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21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四章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微专题强化突破6喷泉实验的操作原理及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喷泉实验的操作原理及拓展应用
1.喷泉实验的原理
使烧瓶内外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压强差,利用大气压将烧杯中的液体压入烧瓶内,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
2.形成喷泉的类型
气体HCl NH3CO2、Cl2、
SO2、H2S
NO2
NO、O2、
(4∶3)
NO2、O2
(4∶1)
吸收剂水、NaOH溶液水NaOH溶液水水水
以教材中的装置(发散源)可设计如下图的多种不同的装置和采用不同的操作(如使气体溶于水、热敷或冷敷、生成气体等)来形成喷泉。
设计说明:
(1)装置(Ⅰ)改变了胶头滴管的位置,胶头滴管挤入少量水于试剂瓶中,即可使少量溶液沿导管进入烧瓶中,导致大量的NH3溶解,烧瓶内形成负压而产生喷泉。
(2)装置(Ⅱ)省去了胶头滴管,用手(或热毛巾等)捂热烧瓶,氨气受热膨胀,赶出玻璃导管内的空气,氨气与水接触,即发生喷泉(或用浸冰水的毛巾“冷敷〞烧瓶,使水进入烧瓶中,瓶内氨气溶于水,烧瓶内形成负压而产生喷泉)。
(3)装置(Ⅲ)在水槽中参加能使水温升高的物质致使锥形瓶内酒精因升温而挥发,锥形瓶内气体压强增大而产生喷泉。
(4)装置(Ⅳ)向导管中通入一定量的H2S和SO2,现象为有淡黄色粉末状物质生成,瓶内壁附有水珠,NaOH溶液上喷形成喷泉。
(5)装置(Ⅴ)翻开①处的止水夹并向烧瓶中缓慢通入等体积的HCl气体后关闭该止水夹,等充分反响后再翻开②处的止水夹,观察到先有白烟产生,后产生喷泉。
(6)装置(Ⅵ)中,挤压胶头滴管,然后翻开导管上部的两个活塞,那么在右面烧瓶出现喷烟现象,再翻开导管下部活塞,那么可产生双喷泉。
4.喷泉实验产物的浓度计算
关键是确定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的体积,标准状况下的气体进展喷泉实验后物质的量浓度:
(1)HCl、NH3、NO2气体或它们与其他不溶于水的气体混合时,溶质的物质量浓度为1
22.4 mol·L-1。
(2)当是NO2和O2的混合气体且体积比为4∶1时,c(HNO3)=1
28
mol·L-1。
1.如图是实验室进展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装置,以下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 )
A.该实验说明氨气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气体
B.进入烧瓶中的液体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说明氨水呈碱性
C.形成喷泉的原因是氨气溶于水后,烧瓶内的气压小于大气压
D.用氯气代替氨气,利用此装置也可进展喷泉实验
解析:选D。
Cl2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不能形成喷泉。
2.如下图的装置中,枯燥烧瓶内盛有某种气体,烧杯和滴管内盛放某种溶液。
挤压滴管的胶头,以下与实验事实不相符的是( )
A.CO2(NaHCO3溶液)/无色喷泉
B.NH3(H2O中含酚酞)/红色喷泉
C.H2S(CuSO4溶液)/黑色喷泉
D.HCl(AgNO3溶液)/白色喷泉
解析:选A。
CO2在NaHCO3溶液中的溶解度很小,因此不能形成喷泉;NH3极易溶于水生
成NH3·H2O,NH3·H2O发生电离生成OH-,使酚酞显红色;H2S和CuSO4溶液反响生成CuS黑色沉淀;HCl极易溶于水,且和 AgNO3发生反响生成白色沉淀。
3.中学实验中,通常利用如下图的装置进展喷泉实验,来验证气体的溶解性,以下有关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 )
A.用胶头滴管参加液体后,由于气体的溶解,使瓶内压强减小,导致瓶内压强小于外界压强,从而形成喷泉
B.选用适宜的溶液,CO2也能用于做喷泉实验
C.HCl、NH3和SO2均能用该装置做喷泉实验
D.用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做喷泉实验,烧瓶中将充满稀硝酸
解析:选D。
此题综合考察了喷泉实验的原理,即由于气体溶于水或某种溶液,导致烧瓶内的压强迅速减小,与外界产生足够的压强差,从而形成喷泉,A正确;CO2能与NaOH等强碱溶液反响,从而被吸收,也能与外界产生很大的压强差,故能形成喷泉,B正确;NH3和HCl属于极易溶于水的气体,SO2可以与NaOH溶液等反响,故均能形成喷泉,C正确;NO2和N2O4与水反响后有NO生成,故液体不能充满烧瓶,D错误。
4.如图是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的4个喷泉实验方案。
