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周颐的词籍序跋与其词学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学术
YANGTZE RIVER ACADEMIC 2019年第2期(总第62期) 2019 No.2 (Serial No.62)
况周颐的词籍序跋与其词学思想
孙克强
(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1)
摘要:况周颐以词话创作闻名,他的词籍序跋亦内容丰富,意涵深厚。

本文集中讨论况氏词籍序跋对其词学 思想的体现。

况氏的词籍序跋记载了其词创作的心路历程,表现了包括“艳词观”在内的词学思想的变化,还记录了 他与郑文焯交恶的缘由和过程。

况氏的词籍序跋是其词话的重要补充,亦为研究况周颐词学思想的重要文献。

关键词:况周颐词籍序跋词学思想晚清词人
词籍序跋是词学批评和理论的重要载体。

较 之词话,词籍序跋甚至可以更为集中、直接、明晰、深入地表达词学思想。

在词学史上有许多词籍序 跋的名篇,如欧阳炯的《花间集叙》;有不少词学家 更是以词籍序跋作为表达词学思想的主要手段,如 陈子龙、陈维崧、朱彝尊、厉鹗等。

况周颐以词话 闻名于世,但他的词籍序跋有同样丰富而深刻的 内容,无疑是其词学批评理论的组成部分,是其词 学思想的重要表现。

一、词籍序跋的种类及创作背景
况周颐从少年时期开始填词,终生创作不断,并编辑了多种个人词集。

同时作为一个深有研宄 的词学家整理了多部古今人的词籍。

况周颐中年 之后,在词坛上的地位愈加显赫,不断有词学界的 朋友将自己的词集或编选的词选请他作序。

况周 颐在编辑整理阅读这些词籍时,写下不少序跋文 章。

或叙述创作编辑经过,或记录词籍中的版本文 字校勘,或阐发鉴赏心得,或发表词学见解。

特别 是况周颐的词籍序跋大多注明了写作时间记录,这 是认识写作背景、了解况氏的心路历程最为直接的 参考文献。

按照况氏词籍序跋的种类,可分为自序、古今 人词集序跋和当代词选序跋三类。

况周颐以词名,为晚清大词人。

一生自编有多种词集,所有词集均 写有自序,记录了各种词集的刊刻经过、词集的背 景主题、创作的心路历程等。

现存词集自序有:《养清书屋存悔词序》(己卯1879)
《存悔词序>〉(壬辰1892)
《蔆景词序》(戌戌1898)
《玉梅后词序》(丁未1907)
《二云词序》(甲寅1914)
《餐櫻词自序》(乙卯1915)
况周颐一生钟情于填词,亦终生深研词学,对 古代和当代词人的词集十分留意,对不少词集下过 很大功夫。

况周颐曾在王鹏运的引导下参与四印 斋词集的整理校勘工作,为许多古今人词集写过序 跋,序跋中叙述了版本源流、文字校勘以及艺术鉴 赏心得。

其中唐宋词集序跋有:
《阳春集补遗跋》(冯延已)
《逍遥词跋〉>(潘阆)
《梅词跋》(朱雍)
《燕喜词跋》(曹冠)
作者简介:孙克强(1957—),男,河南开封人,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词学理论的文献整理和研宄。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况周颐词学研究” (14BZW031)。

长江学术_2019年第2期
《养拙堂词跋》(管鉴)
《校补断肠词跋》(朱淑真)
《秋崖词跋》(方岳)
《梦窗甲乙丙丁稿跋》(吴文英)
《章华词跋〉>(佚名)
《清庵先生词跋〉>(李道纯)
元人词集有:
《樵庵词跋》(刘因)
《养吾斋诗余跋》(刘将孙)
《蚁术词选跋》(邵亨贞)
清人词集有:
《东海渔歌序》《东海渔歌校记》(顾春)
《和小山词序》(赵尊岳)
《题程颂万美人长寿盒词》(程颂万)
《和珠玉词跋》(张子宓、王半塘、况周颐)
《半櫻词序》(林铁尊)
《李慈铭书陆刚甫观察仪顾堂题跋后跋》
《冰红集序》(蒋玉棱)
清末民初词坛繁盛,不少词家或出于展示一代 之盛况,或出于宣传词学思想理念,或出于启蒙宣 传等目的,编选了大量词选,况周颐曾为一些朋友 编选的词选撰写序跋,这些词选有古代词选,如《宋 词三百首序》《蓼园词选序》;有当代词选,如《绝妙 近词跋》;有地域词选,如《历代两浙词人小传序》《州山吴氏词萃序》《粤西词见叙录》《粤西词见 跋》;有女性词选,如《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序》;亦 有同人词选,如《薇声词钞例言》。

