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实验室HSE审核方法及要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实验室HSE审核方法及要点
目录
1.编者按 (1)
2.审核思路 (1)
3. HSE审核要点 (2)
3. 1.合规性 (2)
3.2.人员(人) (2)
3. 3.实验仪器和辅助设备设施管理(机) (3)
3.4.化学品(料) (3)
3.5.实验方案、操作规程、检维修和作业许可管理(法) (3)
3. 6.实验室环境(环) (4)
4.7.应急 (4)
4.审核常见问题示例 (4)
5. 1.重要风险遗漏 (4)
4.2.风险管控措施未落实 (4)
4. 3.制度未严格执行 (5)
4. 4.应急程序与实际不匹配 (6)
1.编者按
本文只讨论一般实验室,不包括中试、工业放大等试验装置。
在对企业进行HSE管理体系审核时,往往会涉及对实验室或化学分析室的检查。
不少审核员误以为实验室没有太大风险,其实实验室“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风险种类不但多,而且相对集中、多变,甚至很多化工装置中没有的风险,实验室也会涉及。
近年来,科研单位、化工企业和高等院校的实验室、分析室发生的安全事故不在少数,应当引起企业管理者及审核员的高度重视。
2.审核思路
了解实验室业务及其风险:通过查看风险清单、与相关业务人员沟通、查阅资料,以及实地查看等方式,了解实验室存在的风险类型;
确认等级:基于实际风险类型及其管控状况,判定主要风险是否已得到充
分识别,根据所采用的风险评估方法(如矩阵法、LEC法)确定风险分级是否合理, 风险有无遗漏;
验证风险管控措施有效性:根据风险清单中已经确定的风险管控措施,现场抽查和验证风险管控措施是否有效落实,即能否将风险管控到可接受水平,实验室近期是否发生过HSE事故事件;
结论与建议:对于遗漏的风险、风险分级不准确、风险管控措施未落实,以及风险管控结果未实现预期等情况,分别提出技术和(或)管理层面的改进建议。
3. HSE审核要点
实验室主要风险点也是HSE审核要点,主要集中在人、机、料、法、环、应急、合规七个方面。
3. 1.合规性
实验室设立的可研、立项、安评、环评、消防审批及验收等材料是否齐全, 实验室应急预案是否备案,以及涉及射线装置的是否办理辐射安全许可证;
涉及排污许可的是否办理排污登记证、排污许可证;涉及职业病危害的是否进行了职业危害申报;
实验室科研项目是否涉及国家明令禁止的实验项目、危险化学品,以及落后淘汰的工艺以及设备;
涉及新化学品试制、进口、使用的,申请、报备或审批材料是否齐全。
3. 2.人员(人)
国家强制要求的特殊资质是否齐全,如特种设备操作(压力容器、管道、气瓶、场内机动车、起重设备等)、危险化工工艺(硝化、氯化、氟化、氨化、磺化、加氢、重氮化、氧化、过氧化、裂解、聚合、重氮化、烷基化等)、危化品企业管理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资格证、电工证等是否齐全;
对新员工是否依法进行了安全教育及职业危害告知;
是否开展了承包商、业务外包、访客、实习生HSE准入、培训及日常安全管理;
是否落实了员工日常安全培训及考核。
3. 3.实验仪器和辅助设备设施管理(机)
是否建立了仪器与设备采购管理制度;
是否建立了仪器设备的使用(操作规程)、检修维护(检修规程)、报废管理;
是否进行了特种设备登记、定检以及日常使用管理(操作、应急处置);
是否开展了机械设备、安全防护设施、电气设备(包括ESD、能量隔离与锁定、电气防爆等)管理;
职业健康设备(通风、隔音、隔热、防冻)、环境保护设备(废气抽排及净化、固废暂存、实验废水预处理)是否安装并有效运行;
是否安装并有效运行消防设备设施、消防探测、有毒和可燃气体检测报警系统;
射线装置及具有特殊风险的试验仪器设备是否有“两证两书”(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质量保证书、使用说明书)。
3.4.化学品(料)
化学品采购,尤其是涉及易制毒、易制爆化学品的采购审批、报备、监控流程和机制是否完备;
是否识别和掌握危化品理化性质(如MSDS、危化品告知牌);
是否建立并有效运行化学品储存全流程管理,包括存量控制、储存条件、领用管理(尤其是易制毒、易制爆品的双人领用和分发)、使用管理(日领日用、标签、配制)、废弃与回收(禁忌化学品管理、危废管理);
气瓶间、实验药剂间及危化品仓库管理措施是否建立并执行到位。
3. 5.实验方案、操作规程' 检维修和作业许可管理(法]
实验方案(课题实施方案)是否包含了实验风险分析与管控内容,涉及危险化工工艺(硝化、氯化、氟化、氨化、磺化、加氢、重氮化、氧化、过氧化、裂解、聚合、重氮化、烷基化等)的实验,是否进行了化学反应风险评估,并经过评审后予以实施;
