分析,以“抓住重点、涉及全
局”
的思路,即通过“针灸”式的策略改造旧城核心区域以达到带动旧城的整体提升,划定以旧城中心区榄乡大涌为主体、并连带周边多条河涌形成的环状河涌体系(总长度为8.8km )及其两侧各50m 宽度的空间范围为改造基础,同时结合中心区内现有的商业街共同作为项目的研究范围,即“水色匝”,如图3。

在小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中,该范围是最重要的经济、文化、生活极核,直至当下仍保有传统岭南水乡的空间余韵。

可以说,
以榄乡大涌为核心的旧城“水色匝”
区域,因其区位特征以及在城市建设历史上曾经发挥的作用,可以而且应该成为未来旧城的核心区域和关键空间。

图3规划的“水色匝”区域
2.2“水色匝”改造目标
规划旨在通过整治小榄镇旧城河涌“水色匝”沿线的空间环境和功能格局,恢复岭南水乡风貌、改善周边环境条件、营造美好生活氛围,将旧城“水色匝”建设成具有岭南水乡风情的休闲、娱乐、商贸、
绿地环廊,并使其成为延续城市文脉、激发城市活力、推动综合发展的核心区域。

具体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如图4:①传承历史文脉,延续城市传统
“水色匝”在小榄的城市发展历史中扮演过重要角色,其流经之处更是保有众多历史遗迹,对“水色匝”的整治开发旨在留存这种历史记忆,并使其
图4“水色匝”改造目标
随城市一同发展进步。

通过“水色匝”治理改造,重塑岭南水乡风貌,恢复小榄地方特色风貌。

②打造丰富多彩的滨河空间,重塑城市水岸生活
“水色匝”曾是城市生活重心,随着产业结构及交通方式的转变而逐渐衰落。

设计通过对“水色匝”的整治重塑其中心地位,提供多元化滨水公共活动空间,
将城市居民重新引回水边。

③完善城市升级所需功能,促进城市转型根据城市的发展,将城市转型升级所需功能设施布置于“水色匝”沿线,在完成城市功能升华的同时,提升旧城“水色匝”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重塑旧城活力。

④提升周边整体土地价值,吸引多元投资通过改造使“水色匝”成为城市新的增长基点,推动周边城区更新,激活旧城,促进小榄旅游业的发展。

3
策略与规划体系
3.1
改造总体策略
基于对现状存在问题的分析总结、以及“抓重
点”的空间规划思路,设计组提出相应的总体更新策略:织补+置换。

具体更新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①整合资源
利用现有的河涌将分散的优势资源进行串联整合、取长补短,使得它们成为一个发挥最大的效益的综合整体。

②适度改造
“水色匝”改造范围内的大部分用地都属私人产权所有,大拆大建难以在实际操作中推动且造成
大量的资金浪费,不利于维护旧城的特有空间感受,因此在设计中贯彻适度改造的原则。

③填充功能
功能是空间的实体性内容,对促进活力的产生有着实质性的作用。

不管是改造旧建筑还是建新建筑,在促进旧城与新城互动支持,旧城与人的对话上,需要注重合理完善地填充功能。

④水上交通
为传承历史文脉,打造岭南水乡的城市特色,同时使城市可持续发展,适时缓解陆上交通压力,发展水上交通十分必要。

这将激发市民开展丰富的水上活动从而提升城市品质。

⑤尊重历史
尊重历史文脉,保留历史印记,规划不仅对现有一些厂房和旧城民居的建筑形式进行保护、对沿河的植物进行利用,还要在融入新的城市功能的同时尊重原有居民的生活方式。

3.2
三层次规划控制体系
在以上总体策略的指引下,规划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水色匝”制定了规划控制体系。

3.2.1
宏观层面
宏观层面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功能体系、“魅力网”体系、交通体系、水网生态体系、公园体系及历史文化体系等六方面,如图5。

功能体系主要是指依据现状资源特征将“水色匝”划分为八个不同主题的功能带,即休闲绿化景观展示带、生活休闲活动带、历史风俗特色展示带、产业文化特色娱乐带、岭南文化休闲娱乐带、商业核心带、岭南文化特色商业带及城市活力门户展示带。

图5宏观层面六大体系
“魅力网”体系是指依托“水色匝”、以线性街区和水道为骨架,
串联起历史景点、公园景点、商业节点和各类旅游功能点状地块,集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城镇旅游服务体系。

借其美化城市形象并完善城市功能,有机地激发城市活力,让市民和游客充分感受到城市的魅力。

交通体系研究是指遵循现状最小干预、步行优先、
道路的连续性和通畅性、集中停车原则对居民私车、旅游车以及消防车等车行交通进行梳理。

水网生态体系是指通过引水工程、河岸绿化网络、
排水工程等生态及人工措施增加水的流动性,同时形成优美的水乡景观。

公园体系是指将“水色匝”周边点状街头绿地、线状滨水绿化带以及面状的公园(人民公园、龙山公园、
滨江公园、水塘和桑基公园等)构建成“点、线、面”三位一体的公园绿地系统,形成绿化串珠式、
网络化的格局,改善城市小气候,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游玩场所。