况氏的这类词选 序跋,或指明选编主旨,或阐述作品特色,或分析选 域背景。

况周颐为自己的词集所写的自序,不仅交待了 词集中词作的写作背景、词集编纂缘由,还阐发了自己的创作心路历程和词学思想。

况周颐的一些词籍序跋说明词集的名称由来 和创作背景。

如《蔆景词序》说明了词集命名的原因:乙未九月,《秦淮即事》〔金缕曲〕句云:“憔 悴菱花年时影,忍向天涯重见。

况呜咽、秦淮
翠晚。

别有西风消魂样,是芙蓉、老去鸳鸯散。

盖有所触,绝此所为词,因以为名也。

”①
所谓“蔆景”即镜中映像,“憔悴菱花年时影”道出了况周颐时光流逝青春不在的喟叹,因以为词 集名。

况周颐的《蔆景词》大多是怀念王鹏运的作 品。

赵尊岳《蕙风词史》云:“(况周颐)先生后此去 京师,南游由金陵而维扬,《蔆景》一卷,即其时作。

亦多感逝伤离之音,而啳睹于半唐者独深。

〔齐天 乐〕、〔忆旧游〕、〔角招〕、〔寿楼春〕诸阕,均为半 唐。

”况周颐亦曾说明:“余与半塘五兄,文字订交,情逾手足。

乙未一别,忽忽四年。

《蔆景》一集,怀 兄之作,几于十之八九。

”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 1895),况周颐离开北京南下,《蔆景词序》写于光绪 二十四年(戊戌1898),此时况周颐与王鹏运分离 已有四年。

“蔆景”的时光之叹亦有与王鹏运的友 情之念。

况周颐的《寥园词选序》记载自己词学启蒙的 历史:
曩岁壬申,余年十二,先未知词。

偶往省 姊氏,得是书(按:指《蓼园词选》)案头,假归
雒诵,诧为鸿宝。

由是遂学为词,盖余词之导 师也。

《蓼园词选》的编著者黄苏,生卒年均不详,原 名道溥,号寥园,临桂(今广西桂林)人。

乾隆五十 四年(1789)举人,曾官知县。

®黄苏是况周颐姐夫 的曾大父,曾选编《蓼园词选》。

况周颐的词学生涯
①〔清〕况周颐:《蔆景词序》,《蕙风丛书》,民国刊本。

②〔清)况周颐:《蕙风词话续编》卷一,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557页。

③ 见梁章钜:《三管英灵集》卷三十二黄苏小传。

参阅张宏生《〈词选〉和〈寥园词选〉的性质、显晦及其相关诸问题》,《南京 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孙克强:况周颐的词籍序跋与其词学思想
即从学习这部词选开始。

