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原型批评之“邪恶又尊贵”的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iteratureAndHistoryAllusions文史典故
神话原型批评之“邪恶又尊贵”的蛇
文/王亦倓 王余璇
摘要:早在一亿年前,地球就出现了蛇,但是他们的强大生命力使他们在强大的大自然的残酷淘汰中存活至今,蛇的亦正亦邪,有保护也有毁灭,或生或死的多样极端性的特质使“蛇”这个物种神秘且具有吸引力。

对“蛇”究竟为什么成为了宗教偏爱的形象,又为什么被从古至今的艺术家们情有独钟展开研究,辨析“蛇”对于各个国家各个时期的不同含义,以及究竟是正是邪的存在。

本文将采用对影视作品中和宗教中的“蛇”的形象进行辨析。

关键词:宗;影视作品;蛇
引言:远古时期的人类对于自然界是畏惧且无知的,所有生活在大自然中的植物、动物、都对远古时期的人们有着本能的压迫与威胁,人们在大自然的手下寻找着存活的一条路,而自然界中的动物,自然成为了和人们相同生活的具有你强我弱的压制关系的生物。

远古时期,人们对于宗教的信仰是虔诚的,各个宗教数不胜数,然而“蛇”的形象更是在宗教中占有了一席之地,无论是《圣经》的撒旦的化身、中国神话中女娲伏羲的蛇尾亦或者是古埃及中以眼镜蛇尾象征的神祇等。

原型批评是二十时期文艺批评的一个重要的流派,最早是由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的著作《心理学与文学》中提出的“集体无意识”,他认为艺术家们的创作不过是根据原型和母题的改造和重现,是受集体无意识的束缚的一种艺术创作,其作品呈现的正是整个宗族的原型普遍心理。

他认为艺术作品的产生并非作者创作而是掌握了原型的脉络而产生的具有加工的重现。

而后弗莱受到了荣格的原型理论的启发,在其经典的著作《批评的剖析》中再次将原型批评理论再分析研究。

而诸多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的人物、故事的设定也具有着其“原型”,不仅是作者的表现还是阅者的理解无一不表现着这是根植于人们心底的一种无意识的存在。

1 影视作品中表现“蛇”的原型表现
一部青少年与成人都十分喜爱的《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霍格沃茨学校中分为四个学院派别,分别是格兰芬多、斯莱特林、赫奇帕奇、拉文克劳。

每个学院的创始人将自己学院赋予了一种动物形象,其中在书中进行阵营对立的正是有着雄狮代表的格兰芬多和蛇代表的斯莱特林。

作为主角阵营的格兰芬多,也深刻的诠释着雄狮的含义,具有勇气、担当和胆识,学院的学生宿舍在高高的塔楼中主要的颜色代表是红色橙色。

学生们也都无一例外的具有勇敢阳光且积极的特质。

其对立阵营斯莱特林同样也有着鲜明的特征,其创始人便是一个“纯血统论者”,颜色选择的是深沉且高贵的暗绿色,学生宿舍位于阴暗潮湿需要长期开着热烈的暖炉的地窖。

可以从斯莱特林学院的各个方面细节捕捉到“蛇”元素的提取。

在文中,蛇也作为了一部分线索贯穿了全文。

其中哈利通过在动物园可以和蟒蛇进行对话发现自己的魔法能力,而后又在《密室》一部中发现了蛇怪的藏身地与斯莱特林创始人的蛇怪进行搏斗,而后由伏地魔饲养宠物蛇的“纳吉尼”具有非常大的杀伤力,嗜血好杀人也是伏地魔“清洗活动”的得力助手。

其中伏地魔的出场便被作者描述为“那张脸的颜色像粉笔一样死白,红彤彤的眼睛发出光来,下面是两道像蛇一样细长的鼻孔。

”并且对于伏地魔的行为的描写也十分趋向于“蛇”的特征,例如伏地魔在前期对哈利的杀害过程中一直是俯身与各个不同的生物体中,甚至于拥有伏地魔出现的斗争的场所也都十分隐蔽,从未进行堂堂正正的斗争,这也恰好体现了蛇这个生物在自然生活中捕食习性。

在整个书中,“蛇”并未拥有什么好的形象,哪怕是巫师都对蛇这个物种有点闻其色变。

2 “蛇”在自然中的本体含义
当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生活的时候,撒旦化作为一条蛇的形象出现在他们面前,教唆他们将苹果树上的智慧果吃下,打破了禁制的亚当和夏娃作为人类的始祖被放逐出伊甸园,从而发展出了当今的人类。