历史文化体系是指将现状三处县级文保单位、16处有历史建筑特色或有民间影响的传统建筑以及3处私家园林有机整合,以恢复城市历史文化建筑风貌。

3.2.2
中观层面
中观层面是指在宏观体系基础上提炼出能对整个“水色匝”
架构有影响力的作用点(旧城更新中常言的触媒点)进行详细的规划,以期能在第一阶
段改造实施后对整个“水色匝”的更新起到引导示范、催化提升的作用,具体有以下几个节点:
①创意型商业核心节点
该节点位于“水色匝”与外围江河联通的三岔口,区位显著独特,现状建筑多为大进深的三四层厂房;规划功能上以大型购物中心、旅馆、精品商店以及餐饮休闲功能为主,空间设计上将河涌引入片区内部形成环状的硬质亲水空间,活化购物情趣,各种类型的桥廊、埠头、亲水平台点缀其
中丰富人
们亲水体验,如图6。

图6创意型商业核心节点
②田园花卉公园
该节点位于“水色匝”的水流源头处,现状以农
田和鱼塘为主,视野开阔;规划拟将其打造成展示
岭南桑基鱼塘农耕文明、融入小榄菊文化要素的休
闲公园,空间布局上采用在现状田埂肌理上叠加融
入各种要素(小品建筑、休闲环路、平台岸线)的分
层手法,依规律在河涌两侧种植不同色彩的绿化植
物以形成线性景观从而丰富公园的视觉体验,如
图7。

③社区鱼塘休闲节点
该节点位于“水色匝”居民生活休闲岸线上,河
涌西侧一较大鱼塘是其现状主要空间资源;设计将
其与外部河涌水系连为一体,并打通之间的视线联
系通廊,以其为中心形成一个社区交流、歌舞健身
的温馨小天地,场地内置入金菊艺术折墙、艺术绘
画墙、水上长廊、内街等特色空间要素,丰富周边居
民的水岸生活,如图8。

④岭南传统商业街节点
该节点位于“水色匝”岭南文化特色带上,现状
岸线空间特征受机动车交通干扰较小,且河涌东侧
岸线与临岸建筑之间关系丰富;规划借此形成一段
茶饮内街和一段小吃餐饮外街,局部点缀餐饮型亲
水平台、金菊等要素展示型短墙、雕塑、桥梁等,以
形成丰富的餐饮水岸体验,如图9。

⑤产业文化办公节点
该节点位于“水色匝”产业文化带上,区位靠近
小榄南部产业新城,现状以旧厂房建筑为主;规划
将其打造成集文化创意产业、滨水商务办公、soho
公寓、商务休闲为一体的现代智慧产业园,空间上
营造与河涌平行的内部街道,为商务人员、创意产
图7
田园花卉公园
图8
社区鱼塘休闲节点
业人士提供室外沟通平台,沿河建筑底层架空以加强内部街道空间与外部水岸空间的联系,建筑连廊、喷泉、桥、小庭院等多样性的景观要素融汇其中以提升外部空间品质。

各个功能带其它节点本文不再赘述。

3.2.3
微观层面
规划依据小榄镇的特色提炼出
七大要素:菊、图9
岭南传统商业街节点
金、涌、埠、桥、墙及舟,并将这些要素相互组合形成创意点。

这些创意点按照一定的布置原则融入到具体的微观空间设计中,处处向游客和居民明示着小榄独特的岭南印象。

①菊—
——菊艺六景小榄有悠久深厚的菊文化历史(小榄菊花会),多姿多彩的菊生活(赏菊、赛菊、吟菊、尝菊、画菊、菊花戏、菊灯等),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小榄菊花会”誉满海内外,在“水色匝”的复兴中以“菊艺六景”来回应小榄的“菊城”美称。

如设置融入菊花等花木要素、
用于表演展示等活动使用的埠头形成“菊艺埠”,在桥的对景墙上融入菊花雕刻艺术形成“菊艺墙”等等,如图10。

②金—
——艺术五金小榄以知名五金产业而扬名,在“水色匝”的复兴中融入现代产业文化,以“艺术五金”的设计手法来推销宣传自己企业、产品,提高知名度,促进产业
升级,回应小榄“南方锁城”和“中国五金制品产业基地”等美称。