黄苏生活年代与常州词 派的领袖张惠言大致相当,®由于资料缺乏,无从得 知二人之间有无交往。

从《蓼园词选》黄苏的批语 看,其论词方法却与常州词派的“家法”颇为接近,如黄苏在《寥园词选》中论词讲求微言大义,常以男 女之情比之于君臣家国之意。

如云:“士不得志,而 悲悯之怀难以显言,托于闺怨,往往如是。

”“托意 深微“托闺情以写意“当或亦别有寄托”等等,《寥园词选》中此类议论比比皆是。

可以说,黄苏的 词学思想对况周颐走上常州词派词学的道路具有 重要影响。

《二云词序》写于民国三年(1914)。

所谓“二 云”,即指当时生活于上海的两位知名女性傅彩云 及朱素云。

赵尊岳《蕙风词史》对此有进一步的解 释:“《二云词》以赠傅彩云及朱素云二词为名,盖 先生有所寄托,讳以二云也。

其自跋云:‘以二云 名,非必为二云作。

’”指出此词集虽然以两位女子 之名命名,其实表达的是别样的情志。

况氏《二云 词序》云:
岁在癸丑,避地海隅,索居多暇,稍复从 事,顽而不艳,穷而不工。

姜白石乘肩小女,花
月堪悲;张材甫回首长安,星霜易换。

此际浔
阳商妇,琵琶忽闻,何堪旧人,渭城重唱。


不托兰情之婉娩,缔瑶想之蛘嫣者乎。

重以
江关萧条,知爱断绝,言愁欲愁,则春水方滋;
斯世何世,则秋云非薄。

似曾相识,唯吾二云,二云而外,吾词何属,以二云名,非必为二云
作也。


清朝亡覆之后,况周颐以遗老身份寓居上海。

改朝换代的变化使况周颐充满了悲凉的感慨。

《二 云词序》中用到宋代词人姜夔、张伦(抡)和唐代诗 人白居易的典故。

此三人虽然不在同一时代,但其 作品中皆有星移斗转、物是人非的感慨。

如序中所说“张材甫回首长安,星霜易换”,张伦(抡)字材 (才)甫,自号莲社居士,开封人。

为南渡词人,后 人辑其词为《莲社词》。

况周颐言及之词为〔烛影摇 红)《上元有怀》,全词云:“双阙中天,凤楼十二春 寒浅。

去年元夜奉宸游,曾侍瑶池宴。

玉殿珠帘尽 卷。

拥群仙、蓬壶阆苑。

五云深处,万烛光中,揭天 丝管。

驰隙流年,恍如一瞬星霜换。

今宵谁念泣 孤臣,回首长安远。

可是尘缘未断。

谩惆怅、华胥 梦短。

满怀幽恨,数点寒灯,几声归雁。

”此词写上 元夜的感触,通过南渡前后两次上元夜的对比,抒 发了故国之痛、家国之悲,正如况周颐所评:“此词 情真调楚,悃款缠绵,故国故君之思溢于楮墨之表,况周颐的《二云词》主题亦是如此。

赵尊岳《蕙 风词史》曾予以说明:“从可知之,傅彩云尝偕洪文 卿使英。

庚子之变,又在京师与德帅瓦德西游,饱 更世变。

迄辛亥后,又张帜海上。

时如皋某君与之 稔,介先生识之,遂投之以〔莺啼序〕。

朱素云都下 名优,工小生,传王愣仙、徐小香之学。

方其在都,多与贵人游,先生夙习之。

辛亥后,又来海上,谒 先生寓庐,因为赋〔绮寮怨〕。

”傅彩云,即沪上名妓 赛金花,早年沦于青楼,同治朝状元洪钧娶作外 室。

洪钧受朝廷之命作为外交官出使俄、德、荷 兰、奥地利四国。

但洪钧的正房夫人王氏不愿同 往,傅彩云遂以公使夫人身份随同洪钧出使欧洲 五年,其间见过德国皇帝、英国女王还有铁血宰相 俾斯麦,受到了王公大臣的待遇,俨然上流贵夫人。

洪钧任满回国后不久病死,傅彩云为生计所迫,只得重操青楼旧业,并改名赛金花。

朱素云是京剧 著名小生,在北京梨园行知名度颇高,曾为清“内廷供奉”,多与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配戏。

清亡 后,寓居上海。

“二云”皆有人生跌宕起伏的巨大变 化。

与“二云”的人生经历有某种相似之处,况周颐 由清入民国,社会动荡同样给他以巨大的触动,况
①张惠言生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黄苏,乾隆五十四(1789)年中举。

张、黄应为同时代人。

②〔清)况周颐:《二云词序》,《蕙风丛书》。

长江学术_2019年第2期
周颐是从傅彩云及朱素云的人生经历和变化引起 了自身的联想和感慨。

二、词学思想的变化
况周颐的第一部词集为《存悔词》,为这部词集 况周颐前后写有两篇自序,前一篇《养清书屋存悔 词序》写于光绪己卯年(1879),后一篇《存悔词序》写于十三年后的壬辰年(1892),前后相距13年。

