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空气 篇 语文版 八年级下册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空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指导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道德、情感、价值观:用诗中最精华的思想和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生。
教学理念:
课程理念规定: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爱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教学设计贯彻了这一教学理念,注重让学生独自感悟,自己发现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谜语导入:
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世间万物离不了。
(空气)同学们这么快就猜出来了,可见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物质,我们从不去在意它;而诗人则不然,他以敏锐的眼光抓住空气的特点,赋予了空气以新的象征意义,写了一首富有哲理的现代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致空气》。
2作者简介。
邵燕祥,1933年出生,50年代有影响的青年诗人。
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成的。
(点击课件中的“作者简介”)
(二)读
1教师配乐范读。
(点击课件中的“音乐”)
2学生自读,教师作朗读指导。
3学生在小组内朗读,同学互相评价。
4教师指名配乐朗读。
学生评价。
(三)悟
(A)整体感知
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
(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这首写得比较抽象难懂。
)
(B)阅读分析
1教师针对学生的水平,作一些现代诗歌阅读方面的指导。
(点击课件中的“诗歌鉴赏”)
2速读课文思考:(点击课件中的“思考”)
(1)从诗中找出暗示人物经历的句子,暗示了一种怎样的经历?
(2)在诗人经历这一切时,诗中说道:“你不肯把我抛弃;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你把丁香的芬芳吹送给我;你从不离开我,我也离不开你……”文中的“你”指什么?仅仅指空气吗?
学生讨论回答:空气可能代表友情,亲情、希望、信仰等。
诗人借空气这一具体事物来歌颂友情、亲情、人的信念和理想等。
(教师提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感知课文,感悟课文思想内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
)
(C)问题研究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如有难度、深度组内不能自行解决的,可提交全班共同探讨。
(1)生提:“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许我以湿咸的海风,森林草野的清气。
”这句话仅仅是在写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海风味和草的味道吗?还暗示了其他的什么?
生答:除了写海风吹送来的清新气息,还可以理解为朋友或亲人给予我的无微不至的关心、鼓励和安慰。
(2)生提:“我还疑是布景和道具。
”如何理解?
生答:主人公获得自由之后,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怀疑自己在看戏。
(3)生提:“这才是真的,真的春天的气息。
”有什么深刻含义?
生答:这里的春天不仅是指自然界的春天,也指人生的春天,在人生的春天里,作者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2教师:“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一首诗就是一部影片。
请同学们从2—5小节中任选一节,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想象一下当时主人公所经历的情景。
可适当地加入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
学生活动
(D)小结
(1)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以人们司空见惯的空气为歌颂对象,寄寓了诗人对于友谊对于真情等的歌颂。
(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对信念、对希望的歌颂)(点击课件中的“小结”)
(2)人们渴望真情,呼唤真情,在我们这个社会当中,真情是无处不在的。
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请你谈一谈。
(点击课件中的“背景音乐”)
(四)赏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喜欢的一节,有感情地朗读,谈谈喜欢的原因或感受。
(学生只要谈得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和鼓励。
)
(五)练
教师提供一些词语,如:仙人掌、白杨、蜡烛、楼梯、太阳、月亮、向日葵等,让学生任选一个,赋予新的象征意义,来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
(六)布置作业
《致空气》运用象征的手法赞美友谊和真情。
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首诗或一段话,来歌颂友谊和真情。
板书设计:
《致空气》教案2
作者: 加入日期:06-02-08
《致空气》
一、教学目标:
1.指导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用诗中最精华的思想和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生。
3.学习诗人把空气写得可触可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诗的象征意义。
2.难点:巧妙的构思。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谜语导入:
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世间万物离不了。
(空气)同学们这么快就猜出来了,可见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物质,我们从不去在意它;而诗人则不然,他以敏锐的眼光抓住空气的特点,赋予了空气以新的象征意义,写了一首富有哲理的现代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致空气》。
2.作者简介。
邵燕祥,1933年出生,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
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
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
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成的。
(二)读
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自读,教师作朗读指导。
3.学生在小组内朗读,同学互相评价。
4.教师指名配乐朗读。
学生评价。
(三)悟
(A)整体感知
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
(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这首写得比较抽象难懂。
)
(B)阅读分析
1.教师针对学生的水平,作一些现代诗歌阅读方面的指导。
2.速读课文思考:(点击课件中的“思考”)
(1)从诗中找出暗示人物经历的句子,暗示了一种怎样的经历?
