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我们周围的土壤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够亲自采集土样,观察土壤;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不同方法鉴别土壤里的三种成分;
2、知识与技能:
知道沙、黏土和腐殖质是组成土壤的三种成分;
会观察、描述和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探究土壤的热情,愿意亲近土壤;
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形成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不同方法鉴别土壤里的三种成分。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沙质土、黏质土、壤土、实验记录单
2、学生准备:放大镜、布、水槽、烧杯、三种土壤成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认识周围的土壤。
(板书课题)大家还记得土壤里有些什么吗?谁能用个简单的方法,让土壤里的这些东西分离开来呢?这种方法行吗?还有别的办法吗?
引导:我们想到的办法好像不能完全把土壤成分分开,但是我们的办法至少可以分离一两种。
我们应该肯定这些做法都是行得通的,应该是个好办法。
大家说是这样吗?如果老师提供给大家烧杯、水、竹棒,你们能利用这些材料设计一个实验分开它们吗?
你们猜猜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请每个小小组长派个代表上来领取器材,动手实践,仔细观察,看看水中的土壤会不会变成你们说的那样呢!
汇报:谁来具体描述一下,在刚才的实验中,你们小组所观察到现象?
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当烧杯里的水静止下来以后,你们观察过杯里的土壤了吗?是什么样子的?
你看到……一样的东西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1、认识土壤里的沙、黏土、腐殖土三种成分
(1)谈话:这些东西到底是什么呢?想知道吧?林老师收集到了这三种不同的成分,分别放在了一号、二号和三号杯里。
我相信只要大家仔细观察,认真比较,我们是一定可以找到答案的。
有信心吗?
(2)孩子讨论
(3)汇报交流:打算用什么方法?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还有没有不用的方法?在做这些实验的时候要不要注意些什么啊?
注意:在使用了每一种成分之后,要擦干净手,防止土样混合。
(4)谈话:看来,认识这三种成分的方法实在太多了!这样吧,我们边想办法,边做实验。
在实验的同时千万别忘了,在这张记录单上做好实验记录。
另外,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一些仪器,放在教室前面,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到前面来拿。
(5)孩子动手实验
(6)汇报、小结:你们有哪些比较方法?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颗粒大小如何?是什么颜色的?
(板书)像三号杯里这些颗粒较大的,弄湿以后放在手里一下就散开来的东西和我们带来的是沙;二号杯里的土颗粒较细,而且有个突出的特征,加水以后感觉黏黏的,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是的,科学家就
是把它称作黏土;而像一号杯里的这些在白纸上涂颜色最深,闻一闻有点儿臭,不怎么黏的土是腐殖土。
2、认识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
(1)提问:现在让我们回头看看原先放在烧杯里的土壤,现在你能分辨出这里面的东西是什么了吗?
(2)小结:沉在最底下的是沙,上面一层很细的是黏土。
腐殖质溶解在水里。
漂浮在水面上的可能是植物的碎屑或者还没有完全分解的腐殖质。
(3)提问:在你带来的土壤里哪种成分的含量最多?
(4)小结:像这种含沙多的土壤我们称之为沙质土;含黏土多的土壤,叫黏质土;而沙和黏土含量差不多的,叫壤土。
三、布置任务:
刚才我们用了各种方法认识了土壤的许多特点,现在老师这儿还有这样一套仪器。
如果老师给你提供这样一套器材,你认为可以用它来研究这三种土壤的什么特点呢?回家后和你的小伙伴们好好讨论讨论,等下节课我们再动手实验。
课题:了解土壤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不同方法鉴别土壤中的砂、黏土成分的多少;
能够独立的探究一堆土壤的成分;
能够设计实验,比较出不同土壤的某方面的特性;
能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家乡的土壤。
知识与技能
知道砂、黏土和腐殖质是组成土壤的三种主要成分;
了解土壤中砂、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了解不同种类土壤的透水性和保水能力不一样;
了解不同土壤历史和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形成探究意识;
具有探究土壤的热情;
具有关心家乡土壤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砂、黏土和腐殖质是组成土壤的三种主要成分,了解土壤中砂、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了解不同种类土壤的透水性和保水能力不一样;
了解不同土壤历史和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难点:能够设计实验,比较出不同土壤的某方面的特性。
教学准备:三种不同的土壤、水以及杯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提问:它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2.出示几盒录像中出现的土壤标本,学生进行观察,说一说。
3.教师小结:说得很好!大家想知道有多少种土壤?怎样分类?我们周围的土壤属于哪一类?为什么不同地方的土壤生长的植物不一样?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研究吧。
二、组织讨论,交流经验
1.提问:关于土壤的种类,你知道有哪些?