这两篇序记录了况周颐关于“艳词”的认识及其变 化。

前序云:
吾生二十以外,便非妙龄。

明镜笑人,黯 然今昔。

况复养花天气,薄暖清寒;滯酒情怀,才醒又睡。

一春鱼鸟,不信浮沉;两字鸳鸯,也拌惆怅,寻芳倦矣,和影谁怜?不得已以恨
遣情,以悔分恨,悔而存之,仍无不悔之一时
也。

央花比瘦,仟甚红愁;著柳伤离,依然绿
苑。

至若铜琶铁拨,尤多当哭之音;玉引砖
抛,强索无僇之作。

既无庸悔,更不足存。


郎风格,不能例以香奁;秋士萧疏,不过好为妮
语云尔。

®
写《养清书屋存悔词序》时况周颐20岁。

况周 颐在晚年曾说:“蕙风词有二病,少年不能不秀,晚 年不能艳。

”®意为少年多写艳词,晚年不再染指艳 词。

况周颐少年词多写艳情,王鹏运曾批评其“淫 艳”。

《存悔词》词集名曰“存悔”,表面来看像是“悔 其少作”,其实况周颐别有寓意。

况氏云:“不得己 以恨遣情,以悔分恨,悔而存之,仍无不悔之一时 也。

”字里行间透露出对自己少年时期性灵情感的 自矜自怜。

“冬郎风格,不能例以香奁;秋士萧疏,不过好为妮语”,是说自己的艳词重情与香奁诗的 浮艳不同,试图为自己的香艳词风加以辩解。

从词学思想的角度论之,况周颐此时认同的是“词为艳 科”的观念,认为情和艳是不可分离的。

13年后的壬辰年(1892)况周颐的词学思想已 经发生了深刻变化,重刻《存悔词》再次作序时已经 与前《序》有了很大的差异:
余性嗜倚声,是词为己卯以前作,固陋。

无师友切磋,不自揣度,谬祸梨枣,戊子入都
后,获睹古今名作,复就正子畴、鹤巢、幼遐三
前辈,寝馈其间者五年始决,知前刻不足存,以
少年微尚所寄,未忍概从弃置,择其稍能入格 者十数阕,录附卷末,功候浅深,不可彊如是,后之视今,犹今视昔,庶有进焉。

®
这篇序对《存悔词》所载的20岁之前的词作进 行了反思,承认其“陋”,甚至贬斥为“谬祸梨枣”,与13年前相比态度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

变化的 原因是在戊子年(1888)来到京师,认识并得到端木 琛(子畴)、许玉璏(鹤巢)、王半塘(幼遐)的指教,从与三人相识到写此序时正好五年。

此时况周颐 的词学思想产生了深刻变化,“前刻不足存”,说明 他已经否定少作的淫艳风格,此时所说之“悔”的涵 义已经与13年前为艳辩解全然不同了。

正如《存悔词序》所言,况周颐写词由偏爱艳词 到摒弃艳词的转变,端木琛和王鹏运的教导起到了 重要作用。

端木琛(1816 — 1892)字子畴,江苏江 宁(今南京)人。

是晚清词坛十分有影响的词学家,其词学思想为常州词派的体系。

端木琛是晚清四 大家的师长辈,对况周颐有直接的教诲。

况周颐曾 说:“端木子畴前辈,曩同直薇省,奉为词师。

有感 气类之雅,辄学邯郸之步。

”$况周颐奉端木琛为“词 师”,可见对其影响之大。

况周颐曾记载了端木採 对他作词的一次教导:
①〔清〕况周颐:《养清书屋存悔词》,光绪己卯(1879)刻本。

②〔清)况周颐:《纗兰堂室词话》,孙克强辑:《况周颐词话五种(外一种》,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260页。

③〔清〕况周颐:《存悔词序》,《蕙风丛书》。

④〔清〕况周颐:〔莺啼序〕《題王定甫师嬰砧课诵图序》小序,秦炜鸿校注:《况周颐词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378页。

