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节选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浮生六记》自传体小说沈复节选赏析
[原文] 余扫墓山中,检有峦纹可观之石,归与芸商曰:‚用油灰叠宣州石于白石盆,取色匀也。
本山黄石虽古朴,亦用油灰,则黄白相阅,凿痕毕露,将奈何?‛芸曰:‚择石之顽劣者,捣末于灰痕处,乘湿糁之,干或色同也。
‛乃如其言,用宜兴窑长方盆叠起一峰:偏于左而凸于右,背作横方纹,如云林石法,廛岩凹凸,若临江石砚状;虚一角,用河泥种千瓣白萍;石上植茑萝,俗呼云松。
经营数日乃成。
至深秋,茑萝蔓延满山,如藤萝之悬石壁,花开正红色,白萍亦透水大放,红白相间。
神游其中,如登蓬岛。
置之檐下与芸品题:此处宜设水阁,此处宜立茅亭,此处宜凿六字曰‚落花流水之间‛,此可以居,此可以钓,此可以眺。
胸中丘壑,若将移居者然。
一夕,猫奴争食,自檐而堕,连盆与架顷刻碎之。
余叹曰:‚即此小经营,尚干造物忌耶!‛两人不禁泪落。
[翻译]一次,我在山中扫墓,捡了些有山峦纹路很好看的石头。
回家和芸商量说:‚用油灰在白石盆中叠宣州石,看中的就是它的颜色均匀。
我们这座山的黄石虽然古朴,但如果也用油灰来堆,就会黄白相间,堆凿的痕迹显露无遗,怎么办呢?‛芸说:‚选些劣等点的石头,捣成粉末,涂在有石灰痕迹的地方,乘着湿掺和,干了也许颜色会相同。
‛于是就照着她说的做,用宜兴烧制的长方盆叠起一座山峰,山峰偏向左侧而右侧凸起,背面是横方纹路,如同元朝画家倪云林所画的石头,廛岩峻拔,凹凸不平,好像江边的石矾形状。
留下一角,用河泥种植千瓣白萍。
山上种植了茑萝花,俗称‚云松‛。
我们苦心经营了好些天才做成。
到了深秋,茑萝花蔓延到满山,如同藤萝挂在石壁之上。
茑萝花开正一片嫣红,白萍也从水面绽放。
红白相间,我们神游其中,如登蓬莱仙岛。
把它放在屋檐下,我和芸评头论足,议论不休:这里适合建造一座水上阁楼,这里适宜建造一所茅草亭子,这里适合凿上六个字:‚落花流水之间‛,这里可以居住,这里可以垂钓,这里可以登高眺远。
胸中的山山水水就好像移居到其中了。
一天晚上,争抢食物的猫从屋檐上掉下,砸到了花盆,连盆带架一下就碎了。
我叹气说:‚就这样一点小玩意,也犯了上天的禁忌啊!‛两个人的眼泪不禁潸然泪下。
【原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 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
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
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
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
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原文]余闲居,案头瓶花不绝。
芸曰:‚子之插花能备风晴雨露,可谓精妙入神。
而画中有草虫一法,盍仿而效之。
‛余曰;‚虫踯躅不受制,焉能仿效?‛芸曰:‚有一法,恐作俑罪过耳。
‛余曰:‚试言之。
‛曰:‚虫死色不变,觅螳螂蝉蝶之属,以针刺死,用细丝扣虫项系花草间,整其足,或抱梗,或踏叶,宛然如生,不亦善乎?‛余喜,如其法行之,见者无不称绝。
求之闺中,今恐未必有此会心者矣。
【译文】我的居室休闲,案头瓶花许多,陈芸(作者的妻子)说:‚这样插花,能表现花在风晴雨露中各种姿态风韵,可谓精妙入神。
然而画卷中也有草木与昆虫共同相处的方法,你何不仿效一下?‛我说:‚小昆虫徘徊不定,怎么仿效?‛陈芸说:‚我倒有个方法,恐怕始作俑而引起罪过呢!‛我说:‚你试说说。
‛陈芸说:‚小昆虫死了不会变色,寻找螳螂、蝴蝶之类用针刺死,拿细丝线捆着它的脖子系在花草间,再整理它的脚足,或抱在花梗上,或踏在叶上,这样宛如活生生的小虫,不是更好么?‛我很高兴,按她的方法去试验了,结果来看的人无不称绝赞美。
