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一单元 东西方先哲岳麓版课后练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一单元东西方先哲岳麓版课后练习
第1题【单选题】
有人说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里,太阳下每一个问题都有其一席之地。

这些问题包括( )
①哲学问题? ②生物学问题? ③伦理学问题? ④经济学问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哲学家”“中庸之道”“逻辑学”等,该人物最有可能是( )
A、孔子
B、墨子
C、普罗塔戈拉
D、亚里士多德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理想国》是柏拉图影响最大的著作,他在该著作中所探讨的主要问题是( )
A、一个国家如何才能达到正义
B、一个国家如何才能实现强大
C、什么样的国家才是真正的民主国家
D、什么样的国家才是真正的富裕国家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的途径。

以下通过私学培养人才的有( )
①孔子②董仲舒③朱熹④亚里士多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如果你的钱包在你的口袋里,而你的钱又在你的钱包里,那么,你的钱肯定在你的口袋里。

”这种演绎逻辑贯穿于下列哪一位历史人物的研究、思考之中?
A、甘地
B、孙中山
C、亚里士多德
D、牛顿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柏拉图设计的“理想国”,实质上是( )
A、为雅典奴隶主的民主政治作辩护
B、为贵族奴隶主的专政作辩护
C、奴隶制趋向衰落在思想上的反映
D、废除奴隶制要求的最初体现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有西方学者直接认为“孔子是18世纪启蒙运动的守护神”。

孔子思想不仅是法国大革命的动因,更成为西方“平等、仁慈、博爱”观的源泉。

下列孔子思想中,为西方思想家赞同的是( )
①仁者爱人②为政以德③克己复礼④忠恕之道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①③④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柏拉图曾这样描述雅典公民大会:“人们看到建筑师、铁匠、皮革工、商人和水手毫无差别地站起来发言,不管他们富裕还是贫穷,是贵族还是普通人。

”这反映了雅典( )
A、政治制度体现平等性
B、公民政治参与程度高
C、公民间没有政治等级
D、公民大会具有全民性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把人分为几等,各尽其责,由富有的“贤哲”做统治者,武士们保卫国家,农民和手工业者负责生产。

持这一观点的古代思想家是:( )
A、墨子
B、普罗泰戈拉
C、苏格拉底
D、柏拉图
【答案】:
【解析】:
第10题【单选题】
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愿意作恶。

人之所以作恶,做不正义的事情是出于无知”。

主张“美德即知识”的思想家是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米开朗琪罗
D、亚里士多德
【答案】:
【解析】:
第11题【单选题】
全世界75位诺贝尔获得者于1988年在巴黎聚会,讨论新世纪世界的前途,他们竟然得出一致的结论,认为21世纪,人类如果要过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254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他们回到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应包括( )
①“制天命而用之” ②“民贵君轻”
③“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以德服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解析】:
第12题【单选题】
下列不属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是( )
A、认识来源于客观世界
B、世界的存在与人的感觉无关
C、物质受形式的支配
D、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
【答案】:
【解析】:
第13题【单选题】
柏拉图心目中理想国家的统治者应该是( )
A、公民推选出来的贤士
B、战场上克敌制胜的勇士
C、仁慈而有权威的贵族
D、富于理性和智慧的学者
【答案】:
【解析】:
第14题【单选题】
亚里士多德指出:“享有政治权利的公民的多数决议,无论在寡头、贵族或平民政体中,总是最后的裁判,具有最高的权威。

”他意在表明古希腊( )
A、城邦政治的多样性
B、民主政体的普遍性
C、民主决策的科学性
D、公民政治的重要性
【答案】:
【解析】:
第15题【单选题】
下列说法或主张符合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家意愿的是( )
A、智者学派强调自由,反对迷信,反对任何形式的约束力
B、苏格拉底希望重建人们的道德价值观,提出“美德即知识”
C、柏拉图的《理想国》主张依据出身给每个人分工,各司其职
D、亚里士多德提出“理念是万物的本源”,建立了严密的逻辑论证系统
【答案】:
【解析】:
第16题【单选题】
亚里士多德说,在民主政体中,一切事物的最后裁决不是决定于法律而是决定于群众,在这里民众成为集体的君王,他们不在法律的控制下,这种民主政体和君主制的僭主相似,二者都对好的公民实行专制统治,平民的命令相当于暴君的诏令,蛊惑家之于平民佞臣之于僭主。

