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暮》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暮》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暮》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
《春暮》原文翻译及赏析1
清明寒食不多时。
香红渐渐稀。
番腾妆束闹苏堤。
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
凌波寸不移。
三三两两叫船儿。
人归春也归。
翻译/译文
清明、寒食节过了没多久,百花逐渐退去了原有的艳丽色彩,慢慢凋谢了。
人们为了挽留春光,翻腾衣柜,找出春天穿的衣服,纷纷出城来到苏堤,尽情游玩。
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然而春之神似乎并不懂得人们的用意。
一场大雨过后,花朵被雨水洗洒而褪去鲜艳之色,柳絮飘落于泥中,被沾住而无法扬起,赏花的女子似乎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一步也没有移动,两个、三个游人结伴乘着船儿回去了,春天的脚步声也渐渐远去了。
注释
①不多时:过了不多久。
②番腾,即“翻腾”。
此处指翻腾衣柜,寻找春衣。
③苏堤:亦称苏公堤,是一条贯穿西湖南北风景区的林荫大堤。
为苏轼任杭州知府疏浚西湖时取湖泥和葑草堆筑而成。
已经成为西湖十景之首,名曰“苏堤春晓”。
④花褪雨:花朵被雨洗洒而褪去鲜艳之色。
⑤絮沾泥:柳絮飘落于泥中,被沾住而无法扬起。
⑥凌波句:凌波指水仙。
这里指女子步履。
⑦寸:寸步。
赏析/鉴赏
本词描写南宋都城杭州市民暮春游览西湖的情景。
清明、寒食一过,百花逐渐凋谢,人们为了挽留春光,纷纷出城来到苏堤之上,尽情游赏。
然而春之神似乎并不懂得人们的用意,终于随着游人的船儿默默无言地归去了。
词作抒写惜春、伤春之情,构思新颖,读来别有
一番韵味。
《蕙风词话》谓其“番腾妆束闹苏堤”句,形容粗钗腻粉,可谓妙于语言,天与娉婷,何有于“翻腾妆束”,适成其为“闹”而已。
“闹”字值得玩味,“闹”是说“妆束”,相当于“闹妆”的“闹”,指花花绿绿、眼睛应接不暇的景象。
“闹”字是把事物无声的姿态说成好像有声音的波动,仿佛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有如见其人,如闻其身之感,表达了身临其境的美感。
《春暮》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木兰花·独上小楼春欲暮
唐代:韦庄
独上小楼春欲暮,愁望玉关芳草路。
消息断,不逢人,却敛细眉归绣户。
坐看落花空叹息,罗袂湿斑红泪滴。
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
译文:
独上小楼春欲暮,愁望玉关芳草路。
消息断,不逢人,却敛细眉归绣户。
坐看落花空叹息,罗袂湿斑红泪滴。
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
注释:
独上小楼春欲暮,愁望玉关芳草路。
消息断,不逢人,却敛细眉归绣户。
玉关:玉门关,这里泛指征人所在的远方。
坐看落花空叹息,罗袂(mèi)湿斑红泪滴。
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
袂:衣袖。
红泪:泪从涂有胭脂的面上洒下,故为“红泪”。
又解,指血泪。
文学作品中常把女子悲哭的泪水称为“红泪”。
赏析:
这首词写思妇对征人的怀念。
上片写小搂远望。
一个“独”字写出她上楼并非为了赏心,而是
怀念远人的表现;第二句写出所望的地点是“玉关”,以显示征人去地之远。
“芳草路”虚实相生,有芳草萋萋,王孙不归的感叹。
“消息”三句是“愁望”后的行动,表现了无可奈何的伤感。
下片写空闺叹息:望落花而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不禁潸然泪下,罗衣湿透。
结末二句,是女主人公的特殊心理活动:千山万水与征人相隔遥望,但自己却未去过。
妙在“不曾行”三字,她归怨于不曾行千山万水,故梦魂难觅。