孙克强:况周颐的词籍序跋与其词学思想
曩作《七夕词》,涉寻常儿女语,畴丈尤切 诫之,余自此不作《七夕词》,承丈教也。

《碧瀣
词》〔齐天乐〕序云:“前人有言:牵牛象农事,织女象妇功。

七月田功粗毕,女工正殷,天象
亦寓民事也。

六朝以来,多写作儿女情态,慢
神甚矣。

丁亥七夕,偶与瑟轩论此事,倚此纠
之。

” “一从豳雅陈民事,天工也垂星彩。

稼始
牵牛,衣成织女,光照银河两界。

秋新候改。

正嘉谷初登,授衣将届。

春耜秋梭,岁功于此
隐交代。

神灵焉有配偶,藉唐宫夜话,诬蔑
真宰。

附会星期,描模月夕,此作人间欢爱。

机窗泪洒。

又十万天钱,要偿婚债。

绮语文
人,忏除休更待。

”即诫余之旨也。


这里提到的“七夕词”即况氏《存悔词》中的〔鹧 鸪天)《七夕》,全词如下:
眉样月儿分外幽。

晚凉又是一天秋。

好 将韵事酬佳节,都把前欢当梦游。

何限限,几多愁。

也无情绪问牵牛。

谁家三五轻盈女,和月新妆上小楼。


此词通过写七夕故事,表现对爱情的向往,风 格轻盈婉艳。

应该说这是七夕故事带给年轻人的 一般情愫。

但是在端木琛看来此词没有沉挚之思,凝重之笔,正是端木琛“切诫”之“寻常儿女语”。

端 木琛的告诫是要引导况周颐走重、拙、大之路。

端 木琛亦曾写七夕词,与况周颐的《七夕》词形成对比 的是,端木採的词中将七夕写成农作事功的记录,断然否认七夕的男女爱情内容,不免有诗教的迂腐 色彩,然而亦可看出端木踩反对词为“艳科”的观 念,提倡词的认识和教化功能的思想所在。

况周颐 的《七夕》词是其早年“纤艳”风格的体现,也是端 木琛批评的焦点。

在端木採的影响之下,况周颐的 词风和词学思想开始转向,走上了“重、拙、大”的道路。

写于光绪丁未年(1907)的《玉梅后词序》记载 了王鹏运对自己的教诲,以及关于“淫词”这一概 念,自己与他人的不同理解:
《玉梅后词》者,甲龙仲如玉梅词人后游 苏州作也。

是岁四月,自常州之扬州,晤半唐
于东关街仪董学堂,半唐谓余,是词淫艳不可
刻也。

夫艳何责焉?淫,古意也。

《三百篇》
杂贞淫,孔子奚取焉?虽然,半唐之言甚爱
我也,唯是甚不似吾半唐之言,宁吾半唐而顾
出此?③
“甲龙仲如”乃甲辰年(1904)二月。

序中主要 记载了王鹏运与况周颐对于“淫艳”的不同认识。

王鹏运告诫况周颐“词淫艳不可刻”,况周颐却认 为,淫艳是不能苛责的,《诗经》就有所谓“淫”诗,孔子仍然推崇。

况周颐虽然不同意王鹏运的批评,但仍然认为王鹏运的批评是爱护自己的。

在此之 后,王鹏运、况周颐的交往日益密切,在王鹏运的教 导下,况周颐终于“体格为之一变”,放弃了艳词的 写作,转变了艳词的观念。

《餐樱词自序》作于1915年,这是一篇回顾自 己一生习词、治词经历的文章,特别是谈到王鹏运、朱祖谋对他的影响:
余自壬申、癸酉间即学填词,所作多性灵 语,有今日万不能道者,而尖艳之讥,在所不
免。

己丑薄遊京师,与半塘共晨夕。

半塘于词
夙尚体格,于余词多所规诫,又以所刻宋元人
词,属为斟惮,余自是得窥词学门径。

所谓重、拙、大,所谓自然从追琢中出,积心领而神会 之,而体格为之一变。

半塘亟奖藉之,而其它
无责焉。

夫声律与体格并重也,余词仅能平侧
无误,或某调某句有一定之四声。

昔人名作皆
然,则亦谨守弗失而已,未能一声一字剖析无
遗,如方千里之和清真也。

如是者二十余年,
①(清〕况周颐:《蕙风词话续编》卷一,唐圭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538页。

②(清)况周颐:《存悔词》,秦炜鸿校注:《况周颐词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35页。

③(清〕况周颐:《玉梅后词序》,《香艳丛书》。

长江学术_2019年第2期
壬子已还,辟地沪上,与沤尹以词相切磨。


尹守律綦严,余亦恍然,向者之失,新新不敢
自放。

《餐樱》一集,除寻常三数熟调外,悉根 据宋元旧谱,四声相依,一字不易,其得力于
沤尹与得力于半塘同。

人不可无良师友,不
信然欤?大雅不作,同调甚稀,如吾半塘,如
吾沤尹,宁可多得?半塘长已矣,于吾沤尹,虽小别亦依黯,吾沤尹有同情焉,岂过情哉!岂
过情哉!乙卵风雪中,沤尹为锲《餐樱词》竣,因
略述得力所由,与夫知爱之雅,为之序,与沤尹
共证之。