(2)在诗人经历这一切时,诗中说道:“你不肯把我抛弃;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你把丁香的芬芳吹送给我;你从不离开我,我也离不开你……”文中的“你”指什么?仅仅指空气吗?
学生讨论回答:空气可能代表友情,亲情、希望、信仰等。
诗人借空气这一具体事物来歌颂友情、亲情、人的信念和理想等。
(教师提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感知课文,感悟课文思想内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
理解。
)
(C)问题研究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如有难度、深度组内不能自行解决的,可提交全班共同探讨。
(1)生提:“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许我以湿咸的海风,森林草野的清气。
”这句话仅仅是在写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海风味和草的味道吗?还暗示了其他的什么?
生答:除了写海风吹送来的清新气息,还可以理解为朋友或亲人给予我的无微不至的关心、鼓励和安慰。
(2)生提:“我还疑是布景和道具。
”如何理解?
生答:主人公获得自由之后,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怀疑自己在看戏。
(3)生提:“这才是真的,真的春天的气息。
”有什么深刻含义?
生答:这里的春天不仅是指自然界的春天,也指人生的春天,在人生的春天里,作者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2.教师:“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一首诗就是一部影片。
请同学们从2—5小节中任选一节,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想象一下当时主人公所经历的情景。
可适当地加入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
学生活动
(D)小结
(1)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以人们司空见惯的空气为歌颂对象,寄寓了诗人对于友谊对于真情等的歌颂。
(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对信念、对希望的歌颂)
(2)人们渴望真情,呼唤真情,在我们这个社会当中,真情是无处不在的。
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请你谈一谈。
(四)赏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喜欢的一节,有感情地朗读,谈谈喜欢的原因或感受。
(学生只要谈得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和鼓励。
)
(五)练
教师提供一些词语,如:仙人掌、白杨、蜡烛、楼梯、太阳、月亮、向日葵等,让学生任选一个,赋予新的象征意义,来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
(六)布置作业
《致空气》运用象征的手法赞美友谊和真情。
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首诗或一段话,来歌颂友谊和真情。
板书设计:
致空气
邵燕祥
象征
空气——真情友谊希望信念
《致空气》教学设计4
作者: 加入日期:08-02-22
韦盛海
(第一课时) 总第36课时
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
1.熟悉课文,了解现代诗歌的一些特征。
2.领会诗的思想内容,分析作者写作手法,了解象征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B过程与方法:在对作者稍作介绍之后,从空气的象征意义人手进入本诗的学习,这一点主要通过学生讨论解决。
对诗歌层次的分析可由学生先行探讨,教师再加以明确。
C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诗流露了作者对目标的执着追求,学生在学习时要加以体会。
D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重点:1.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2.朗读作品,体味诗歌表达的深刻内涵。
难点:1、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E教学突破:本课的教学可从空气的象征意义是什么人手。
F教师准备:1.了解郎燕祥的生平及作品。
2.了解象征手法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
G学生准备:预习诗歌,标记理解有卿的地方。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导入课文1.朗诵,了解大意
2.分析本诗要表达的思想2.讨论分析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3.理清层次,分析写作特色3.分析本诗结构及写作特色
4.指导完成课堂练习4.完成练习
一、导入课文
