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专项训练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用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专项训练题
单选题
1、属于新能源的是
A.煤B.石油C.天然气D.氢气
答案:D
煤、石油、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空气污染物或温室气体而氢气燃烧后仅生成水、属于新能源,故选D。

2、实验室常用以下装置来制取和收集气体。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可选用③或⑤作为收集装置
B.检验④中CO2是否收集满: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看木条是否熄灭
C.用①、⑤制取并收集气体完毕后,应先熄灭酒精灯,再将导管移出水面
D.用锌粒和稀硫酸制取氢气,可选用②作为发生装置
答案:D
A、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可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可选用④或⑤作为收集装置,不符合
题意;
B、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验满: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看木条是否熄灭,不能伸入集
气瓶内,不符合题意;
C、用①、⑤制取并收集气体完毕后,应先将导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流,炸裂试管,不符合
题意;
D、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属于固液不加热反应,发生装置可选②,符合题意。

故选D。

3、将酒精灯的灯芯拨得松散一些,可使燃烧更旺的原因是
A.减少酒精的挥发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答案:D
分析:可燃物燃烧条件:物质是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A、增大了酒精的挥发,故A不正确;
B、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变,故B不正确;
C、酒精灯的灯芯拨得松散一些,不能改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C不正确;
D、酒精灯的灯芯拨得松散一些,不能改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可以增大酒精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剧烈,故D正确。

故选D。

4、将石油加热炼制,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它们分离,可得到不同的产品。

下列不属于石油炼制得
到的产品是
A.煤焦油B.汽油C.柴油D.液化石油气
答案:A
利用石油中各物质沸点的不同,将它们分离,可得到汽油、柴油、煤油、液化石油气等,煤焦油是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使煤分解而成的。

故选A。

5、如果发现火险或遭遇火灾要沉着应对。

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油锅中的油着火用水浇灭
B.室内起火迅速打开门窗通风
C.家中燃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气扇通风
D.遭遇火灾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远离着火区域
答案:D
A、油锅中的油着火用锅盖盖灭,水不能扑灭油着火,反而引起油滴的飞溅,导致火势的蔓延,故A错误;
B、室内起火不能开门窗,会加快气体流通,加剧火势,故B错误;
C、燃气容易和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打开排气扇容易产生静电,电火花,发生爆炸,故C错误;
D、遭遇火灾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吸入有毒有害气体,且远离着火区域,故D正确。

故选:D。

6、下列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A.煤B.乙醇C.石油D.天然气
答案:B
A、煤属于三大化石燃料之一,错误;
B、乙醇可用植物的秸秆等发酵制取,属于可再生能源,不属于化石燃料,正确;
C、石油属于三大化石燃料之一,错误;
D、天然气属于三大化石燃料之一,错误。

故选B。

7、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A.可燃物只要与氧气接触就能燃烧
B.家用电器着火时,应先切断电源
C.将木柴架空燃烧,是为了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
D.扑灭森林火灾时,可设置隔离带将树木与燃烧区隔离
答案:A
A、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还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才能燃烧,A错误。

B、家用电器着火时,应先切断电源,防止触电,B正确。

C、将木柴架空燃烧增大了接触面积,是为了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C正确。

D、扑灭森林火灾时,可设置隔离带将树木与燃烧区隔离,D正确。

故选:A。

8、2019年11月9日是第28个全国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日,主题是“防范火灾风险,建设美好家园”。

下列有关防火、灭火做法正确的是
A.油锅起火立即用水浇灭
B.在山林中遇火灾时,尽量向顺风方向奔跑
C.在大火蔓延的前方砍伐出一条隔离带是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
D.电线老化短路起火,应立即用水扑灭
答案:C
A、油的密度比水小,油锅着火,用水浇,油会浮在水的表面继续燃烧,火不但不会熄灭,反而会因水的流动而
扩大燃烧面积,应用锅盖盖灭,隔绝空气,起到灭火的目的,不符合题意;
B、在山林中遇火灾时,尽量向逆风方向奔跑,而不是顺风,不符合题意;
C、在大火蔓延的前方砍伐出一条隔离带,可以清除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是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
符合题意;
D、电线老化短路起火,不能用水扑灭,容易触电,应先切断电源,然后进行灭火,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下列关于资源能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上的总水储量很大,且淡水约占全球水储量的96.5%
B.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其中稀有气体的体积分数约为78%
C.防止金属的腐蚀是保护金属资源的唯一途径
D.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许多其他能源,如氢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
答案:D
A、地球上的总水储量很大,海水约占全球水储量的96.5%,但淡水只约占全球水储量的2.53%,选项A不正确;
B、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为78%,稀有气体的体积分数为0.94%,选项B不正确;
C、防止金属腐蚀是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比如还可以通过寻找金属的代用品,选项C不正确;
D、由于化石燃料不可再生面临枯竭,且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大,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许多其他能源,如氢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选项D正确。