[原文]余幼聘金沙于氏,八龄而天。
娶陈氏。
陈名芸,字淑珍,舅氏心余先生女也,生而颖慧,学语时,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诵。
四龄失怙,母金氏,弟克昌,家徒壁立。
芸既长,娴女红,三口仰其十指供给,克昌从师,修脯无缺。
一日,于书簏中得《琵琶行》,挨字而认,始识字。
刺绣之暇,渐通吟咏,有‚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之句。
余年—十三,随母归宁,两小无嫌,得见所作,虽叹其才思隽秀,窃恐其福泽不深,然心注不能释,告母曰:‚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
‛母亦爱其柔和,即脱金约指缔姻焉。
此乾隆乙末七月十六日也。
是中冬,值其堂姊出阁,余又随母往。
芸与余同齿而长余十月,自幼姊弟相呼,故仍呼之曰淑姊。
时但见满室鲜衣,萎独通体素淡,仅新其鞋而已。
见其绣制精巧,询为己作,始知其慧心不仅在笔墨也。
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
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
索观诗稿,有仅一联,或三四句,多未成篇者,询其故,笑曰:‚无师之作,愿得知己堪师者敲成之耳。
‛余戏题其签曰‚锦囊佳句‛。
不知夭寿之机此已伏矣。
是夜送亲城外,返已漏三下,腹饥索饵,婢妪以枣脯进,余嫌其甜。
芸暗牵余袖,随至其室,见藏有暖粥并小菜焉,余欣然举箸。
忽闻芸堂兄玉衡呼曰:‚淑妹速来!‛芸急闭门曰:‚已疲乏,将卧矣。
‛玉衡挤身而入,见余将吃粥,乃笑睨芸曰:
‚顷我索粥,汝曰‘尽矣’,乃藏此专待汝婿耶?‛芸大窘避去,上下哗笑之。
余亦负气,挈老仆先归。
自吃粥被嘲,再往,芸即避匿,余知其恐贻人笑也。
[翻译] 我小时候聘(订婚)了金沙的姓于的(女孩子)。
八岁就死了(夭)。
娶了陈姓女。
她名叫芸,字淑珍。
舅舅心余先生的女孩。
生来就聪颖智慧。
学话时,口教给她琵琶行。
很快就能背诵。
四岁的时候父亲去世。
母亲金氏,弟弟克昌。
家里穷的只剩四壁。
芸长大了,熟于女工(刺绣,缝纫)三口人都仰仗她的十个指头来供给。
克昌跟随老师,给老师的修脯(给老师的费用)都没有缺少的。
一天。
在书箱中得到琵琶行,挨着字来认,才开始认字。
刺绣的空暇,慢慢的开始知道吟咏作诗。
有‚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这样的句子。
我13岁,跟随妈妈探亲,两个小孩没有顾忌。
就见到了她的作品。
虽然感叹她的才思隽秀。
暗自恐怕她的福分不够深厚。
可是心里注意不能释怀放下。
告诉母亲说。
如给我选择妻子,不是淑姐不娶。
母亲也爱她柔顺温和。
当下取下金戒指以此订婚。
这是乾隆乙末七月十六日。
当年冬天中间。
赶上她的堂姐出嫁。
我又跟随妈妈同去。
芸和我同年生但大我十个月。
从小就姐弟互相称呼。
所以仍然叫她淑姐。
当时之见满屋都是鲜亮的衣服,萎?独独的满身素衣淡色。
仅仅穿新鞋而已。
看见鞋的刺绣很精巧,问了知道是她自己做的。
才知道她的聪慧之心不只是在笔墨上。
她体型窄肩长颈,瘦可不见骨,眉清目秀,回头看看让人神情荡漾。
只是两个门齿微微的露出,像不是面相很好。
一种缠绵的状态,让人念头都打消。
要看她的诗稿,有的仅一句,或者三四句,大都没有成一完整篇。
问她缘故,笑着回答说。
都是没有老师的作品,希望等得到知己能做老师的人帮助推敲推敲才能成完篇吧。
我笑着写在她的签上说。
锦囊里的好句子。
不知道短寿的机缘就已经潜伏了。
那夜送亲戚到城外,回来已经三更了。
肚子饿找吃的。
仆人送了枣粥来,我嫌太甜了,芸暗暗的拉我的衣袖,跟随她到她房间,看见藏着热粥和小菜。
我很高兴的拿起筷子。
突然听见芸的堂兄玉衡叫到。
淑妹快来,芸关上门说。
我累了,要睡觉了。
玉衡用身子挤进门来,看见我将要吃粥,就笑着看着芸说:刚刚我要粥,你说没了,原来是藏着粥专门款待你的女婿呀?芸很不好意思的逃去气。