1.师: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歌颂劳动人民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表达乡愁的《现代诗两首》,这节我们将学习现代诗人邵燕祥的名篇——《致空气》,这首写给空气的诗蕴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板书课题。
1.因为课前对这首诗有过预习,在教师导入时已开始思索诗歌的内涵。
2.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及作品。
2.保持良好的学习热情,倾听,作好记录。
3.请几名同学朗诵课文,掌握诗歌大意。
3.朗诵课文,了解诗歌内容,在书上划出优美的语句。
二、讨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1.师:大家已对该诗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诗人在诗中讲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的感情?积极发言。
生:作者在诗中描写了诗人与空气的亲昵与依恋,表达了对空气的赞美之情。
2师:太阳偶尔也要隐藏一些时候,但是空气时刻包围在我们身边。
它太普通太常见了,以至我们几乎将它遗忘。
可是为什么作者要写一首诗来赞美空气呢?让学生分组讨论。
分组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选出小组长作相应记录。
3,让每组小组长发言,归纳总结。
提示:诗中的空气象征着理想、信念、友谊等等,本题没有绝对的答案,只要学生发现诗中流露出了作者对某物的执着即可。
汇报讨论结果,在教师点拨卜领会诗人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此处的空气只是某物的象征,诗人在此处是咏物抒怀。
三、理清层次,分析写作特色
1.师:本文分为六个诗段,请大家齐读课文,思考本诗分为几个层次。
1.齐读课文,划分层次。
2.抽学生回答,对每个诗段加以具体分析。
板书梗概。
(见课末板书设计)2.思考,说出自己的看法。
归纳层意,感受本诗的艺术特色。
3、组织讨论: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诗人用什么方法把空气写得生动形象、可触可感呢?总结:将风中之物人格化的写作手法是本诗成功的关键,另外,作者在诗中透露出的真情实感也是打动读者的一个重要原因。
3;讨论思考。
生:主要是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空气当作一位亲昵的朋友来写。
生:对空气的描写极为具体,这让人觉得真实可触。
四、完成课堂练习
1.导人课后思考与练习一,让学生谈谈身边有没有那种无影无踪却又无处不在,与自己相互依存的东西,渗透情感教育。
学生答案可能:多半是抽象的东西,学生可能谈到友情、亲情、理想等。
2.指导完成随堂练习。
五、本课小节:
本课从探讨诗歌的象征意义入手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力性,多以学生自己领悟为主,教师只是加以指引。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
对本诗所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有了充分了解,提高了诗歌的鉴赏能力,而且培养了一种执着的信念。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作者在诗中写道空气“踪迹难寻又无处不在”,在诗歌第二至第五节的描写中充分表现了这一点。
作者选取的几个片断是有意安排还是随手拈来,这一点很有探讨价值。
练习设计
1.诗歌第2节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2.诗歌开篇说空气“无处不在,又难寻踪迹”,结尾处又说它“踪迹难寻又无处不在”,是否有重复累赘之嫌。
3、运用象征性的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来歌颂友谊。
教学反思
1.作者经历人事沧桑,诗歌寓意深刻丰富,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
教师要帮助学生挖掘诗歌内涵,尤其是空气的象征意义。
2.这是一首优美的咏物抒情诗,要求学生多朗诵,体会诗歌的语言艺术。
作者邮箱:lswsh@
《致空气》教案5
作者: 加入日期:08-02-22
7 致空气(邵燕祥)
执教:谢佳军(赵家岗中学)
教学目标:
1.感知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2.理解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了解其象征意义;
3.指导学生尝试多种朗读方法,体味诗歌情感;
4.背诵诗歌,积累语料。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较为准确地把握其象征意义;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透过具体意象来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体验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二、初读,把握诗歌内容。