正是因为撒旦的行为,致使了男性和女性的性的产生,也导致了女性的妊娠生育之苦。

在《圣经》中,蛇是作为撒旦的工具,一个邪恶的形象出现,同时也代表着性和生命的起源,而之所以选择了蛇的形象,也与蛇的生殖崇拜有着一定的联系。

在中国神话中,蛇也是具有一定的位置,在女娲和伏羲的人身蛇尾的形象中可以得知,在中国神话中蛇同样扮演着性和生命起源的意义。

在众多文学作品中都有着对女娲人身蛇尾的描写,在王逸注的《楚辞》中引用了汉代民间传闻“传说女娲人头蛇身”的说法,因与伏羲常以对偶神的身份出现,更是加深了人们对于女娲人身蛇尾的肯定。

而这种蛇身的原型在各个塑像、壁画中的表现形式更是体现了“阴阳五行说”的观念。

“蛇”文化并不仅限于此,在中国神话具有蛇女母题,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人们都为了生存需要同自然界进行斗争,在这个漫长的斗争过程中,人们发现了“蛇”这个与众不同的生物,的猎食方式更为狡猾,具有极高的隐蔽性,能同时在陆地、水域上活动。

在原始时期人们认为万物皆有灵,而蛇这个既恐怖又充满神秘感的生物自然成为了他们的崇拜对象,人们认为如果把蛇作为图腾绘制并且将自己装扮成蛇的样子,会和蛇产生一种密切的联系。

非洲是个宗教大国,古埃及人信奉的蛇神正是“蛇”在他们国家的地位的象征,在古埃及,每一位位高权重的法老的前额都有着眼镜蛇的标志,法老头冠上的眼镜蛇的头饰也是法老的身份的象征,在他们的宗教中这个的含义是可以保护法老免于被蛇咬并且可以具有辨别草药和医治他人的能力。

希腊是蛇徽的发源地,在希腊,美杜莎便是较有名的蛇的化身,相传美杜莎容貌极美可与雅典娜相提并论,雅典娜大怒,命佩尔修斯报复,后美杜莎被佩尔修斯割去头颅,她的血成为了无数毒蛇,而美杜莎的神话故事也在人们之间流传。

宗教中的大教,佛教中“蛇”代表着嗔恨,对于不顺己意的人或事产生排斥和厌恶。

当贪欲没有得到足够的满足是便会产生嗔恨的情绪。

嗔的意图便是毁灭对方,这种状态无论是否真的达成,其人心中但凡升起这个念头便给自己带来了极度的苦痛情绪,在佛经中所说,嫉妒愤恨的怒火,给人带来的灼痛不亚于地狱之火。

那么究其根本,提及“蛇”的形象人们更多的是它的冷酷且凶残,那又为何从古至今各个宗教和国家对蛇的形象屡屡使用,主要是蛇具有多重的元素特征。

3 在宗教中“蛇”元素的地位分析
“蛇”的象征意义也远多于其他的任何一种动物,首先是“情欲”的象征,在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中就曾把蛇作为男性的生殖器的象征,在中国《周公解梦》中更是认为男人梦见蛇就是有艳遇发生,而我们的古代神话中女娲代表了生殖、繁衍的寓意,而天神女娲和伏羲为了避免人类的绝种,“观烟势而合”以此延续人类的繁衍。

“诱惑”在众多古代志趣的书籍总有蛇化身为美女诱惑别人的故事发生,在伊甸园中蛇诱惑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在希腊神话中一个头发都是毒蛇的美杜莎,身材婀娜、美颜夺人具有极强的魅惑力,人们只要看她一眼,就会瞬间化为石头,这些都是人们在潜意识中拥有想突破现在的禁制而正视自己的欲望的存在。

(下转11页)
Literarytheorytoexplore文艺理论探索
为了维系统治。

“明德慎罚”的治政理念极为允当,是经得住历史推敲的。

西周统治者对“明德慎罚”的治政理念是笃信不疑的。

“明德慎罚”的治政表现具有差异性。

“明德慎罚”思想的应用惯例是针对具体治政环境进行调整。

西周时期,“明德慎罚”的通释性表现在政治场域内,是我国古代治政活动的信据。

参考“明德慎罚”的治政理念,推测西周政治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轨迹,可以走出疑古思潮。