故选D。

10、森林火灾现场救援的方法有:飞机投水、砍出隔离带、人工扑打等,其中“砍出隔离带”采用的灭火原理是A.隔绝氧气B.降低着火点C.隔离可燃物D.降低至着火点以下
森林发生灭火时,砍出隔离带是常用灭火方法,其操作方法是距火势蔓延方向一段距离提前将一部分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阻止火势继续蔓延,其灭火原理是隔离可燃物,故选C。

11、在使用酒精灯的过程中,对下列做法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A.用酒精灯外焰给物品加热,原因是酒精与空气充分接触
B.用火柴点燃酒精灯,原因是火柴提高了酒精的着火点
C.用湿抹布盖灭失火的酒精灯,原因是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
D.将灯芯拨得松散使酒精灯燃烧更旺,原因是增大了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答案:B
A、用酒精灯外焰给物品加热,原因是酒精与空气充分接触,使得酒精灯外焰温度高,不符合题意。

B、用火柴点燃酒精灯是因为火柴的温度达到酒精的着火点,而不是提高了酒精的着火点,错误,符合题意。

C、用湿抹布盖灭失火的酒精灯,原因是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而物体的燃烧条件需要氧气的支持,隔绝空气可
以使物体与氧气隔绝从而使可燃物灭火。

D、可燃物燃烧的现象取决于:1、氧气的浓度,浓度越大,燃烧现象越激烈,2、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接触面积越大,燃烧现象越激烈,将酒精灯灯芯拨得松散些,实际上就是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因此正确。

故选B。

12、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利用和控制燃烧。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达到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可燃物就能燃烧
B.工厂锅炉用煤加工成粉末状,可使煤燃烧更剧烈、更充分
C.室内起火,应该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D.水能灭火,主要是因为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A、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错误;
B、将煤块粉碎后能够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够使其燃烧更充分,正确;
C、室内起火时,不能立即打开门窗,否则空气流通,使氧气更充足,火势更旺,会导致火势迅速蔓延,不利于
灭火,错误;
D、用水灭火,利用了水能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到其着火点以下,而不是降低可燃物着火点,错误。

故选B。

13、如图所示的两只烧杯(250mL)中分别放有两支高低不同的燃烧的蜡烛,有关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两个实验中,蜡烛都是由低到高依次熄灭
B.A实验中只证明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C.A、B实验中蜡烛熄灭的原理是隔绝了空气
D.B实验可知,逃离火灾现场应成站立姿势逃跑
答案:C
A、实验A中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而实验B中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温度高,所以密度小于空气密度,上升到顶部,较高的蜡烛因缺氧气而先熄灭,所以B中的蜡烛由高到低依次熄灭,A错误;
B、A实验中不但证明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而且证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故B错误;
C、A、B实验中蜡烛熄灭的原理是隔绝了空气,故C正确;
D、B实验可知,逃离火灾现场应成匍匐姿势逃跑,而不是站立,故D错误。

14、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说法正确的是
A.油锅着火后向锅中放入菜叶目的是降低油的着火点
B.家用煤加工成蜂窝煤是力了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高层建筑物起火立即乘电梯撤离
D.不慎碰倒了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用水来灭火
答案:B
A、物质的着火点是可燃物本身的属性,故加入菜叶是将温度降低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A选项错误;
B、蜂窝煤的多孔可以增加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得煤燃烧的更充分,减少资源的浪费及环境的污染,B选项正确;
C、高层建筑起火,千万不能乘电梯,因为建筑起火很可能造成断电,而且电梯间的通道往往是浓烟和火焰的集
中的地方,C选项错误;
D、酒精能和水任意比例混合,用水只会增大火的燃烧面积,反而更危险,正确做法是用湿抹布或者细沙盖灭,
D选项错误。

