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静宁县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静宁县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7高二上·应县月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茶之于中国,就如同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是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中的璀璨瑰宝,也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茶伴随中国的历史篇章缓缓展开,中国茶史可上溯至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当时茶被作为一味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
到西汉时,茶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
茶兴于唐,盛于宋,唐代饮茶蔚然成风,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产业的发展,全国范围内茶铺、茶馆鳞次栉比,茶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
陆羽撰《茶经》三卷,阐述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等林林总总,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作。
到了宋代,宫廷、地方官吏、文人雅士皆尚茶、崇茶,以相聚品茗为雅,进一步推动了饮茶之风的蔓延。
平民百姓也是不可一日无茶。
“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
”这是宋代王安石对茶的赞美。
明清时期茶叶制作技术进一步发展,“作罢龙凤团”使散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蒸青的制茶方法改为炒青。
同时也推动了其他茶类的发展。
茶随着历朝历代的兴盛而兴盛,繁荣而繁荣。
茶与宗教的关系历来也相当密切,不难发现,很多名优茶都与宗教有一段渊源,很多茶最早也是由僧人所种植打理。
道教最早将茶作为得道成仙的重要辅助手段,视茶为长生不老的灵丹仙草。
佛家也偏爱茶,认为饮茶能“破睡”,帮助坐禅修行,还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
故历古有“茶中有禅、茶禅一味”之说。
杭州龙井寺产龙井茶,余杭径山寺产径山茶,庐山招贤寺产庐山云雾茶,“名山有名寺,名寺有名茶”,一点都不为过。
茶也影响了各族人民乃至外国的文化及传统。
从广东人的早茶到北方人的大碗茶,到日本的日式茶道、抹茶文化及英国的英式下午茶。
千年来,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与各地文化相融合,开枝散叶,浸润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形成了具有各国特色、形式丰富的全球茶文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经历了历朝历代的更迭。
与其同寿的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着中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一叶嘉木承载着五千年的岁月,蕴藏了五千年的文化基因。
茶,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文化名片。
“和敬清寂”是日本对唐宋时期习得的中国茶道的提炼和升华,但其中的精神已很难在中国茶人中寻得芳迹;中国千余种茶的品种、传统制茶工艺也有一大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殆尽。
此时,急需国民更多关注茶学,研习茶文化,增进传播及教育,以保留、保护、复兴先人给予的茶文化瑰宝。
永恒都是经典的,而要做到经典必先在当下时代成为风尚与流行。
让茶在时下成为一种流行、不被淘汰,这是
生存与传承的根本。
如何把茶做得时尚,让更多年轻人喜爱和接受,是今日茶叶传承之路上需要面对的最棘手的问题。
今天的90后、00后们将是未来二三十年茶学传播的主力军,要让他们接受茶,就一定要摘掉茶古板的帽子,给茶换上新潮的衣装。
其实,中国茶的形式也并非一成不变。
唐代茶就流行煮着喝,宋代流行点茶法,明清流行冲泡饮用。
(选自戎新宇《茶,一张中国文化的名片》)
(1)下列关于茶的发展历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茶的历史悠久,神农时代只是作为草药,用来治疗各种疑难杂症;西汉时期,茶已发展成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
B . 唐朝饮茶蔚然成风,茶已开始成为贡品,全国茶铺、茶馆林立,陆羽所撰的《茶经》更是推动了茶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
C . 茶盛于宋朝,上至宫廷、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均以品茗饮茶为时尚,甚至发展到“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的地步。
D . 明清时期,制茶技术进一步发展,茶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某一种茶叶的制作技术的提高,又往往推动其他茶类的发展。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披上了宗教的色彩。
比如道家认为茶能延年益寿,佛家则认为茶中有禅、茶禅一味。
B . 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性,不少地方饮茶已成习惯,如广东人的早茶、北方人的大碗茶、英国的英式下午茶。
C . 茶充当了民族间文化交流的使者,千百年来,中国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并在他乡生根发芽,自成一体。
D . 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兴衰更迭,蕴含了五千年的文明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茶对于中国而言意义重大,就如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因其蕴含的文化基因,可以说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B . 中国茶文化历经千年,但其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在中国已日益沦落,已难寻踪影,这说明茶道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
C . 随着时间的迁移,中国茶的不少品种以及部分传统制茶工艺消失殆尽,如何传承先人给予的茶道文化已摆在眼前。
D . 如今的中国茶已面临着生存困境,要让中国茶传承得更远,就要改变茶一成不变的古板样式,给茶换上新潮衣装。
二、古代诗文阅读 (共4题;共30分)
2. (11分) (2016高一上·承德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刘文静,字肇仁,自言系出彭城,世居京兆武功。
倜傥有器略。
大业末,为晋阳令,与晋阳宫监裴寂善。
寂夜见逻堞传烽,叱曰:“天下方乱,吾将安舍?”文静笑曰:“如君言,豪英所资也。
吾二人者岂可终羁贱乎?”