®
这篇序是况周颐表现自己学词经历和词学思 想的最系统的表述。

举其要者有以下三点:第一,况周颐开始学词的时间是“壬申、癸酉间”,即同治 ^一年(1872),此年况周颐12岁。

此可与况氏《蓼 园词选序》所说“曩岁壬申,余年十二,先未尝知词。

偶往省姊氏,得是书案头,假归雒诵,诧为鸿宝。

由是遂学为词,盖余词之导师也”相互印证。

第二,己 丑年(光绪十五年,1889),况氏29岁,认识了王鹏 运,赵尊岳《蕙风词史》说:“先生初为词,以颖悟好 为侧艳之语,遂把臂南宋竹山、梅溪之林。

自佑遐 进以重、大之说。

乃渐就为白石,为美成,以抵于大 成。

《新莺》词格之变,草线可寻。

”®序中所言“所 谓重、拙、大,所谓自然从追琢中出”,是况周颐所 受王鹏运教导最主要的内容。

受其影响,词风由 “尖艳”转向重、拙、大。

第三,壬子年(1912)况氏 52岁时以朱祖谋为师,走上“声律与体格并重”之 路。

朱祖谋(1857—1931),字古微,后改名孝臧,号 沤尹,又号彊村,归安人(今浙江湖州)。

光绪八年 (1882)中举,光绪九年(1883)进士,官至广东学政,后辞官寓居苏州,辛亥革命后隐居上海。

朱祖谋以精通词律、严于词律著称,有“律博士”之誉。

®朱祖 谋不仅自己填词词律谨严,而且对包括况周颐在内 的弟子也严加要求,况周颐的词学理论和词学思想 深受其影响。

序中况氏习词的三个阶段概括得十 分清楚,对王半塘、朱祖谋的指教以及两人的友谊 十分感念。

三、况、郑交恶的缘由
民国词坛上有一段公案颇引人注目,即同为晚 清四大家的况周颐与郑文焯二人的交恶。

况周颐 的〈(5梅后词序》和《二云词序》记录了这段词史公案。

郑文焯(1856—1918),字俊臣,号小坡,又号叔 问、瘦碧、冷红词客、鹤道人、大鹤山人,奉天铁岭 (今辽宁)人。

郑文焯在当时词名甚盛。

同为“晚清 四大家”,郑文焯与况周颐曾经关系密切,后来又产 生隔阂,乃至交恶。

两人关系的破裂除了性格原 因,与词学思想的分歧亦有直接关系。

况周颐与郑文焯结识于光绪十七年(辛卯 1891)夏秋之际,此时况周颐离开北京,经苏州、上 海、广州、杭州来到苏州。

此时郑文焯正卜居苏州。

两个才子词人相识,相得甚欢。

赵尊岳《蕙风词史》云:“先生(按:况周颐)于苏识易实甫、文小坡,因有〔寿楼春〕及〔喜迁莺)联句之作。

”®况氏《香东漫 笔》亦记述:“辛卯、壬辰间,余客吴门,与子芾、叔 问素心晨夕,冷咏闲醉,不知有人世升沉也。

”光绪 十八年(壬辰1892),况周颐在苏州编成《玉梅词》,其〔喜迁莺〕小序云:“壬辰正月二十日,与子芾、小 坡柳宜桥酒楼联句和梦窗韵”。

@二人的友谊在郑 文焯的词中也多有记录,如《冷红词》卷一〔寿楼春) 《和梅赠夔笙同年》、〔绛都春〕《夔笙新纳吴姬,用 梦窗为李篑房量珠和韵赋此》等。

况周颐与郑文焯
①〔清〕况周颐:《餐樱词自序》,《蕙风丛书》。

②④赵尊岳:《蕙风词史》,《词学季刊》第一卷第四号。

③〔清)沈曾植:《彊村校词图序》:“彊村精识分铢,本万氏而益加博宄上去阴阳,矢口平亭,不假检本,同人惮焉,谓之律 博士。


⑤〔清〕况周颐〔喜迁莺〕,秦炜鸿校注:《况周颐词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91页。