选B。

15、为了探究“烧不坏的手帕”原理,将滤纸(着火点130℃)浸在不同浓度的酒精溶液中,进行如图 1 所示实验,并收集实验过程滤纸中心温度,绘制曲线如图 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曲线 1 在 20 s 时温度突然升高的原因是滤纸燃烧
B.曲线 2 的温度始终没有达到滤纸的着火点,滤纸不燃烧
C.曲线 3 所示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是酒精没有与氧气接触
D.“烧不坏的手帕”原理是液体汽化吸热使其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答案:C
A、由图可知,曲线 1 在 20 s 时温度突然升高,是因为温度达到了滤纸的着火点,滤纸燃烧,不符合题意;
B、曲线 2 的温度先升高后下降,是因为酒精燃烧完后,始终没有达到滤纸的着火点,滤纸不燃烧,不符合题意;
C、曲线 3 所示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是因为酒精的浓度太低,酒精没有燃烧,酒精与氧气接触,符合题意;
D、“烧不坏的手帕”原理是液体汽化吸热使其温度达不到着火点,故手帕不能燃烧,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多选题
16、一定质量的CH4可与常见物质M反应,同时放出少量热量;将所得产物Cu2O与O2反应又生成M,同时放
出较多热量。

其反应原理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M 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比Cu 2O 中的高
B .理论上反应每生成44gCO 2,同时生成18gH 2O
C .理论上每16gCH 4参与反应,最终消耗64gO 2
D .过程①可将CH 4中的部分能量储存于Cu 2O 中
答案:CD
如图所示,CH 4与常见物质M 反应生成Cu 2O 、二氧化碳和水,Cu 2O 与O 2反应生成M ,则M 为CuO ,则有:
A 、CuO 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464+16×100%=80%,Cu 2O 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4×264×2+16×100%≈88.9%,Cu 2O 中
铜元素的质量分数比CuO 中的高,A 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B 、根据反应过程、由元素守恒可知生成物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来自于甲烷,水中的氢元素来自于甲烷,44gCO 2中碳元素的质量为44g ×12
12+16×2×100%=12g,则参加反应的甲烷的质量为12g ÷
1212+1×4×100%=16g,设16g 甲烷反应生成水的质量为x ,由氢元素守恒则有16g ×1×412+1×4×100%=x ×1×21×2+16×100%,解得x =36g,因此理论上
反应每生成44gCO 2,同时生成36gH 2O ,B 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C 、由反应过程可知,CH 4与常见物质CuO 反应生成Cu 2O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方程式为
CH 4+8CuO 一定条件CO 2+2H 2O+4Cu 2O,由方程式可知每16份质量的甲烷与640份质量的氧化铜恰好反应,Cu 2O 与O 2反应生成CuO ,反应的方程式为2Cu 2O+O 一定条件4CuO,由方程式可知每32份质量的氧气参与反应生成320份质量的氧化铜,由两个反应之间的关系可知理论上每16份质量的CH 4参与反应,最终消耗64份质量的O 2,即理论上每16gCH 4参与反应,最终消耗64gO 2,C 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 、一定质量的CH 4可与氧化铜反应,同时放出少量热量,将所得产物Cu 2O 与O 2反应又生成氧化铜,同时放出较多热量,由放出热量多少可知,过程①可将CH 4中的部分能量储存于Cu 2O 中,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D 。

17、充分燃烧1000g天然气和煤所产生的CO 2和SO 2气体的质量如下图所示,根据图示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煤燃烧产生的气体更易导致酸雨
B.该天然气中不含硫元素
C.煤燃烧对环境影响较小
D.煤和天然气的燃烧都有温室气体产生
答案:AD
分析:根据天然气和煤燃烧后的产物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

A. 煤与天然气燃烧都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等质量的煤完全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比等质量的天然气完全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多很多,因此煤燃烧更容易导致酸雨,故选项正确;
B. 天气燃烧后会产生二氧化硫,说明天然气中含有硫元素,故选项错误;
C. 等质量的天然气完全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比等质量的煤完全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少很多,煤影响比较大,故选项错误;
D. 煤与天然气燃烧都会产生导致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气体,故选项正确。

故选AD。

18、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
A.燃料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碳
B.硫酸工厂排放的废气
C.汽车排出的废气
D.燃烧含硫的燃料
答案:CD
A、二氧化碳能与水生成碳酸,但酸性较弱,因此不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故不符合题意;
B、硫酸厂排放的含硫的废气能形成酸雨,但不是大量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故不符合题意;
C、汽车排出的废气中氮的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原因,也是导致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故符合题意;
D、燃烧含硫的燃料如煤等,会生成硫的氧化物溶于水后导致形成酸雨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故符合题意;故选CD。

19、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B.化学变化的过程会伴随能量变化
C.化学科学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D.物质本身就有优劣之分,应用的方法和目的也存在好与坏的差别
答案:CD
A、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B、化学变化的过程常会伴随能量变化,有的化学变化放热,有的吸热,故选项说法正确。