高祖为唐公,镇太原,文静察有大志,深自结。
既又见秦王,谓寂曰:“唐公子,非常人也,豁达神武,汉高祖、魏太祖之徒欤!殆天启之也。
”寂未谓然。
文静俄坐李密姻属系狱,秦王顾它无可与计者,私入视之。
文静喜,曰:“上南幸,兵填河、洛,盗贼蜉结,大连州县,小阻山泽,以万数,须真主取而用之。
诚能投天会机,奋臂大呼,则四海定也。
今汾、晋避盗者皆在,文静素知其豪杰,一朝号召,十万众可得也。
加公府兵数万,一下令,谁不愿从?鼓而入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
”王笑曰:“君言正与我意合。
”乃阴部署宾客。
唐公践天子位,擢纳言。
时多引贵臣共榻,文静谏曰:“今率土莫不臣,而延见群下,言尚称名。
帝坐严尊屈与臣子均席此王导所谓太阳俯同万物者也帝曰我虽应天受命宿昔之好何可忘?公其无嫌。
”
文静自以材能过裴寂远甚,又屡有军功,而寂独用故旧恩居其上,意不平。
每论政多戾驳,遂有隙。
尝与弟散骑常侍文起饮酣,有怨言,拔刀击柱曰:“当斩寂!”文静妾失宠,告其兄,其兄上告文静反,遂下吏。
帝遣裴寂、萧瑀讯状,对曰:“昔在大将军府,司马与长史略等。
今寂已仆射,居甲第,宠赉不赀。
臣官赏与众人等,家无余财,诚不能无少怨。
”帝曰:“文静此言,反心明甚。
”李纲、萧瑀明其不反,帝素疏忌之,寂又言:“文静多权诡,而性猜险,忿不顾难,丑言怪节已暴验,今天下未靖,恐为后忧。
”帝遂杀之,年五十二。
(1)
对下列句子中的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与晋阳宫监裴寂善善:交好
B . 文静俄坐李密姻属系狱坐:因犯……罪
C . 公其无嫌其:一定
D . 今天下未靖靖:安定
(2)
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帝坐严尊屈/与臣子均席/此王导所谓太阳俯/同万物者也/帝曰/我虽应天受命宿昔之/好何可忘
B . 帝坐严尊/屈与臣子均席/此王导所谓太阳俯/同万物者也/帝曰/我虽应天受命/宿昔之好何可忘
C . 帝坐严尊屈/与臣子均席/此王导所谓太阳俯同万物者也/帝曰/我虽应天受命宿昔之/好何可忘
D . 帝坐严尊/屈与臣子均席/此王导所谓太阳俯同万物者也/帝曰/我虽应天受命/宿昔之好何可忘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刘文静才干卓异,有识人之明。
早在李渊还是唐公镇守太原时,刘文静就察知他胸怀大志,与李氏父子深相交结。
B . 刘文静深受李世民器重。
刘文静认为李世民能成大业,李世民也认为刘文静是可以共谋大事之人,不惜屈尊探狱。
C . 刘文静居功自傲,目中无人。
刘文静自恃才高,鄙视裴寂,更不满自己位居其下,多次与裴寂争执,结下仇怨。
D . 刘文静结交裴寂,交友不慎。
刘文静因心怀怨愤被李渊认为有反叛之心,裴寂趁机落井下石,刘文静最终被冤杀。
(4)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文静自以材能过裴寂远甚,又屡有军功,而寂独用故旧恩居其上,意不平。
②王笑曰:“君言正与我意合。
”乃阴部署宾客。
3. (8分) (2018高一上·渭南月考) 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小题。
君子于役①
《诗经》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②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③?鸡栖于桀④ ,日之夕矣,羊牛下括⑤。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注】①役:服役。
②埘(shí):在墙上凿涓修成的鸡窝。
③佸(huó):相会。
④桀:供鸡栖息的小木桩。
⑤括:至,到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 这是一首很朴素的诗,以重叠章句的手法来推进情感的抒发。
B . 每章开头,都是男主人公用简单的语言说出的内心独白。
C . 主人公带着叹息问出了“曷至哉”: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昵?