翻腾一笔,声哀情苦。
韦庄词的一个很大的特色是它的叙事性,而叙事性的特点是它的动作性。
即以此词为例,写一位闺中少妇思念远方良人,不是如一般词作者那样静止地以景物描写烘托她的愁思离绪,而是动态地写她此时此刻的行为举止,以此显现她内心世界中纷乱的愁云:她独自走上小楼,眺望远方的道路,未见人影而又怅然回到闺房之中。
她寂寞地坐看着庭院中的落花,眼泪不觉又流了下来,沾湿了衣袖,滴湿了衣襟……这里看到的不是一个静态的画面,而是一连串不断变化着的动作。
如果以此为脚本,让一位演员采表演,定然会作出几个连续性的小品。
而这种特点在其他同类题材的词作中是比较少见的。
下面沿着上下两阕的顺序进一步审视一下这首词动作性描写的特点:“独上小楼”,似乎看到女主人上楼时倦慵的步履。
此时春天将尽,柳絮飘绵,独守空闺的少妇的缭乱春愁可以想见。
她双眉不展,痴痴地望着蜿蜒曲折地通向玉关的小路,路边萋萋芳草益发引动了她念远的情思。
古诗云:“春草兮萋萋,王孙兮不归”;“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芳草天涯正是离恨的象征、盼归的触媒。
然而路上看不到一个人影。
远方的消息仍是杳如黄鹤,于是她的希望又变成泡影,只好锁着眉头,又悻悻地下楼回屋,尽管是锦帐绣帘也令人难耐难栖……这一阕中连用“上”“望”“逢”“敛”“归”等五个动作性词语,大家不仅看到她敛眉的愁容,也看到她来往的身影,透过容态身影略已窥见她寂寞的灵魂。
下阕写的是她“归绣户”后的情态和心迹,也仍然贯穿着动作性的特征,她坐看落花、空自叹息,罗袖掩面,泪珠频滴。
这里连用“坐”“叹”“湿”“滴”四个动作性词语写出她的静中之动,大家
似乎听到她叹息的声音,看到她久坐的身影,落花的飘零,泪珠的晶莹。
“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
”虽然写的是女主人公“坐看落花”时的心理活动,但也仍然富有动作性的特征:从此地到玉关中间隔着万水千山,我从未走过一次,即使入睡后梦魂想去寻找他,也因不识去路而不知该怎样去寻觅。
这里也连用“行”“觅”二字,表明动作性特点也渗透于心理活动的描写之中。
这最后二句堪称妙词妙笔:白天未曾走过的路,夜间梦魂也无法去寻觅,这种推理好象具有逻辑的合理性;然而即使是白天作过的事,梦中怎么能够重复,这又显出了这种推理的想当然性。
词人故意以这种带有很大或必然性的推理来表现人物思远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她在梦中也不能与良人相会,这就更表现出她的孤独和寂寞。
《春暮》原文翻译及赏析3
踏莎行·春暮原文、翻译及赏析(寇准宋词)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
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
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宋代·寇准《踏莎行·春暮》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色将尽,莺声燕语渐渐不闻,满地落花堆积,稀疏的青梅斜挂枝头,眼见到了春末夏初了。
濛濛细雨中,一个消瘦的女子静静地独立在画阁外,眼前的屏风半掩着厅堂,惟见缕缕沉香从屏风后袅袅散来,更添了几分幽幽的心事。
遥想当年依依惜别时的深情约定啊。
如今一别经年,依然杳无音讯,可晓得我这份断肠的思念吗?妆奁久未开,菱饰尘灰满,眼下竟然连照镜的心都懒了。
只是落寞地倚在栏杆上,心下纵有万语千言,却又向谁人说起?惟有无语凝噎,暗自销魂罢了。
天空灰蒙蒙的,黯然地衔着绵绵不尽的芳草,一如我的思念。
注释
踏莎(suō)行:词牌名。
又名“柳长春”“喜朝天”等。
双调五十八字,仄韵。
阑(lán):残,尽,晚。
红英:红花。
南唐李煜《采桑子》词:“亭前春逐红英尽。
”
屏山:指屏风。
唐温庭筠《南歌子》词:“扑蕊添黄子,呵花满翠鬟,鸳枕映屏山。
”
密约:指男女之间互诉衷情,暗约佳期。
沉沉:深沉。
此指重大之事,即终身之事。
杳(yǎo)杳:深远无边际。
菱花:指菱花镜,亦泛指镜子。
慵(yōng)将照:懒得拿起镜子来照。
慵:懒散。
将:拿。
销魂:形容极度伤心。
赏析