如布局中融入五金要素的金艺术园、金艺术城市家具区及金艺术墙面等等,如图11。

③涌
涌是场地内纵横交错的河道网,是城市风貌的展示区。

通过对河道岸线的改造来恢复旧城河道功能,以作为实现旧城城市复兴的重要方面。

设计将涌的岸线分为四种:纵向台阶型亲水护岸、横向台阶(坡道)型亲水护岸、栈道型亲水护岸及垂直型
绿化护岸,如图12。

④埠
埠头是根据人们上船———下船行为定点布置的亲水场所,按功能可分为健身埠、产业展示埠、商业埠、金菊埠等;按形态可分局部踏步+平台、大踏步、大坡地、转角踏步+平台、引入河涌+桥、两侧踏步+平台,如图13。

这些埠头分散在“水色匝”周围为其增添活力,将更多的人引向水边满足人们五彩缤纷的水岸生活需求。

⑤桥
“水色匝”上分布了很多联系两岸的各类桥梁,这些桥大多以交通功能为主。

通过功能置换对现状桥梁加以改造,并根据周边地块的功能特征增建一些交通桥、景观桥、商业桥、游憩桥等,如图14。

⑥墙
小榄河道两侧的墙体是展示城市魅力的“窗口”,选取涂鸦墙、留言墙、活动墙、菊花墙及五金墙等五种具有特殊功用的墙体作为局部墙面改造的典型模式,如图15。

⑦舟
通过舟的滑动,将“水色匝”的水和岸进行重组,同时使得人们和水的关系更为密切,增加人们在水边活动的频率,船的分类设计主要有游览船、金菊船、店船等。

此外,一些重要节点及要素设
计改造意
向如
图16。

图10菊要素设计图11金要素设计
图12涌要素设计
4结语
关于旧城滨水空间更新的规划主题及成功实
践案例的讨论已屡见不鲜,这些已有的规划及较好
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素材及经验,但每一个客
体都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因而将一般经验应用于具
体的客体时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和符合自己骨
架的血肉内容。

本文在小榄镇“旧城河涌———水色
匝”改造中所提到的规划思路、策略及体系具有一
般性,但这些一般性骨架上生成出的特色内容如宏
观体系中“魅力网”的构建、中观体系中重要节点的
空间布局以及微观体系中要素设计的创意性都具
有值得借鉴及参考的价值。

小榄镇的旧城“水色
匝”改造已开始实施并初见成效,如图17,最后希望
本次规划能对小榄镇岭南水乡风情的恢复、进一步
提升及蜕变提供积极引导作用。


图13
埠要素设计
图14桥要素设计
图15墙要素设计
图16局部意向
图17初步整治后效果
【注释】
①“水色匝”的名字,是设计组2008年根据小榄一项传统水乡活动而重新挖掘命名的。

水色,即水上飘色,匝,就是环绕一周的意思。

过去每当农闲时节,百姓自发组织一些船艇,载着美轮美奂由小童饰扮的民间故事人物的
“色心”在河涌上鱼贯前行,形成一道独特的水上奇观。

榄乡人习惯在榄乡大涌上举行飘色巡游而被称为“水色匝”。

因此“水色匝”是小榄基于民间传统娱乐活动
首创的地方民俗景色品牌。

关于“水色匝”明细说明参见http ://
shuiseza.com ,该网站由中山市小榄水色匝生态游有限公司建设,主要用于水色匝改造后成果宣传及旅游品牌打造。

②主要设计组成员:胡纹,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魏皓严,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硕士生导师;金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南分院规划师。

【参考文献】
[1][日]河川治理中心编.苏利英译,胡洪营校.滨水地区亲水设
施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朱光文.珠江三角洲的小桥、流水———浅谈岭南水乡景观特色[J].岭南景观,2003(4):37-38.
[3]王建围.滨水地区城市设计-宜兴团象滨水地段改造[J].建筑创作,2007(7).
[4]钱欣.城市滨水区设计控制要素体系研究[J].中国园林,2004(11):81.
[5]张庭伟.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M].上海:同济大学出社,2002.[6]刘晓涛.城市河流治理若干问题的探讨[J].规划师,2001(6):66-69.
作者简介:王冀曼(1982-),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西南办事处规划师,重庆大学硕士。

许靖涛(1985-),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
院规划三所规划师,重庆大学硕士。

收稿日期:2010-04-17
Updating Old Rivers:Shuiseza Planning and Design in Xiaolan Town,
Zhongshan City
WANG Jiman,XU Jingtao
【Abstract】The paper takes old waterfront space in Xiaolan Town in Zhongshan City as a study object,and explains updated waterfront planning study.Firstly,it analyzes the problems waterfront facing,secondly designates the scope of updating and determines the transformation goals,and finally concludes with a general transformation strategies and three levels of planning and design system,looking forward to this transformation thought and planning system for old waterfront space can have some reference to similar planning practices.
【Keywords】Xiaolan Town;River System of Old Town;Waterfront Space;Transformation Planni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