2.谈话:怎样分类,是否与土壤中的成分有关?
3.学生可以根据课前收集的一些资料,互相讲述他们所知道的土壤知识。
(要求学生在讨论的时候,说出自己的理由和依据,学生的根据就是学生已有的经验)
三、感知土壤、分离结构
1.让学生回忆以往认识事物的方法:用眼看、用鼻子闻、用手摸、捻、握、捏等。
善于让学生在平时探究活动中总结自己的研究方法,也要善于灵活地运用这种方法。
2.教师给学生提供放大镜等工具和充足的时间进行观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3.组织学生讨论它们观察到的结果,刚才你们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然后推荐一名同学把本组发现和疑问告诉大家。
比如有不少学生会发现土壤中有一粒一粒的的颗粒,有大有小。
一般会提出以下问题,鼓励学生讨论,做出设想,设计方案。
(1)这些不一样的颗粒各是些什么?
(2)能想办法把它们分开吗?那样我们就清楚它们各是什么了。
4.现在如果老师提供给大家杯子、水、玻璃棒,一份土壤(根据以下教学需要,可以为每个小组提供黏土与砂土含量不一样的土壤),你们能利用这些材料,设计一个实验分开它们吗?(小组先讨论一下) 5.学生将土壤放入水中,搅拌,静置需要一段时间,可以让学生预测会有什么现象?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通常认为颗粒大的沉得快,在下面;颗粒小的沉得慢,在上面。
这时,教师可利用这段时间放一段录像,看一看土壤是怎样沉降的?然后让学生描述所见到的沉降过程,与自己的预测进行对比,最后对实验材料进行观察,再对比,用眼看,用手摸,多感官去认识砂和黏土)
6.学生将几组玻璃杯中的土壤进行比较,有的杯中上层黏土多,有的杯中下层砂土多,有的上下层差不多的情形,还有的杯中土壤颜色不一样等。
(此时,很自然地引出学生头脑中的“风暴”,能否按土壤中含砂、黏土的多少来分类?肯定学生的想法后,也告诉学生还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四、比较沙和黏土的不同
1.教师提供给学生可研究的干燥的砂、黏土的土样,让学生使用多感官进行检测。
(检测土样的活动就是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提供材料,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来认识一个事物)
活动过程:
(1)让学生取每一种土样的一小堆放在纸上。
(2)观察土样、用放大镜看、在手指间摩擦干燥的土样、闻土样。
(3)通过以下问题,鼓励学生描述关于土壤他们知道些什么:
△关于沙子你知道些什么?它看上去和感觉上像什么?
△关于黏土你知道些什么?
△你认为沙子和黏土来自哪里?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它们为什么不同?
(4)把学生分成两人小组,让他们研究沙和黏土。
可以自行选择研究方法,如:轻轻摇动每一个杯子,听每一种土样发出的声音,和与之同时出现的一些现象。
(5)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观察土样,让学生讨论对沙子和黏土的观察结果。
可从以下几方面讨论:
△外观:每一种土样看上去像什么?
△颜色:每一种土样是什么颜色?
△声音:当你在杯子里摇动时听每一种土样的声音听上去像什么?
△气味:闻每一种土样的气味有什么不同。
2.观察和水
谈话:如果弄湿每一种土样,他们又会有哪些发现?
活动过程:
(1)组织学生讨论,到目前为止关于土壤他们知道些什么:
△当天气下雨时,泥土地面会发生什么情况?看上去和感觉上像什么?