以下有关操作不可能引发喷泉现象的是( )
A.挤压装置①的胶头滴管使CCl4全部进入烧瓶,片刻后翻开止水夹
B.挤压装置②的胶头滴管使NaOH溶液全部进入烧瓶,片刻后翻开止水夹
C.用鼓气装置从装置③的a处不断鼓入空气并翻开止水夹
D.向装置④的水槽中慢慢参加足量浓硫酸并翻开止水夹
解析:选B。
氯气易溶于有机溶剂四氯化碳,烧瓶中的气体压强就会减小,故能形成喷泉;氢气不溶于水,也不会和氢氧化钠反响,所以烧瓶中的气体压强不会有明显的变化,故不能形成喷泉;用鼓气装置从装置③的a处不断鼓入空气,使锥形瓶中液体进入烧瓶中,氨气极易溶于水,烧瓶中的气体压强就会减小,故能形成喷泉;浓硫酸溶于水时放热,使得浓
氨水受热分解产生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反响,烧瓶中的气体压强就会减小,故能形成喷泉。
5.如图为化学教学中所用的喷泉实验装置。
某同学用烧瓶中盛不同成分的气体进展喷泉实验,请帮助分析实验后烧瓶中所得溶液的浓度。
(假设是在标准状况下完成实验,且溶质不扩散)
(1)假设用HCl气体,那么c(HCl)=________________。
(2)假设用NO2气体,那么c(HNO3)=________________。
(3)假设用n(NO2)∶n(O2)=4∶1的混合气体,那么c(HNO3)=________________。
(4)假设用n(NO2)∶n(O2)=2∶1的混合气体,那么c(HNO3)=________________。
解析:设烧瓶的容积为V L,那么气体的物质的量均为V
22.4
mol。
(1)假设是HCl气体,喷泉后,溶液充满烧瓶,那么溶液的体积为V L,c(HCl)=V
22.4
mol
V L
=
1
22.4
mol·L-1。
(2)假设为NO2,喷泉后,溶质为HNO3,
3NO2+H2O===2HNO3+NO
V
22.4
mol
2
3
×
V
22.4
mol
那么喷泉后溶液的体积为
2
3
V L,
c(HNO3)=
2
3
×
V
22.4
mol
2
3
V L
=
1
22.4
mol·L-1。
(3)假设为n(NO2)∶n(O2)=4∶1的混合气体,n(NO2)=
4
5
×
V
22.4
mol,
4NO2+O2+2H2O===4HNO3
4
5
×
V
22.4
mol
4
5
×
V
22.4
mol
喷泉后,溶质为HNO 3,溶液充满烧瓶,那么c (HNO 3)=45×V 22.4 mol V L =45×122.4
mol·L -1=128
mol·L -1。
(4)假设为n (NO 2)∶n (O 2)=2∶1,那么反响剩余16的氧气,溶液充至烧瓶的56
,溶质为HNO 3,计算方法同(3),c (HNO 3)=128
mol·L -1。
答案:(1)122.4 mol·L -1 (2)122.4
mol·L -1 (3)128 mol·L -1 (4)128
mol·L -1
一、选择题
1.四支试管中分别充满NO 、SO 2、NO 2、Cl 2中的一种,把它们分别倒立于盛有水的水槽中,充分放置后的现象如以下图所示。
其中原试管充满NO 2的是( )
解析:选B 。
根据3NO 2+H 2O===2HNO 3+NO ,剩余气体是反响前的13
,对应B 项;NO 难溶于水,对应D 项;SO 2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体积水溶解40体积SO 2,对应A 项;Cl 2对应C 项。
2.如下图:烧瓶中充满了枯燥气体a ,将滴管中的液体b 挤入烧瓶内,轻轻振荡烧瓶,然后翻开弹簧夹f ,烧杯中的液体c 呈喷泉状喷出,最终几乎充满烧瓶,那么a 和c 分别是
( )
选项
a(枯燥气体) c(液体)
A
NO 2 水 B
CO 2 4 mol ·L -1盐酸 C
Cl 2 饱和NaCl 溶液 D NH 3 1 mol ·L -1盐酸
223B 项,CO 2不能溶于盐酸,不能形成喷泉;C 项,Cl 2不溶于饱和NaCl 溶液,不能形成喷泉。
3.如下图,锥形瓶内盛有气体X ,滴管内盛有液体Y ,假设挤压滴管胶头,使液体Y 滴入瓶中,振荡,一会儿可见小气球a 鼓起。
气体X 和液体Y 不可能是( )
A.X是HCl,Y是饱和食盐水
B.X是CO2,Y是稀硫酸
C.X是SO2,Y是NaOH溶液
D.X是NH3,Y是NaNO3溶液
解析:选B。
当滴入的液体Y将锥形瓶中的气体X溶解或发生反响后,使锥形瓶中的压强减小,大气压通过导管将空气压入小气球a,使它鼓起来。
CO2不溶于稀硫酸也不与其反响,所以不可能是B项,其他选项均可使小气球a鼓起。
二、非选择题
4.NH3及铵盐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1)用NH4Cl和Ca(OH)2制备NH3,反响发生、气体收集和尾气处理装置依次为________。
A B C D E F G H
(2)按如图装置进展NH3性质实验。
①先翻开旋塞1,B瓶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稳定后,关闭旋塞1。
②再翻开旋塞2,B瓶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制备氨气时,加热固体的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所以制备装置应选取装置A;氨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因此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所以收集装置应选取装置C;氨气极易溶于水,应防止发生倒吸,因此尾气处理装置应选取装置G。