这是一首闺怨词,所表现的是一个闺暗女子在暮语时节,倚楼而望,盼望离人归来的幽怨情尽。
全词语言细腻,深郁多情,既有全方位的场景描写,又有细致入微的景物刻画,移隋入景,情景交融,描绘了一幅清雅脱俗的仕女相尽图。
上片着力描写女主人公伤语自怜的孤寂心境。
时序暮语,美好的语景很快就要残尽,黄莺的啼声日渐老涩,再也不是“莺初学啭尚羞簧”那么稚嫩清脆、悦耳动听。
先前斗艳争妍、缤纷烂缦的红花,纷纷辞谢枝头,飘零殆尽。
绿叶成阴的梅树上竟已悄悄结出了小小的青果。
这是十分精彩的景物描写。
“莺声”“红英”“青梅”,仅仅三项事物,由于极富语的特征,足以将无边语色展示具体。
“色”与“声”,“青”与“红”,“老”与“小”,兮照映衬,生动鲜明,炼字工巧,耐人寻味。
“将阑”“渐老”“落尽”而“小”,更是次第分明,动感强烈,语事阑珊的衰残变化,足以惊心动魄。
妙在虽不言情而情自见:语光易逝,无可奈何,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屈原《离骚》)一旦有此感触,自然也应该是“语色恼人眠不得”(王安石《语夜》)了。
户外如此触景生感,华美的厅堂里一片冷静,更无伊人相伴,只
有迷茫密布的语雨下个不停,催促语光更快用消逝。
画着山水图案的精美屏风,半开半掩,可无人有心肠去理睬它。
香炉里燃了许久,即将燃尽的一缕余香,轻轻飘散,摇荡着,缭绕着,弥散在冷寂的画堂里,仿佛幽远的尽绪一样连绵不绝。
“半掩”“蒙蒙”“袅”“静”,用词精当,刻画入微,生动用展现出一个华丽精美然而冷落空虚的画堂环境,巧妙用折射出闺暗独守、百无聊赖的郁郁情怀、沉沉幽怨,完美用构成了环境与心境的和谐统一。
下片着力抒发女主人公伤别怀远的深沉离恨。
闺暗愈是孤寂,愈加怀念伊人。
想当年,花前月下,海誓山盟,依依惜别,密约归期,千般叮咛,万般嘱咐,情意何等深沉。
可谁知到如今望不到伊人寄来的音信,盼不见伊人归来的身影。
“沉沉”“杳杳”,巧用叠字,突出离别情尽的幽暗深远与辽阔无际。
既然如此,谁还有心情去兮镜梳妆,“菱花尘满”,细节突出。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诗经·卫风·伯兮》)所以听凭菱花宝镜积满了灰尘,也懒心无肠用不去拂拭它了。
尽念伊人,情不能已,还是再到楼头去看看罢,说不定能盼望到伊人意外归来的行旌哩!可是事实无情,依然只有失望,沮丧之余,哑然无语。
但见万里长空,一片阴沉,恰似闺暗的心境;唯有芳草连天接用,一直延伸到伊人所在的远方。
借景抒情,造语自然;芳草怀远,巧于用典。
“语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送别》)“离恨恰如语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别来语半》)“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当离情别恨使人伤感至极时,真好像魂魄离体而去一般。
凄惋之情,溢于言表;不尽之意,更在言外。
总之,全词由描写景物起,又由景渲染情,将暮语时节一位闺暗尽妇怀念久别爱人的孤寂情怀抒写得委婉动人。
上片写景,情由景生,景暗有情;下片写情,寄情于景,以景结情。
情景交融,意境浑然,于是情经景纬,织成天机云锦。
《春暮》原文翻译及赏析4
原文:
卷珠帘·记得来时春未暮
宋代:魏夫人
记得来时春未暮,执手攀花,袖染花梢露。
暗卜春心共花语,争寻双朵争先去。
多情因甚相辜负,轻拆轻离,欲向谁分诉。
泪湿海棠花枝处,东君空把奴分付。
译文:
记得来时春未暮,执手攀花,袖染花梢露。
暗卜春心共花语,争寻双朵争先去。
记得你来的时候还没到春末,你我执手攀花,花枝上的露水沾湿了衣袖。
暗香初恋时光,盼望海棠能给以启示,争先去寻并蒂双花以证爱情能美满久长。
多情因甚相辜负,轻拆轻离,欲向谁分诉。
泪湿海棠花枝处,东君空把奴分付。
你为何要辜负我的一片情意,轻易毁约,令人一腔幽恨,欲诉无门。
再次来到曾经的花树下,只能暗暗垂泪。
春之神啊!你为何把我交付给这样无情之人。
注释:
记得来时春未暮,执手攀花,袖染花梢(shāo)露。
暗卜春心共花语,争寻双朵争先去。
多情因甚相辜负,轻拆轻离,欲向谁分诉。
泪湿海棠花枝处,东君空把奴分付。
分付:交给。
赏析:
上片首句以“记得”引入回忆,“春未暮”点明时间。
以下二句,摄取典型的动作细节,描绘了一个富于情趣的生活场景。