△在海滩或沙盘里,湿的沙子感觉上像什么?
△湿的黏土感觉上像什么?你曾经用黏土制作过什么东西么?你
是如何制作的?
(2)学生描述湿的沙子、黏土和腐殖质的感觉和外形。
(3)学生比较干燥的和湿的土样,讨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4)让学生滚动、搓揉每一种土样,看是否能把它们制成一个球。
让每一位学生把制成的球(大部分或全是黏土)放在铺在桌上的报纸上。
晾干后,再次触摸这些小球,看它们是否有什么变化。
说一说如果制作泥塑的话,你会选择哪一种土壤,为什么?
(5)学生讨论刚刚做过这些活动。
鼓励学生陈述是如何学习和学到了什么?
五、比较不同土壤的渗水性能
1.谈话:如果下雨时,这两种土保水性能、渗水性能情况是什么样?猜一猜,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做出自己的猜想,一般都认为沙的保水性能差。
)
2.提问:你有什么方法证明吗?
3.提供给学生一组对比实验器材,控制好条件进行实验操作。
活动过程:
(1)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讨论需要控制哪些条件,在记录纸上记录自己的实验设计。
(实验装置相同;土壤的量相同;水的量相同)(2)在此基础让学生预测,当水倒入土壤以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3)学生领取材料实验。
(4)让小组学生叙述看到的现象,比较盛水的容器里经过土壤过滤的数量,水多则说明土壤的保水性能差,渗水性能好,水少则相反。
(5)不同的土壤保水性能与渗水性能的不同对植物的影响。
学生根据刚才实验的情况,交流想法。
(6)讨论:是否还有其它方法来认识它们的特点,让学生深切研究事物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并且要能灵活地从多角度地去研究,结论才能更全面。
六、学以致用,加以拓展
1.(提供一堆家乡土)活动:学生要用自己的方法来确定混合物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然后判断出神秘混合物的种类。
(这不仅仅是运用,更是探究。
在探究之前,要引导学生充分交流自己了解的家乡的土壤,然后根据制定出的计划进行研究,教材中的方是一些最常规的,我们可以让学生用更多的方法研究土壤.通过学生充
地预测、假设,猜想土壤中可能什么成分比较多,然后根据猜想,进验证得出自己的结论——判断出自己家乡土壤的种类。
)
2.组织学生交流,分享它们的研究。
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讨论:△家乡的土壤中什么成分比较多?
△你用了什么方法发现了这种成分?
△你认为家乡土壤里还有其它什么成分?
3.拓展活动:调查家乡的主要农作物。
活动过程:
(1)自己的资料和经验开一个信息发布会,交流讨论土壤里生长了哪些植物?
(2)利用课余时间,把自己收集的资料或作品及调查结果贴在“土壤研究结果”大白纸。
(3)尝试选择土壤种类,种植一些植物。
课题:肥沃的土壤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土壤的重要组成物质是腐殖质,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
2、知道一些动物的生活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3、建立腐殖质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带领学生体验探索土壤的整个过程,体验科学的研究从问题出发——观察研究过程——解决问题;
2、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能够制作肥料袋;
3、能够用图画或文字记录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坚持长期观察,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探究态度;
2、使学生意识到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愿意亲近土壤,关爱生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知道土壤的重要组成物质是腐殖质,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
教学难点:能够用图画或文字记录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准备:塑料袋、树叶、菜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关于土壤,大家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2.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确定本课的研究内容。
3.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回侦探柯南,查一查土壤里能长出各种各样植物的原因。
二、探索土壤
(一)室外活动:带领学生采集土层。
1.讨论:我们将去干什么?要注意些什么?
2.活动:分发工具,和学生一起到室外(花圃、菜地)采集土层带回教室。
(二)室内活动。
1.探索枯死的植物变成了什么?
(1)观察采集到的土层,你发现了什么?
(2)大家有什么想法?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3)让我们一起再去“考察”一下其他地方的土层吧。
(教师分发其他地区的土层标本)
(4)观察不同地方的土层,你又发现了什么?