上下都大笑她。
我也很生气,带走老仆人先走了。
自从吃粥被嘲笑,再去,芸当下就回避了,我知道是她怕让人笑话了。
[作者和作品]沈复(1763年—1825),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随父亲到浙江绍兴求学。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皇帝巡江南,沈复随父亲恭迎圣驾。
后来到苏州从事酒业。
嘉庆十三年(1808年)著《浮生六记》自传体小说沈复的性格爽直,落拓不羁,不事科举,不慕宦仕宦,以行商、画客、幕僚、名士终身。
他的太太陈芸,字淑珍,跟他同岁,颖慧能诗文,才思隽秀。
他们伉俪情笃,在淳朴恬淡的生活中,另有怡然自得的天地。
一生事迹,见於所著《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其自传体散文。
记叙了他与妻子陈芸志趣投合,情感深厚,愿意过一种布衣素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但因封建礼教的压迫和贫苦生活的磨难,理想终未实现,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
这种记述夫妇间家庭生活的题材,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属罕见。
《浮生六记》原有六记,现存四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
后两记《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已失传。
1935年世界书局出版的《足本浮生六记》,后两记是伪作。
此书
有多种版本。
以俞平伯校点本为佳,附有《浮生六记年表》。
有英、法、德、俄等多种译本。
从作者的总体构思来看,《中山记历》主要写作者陪清廷大员赵介山等出使琉球国见闻,描写记述了葺尔岛国的风俗民情及海上瑰伟壮丽、奇特无比的风光。
《养生记逍》,多属介绍摄生养性、处世待人方面的学问。
郑逸梅先生曾经考订,现在流行的后两记实在靠不住。
俞平伯先生也曾对此书作过考订,发现前后几记中时间上自相矛盾,难以‚圆通‛。
此书最初以手抄本形式在社会上流传,后为苏州独悟庵居士杨醒逋在护龙街冷摊上瞧见,慧眼识珠,立即携回刻刊,由王韬作序,在东吴大学校刊《雁来红》上刊出。
这一下,使这块文学‚碧玉‛出土问世,重放异彩。
《闺房记乐》一篇,写伉俪之情动人心弦。
两情交溢,温馨甜蜜,而且笔墨纯净,不涉淫诲轻薄,用语含蓄,使人意会而无须言传。
其表现手法重在率真热烈,自然风趣,生动活泼,富于浓郁的生活气息。
堪称是明清文言笔记中的‚逸品‛。
《闲情记趣》一篇,挑选的是夫妇间琐碎的生活细节,但作者将一个个片断渲染得极富诗情画意,使我们产生看似‚人人皆有,确为人人所无‛的感觉。
而且这一篇结构精巧、匠心独具,读来好似银线穿珠、水晶泻地。
《闺房记乐》和《闲情记趣》后来都曾被改编为话剧,由上海明星公司搬上银幕,久演不衰,倾倒无数观众。
《坎坷记愁》一篇,为文人落魄后的辛酸自白。
语言质朴,情实真切,如芸娘抱病,‚形销骨立,缺医少药,亲朋中无人援手‛,囊空如洗,何以卒岁,苍天何亟,传呼奈何?可谓‚贫贱夫妻百事哀‛,悲怆摧人掬泪。
《浪游记快》一篇殿后,全篇结构安排合理,作品本身寄寓着深刻的社会意义。
俞平伯先生曾将《浮生六记》比作‚一块纯美的水晶‛,赞它‚幽芳凄艳,读人心醉‛,叹赏之余,专为作者写了一部年谱。
林语堂先生更是用力勤苦,将全书译成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
在他所著的《中国人》、《生活的艺术》两部畅销书中,还多处引用《浮生六记》的材料。
因此,这部著作已走向世界,越来越受到海内外读者的重视,在古典文学长廊中有其一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