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狼牙山五壮士》整体教学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狼牙山五壮士》整体教学解读
教材解读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勇猛歼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他们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和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表达了人们对英雄人物由衷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共九个自然段,可分为五部分。

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介绍了七连六班接受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

第2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写了六班的五名战士诱敌上山,痛击敌人。

第3自然段为第三部分,讲述五个战士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

第4、5自然段为第四部分,写了五位壮士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歼敌。

第6~9自然段为第五部分,写五壮士英勇壮烈地跳下悬崖。

整件事可以概括为: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五个过程。

其中第二、四、五部分是详写,其余为略写。

课文顺序清楚,条理分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始终紧扣题眼“壮”字展开叙述:先写面对大量的敌军,仍欣然接受任务,体现了五壮士胆之“壮”;再写英勇作战,痛击
敌人,体现五壮士行为之“壮”;接着写诱敌上山,体现五壮士举动之“壮”;最后高呼口号,舍身跳崖,体现五壮士气节之“壮”。

其次,本文对人物的刻画详略得当,既有对个体形象的细致描写,又有对人物群体形象的粗略勾勒。

如第2自然段中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向我们介绍了各有特色的五位人物形象,从“沉着”一词可看出班长马宝玉作为指挥员具有的沉稳果敢的心理素质;副班长葛振林“开枪怒吼”体现出他英勇无畏的形象;从“抡、使出浑身力气”可看出战士宋学义具有丰富的战斗经验;小战士胡德林和胡福才“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体现出他们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战斗作风。

如此简短而有震撼力的语言、刚劲有力的动作、坚定的神态给人荡气回肠、酣畅淋漓之感。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练习的方式会写14个生字和20个词语;通过联系上下文和查字典的方式理解“日寇、奋战、斩钉截铁”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歼灭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感受五位壮士爱护群众、仇视敌人、为祖国和人民英勇献身的精神。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突出人物英雄气概的表达方法。

4.学习课文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法。

教学难点
1.会写14个生字和20个词语,积累重点语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歼灭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感受五位壮士爱护群众、仇视敌人、为祖国和人民英勇献身的精神。

教学难点
领悟课文点面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学生自主识字为主。

在预习和自读课文时,提出识字要求:借助字典和拼音,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词,并用联系上下文和查字典的方式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生字教学时,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

学习“榴、沸”等生字时,可以结合图片;学习“抡”字可以通过动作表演的方法;学习“悬”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

(县官在上面,心字排下边。

临空不落地,事情难了断。

)同时对多音字和形近字进行区分并组词。

生字书写教学时,注意“寇”的末笔是长点,不要写成捺;“涧”左窄右宽,“间”瘦长,中间是“日”,不是“口”;“沸”字右边“弓”要扁而宽,竖撇不要写成竖。

词语理解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查字典理解的方法,其中,“手榴弹、悬崖、攀登、
山涧、雹子、不屈”可以结合图示法进行理解;“全神贯注、居高临下、屹立、眺望、喜悦”可以用表演的方式进行理解;“奋战、斩钉截铁、热血沸腾”可以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2.阅读教学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查阅文字资料和影视资料,搜集与本课相关的内容,了解五壮士的相关事迹。

初读课文时,让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结合课后第1题的提示,提炼关键信息,理一理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加以概括。

并让学生按照概括出的标题讲一讲这个故事,从而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在把握主题情感方面,可以结合课题,引导学生理解“壮士”的意思。

然后默读课文,勾画重点语句,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体会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

可结合课后第2题,引导学生抓住加点的部分朗读体会,并进行角色扮演,通过马宝玉说话时“斩钉截铁”的语气和简洁但坚定的语言,感受作为班长的他面对生死抉择时的坚决果断。

体会战士们“热血沸腾”时,可观看影视片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体会到他们舍生取义的决心。

3.表达运用
点面结合是本文最突出的表达方式。

课后第3题也体现了在写作中既要关注群体、又要聚焦个体这一能力要求。

教学时,需要关注对人物群像和每位战士的个体刻画,引导学
生发现作者是从哪些“面”和“点”来描写五壮士的形象的,进而从这种有点有面,层次感、画面感极强的描写中,体会每位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最后可布置任务,让学生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观察一次活动场面,达到及时运用、举一反三的目的。

1.课前查找有关抗日战争,尤其是关于五壮士的资料,有条件的可以组织观看《狼牙山五壮士》等抗日题材的影视片段。

2.画出本课的生字词,并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同时思考: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