(5)你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推测一下,枯死的植物在土壤中会发生什么变化?
(6)学生讨论、交流。
2.探索动物生活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1)谈话:在有的小组同学挖到的土层中,我们还发现了一种小动物。
这种动物身体细长、很软,它没有眼睛,在泥土里生活,下雨的时候会爬出地面,你们知道那是什么吗?
(2)教师出示昆虫饲养盒,里面是自己几个星期前培育的有蚯蚓开垦痕迹的土壤。
学生观察,并说说看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像这样颜色发黑、潮湿肥沃、蚯蚓喜欢生活的土,我们称之为含有腐殖质的腐殖土。
什么是腐殖质呢?
学生读一读课本第11页左下角的一段话。
(3)讨论:有人说蚯蚓是“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这是为什么呢?
(4)小结:蚯蚓在土壤里不仅可以松土,还可以制造肥料,使其生活的环境更肥沃,利于植物的生长。
所以,蚯蚓是益虫,我们要保护蚯蚓。
(5)讲述:其实,在土壤中还有一些动物,对土壤的肥力有较大的影响。
(6)让学生阅读课本第10页的小资料。
3.做肥料袋。
(1)谈话:枯死的植物到底到哪里去了?蚯蚓对土壤有什么影响?你们愿意亲手做个实验来验证一下吗?
(2)讨论如何设计实验。
(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教师启发对比实验的做法)
(3)学生动手制作肥料袋。
同桌为一对比小组,依据讨论结果做肥料袋。
教师巡视,适当地给以必要的指导。
(4)整理桌面,清理桌上残留物,填写观察和制作记录。
(5)教师提示:
把塑料袋的口封好。
填好标签。
本实验需要5个星期的观察,每周观察一次,记录观察结果。
每次观察时,要上下翻动土壤。
填好比较表。
实验结束后,把蚯蚓放回到它的生活环境中去。
三、延伸活动:管理肥料袋
谈话:我们从现在开始,每天都要介入这个实验的管理、观察和记录,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面临哪些困难?应该怎样来解决?
课题:土壤的保护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土壤和人类的关系;
2、用各种形式宣传保护土壤,保护耕地;
3、能够用《土壤小报》的形式将自己的土壤知识表达出来。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
2、知道人类破坏土壤的危害;
3、知道废电池对土壤的破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土壤的重要性,感激土壤;
2、意识到自己可以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教学重点: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
2、知道人类破坏土壤的危害;
教学难点:能够用《土壤小报》的形式将自己的土壤知识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感受土壤的重要性
1.谈话:同学们,经过这段时间我们对土壤的亲密接触,相信大家对土壤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
2.教师出示图片并提问:大家都知道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那么谁来说说,土壤为人类提供了什么?
3.学生将自己准备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并填写好书本第65页的记录表。
4.全班交流讨论结果,小组之间互相补充。
5.教师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为植物提供养料和水分,土壤也为动物提供了生存栖息之地。
她是我们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
正是因为有了土壤,才有了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二、交流讨论,了解土壤的破坏情况及危害
1.提问:土壤为我们做了这么多,那么我们又对土壤做了些什么呢?
2.学生根据课前的调查及实验,自由发表意见。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关图片加以讲解或进行对比实验。
4.提问: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工农业生产还是日常生活中都有一些破坏土壤的现象,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自己有没有破坏土壤的行为呢?
5.提问:破坏土壤的行为每时每刻都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这样无止境地破坏下去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假如没有了土壤,地球上是将是怎样的情景?
(让学生结合所查资料和所做实验大胆去想象,在小组里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6.小结:人类就这样无止境的破坏,地球上将不会有土壤,那我们将没有地种,就不会有食物吃,后果不堪设想。
其实我们已经品尝到了人类一手酿造的苦果。
还记得1998年的长江全流域的洪水,1999年席卷半个中国的沙尘暴,以及日益逼近北京城的沙漠……这些都给我们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三、共同探讨,交流保护土壤的措施和方法
1.谈话:土壤是我们人类的母亲,我们能为保护她做些什么呢?