C、可以利用化学科学和技术的快速发展,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和改善环境,故选项说法错误。

D、物质本身并无优与劣之分,但应用方法和目的却存在好与坏的差别,如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等,排放过多会导致温室效应等,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D。

20、下图是工业上利用二氧化硫制取氢气的流程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流程可以减少二氧化硫对大气的污染
B.X是I2,副产品是硫酸
C.膜反应器中发生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H2+ I2500°C
2HI
D.理论上,每产生2g氢气,就需要消耗18g水
答案:CD
A、二氧化硫作反应物,生成了硫酸、氢气等,采用该流程可减少二氧化硫对大气的污染,正确。

B、HI可以转化为X和H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X为I2,由流程图可知副产品是硫酸,正确;
C、膜反应器发生的是碘化氢在500℃分解生成氢气和碘单质,错误;
D、在反应器中,二氧化硫、水和碘在20℃-100℃下反应生成HI和H2SO4,同时HI在膜反应器中分解产生氢气和碘,故相当于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氢气和硫酸,反应方程式为:SO2+2H2O=H2SO4+H2,反应中水和氢
气的质量比为18×2:2=18:1,故每产生2g氢气,需要消耗36g水,错误;
故选CD。

21、2005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深刻的记忆.10月中旬,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也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全线铺通;11月13日,中国石油吉化公司双苯厂苯胺装置发生爆炸,造成松花江水体严重污染;11月17日,神六载人航天“多人多天”飞行圆满成功.关于上述事实,下列说法不正确有是()
A.在运送飞船的火箭推进器中盛有液态肼(N2H4)和液态双氧水(H2O2),当它们混合反应时,即产生大量的氮气、
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并放出大量的热
B.化学给人类带来灾难,应取缔所有的化工厂
C.用于制造钢轨的合金材料–高锰钢,具有很好的韧性和耐磨性
D.尽管青藏高原气候寒冷、空气稀薄,在选择钢轨时仍要注意钢材的防锈功能
答案:AB
A、液态肼(N2H4)和液态双氧水(H2O2)不含碳元素,反应后不会产生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错误;
B、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化学的发展有利有弊,化学对人类的贡献是相当大的,不能因为一些化工厂对环境
造成的污染而取缔所有的化工厂,故选项说法错误;
C、高锰钢具有很好的韧性和耐磨性,可用于制造钢轨,故选项说法正确;
D、铁与氧气、水分同时接触容易生锈,尽管青藏高原气候寒冷、空气稀薄,但空气中含有氧气和水分,故在选择钢轨时仍要注意钢材的防锈功能,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B。

22、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夹持仪器已略去)。

已知:白磷、红磷的着火点分别是40° C、240°C.实验步骤:
I、将一定量的白磷、红磷分别浸入80°C热水中。

II、升高右侧漏斗至红磷露出水面。

III、升高左侧漏斗至白磷露出水面。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操作I中,白磷、红磷均不燃烧
B.操作II和III中,白磷、红磷均燃烧
C.对比操作II和III,可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需与氧气接触
D.白磷需要低温密封保存
答案:AD
A、操作I中,白磷、红磷都没有接触氧气,均不燃烧,正确;
B、操作II中,红磷接触氧气,但是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不燃烧,操作III中,白磷和氧气接触,且达到白磷的着火点,会燃烧,错误;
C、操作I中,白磷没有接触氧气,不燃烧,操作III中,白磷和氧气接触,且达到白磷的着火点,会燃烧,对比操作I和III,可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需与氧气接触,错误;
D、白磷在高于40°C并与氧气接触就会燃烧,故需要低温密封保存,正确;
故选AD。

23、能源“非石油化”是战略目标,发展以CH4、CO2等为原料的“C1化学”成为化工生产的必然趋势。

通常天然气中含有H2S等有毒气体,图为天然气合成氨的工艺流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工艺流程中②加入K2CO3溶液的作用是除去CO2
B .该流程中可参与循环的物质是O 2
C .该工艺流程中③中化合价改变的元素仅有Fe 、O
D .反应①中主要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有(反应条件等略去):CH 4 +2H 2O =CO 2+4H 2
答案:AD
A 、通过反应流程可以看出,②加入K 2CO 3溶液的作用是除去CO 2,故正确;
B 、流程中Fe 2O 3•H 2O 既是反应物,也是生成物,所以参与循环的物质是 Fe 2O 3•H 2O ,故错误;
C 、该工艺流程中③中,FeS 、S 、H 2O 中通入氧气,该反应的化合价改变的元素仅有Fe 、S 、O ,故错误;
D 、反应①是CH 4和水反应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H 4+2H 2O═CO 2+4H 2,故正确。