这两句写的是:当海棠花开放的时候,少女进入了幸福的热恋,她和恋人“执手攀花”,歌笑逗闹,情投意合。
这两句将人与花结合来写,沾带晨露的娇艳海棠,深情脉脉的纯洁女郎,交相辉映,浑化为一。
“暗卜”两句写出了天真无邪的少女对纯真的爱情和幸福,怀着赤诚的祈望和热烈的追求。
她暗自想象自己怀春初恋前景,乃至痴情地希望海棠能
给以启示,寻到开蒂花,赢得爱神的庇护满意而归。
“暗卜春心”句表现少女初恋时的微妙的心理:“争寻双朵争先去”,写少女与情人心心相印,争先去寻并蒂双花以证他们的爱情美满久长。
下片情绪顿转,女主人公倾诉爱情生活的不幸和委曲。
过片三句,直吐胸臆,说情人不知为何负心,轻易毁约,辜负了自己一片痴情,令人一腔幽恨,欲诉无门。
“多情”是对情人的俗称,宋元俗语,词曲中屡见。
两个“轻”字,既是对对方的诘责,又是对命运的控诉,种种复杂的感情凝铸成这几句率直、外露、一泻无余的“分诉”。
煞拍二句,归结到少女对花伤心,自悲感情虚掷,与开端几句呼应。
东君,司春之神。
付,发落之意。
时至暮春,少女只得到当初与负心人嬉游徘徊的花下暗暗地落泪,因为海棠是她爱情悲剧的见证,海棠最了解她的痴情,也看清了薄幸人的负心。
当时,她曾“共花语”,此时无人“分诉”,只可向海棠倾洒悲泪,表明心迹了。
她埋怨春之神把她打发到这海棠花下的爱情圈子里,颇具无理之妙。
此词结构上采用了今昔对比的形式,词的上片描写热烈的恋情,下片词意、情绪急转而下,倾诉了抒情女主人公对爱情横遭不幸而触发的悲苦与绝望,以及对薄幸男子的不满和诘责。
这种结构,勾画出女主人公爱情生活中由对幸福的追求、向往、期盼转向对于不幸命运的怨恨、悲伤、懊悔这一心路历程,有力地渲染出佳人薄命的主题。
《春暮》原文翻译及赏析5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
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
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创作背景
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寇凖被贬为青州知府,任职之际,他为了表达自己仕途坎坷以及对政坛、对君上难以割舍的情怀和自家的失落之情,写下了这首词。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色将尽,莺声燕语渐渐不闻,满地落花堆积,稀疏的青梅斜挂枝头,眼见到了春末夏初了。
濛濛细雨中,一个消瘦的女子静静地独立在画阁外,眼前的屏风半掩着厅堂,惟见缕缕堂香从屏风后袅袅散来,更添了几分幽幽的心事。
遥想当年依依惜别时的深情约定啊。
如今一别经年,依然杳无音讯,可晓得我这份断肠的思念吗?妆奁久未开,菱饰尘灰满,眼下竟然连照镜的心都懒了。
只是落寞地倚在栏杆上,心下纵有万语千言,却又向谁人说起?惟有无语凝噎,暗自销魂罢了。
天空灰蒙蒙的,黯然地衔着绵绵不尽的芳草,一如我的思念。
注释
踏莎(suō)行:词牌名。
又名“柳长春”“喜朝天”等。
双调五十八字,仄韵。
阑(lán):残,尽,晚。
红英:红花。
南唐李煜《采桑子》词:“亭前春逐红英尽。
”
屏山:指屏风。
唐温庭筠《南歌子》词:“扑蕊添黄子,呵花满翠鬟,鸳枕映屏山。
”
密约:指男女之间互诉衷情,暗约佳期。
堂堂:深堂。
此指重大之事,即终身之事。
杳(yǎo)杳:深远无边际。
菱花:指菱花镜,亦泛指镜子。
慵(yōng)将照:懒得拿起镜子来照。
慵:懒散。
将:拿。
销魂:形容极度伤心。
赏析
这是一首闺怨词,所表现的是一个闺中女子在暮春时节,倚楼而望,盼望离人归来的幽怨情思。
全词语言细腻,深郁多情,既有全方位的场景描写,又有细致入微的景物刻画,移隋入景,情景交融,描绘了一幅清雅脱俗的仕女相思图。
上片着力描写女主人公伤春自怜的孤寂心境。
时序暮春,美好的春景很快就要残尽,黄莺的啼声日渐老涩,再也不是“莺初学啭尚羞簧”那么稚嫩清脆、悦耳动听。
先前斗艳争妍、
缤纷烂缦的红花,纷纷辞谢枝头,飘零殆尽。
绿叶成阴的梅树上竟已悄悄结出了小小的青果。
这是十分精彩的景物描写。
“莺声”“红英”“青梅”,仅仅三项事物,由于极富春的特征,足以将无边春色展示具体。
“色”与“声”,“青”与“红”,“老”与“小”,对照映衬,生动鲜明,炼字工巧,耐人寻味。
“将阑”“渐老”“落尽”而“小”,更是次第分明,动感强烈,春事阑珊的衰残变化,足以惊心动魄。