涉及实验方案变更、实验仪器更新和调整的,是否按照变更管理要求重新识别和评估了风险,并制定和落实了风险管控措施;
实验仪器、设备及药剂操作是否制定了操作规程并经过审批后下发;
实验设备、设施的检维修(包括外包单位),是否制定了检维修规程,涉及特殊作业的,是否建立了作业许可管理。
3. 6.实验室环境(环)
实验室是否进行了门禁管理;
涉及有毒、易燃易爆、挥发性异味气体的实验区域,是否远离办公区、生活区;
对于涉及职业病危害岗位的员工,是否开展了职业健康体检与职业健康监护工作;
实验室是否完善了规范的标识管理(提示、指引、警示、禁止等);
实验室运行过程中是否对周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如出现了异味、噪声、粉尘扰民,或者堵占公用设施等情况)。
4.7.应急
实验室是否建立了应急预案,并对员工进行了培训、演练评估,专项预案、现场处理方案(应急处置卡)等是否具有适用性、可操作性;
实验室主要应急物资(灭火器、灭火毯、洗眼仪、急救包)是否按标准配置并有专人管理(包括物业或其他单位委托管理);
处在高层建筑内的实验室,是否考虑到了高层建筑火灾逃生、抗震自救等应急场景并建立了应急措施。
4.审核常见问题示例
4. 1.重要风险遗漏
因受限于实验室人员HSE意识和能力不足,实验室中潜在的重要风险未能被充分识别和管控,包括一些危化品危险性质,同时涉及有毒、腐蚀、易燃、遇湿自燃等特性,但在风险清单中只标注了有毒、易燃,实际也无防潮措施。
有些实验室已使用多年的实验设备(如X光衍射仪等)其实属于国家规定的射线装置类,但一直未能备案并领取《辐射安全许可证》或《豁免许可证明》,也未对相关岗位员工进行职业健康管理。
主要原因:员工和管理人员对相关法律法规不了解,对危化品MSDS不熟悉。
4. 2.风险管控措施未落实
某些实验室规定应将采购的大量危化品存入专用危化品仓库,但实际未建专用危化品仓库,而是把危化品存入普通仓库,与其他物品混存。
甚至还有企业将遇湿反应的高毒类实验原料放入漏雨的临时危废间,构成重大隐患。
存放甲苯、苯、石油醴等易挥发且易燃易爆的试剂间,未配置可燃气体检测报警仪,试剂柜未进行静电接地,只有非防爆的通风设备,仅靠每天人工巡检2次进行风
险防控;存放氮气瓶、液氮罐的封闭式气瓶间未安装氧含量测试仪。
主要原因:一是员工和管理人员对风险识别和评估能力欠缺,安全意识淡薄,缺少事故案例教育,不清楚后果严重性。
二是在实验室风险管控方面安全投入不足,用管理措施代替工程技术措施。
5. 3.制度未严格执行
实验室未落实制度的情况很多,主要包括职责未落地(该管的不管)、流程未实际运行(根本没运行或规定一套实际做一套)、制度规定落实不到位(如填写记录、审批审核、检查频次和质量打折扣)、检查结果未进行绩效兑现,不管结果好坏都没有评价和考核,干好干坏一个样,导致HSE管理缺乏权威性。
例如:化学品管理问题:
易制毒、易制爆药剂未落实“双人双锁”管理,24小时监控视频故障未运行,危化品管理台账记录不全或账物不一致;
禁忌化学品混存,如浓硫酸与丁酮、甲苯放在一个柜子里;
试验台上违规存放当天未使用完的试剂,领用的浓盐酸未返回易制毒存放柜;
实验室超量存放危险化学品;
有机试剂、含重金属的、有毒的废试剂违规倒进下水道;
违规配置稀硫酸,如用水倒进浓硫酸。
例如:设备设施管理问题:
实验室使用的液氮罐无出厂合格证、检验报告、使用说明书;
通风橱电源接手机充电线;
氮气瓶减压阀超期未检。
例如:劳动纪律问题
试验台上存放早餐、饮料;
员工不穿戴工作服、不带防护镜在实验室操作;
不盘头发、工作服不系扣子就操作转动机械设备;
非上班期间在实验室逗留,干与工作无关的事。
主要原因:一是企业缺少监督检查和考核,员工违章习以为常,往往导致实验室成为HSE管理的死角盲区;二是规章制度存在重大漏洞,或规定不具有可操作性。
只规定了不能做什么,但未规定如何做、做到何种程度、谁去做、如何验证做的效果;
三是制度执行过程中缺少管理部门的培训、辅导,更有甚者,职能部门都一知半解,更无法指导基层单位去有效执行。
4. 4.应急程序与实际不匹配
例如:实验室酒精灯更换为电加热套,但现场张贴的应急处置卡仍为酒精灯着火事故处置程序;手动压膜机已更换为自动液压机,但应急处置卡仍为手动压膜机应急处置程序;破碎机上张贴的应急处置卡上注明“紧急情况下”按ESD,但该设备没有ESD。
主要原因:一是实验室设备和仪器变更管理缺失,在编制应急处置卡时经常照搬其它企业现有的资料,未对照实际风险进行修改完善;二是缺少现场监督管理,设备更新后应急处置卡未更新,也无人检查。
实验室因为风险的多样性、多变性,以及人员HSE意识和能力的欠缺,很容易造成HSE事故事件。
相关企业和审核员应注重实验室风险的识别,以及对应风险管控措施有效性的验证,推进实验室HSE管理体系有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