据《尚书·立政》载:文王惟克厥宅心,乃克立兹常事司牧人。

以克俊有德。

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是训用违;庶狱庶慎,文王罔敢知于兹。

“文王善于考察官员的德行,任用有才德的人。

”这是文王的治政之道。

也是《周书》记载的关于“明德慎罚”思想的论说。

“明德慎罚”的发展是波浪式地前进,经历了反复上升的过程。

“明德慎罚”显露的西周治政思想的发展轨迹,是完全意义上的治政实践,佐助了古代文明的演进。

辨析西周“明德慎罚”的政治命题,必须突破《周书》文本表象的藩篱,回归“明德慎罚”的经典诠释路径,还原《周书》“明德慎罚”的正解。

作为维系统治的政治话语,“明德慎罚”的治政内涵经过漫长的历史酝酿、沉积,其思想应用的范式更加成熟,皈依于政治中,表达治政诉求,投射统治阶级的治政理想。

周人关切政治命题,自觉地发展治政应用,巩固了“明德慎罚”的治政格局。

因此,“明德慎罚”劝勉统治阶级,眷顾下层民众的利益,呈现了平稳的发展态势,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法制建设。

3 结语
“明德慎罚”是引领西周政治的一面旗帜,关注西周政治的始终。

以动态的视角考察西周“明德慎罚”的发展状态必须忠于历史真实,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辩驳历史中的误读,改变传统的偏颇观点并给予客观的阐释。

《周书》“明德慎罚”思想作为不可避免的学术难题,迄今尚无定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明德慎罚”是西周的核心治政理念。

通过“明德慎罚”管窥西周政治的存在面貌,走出疑古思潮,可以使众多疑难问题涣然冰释。

作为古代政治的主线,“明德慎罚”揭示了西周政治活动的玄机,以之为根基形成了系统的治政经验的论说,推动了我国古代的政治文明的演进。

西周统治者在殷鉴的基础上未雨绸缪,着重关注社会的政治领域,以“明德慎罚”作为治政原则和理论依据,开启了政治训诫的治政范式。

参考文献:
[1](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黄怀信整理.尚书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 翁贺凯.论今文周书所见之周初政治思想[J].东南学术,2002(05).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天医星’文化视域下古代医德文献整理与研究”(编号2020SJA1862)。

作者简介:张建会(1986—),男,山东临沂人,讲师,研究方向:历史文献与整理;王云鹏(1992—),男,黑龙江牡丹江人,2018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

(作者单位:1.江苏护理职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2.华中师范大学 历史文献研究所)
(上接5页)
“长生”,对于蛇的长生和不死的原因,提到的蜕皮一说又等同于凤凰的涅磐,在神话和宗教中认为,蛇的一次次蜕皮正是他长生不死的表现,也是新的生命的长生长寿。

“恐惧”,蛇本来就是爬行动物中极为危险的物种,在猛兽中老虎、狼、狮子、熊都是极其凶猛的,然而这些动物都是正面攻击为多,通过自己的强大的咬合力和攻击力去降伏对手,蛇却不同,他在土地上爬行,它的攻击方式是强制性的将生与死相连接,纠缠致死,它的毒液可以让猎物麻痹,捕猎比自己身型大的物种也常有发生,它更像是爬行在大地上的死神,不仅仅是动物,人类同样对于蛇有着本能的恐惧。

蛇的“权利”的象征意味也很强,在古埃及的法老文化中,蛇也作为一个地位的象征,人们将蛇雕刻在皇冠头饰拐杖上,这些都是地位与权利的体现,公元前的欧洲国家使节将两条蛇的形象雕刻在拐杖上,作为国际交往中使节专用的权杖,这个时候蛇又成为了国家和权威的象征。

“死亡”是蛇象征意义中最为浓墨重彩的,在《封神演义》中说残暴的商纣王处死数千名的宫女的方式就是将其推入有着千万条的毒蛇的坑中。

当一个生物遇到蛇,那必然会产生生与死的斗争。

4 结语
根据原型批评理论,人们心中对于生物的存在是具有固有形象特征的,其具有内外在的一致性。

这个具有强烈鲜明的意象正是人们对自我的认知以及人类一直探寻的神话想象、图腾文化的产物,在众多影视作品中“蛇”原型所象征的“生与死”凝聚了人类“集体无意识下的终极追求,那就是对死亡的触底恐惧以及对生存的无限渴望。

作为一个母题的原型,“蛇”的母题再创作无疑为我们提供了生存和道德以及善与恶的的反复思考。

参考文献:
[1] 孔刃非,杨娟娟.中国上古神话的原型分析[J],古代文学,2009(11).
[2] 李祥林.“双性同体”神话思维及其文化显现[J].新余高专学报.2001(04).
[3] 刘波,马俊贤.伏羲女娲神话原型及相关问题研究述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20(06).
[4] 谢丽芳.从中国神话蛇女母题的演变思考女性的命运[J].湖北经济学报,2011(05).
[5] J.K.罗琳.哈利·波特与密室[M].马爱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