学生速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
提问:
⑴从字面上来理解,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对空气的赞美)
⑵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空气?(因为空气给予我太多的帮助,给予我特别的关爱。
)
⑶重点读解2~5诗节。
三、研读,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1.诗人在这首诗中,尽情讴歌了空气给予自己特别的关爱,这里的空气的意象无不染上诗人浓浓的主观色彩,因此这个意象已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物象,而是寄托了一种特别的味,这就是诗歌中所常有的一种手法,你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手法吗?(象征)
2.诗歌中所赞美的空气,你认为它象征什么?请从诗歌中找出具体的例证加以说明,如能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来谈更好。
(学生思考讨论后自由述说,教师适当点拨补充。
)
3.学法迁移
阅读下面两首短诗,谈谈你的理解:
(一)
写给一只搪瓷碗
有了光洁的外表
就忘了曾经是土坏
有一天
你猛然一跳
摔在地上
与泥土融为一体
(二)
老马(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932年4月
四、指导朗读
1.引导学生分别用高兴与感激、后悔与悲伤、向往与期盼的心情来朗读诗歌。
2.配乐背诵。
五、课堂小结
《致空气》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诗人以人们司空见惯、习焉不察的空气为歌颂对象,在对空气的讴歌中,寄寓了诗人对于友谊、对于真情的赞颂。
六、布置课外作业
1.熟练背诵全诗。
2.仿照《致空气》或《老马》写一首有象征意义的小诗。
板书:
致空气
邵燕祥
内容:对空气的赞美
象征
情感:对友谊、真情……的赞颂
(高兴与感激、后悔与悲伤、向往与期盼
《致空气》教案6
作者: 加入日期:08-02-22
《致空气》
龚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把握诗的内容,理解诗的主题及象征写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熟读此文的基础上,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诗歌主题,还可以结合诗人的其他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诗中最精华的思想和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生。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
①有感情的朗读
②理解诗的主题。
2.难点:
理解诗歌的象征写法。
学习时间:1课时
学习过程及指导:
一、引出课题、明确目标:
1.谜语导入: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世间万物离不了。
(空气)同学们这么快就猜出来了,可见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物质,我们从不去在意它;而诗人则不然,他以敏锐的眼光抓住空气的特点,赋予了空气以新的象征意义,写了一首富有哲理的现代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致空气》。
2. 学习目标:
1.指导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把握诗的内容,理解诗的象征意义。
二、第一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Ⅰ
(1)内容:阅读全诗,整体感知。
诗歌不是随心所欲之物,它与其它文学作品一样,同样有着严谨的结构,试说说这首诗歌在结构上的特点?
(2)方法:先教师作朗读指导, 然后学生自读,再让学生在小组内朗读,同学互相评价,以读促理解。
(3)要求:6分钟后抢答,说出这首诗歌的结构。
(说明:加个人及小组量化分)
(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1、学生明确:全诗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诗节,总括空气的特点;第二节至第五诗节,从几个方面讴歌空气;第六诗节,总结全诗。
2、预见性问题:学生可能在在划分时出现起止不准确的情况,教师可从第一节,五节内容上提示,如两节相同内容“无所不在,踪迹难寻”。
三、第二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Ⅱ
1、内容:赏析诗的第一、二、三部分。
问题:(1)第1节中“我”指谁,“你”指谁?为什么把“你”称做“我的……朋友”?(2)第1节中诗人总括了空气的那些特点?(3)请用一句话概括第2、3节的内容。
(4)你觉得第2节中那两个词用得最巧妙?为什么?(5)2、3节中是紧扣空气的哪种属性来写的?(6)4、5节中有哪些意象,你是怎样理解的?(7)第六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8)第六节内容是不是第1节简单的重复?为什么?(9)作者写这首诗就是为了赞美空气吗?为什么?