D . 本诗抒发了思妇对久役不归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反映了战争或劳役给家庭带来的痛苦。
E . 本诗的末句写出了当时服役者生活条件的艰难。
(2)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景物描写在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本诗谈谈你的理解。
4. (5分)(2017·葫芦岛模拟)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离骚》中屈原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即使没有人了解自己也无所谓,只要自己内心美好就可以。
(2)
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当时的士大夫以地位为标准,耻于从师的心理。
(3)
《送东阳马生序》中写太学生读书环境之优越的句子是“________”。
5. (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一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万类霜天竞自由”,寥寥几句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缤纷、生机勃勃的秋景图,抒发了“独立寒秋”中的诗人奔放的革命豪情。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共1题;共12分)
6. (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学海珠玑,唐音永存
2017年2月1日,农历正月初五,我的导师霍松林先生逝世了,他逝世的消息一下子震动了学界,震动了艺坛。
先生走过了人生的第97个春秋,他的一生平淡而又非凡。
他曾说:“我这一辈子很简单,就是围绕文学,做了读书、教书、写书三件事情。
”
霍先生12岁以前是在父亲教诲下苦读、苦学的。
父亲先教霍松林背诵《三字经》《千字文》,然后循序渐进,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古文观止》《千家诗》等。
那些经过反复背诵、后来逐渐弄懂了的东西,涉及文史哲等许多方面,这就在不知不觉之中给他培育了广泛的学习兴趣。
1945年7月,霍松林考入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
古典文学研究专家钱仲联先生评价霍先生这段学习时说:“时胡小石、卢冀野、罗根泽各以一专雄长盘敦,松林俱承其教而受其益。
于诗尤得髓于汪方湖,于词则传法乳陈匪石。
”在大师级教授的熏陶下,他在文学的海洋中恣意畅游,对音韵学、训诂学、诗学、词学、曲学以及文学理论批评史等刻苦钻研,而且逐渐“由博返约”,形成了研究中国诗史或中国诗歌理论批评史的想法。
霍先生教书生涯长为70多年。
从20世纪50年代一直到辞世,他在陕西师范大学执教半个世纪。
在文学院的文汇楼大厅,先生题写的“扬葩振藻,绣虎雕龙”八个大字寄寓着他对人才培养的热切期望。
20世纪50年代初,教书首先从编写教材入手,当时,霍先生接手文艺学,无教材、无参考资料,但他克服困难,从头搜集和阅读有关资料,至1953年秋,几经补充修改,先生完成了26万字的《文艺学概论》,就这样,我国便有了最早的一部新型文艺理论教材。
霍先生被教育界同仁誉为“关西孔子”“海内儒宗”。
2014年,鉴于他几十年来为学校发展与建设作出的杰出贡献,先生被授予“陕西师范大学杰出贡献奖”,奖励100万元人民币,他随即拿出奖金设立了“霍松林国学奖学金”,奖掖后辈。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到2015年,霍先生先后培养了20多名硕士和70余名博士,遍布全国各地,大都成为所在单位教学科研的骨干或新一代学术带头人,学界称之为“霍家军”。
所谓“写书”,就是从事学术研究。
霍先生有句名言:“我的岗位工作是教学,所谓研究,其实是备课。
” 学术研究、著书立说,必须求真求是,甚至要敢冒风险。
自1958年开始,霍先生就因他曾经出版的《文艺学概论》受到冲击。
“文革”之初,又因曾发表《试论形象思维》一文,抄家、游街、扫厕所,到最后关牛棚、劳动改造,然而,十余年的“蹲牛棚”,也没能改变霍先生的学术个性。
平反之后,霍先生又写了《再论形象思维》的长篇文章,表明自己的学术观点。
霍先生的古典文学研究,建立在他雄厚的文艺理论基础之上。
他自己除撰有《文艺学概论》《文艺学简论》等著作之外,还整理了大量古代文艺理论著作,如校注《滹南诗话》《瓯北诗话》等,主编《中国古代文论名篇详注》等。
霍先生经常引用《南齐书•文学传论》的一句名言鼓励学术创新:“若无新变,不能代雄。
”霍先生与弟子傅绍良合著的《盛唐文学的文化透视》,开辟了盛唐文学研究的新领域,给后来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学海珠玑光简册,诗坛星月耀乾坤”,这是霍先生1982年献给首届全国唐诗讨论会的诗句,今天用来概括先生的学术风范也十分恰当。
先生离开我们了,但“唐音”永存,他的著作将永远流传、光照千古。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本文围绕“读书、教书、写书”三件事情,展开,行文简练自然,为我们呈现了一位忠于治学的中国传统儒士形像。
B . 霍松林先生幼年在父亲教诲下苦读、苦学的经历,给他不知不觉之中给他培育了广泛的学习兴趣,为他以后专业于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C . 2014年,鉴于他几十年来为教育作出的杰出贡献,先生被授予“陕西师范大学杰出贡献奖”,奖励100万元人民币,他随即拿出奖金设立了“霍松林国学奖学金”,奖掖后辈。
D . 如果没有霍松林先生的《文艺学概论》,我国第一本新型文艺理论教材会延迟出现,这将是我国文艺理论研究的一大遗憾。
(2)霍松林先生曾说:“我这一辈子很简单,就是围绕文学,做了读书、教书、写书三件事情。
”请简单概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3)在霍松林先生身上具备哪些中国传统文人所具备的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四、语言文字运用 (共9题;共22分)
7. (2分) (2016高三上·思南期中)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医疗质量是关系到病人生命安危的大事,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的天职。
②中国传统的严父慈母型的家庭关系,常令父亲们地承担起教育子女的义务。
③在全国比赛中屡获金奖的我省杂技团,地承担了这次出国演出任务。