2.学生分组讨论:可以以什么方式保护土壤?
3.组织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并出示一首小诗让学生欣赏。
《爱土壤妈妈》
小草儿可爱,是因为有土壤妈妈的呵护;
绿枝儿美丽,是因为有土壤妈妈的滋养;
小鸟儿快乐,是因为她有茂密森林的保护;
我们快乐,是因为有小草、森林和小鸟……
朋友们,请一起来爱护土壤吧,
让生长在上面的小草、森林……更加的健康,
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美好!
5.谈话: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对土壤妈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请将你想说的、想做的,用文字或者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出一份保护土壤的小报,在校园内举办一个小报展,呼吁全体同学都加入到保护土壤,保护到环境的行列中来。
课题:果实和种子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2、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3、开始种植一株植物,经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观察、测量、收集、积累植物生长周期的资料。
科学知识
1、认识果实和种子。
2、了解种子旅行的多种方式。
3、知道种子的内部构造。
4、知道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要细致观察才能得到更准确的信息。
2、愿意开展长周期的种植活动,坚持做观察记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难点: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三、教学准备
一些带种子的植物、浸泡过的蚕豆等种子、镊子、放大镜
四、教学过程
一、认识种子和果实
1、讲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植物对我们人类的贡献是非常大的,那你知道植物宝宝藏在哪里吗?
2、你见过哪些植物的种子?它长在哪里呢?今天老师请大家把自己认为是种子的连同它的家一起带来,让我们一起找一找种子在哪里。
3、小组实验、交流。
4、分组汇报。
(猕猴桃、香蕉的种子都退化了,变的很小,很难察觉。
如学生说不出来,教师需提醒。
)
讲述:同学们发现植物的种子一般长在果实里,果实就是种子的家。
二、认识种子的各种旅行方式。
1、讲述:同学们都知道人们种植植物时,一般是先把它的种子埋在土里让它生根发芽,但也有很多植物不需要人们帮它们播种,而是自己有一种特殊的传播种子的方法。
比如蒲公英,你知道它是如何传播种子的吗?
2、讲述:蒲公英的种子借助风力来传播的,你还知道其他种子的旅行方式吗?
3、小组讨论、交流,试着填写活动记录表格。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进行适当补充。
三、认识种子的构造
1、讲述:植物繁衍后代离不开种子,那种子里有些什么能让它长成一株完整的植物呢?
2、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用水浸泡过的蚕豆种子,发给学生每人一颗种子,用手摸一摸,你能想想这颗种子里会有些什么吗?请你画下来。
3、学生说说自己的猜想,并把画展示给大家看。
4、究竟同学们想的对不对,下面我们就来解剖种子。
谁来说说解剖时我们要注意哪些呢?
5、教师示范解剖种子。
强调:用镊子剥开种皮时要轻,不要伤到里面幼嫩的部分,然后从蚕豆开口的那一边小心的掰开。
6、学生解剖种子,用放大镜观察种子里面有什么,并画下来。
7、说说你看到种子里面有什么?
8、学生再用花生的种子进行实验,要求按照预测——画图——解剖——观察——画图——表达的过程。
让学生比较每组前后两组的记录图,有什么不同?说明观察有什么作用?
四、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1、当我们把种子种到土里后,怎样才能让它生根发芽呢?你认为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条件?
2、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吗?小组讨论,可以参考书上的实验。
3、交流实验方案。
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回家做或者在班上集中做。
五、学生提出与种子萌发有关的问题。
1、第二课时上,看几号瓶的种子发芽了,为什么其余瓶里的种子没有长出小芽?
2、讨论: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条件?
3、提问:你还能提出哪些和种子萌发有关的,又是自己能通过实验解决的问题吗?
4、小组讨论,可以参考书上的问题。
5、各小组汇报,选择一个研究问题。
6、小组讨论:怎么去研究这个问题?
7、小组汇报,确定研究方案。
8、课后进行实验。
六、教师发种子,学生课后种植一种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