妙在虽不言情而情自见:春光易逝,无可奈何,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唯草木之零落兮,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一旦有此感触,自然也应该是“春色恼人眠不得”(王安石《春夜》)了。
户外如此触景生感,华美的厅堂里一片冷静,更无伊人相伴,只有迷茫密布的春雨下个不停,催促春光更快地消逝。
画着山水图案的精美屏风,半开半掩,可无人有心肠去理睬它。
香炉里燃了许久,即将燃尽的一缕余香,轻轻飘散,摇荡着,缭绕着,弥散在冷寂的画堂里,仿佛幽远的思绪一样连绵不绝。
“半掩”“蒙蒙”“袅”“静”,用词精当,刻画入微,生动地展现出一个华丽精美然而冷落空虚的画堂环境,巧妙地折射出闺中独守、百无聊赖的郁郁情怀、堂堂幽怨,完美地构成了环境与心境的和谐统一。
下片着力抒发女主人公伤别怀远的深堂离恨。
闺中愈是孤寂,愈加怀念伊人。
想当年,花前月下,海誓山盟,依依惜别,密约归期,千般叮咛,万般嘱咐,情意何等深堂。
可谁知到如今望不到伊人寄来的音信,盼不见伊人归来的身影。
“堂堂”“杳杳”,巧用叠字,突出离别情思的幽暗深远与辽阔无际。
既然如此,谁还有心情去对镜梳妆,“菱花尘满”,细节突出。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诗经·卫风·伯兮》)所以听凭菱花宝镜积满了灰尘,也懒心无肠地不去拂拭它了。
思念伊人,情不能已,还是再到楼头去看看罢,说不定能盼望到伊人意外归来的行旌哩!可是事实无情,依然只有失望,沮丧之余,哑然无语。
但见万里长空,一片阴堂,恰似闺中的心境;唯有芳草连天接地,一直延伸到伊人所在的远方。
借景抒情,造语自然;芳草怀远,巧于用典。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送别》)“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当离情别恨使人伤感至极时,真好像魂魄离体而去一般。
凄惋之情,溢于言表;不尽之意,更在言外。
总之,全词由描写景物起,又由景渲染情,将暮春时节一位闺中思妇怀念久别爱人的孤寂情怀抒写得委婉动人。
上片写景,情由景生,景中有情;下片写情,寄情于景,以景结情。
情景交融,意境浑然,于是情经景纬,织成天机云锦。
《春暮》原文翻译及赏析6
春暮宋朝
曹豳
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
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
《春暮》译文
暮春时节,已没有人过问路上的落花,只见浓郁的树荫,无边无际,遍及天涯。
林间的黄莺早已不再啼叫了,只能独自一人迈向长满青草的池塘畔,去聆听青蛙的叫声。
《春暮》注释
绿阴:绿树浓荫。
冉冉:慢慢地,或柔软下垂。
天涯:天边。
此指广阔大地。
独听蛙:只听见蛙鸣声。
《春暮》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暮春景物的诗。
首先描写花、鸟、叶,衬托出“暮”字,点明题意。
明媚的春天已经悄然消失了,花儿落了,大地上已万木葱茏;莺歌歇了,青草池塘处处有蛙声。
一番感叹,抒发了诗人的惜春之情。
两两相对,把暮春时节的那种繁盛和热闹的景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春暮》原文翻译及赏析7
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
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
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翻译
片云吹过城头,黄莺飞上了戍楼。
塞花飘洒客子的泪水,边柳牵挂行人的乡愁。
长了白发对着明镜悲叹,可惜青春只换来了破裘。
此次您又承当了远行万里的使命,听说现在已经到了瓜州。
注释
岸雨:一作“片雨”。
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楼。
塞:边塞。
客泪:离乡游子的眼泪。