A . 当仁不让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B . 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当仁不让
C . 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当仁不让
D . 义不容辞当仁不让责无旁贷
8. (2分) (2017高二上·桂林期末)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 . 中方坚持实现半岛无核化目标,坚持维护半岛和平稳定,主张和平方式解决问题,愿同美方就半岛问题保持沟通协调。
B . 日前在南京举行的第三届中国网络文学论坛认为,政府主管部门一定要完善扶持优秀原创的政策,形成打击盗版的查证、处罚力度。
C . 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中国的航道,埃塞俄比亚和老挝的成功崛起就归功于复制中国模式并引进中国投资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D . 《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两档节目的相继播出,让文化节目成为街头巷尾的热议对象,这在文化学者看来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9. (2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春节是中国人的大文化,大文化是自然、社会关系与日常文化浑然一体的庞然大物,笼罩人们而不为人们所知。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①对它的评估不能用西方的经验去衡量
②西方节日文化已被政治解体、民族矛盾、宗教派别和企业利益所切分
③在现代文明飞速发展的世界里,大文化所剩无多
④中国的春节文化却一直保留下来
⑤它是另一种十分不同的文化体系
⑥不仅有悠久的历史,也有现实功能
A . ①②④⑥③⑤
B . ③②④⑥①⑤
C . ①③⑤⑥②④
D . ③⑥⑤①②④
10. (2分)下列各项中,对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月出于东山之上④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⑤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⑦不拘于时⑧是岁,元和四年也
⑨而今安在哉⑩客有吹洞箫者
A . ①③/②④⑧/⑤⑦/⑥⑨⑩
B . ①③/②⑧/④⑥⑩/⑤⑦/⑨
C . ①④⑨/②③⑧/⑤⑦/⑥⑩
D . ①④⑨/②⑧/③⑤⑦/⑥⑩
11. (2分) (2015高二上·连江期中) 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生:名词,生活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就:接近,将要。
B . 宇文新州之懿范。
懿:美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宁:怎么,哪,哪里。
C .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决:快速的样子。
抢:碰,触。
之二虫又何知!之:这,此。
D . 听臣微志。
听:任,在此是准许、成全。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蒙:受到,蒙受。
12. (2分) (2015高一上·海南期中)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活用情况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A . 函封之
B . 箕踞以骂
C . 夜缒而出
D . 左右既前,斩荆轲
13. (2分) (2017高一上·金华月考) 下列每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 . 輮使之然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 . 惑而不从师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14. (3分) (2015高二上·淮北期中) 请根据下面四个省份经济发展的数据统计表,在语段的横线处填上合适的内容,使语意完整,语句连贯。
(每空不超过12字)
广东省的经济发展与兄弟省份相比,各项经济指标在总值上均处领先地位,但①________所以,有人认为广东省应适当②________,③________,促进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
15. (5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9月21日,在22日世界无车日到来之前,山东临沂市民陈亮和王莤相约用自行车娶亲的方式来举行婚礼,新郎陈亮在56名自行车车友的陪同下浩浩荡荡来到新娘家迎亲,车队有序地沿着市区穿行。
这种既新颖浪漫又环保时尚的“绿色婚礼”吸引了众多行人驻足观望,许多市民摇手向这对举办“绿色婚礼”的新人祝福,给蹬车的新郎鼓劲加油。
(摘自《中国青年报》9月22日)
要求:(1)请为这则新闻材料拟一个标题;(2)不超过10个字。
五、作文 (共1题;共5分)
16. (5分) (2019高二下·镇海月考)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巴黎圣母院遇火,有的中国人感到惋惜,有的却拍手称好,说往日八国联军侵华也曾火烧圆明园。
读了上述材料,作为即将开启人生新旅程的高三学生,你有着怎样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
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6分)
1-1、
1-2、
1-3、
二、古代诗文阅读 (共4题;共30分)
2-1、
2-2、
2-3、
2-4、
3-1、
3-2、
4-1、
4-2、
4-3、
5-1、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共1题;共12分)
6-1、
6-2、
6-3、
四、语言文字运用 (共9题;共22分)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五、作文 (共1题;共5分)
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