故选AD 。

24、某化学家设计了如下制备氢气的反应步骤:
①CaBr 2+H 2O 750℃CaO+2HBr ② 2HBr+Hg 100℃HgBr 2+H 2 ③ HgBr 2+CaO 750℃CaBr 2+HgO ④ 2HgO 500℃2Hg ↑+O 2↑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理论上只需消耗水
B .理论上生成氧气的质量是氢气的 2倍
C .反应过程不需要很高的能量
D .使用重金属汞污染环境
答案:BC
分析: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且水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8。

A 、将四个化学方程式相互叠加后,可知反应物消耗的是水,产物是氢气和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B 、理论上水分解产生的氧气质量是氢气质量的8倍,故选项说法错误;
C 、因四个化学反应都需要加热,故需要很高的能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D、常温下汞是液体,沸点为356. 73°,且有毒,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C。

25、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A.可燃物只有在空气中才能燃烧
B.通过降低温度可以灭火
C.空气中混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时可能发生爆炸
D.木炭燃烧时,只会生成二氧化碳
答案:AD
A、可燃物不是只有在空气中才能燃烧,如镁能在二氧化碳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
B、通过降低温度,能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可以灭火,故选项说法正确;
C、发生爆炸的条件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可燃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空气中混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时可能发生爆炸,故选项说法正确;
D、木炭燃烧时,若氧气充足,则生成二氧化碳,若氧气不足,则也可能生成一氧化碳,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D。

填空题
26、至2020年12月,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如期完成。

(1)嫦娥五号携带月壤样品成功返回地球。

研究发现月球岩石中含有钙长石(CaO· Al2O3· 2SiO2),钙长石由
______种元素组成。

(2)月壤中含有丰富的资源,如核燃料氦-3,请写出氦元素的符号______。

(3)卫星上的微型电子仪器常采用银锌电池,银锌电池工作时的能量转换情况是______。

(4)为避免月球样品被污染,采集回地球的月球样品必须存放在充满氮气的密封箱内,利用了氮气的性质是:
______。

答案:(1)四##4
(2)He
(3)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4)化学性质稳定
分析:(1)
钙长石(CaO· Al2O3· 2SiO2)中含有钙元素、铝元素、硅元素、氧元素共计四种元素;
(2)
氦元素的元素符号为He;
(3)
银锌电池的工作原理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4)
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常用作保护气,保证密封物质不变质。

27、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规模最庞大、保存最完整的石窟,有“丝路明珠”之称。

石窟中的雕像容易受到酸雨腐蚀,形成酸雨的一种有害气体是_____,减少酸雨形成的一种举措是________。

答案: SO2/NO2使用清洁能源/用天然气替代煤(合理即可)。

形成酸雨的气体是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等,它们能与水反应生成酸;
减少酸雨,可以通过使用清洁能源,用天然气代替煤,使用脱硫煤等。

28、世界能源正在向多元、清洁、低碳转型。

几种能源结构变化如图。

(1)属于化石能源的有煤、天然气和______。

(2)2020年~2040年煤炭所占比例变化的趋势是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产生此变化的原因是______(答一条即可)。

(3)科学家提出“超临界水蒸煤”技术,利用煤(主要成分为碳)与水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置换反应生成两种可燃性气体,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科学家预言,氢能将成为21世纪的主要______能源,而水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物质,你认为目前通过水获取氢气能源,最关键的问题是要研制出______。

答案: 石油 减小 煤燃烧的产物会污染空气(合理即可) C+H 2O 高温H 2+CO 绿色 催化剂
(1)属于化石能源的有煤、天然气和石油;故填:石油;
(2)2020年~2040年煤炭所占比例变化的趋势是减小,这是因为煤燃烧的产物会污染空气,新能源的推广使用等;故填:减小;煤燃烧的产物会污染空气(合理即可);
(3)煤(主要成分为碳)与水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置换反应生成两种可燃性气体,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物中含C 、H 、O ,故生成物中也应含C 、H 、O ,故生成的气体是氢气和一氧化碳,
化学方程式为:C+H 2O 一定条件H 2+CO;故填:C+H 2O 一定条件H 2+CO。

(4)氢气燃烧只生成水,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所以氢能将成为21世纪的主要绿色能源;获取氢气的最佳途径是利用太阳能使海水(或)水分解生成H 2。

要想使水在太阳能的作用下分解成氢气,还需要研制出能使水在太阳能作用下分解的催化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