(2)A瓶的压强大于B瓶,因此当翻开旋塞1时,A瓶中的氯化氢进入B瓶中,与氨气反响生成氯化铵,可以看到B瓶中有白烟生成。
由于氯化氢和氨气反响导致B瓶中的压强降低,且B瓶中的氯化氢相对过量,因此当翻开旋塞2时,石蕊水溶液会被倒吸入B瓶中,遇氯化氢溶液变红色。
答案:(1)A、C、G
(2)①有白烟生成A瓶中的氯化氢移动到B瓶中,与B瓶中的氨气反响生成氯化铵,
能看到白烟②石蕊水溶液进入B瓶中,溶液的颜色变红
5.喷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存在压强差。
(1)制取氨气并完成喷泉实验(图中夹持装置均已略去)。
①用图1装置进展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装满枯燥氨气,引发水上喷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只提供如图2的装置,请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图3装置,在锥形瓶中分别参加足量的以下物质,反响后可能产生喷泉的是____。
A.Cu与稀盐酸
B.NaHCO3与NaOH溶液
C.CaCO3与稀硫酸
D.NH4HCO3与稀盐酸
(3)在图3锥形瓶中参加酒精,瓶外放一水槽,水槽中参加冷水后,再参加足量的以下物质,结果也产生了喷泉。
水槽中参加的物质可以是________。
A.浓硫酸B.食盐
C.硝酸钾D.硫酸铜
(4)从产生喷泉的原理分析,图 1、2是________上部烧瓶内的压强,图3是________下部锥形瓶内气体的压强(均填“增大〞或“减小〞)。
人造喷泉及火山喷发的原理与上述装置图________原理相似。
解析:此题主要考察了喷泉形成的根本原理,即圆底烧瓶内与烧杯(或锥形瓶)液面外产生压强差。
(1)图1引发喷泉,只需翻开止水夹,挤压胶头滴管即可。
图2那么需先翻开止水夹,用热毛巾捂住圆底烧瓶,发现有气泡冒出后,移去热毛巾即可。
(2)能在锥形瓶内反响产生气体,使压强大于圆底烧瓶内压强方可,故应选NH4HCO3和盐酸,其他要么不反响,要么反响不生成气体或产生气体很少,故不能形成喷泉。
(3)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热,使瓶内酒精汽化也会形成喷泉。
(4)图1、2导致上部压强减小,图3导致下部压强增大,人造喷泉及火山喷发均与图3原理相似。
答案:(1)①翻开止水夹,挤压胶头滴管,使少量水进入烧瓶局部NH3溶于少量水中,使圆底烧瓶内压强减小,烧杯内水喷入圆底烧瓶
②翻开止水夹,用热毛巾捂住圆底烧瓶至有气泡从水中冒出,移去热毛巾
(2)D (3)A (4)减小增大 3
6.利用如下图的装置,可以验证NH3和HCl的有关性质。
实验前a、b、c活塞均关闭。
(1)假设要在烧瓶Ⅱ中产生“喷泉〞现象,烧瓶Ⅰ中不产生“喷泉〞现象,其操作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假设先翻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在烧瓶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挤压胶头滴管和控制活塞的开关,在烧瓶Ⅰ中产生“喷泉〞现象,烧瓶Ⅱ中不产生“喷泉〞现象,其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设要在该装置中产生双喷泉现象,其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翻开a、b活塞,再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Ⅱ中,由于NH3极易溶于水,使烧瓶内气体压强迅速减小,烧杯中的水迅速进入烧瓶Ⅱ中,形成喷泉。
(2)先翻开a、c 活塞,再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Ⅱ中,烧瓶Ⅱ中的气压迅速减小,烧瓶Ⅰ中的HCl气体会流向烧瓶Ⅱ中,且与NH3化合生成NH4Cl而产生白烟。
(3)在(2)根底上,假设关闭a活塞,翻开b活塞,烧杯中的水会迅速进入烧瓶Ⅰ中,形成喷泉;假设翻开b活塞,不关闭a活塞,烧瓶中的水便会同时进入烧瓶Ⅰ和Ⅱ中,形成双喷泉。
答案:(1)先翻开a、b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先挤压胶头滴管,再翻开a、b活塞)
(2)烧瓶Ⅱ中导管口处产生白烟
(3)先翻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先翻开a活塞,挤压胶头滴管,再翻开c活塞),片刻后,关闭a活塞,然后翻开b活塞先翻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先翻开a活塞,挤压胶头滴管,再翻开c活塞),片刻后,翻开b活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