(说明:每个学习小组一个题,可根据学习小组实力调整题的分配,目的是调动每个小组的学习积极性。
)
2、方法:小组内先个人朗读,然后组内讨论。
(组长作记录并根据个人贡献加减量化分,然后各小组展示,其他小组可补充。
监督班委会根据小组、个人表现加量化分。
)
3、要求:8分钟后,小组展示。
(二)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其他学生认真听,别人发言完后,其他组如有意见不一致可举手纠正。
必要时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1、学生明确:(1)我是诗人自己,你是空气,诗歌以第二人称你开头,把空气当作我的朋友来称呼,奠定了全诗的叙述角度和抒情方式-述说和直抒胸臆。
全诗就像诗人面对知心朋友在真诚述说。
(2)“质朴到透明”、“无所不在”又“踪迹难寻”。
(3)第2节在孤独和黑暗中,空气陪伴着我。
第3节在我将要窒息时,空气给我生命。
(4)动词“沉”用最巧妙,两个“沉”字写出了黑暗之深,孤独之深,我被孤独和黑暗包围的绝望。
(5)空气给予人呼吸,给予人生命。
(6)第4节中除了空气还有“地牢”“海风”“森林草野的青气”。
“地牢”象征险恶的,禁锢人的处境,“海风和青气”象征“关怀”“希望”“信念”“理想”等等。
第5节除了“空气”主要还有“街头”“柳丝”“丁香”它们象征“自由”“幸福””美好地生活”等等。
(7)内容上是对全诗的总结。
因为再次强调踪迹难寻又无所不在所以与第1节遥相呼应,形成一种工稳的结构。
(8)不,它只是重申了第1节空气的特点“踪迹难寻又无所不在”。
除此之外它还概括了空气与人的关系:“厮守身边却默无一语”。
最后两句,诗人直接抒发了人类与空气永不分离的感慨。
“永不分离,永不分离,到最后一息”,这既是诗人对空气的赞美,同时也是诗人真诚的希望。
(9)不是,借歌咏空气,赞美了人世间的真情。
2、预见性问题:对第六小题中的“意象”一词学生可能不理解,教师可补充讲解。
四、第三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Ⅲ
1、内容:①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用什么象征什么?
②有事物有固定地象征义,你能举一些例子吗?
2、方法:独立思考,有困难的同学也可讨论。
3、要求:5分钟后学生抢答。
(说明:加个人及小组量化分)
(二)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必要时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预见性问题:“象征”一词学生可能理解不透,教师可补充讲解。
五、本课小结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以人们司空见惯的,习焉不察的空气为歌颂对象。
抓住空气的特点:“无所不在”又“踪迹难寻”;“厮守身边”又“默无一语”。
在对空气这一须臾难离的自然现象的讴歌中,寄予了诗人对真情、真理、理想、信念的赞颂和呼唤。
六、当堂检测(另附)
《致空气》学案
作者: 加入日期:10-03-27
飞儿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指导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道德、情感、价值观:用诗中最精华的思想和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生。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谜语导入: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世间万物离不了。
(空气)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物质,我们从不去在意它;而诗人则不然,他以敏锐的眼光抓住空气的特点,赋予了空气以新的意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抒情诗——《致空气》。
2作者简介。
邵燕祥,1933年出生,50年代有影响的青年诗人。
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成的。
(二)交代目标引导学生:读-------悟--------赏--------练
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教师作朗读指导。
3学生在小组内朗读,同学互相评价。
4教师指名朗读。
学生评价。
悟
阅读分析,速读课文思考:
⑴从字面上来理解,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⑵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空气?
(3)从诗中找出暗示人物经历的句子,暗示了一种怎样的经历?
(4)诗人在这首诗中,尽情讴歌了空气给予自己特别的关爱,这里的空气的意象无不染上诗人浓浓的主观色彩,因此这个意象已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物象,而是寄托了一种特别的味,这就是诗歌中所常有的一种手法,你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手法吗?
(5)诗歌中所赞美的空气,你认为什么?请从诗歌中找出具体的例证加以说明,如能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你得过的关爱来谈更好。
它象征:
它象征:
(6) “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许我以湿咸的海风,森林草野的清气。
”这句话仅仅是在写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海风味和草的味道吗?还暗示了其他的什么?
(7)“这才是真的,真的春天的气息。
”有什么深刻含义?
赏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喜欢的一节,有感情地朗读,谈谈喜欢的原因或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