亚里士多德认为民主制的弊端在于( )
A、法律不符合实际
B、容易形成多数人暴政
C、法律约束力过强
D、普通民众也享有权利
【答案】:
【解析】:
第17题【单选题】
柏拉图设想出的理想国由统治者、护卫者及工作的民众三个等级构成,“三个等级之间的界限不能被逾越,如果这种统治关系不被侵害的话,公正就得以产生”。

据此判断,柏拉图认为的公正的社会是( )
A、人人平等
B、人民主权
C、各守其职
D、礼制文明
【答案】:
【解析】:
第18题【单选题】
柏拉图经常称亚里士多德是“小马驹”(小马驹吃足了奶就会踢它的母亲),其意思是指亚里士多德( )
A、敢于挑战权威
B、不赞成柏拉图的主张
C、忘恩负义
D、求知欲强
【答案】:
【解析】:
第19题【单选题】
柏拉图认为,正义的城邦或理想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统治者应从有才能的人中挑选出来;第二,统治者阶层应过公社生活;第三,国王应是哲学家,或应该让哲学家做国王,因为只有哲学家才具备治理国家应有的知识。

这一主张( )
A、初显了理性主义的思想理念
B、规划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宏伟蓝图
C、否定了雅典的城邦民主政体
D、促使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鼎盛时期
【答案】:
【解析】:
第20题【单选题】
下列对孔子个人活动经经历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少年时苦学“六艺”,后成主持祭祀的儒士
B、三十岁时融会贯通“六经”,创办私学
C、五十多岁开始在鲁国从政,取得巨大成功
D、晚年专心整理文化典籍,献身文化教育事业
【答案】:
【解析】:
第21题【单选题】
关于亚里士多德的从教生涯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曾教授于马其顿帝国的建立者亚历山大
B、在马其顿创立了吕克昂学园
C、教学方法别具一格,被称为“逍遥学派”的思想家
D、教授学生自然科学和伦理学
【答案】:
【解析】:
第22题【单选题】
孔子在《礼记·表记》“……故君命顺(顺民情天意),则臣有顺(顺从)命;君命逆(违背民情天意),则臣有逆(违抗)命。

”这里孔子强调的观点是( )
A、君臣的行为都应提倡“仁者爱人”
B、用“中庸”来协调“仁”与“礼”的关系
C、君臣的行为均应“顺从天意”
D、在君臣关系上应“忠君”但不“盲从”
【答案】:
【解析】:
第23题【材料分析题】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世界不同地区文明冲突、碰撞的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德国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材料二:以朱熹理学为核心内容的儒家思想于16世纪传入欧洲之后,作为助力推动了欧洲进入了“哲学时代”或“理性时代”……伏尔泰将《论语》中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视为每个人应该遵守的座右铭。

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领袖罗伯斯庇尔,在起草《人权宣言》时,还将它作为自由道德的标志写入其中。

材料三: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然。

东西律例,以法为宗。

今按法国律例,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条云:“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第二百一十三条云:“凡为妇者,应为其夫者所管属。


——康有为《与朱一新论学书》
材料四:窃以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

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正多。

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说也。

此不攻破,吾国之政治、法律、社会道德,俱无由出黑暗而入光明。

——陈独秀(1917年1月1日)
请回答: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格拉底和孔子“相通的地方”,分析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分别对东西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哲学时代”或“理性时代”指的是什么事件?伏尔泰、罗伯斯庇尔推崇儒家的意图是什么?与他们同时期的欧洲思想家提出了哪些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维新派对儒家思想的态度。

对材料四中陈独秀的观点,你持何看法?说明理由。

【答案】:
【解析】:
第24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极为倡导仁人君子之道。

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已、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材料二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已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教之。

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

""
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
""
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

""
【答案】:
【解析】:
第25题【综合题】
时势造英雄,英雄影响时势。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有无数杰出人物,以其思想和行动影响着历史发展的进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材料二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

——陈登原《国史旧闻》
至于始皇,遂并天下……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

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

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澹其欲也。

——《汉书·食货志》
于是使御史案问诸生(儒生),诸生传相告引(互相揭发)。

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成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政要》
材料四是岁(贞观4年)断死刑二十九人,几致刑措(民不犯法,刑无作用),东至于海,南至于岭(岭南),皆外户不闭……
——《旧唐书·卷三太宗本纪》
(唐太宗说)自古皆责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卷198
请回答:
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张。

据材料二,概括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及其具体表现。

概括材料三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指出这一思想和材料一的联系。

据材料三、四,归纳唐太宗的主要政绩
根据上述材料所反映的相关史实,简述材料一孔子政治主张的积极意义。

【答案】:
【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