孙克强:况周颐的词籍序跋与其词学思想
曾经晨夕相伴,联句唱和,关系很是亲密。

二人交恶之事缘于况周颐刻词集《玉梅后词》。

《玉梅后词》是况周颐光绪庚子(1900)之后游历苏、常所作,此集共收词二十阕,多写男女相思艳情,下 语用字颇艳丽。

如〔临江仙):“记得云鬓香覆额,新兴梳裹便宜。

绣兜初卸海棠时。

银蟾刚一寸,光 艳越娇痴。

翦绿匀红无限好,泥人缕缕丝丝。

天 涯对影愧须眉。

兰成青鬓减,生怕小菱知。

”又如 〔琵琶仙〕:“何况离别时候,更兰桡催发,花路远骢 撕不度,隔麴尘竚想罗袜,记否,一湯旬留绛纱嘑 闸。

”另外词中多写如“香眉”“鬓云”“红楼”“香鬟”“春衫”“罗袜”等香艳之物,词境亦呈现缠绵秣艳 色彩。

赵尊岳在《蕙风词史》中说:“《玉梅后词》十 余阕,则艳词之成于苏、杭、常者也。

维时先生虽流 离江海,而朋友文字之乐,不减畴昔。

故词境又趋 于侧艳一流。

”夏承焘亦云:“阅况夔笙《玉梅后词》皆怀妓作。

好处可解甚少,不知由予学力未到耶,抑况翁此编非其至耶。

”®该词集所收确为况氏年少 艳冶之词。

正是这些艳词引发了况氏与郑文焯的 矛盾与交恶。

况周颐作于1907年的《玉梅后词序》云:“半塘 旋之镇江而杭州、苏州,略举余词似某名士老于苏 州者,某益大诃之,其言浸不可闻。

”®序中所云“某 名士老于苏州者”即指郑文焯,夏承焘《天风阁学词 日记》的记述可为一证:“序中且极诋郑叔问,所谓 某名士老于苏州者也。

”®况周颐作于1914年的《二 云词序》又记述了此事云:“《蔆景词》刻于戊戌夏秋间,距今十六年,中间刻《玉梅后词》十数阕,附 笔记别行。

谓涉淫艳,为伧父所诃,自是断手。

”® 此处所云“伧父”亦是指郑文焯。

况周颐的学生赵 尊岳对此事也有记载:“《玉梅后词》成,文叔问(按: 即郑文焯)常窃议之。

先生(况周颐)大不悦,其于 词跋有云‘为伧父所诃’,盖指叔问。

”®
况周颐刻《玉梅后词》受到王鹏运批评,以及 郑、况相恶之事在当时词坛流传开来,夏承焘曾专 门致函张尔田,询问“大鹤、蕙风交恶情状”(1936 年3月12日),张尔田回函云:“蕙风生平最不满意 者,厥为大鹤。

仆尝比之两贤相扼。

其于彊老恐亦 未必引为同调。

尝谓古微但知词耳,叔问则并词而 不知。

又曰:作词不可做样,叔问太做样……(况)在沪时,与彊老合刻《鸯音集》,欲以半塘压倒大鹤 ……大鹤为人,不似蕙风少许可,独生平绝口不及 蕙风。

”®况周颐与郑文焯均为才华横溢且个性奇崛 乃至于偏执的人,两个自视甚高目空一切的人@相 处难免失和。

况、郑交恶的起因是二人对所谓“艳词”的态 度。

况周颐《玉梅后词序》云:“夫艳何责焉?淫,古意也。

三百篇杂贞淫,孔子奚取焉?”他认为“艳”的本质是深挚的感情,正如赵尊岳在《蕙风词史》中又对《玉梅后词》的推释,他认为“侧艳”之词“有绝 重、绝拙、绝大处,则非作艳词者所可望其肩背矣。

”也就是说同样是艳词,有了深挚之情就可以归入 重、拙、大。

况周颐与郑文焯对艳词的不同诠释和理解是
①③夏承焘:《天风阁学词日记》1929年2月16日,《夏承焘集》第五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版,第78页。

②〔清)况周颐:《玉梅后词序》,《香艳丛书k
④(清〕况周颐:《二云词序》,《蕙风丛书》。

⑤ 赵尊岳:《蕙风词史》,《词学季刊》第一卷第四号。

⑥ 张尔田:《致夏承焘书》,夏承焘:《天风阁学词日记》1936年3月22日引,夏承焘:《夏承焘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35页。

⑦〔清)王鹏运:《彊村词原序》:“昨况夔笙渡江见访,出大集(按:朱祖谋词集)共读之,以目空一切为况舍人,读至《梅州送 春》《人境庐话旧》诸作,亦复降心低首,曰:吾不能不畏之矣,冯乾编校:《清词序跋汇编》,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年版,第 1904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