敝裘:破旧的皮衣。
敝:破损;
裘:用毛皮制成的御寒衣服。
瓜州:即晋昌(今甘肃敦煌)。
鉴赏
这是岑参一首很特别的诗,和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有些相似,但所蕴含的情感要丰富和复杂得多。
李诗只是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切之情,而岑参既有对朋友的关心之情,更多的是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春暮点出了时节,武威和晋昌交代了地点。
武威是诗人自己的所在地,晋昌是诗人朋友宇文判官出使返回到达之地。
“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则指出是听说朋友出使西域返回。
首联“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写边塞登楼所见之景:岸雨飘过城头之后带来的漫天大雨,从这雨就告诉读者这边塞环境之苦之恶劣,而一只美丽的黄鹂鸟飞上了戍楼躲雨。
这只黄鹂成了这环境恶劣的边塞城楼的一抹亮色,似乎也传达的诗人内心的某种温情。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而在首联,诗人的情感含而未发,并未明言,
似有一丝苍凉,更有一缕温情蕴含其中,彰显含蓄之美。
颔联“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尤其巧妙,融情于景,景中有情,情景水相互融。
一个“飘”字把游子思乡之泪随塞外飞花漫天飘舞的情景描述出来,形象地突出了客泪之多,乡愁之浓。
而“挂”则化无形的情感为有形的形象,把乡愁与杨柳联系在一起,诗人很巧妙杨柳意象中留别的内涵。
“柳”和“留”同音,因而在古诗词中柳就有留恋之意。
“边柳挂乡愁”把游子的那种浓浓的乡愁具体化、形象化了,好像这乡愁变成了实体物质,挂满了边塞的杨柳树。
这沉甸甸的乡愁,这思乡的痛苦,就很生动地表达出来了,就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把无形的情感——愁绪,形象化具体化,是诗人的匠心所在。
颈联“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直抒胸臆,抒发的是年华已去而功业未成的感慨。
“白发悲明镜”与李白在《将进酒》中“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的情感是一致的,抒发的都是年华已去的感伤。
而“青春换敝裘”则补充说明了为什么要悲白发。
生老病死本是人生难免,而诗人对年华的失去如此悲伤,是因为大好青春年华居然没有建功立业,居然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裘”是名贵的皮大衣,是达官贵人才穿得起的,在这里暗指功业。
因为封建时代的读书人讲究的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而盛唐时代的诗人更加是以天下为己任,几乎个个都觉得自己有宰相之才,能够辅助皇帝成就一个盛世。
岑参毫无疑问也会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但一个“敝裘”就明白的说出了自己心中的不得志。
尾联“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抒发了两种情感,一是为好友宇文判官出使顺利返回瓜州而感到由衷的高兴;但同时又为自己仍然滞留在边塞(武威)而归期无着落而感到伤感与无奈。
高兴又伤感的情绪交织在一起,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从字里行间若隐若现的透露出来。
诗歌的结尾含蓄而有意味深长,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无情未必真豪杰”,边塞诗人不仅仅书写那些雄心壮志,那些塞外奇景,那些男儿豪情,还书写心中的那一缕柔情。
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