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专升本教学计划进度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4: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专升本(业余)教学计划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现代电子信息工程和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应用型人才。

学生通过三年系统学习:
1、掌握电子信息工程和计算机技术的专业基础知识;
2、具备较强的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创新能力;
3、学会使用一些常用的应用软件;
4、成为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和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研究、设计、开发应用的专门人才。

二、办学形式、学制和学分
本专业为业余学习,学制为3年。

总学分为71学分(必修课65学分,毕业论文6学分)。

三、课程设置
1、公共基础课3门(16学分):大学英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
现代史纲要。

2、专业基础课7门(27学分):工程数学、数字电路、信号与系统、微机
原理与接口技术、数字电路实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计算机语言及程序设计。

3、专业课7门:(22学分)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自动控制、现代音响
工程、计算机网络、近代电子学实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与VC++、多媒体技术基础。

4、专业主干课程:数字电路、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面向对
象程序设计与VC++。

专业主干课程说明
(1)数字电路
《数字电路》是一门在电子技术方面入门性质的基础课程,它既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又有很强的实践性。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以下主要内容:①掌握逻辑代数的基本概念及逻辑函数的化简方法;
②掌握TTL和CMOS门电路的基本结构、外部特性及其使用方法;
③掌握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以及常用的中规模集成电路芯片;
④掌握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以及常用的中规模集成电路芯片;
⑤掌握555定时器的工作原理及其由它所构成的脉冲产生与整形电路;
⑥掌握典型的A/D和D/A转换电路的结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⑦了解大规模存储器及可编程逻辑器件方面的知识。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数字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数字电路基本的设计方法和分析方法,掌握各种数字集成电路器件的外部特性与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2)信号与系统
信号与系统的概念广泛涉及很多科学和技术领域,在电子电路、声学、通信等领域更是重要的基础课程。

该课程主要研究确知信号的特性,线性时不变系统的特性,信号通过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基本分析方法,以及信号与系统分析方法在通信中的应用等。

课程内容安排以先连续后离散,先时域后变换域的顺序安排,包括连续系统的时域分析、离散系统的时域分析、连续系统的频域分析、连续系统的复频域分析、离散系统的z域分析等。

重点是通过对连续信号的时域、频域和复频域的分析和离散信号的时域和z域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等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从事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微型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是为培养计算机应用领域人才而设置的。

本课程介绍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包括微处理器、存贮器、输入输出和中断技术、常用可编程接口芯片及其应用。

本课程以Intel 公司的8086/8087 CPU为核心,介绍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原理,微处理器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特性;同时介绍8086/8087的指令系统及汇编语言程程序设计方法,编写和调试汇编语言程序,软硬件结合;接口部分主要介绍可编程并行接口芯片8255A及定时计数控制器8253等通用接口芯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微型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分析能力和初步设计能力,为后续其他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4)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与VC++
本课程作为学生学习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的入门课程,介绍了基本的程序设计技术,包括C++的基本知识、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
以及使用Visual C++和MFC开发WINDOWS应用程序的基本方法。

通过本课程
的学习,培养学生对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和软件开发的兴趣,使学生掌握一门高级
语言(C++语言)的编程方法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具备用计算机高
级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软件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采取课堂
讲授和上机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以VC++为基本的实习工具。

5、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6学分)
其中数字电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为学位考试专业课程。

四、教学环节
本专业通过课堂讲授、课后作业、习题课、实验、课程实习、课程考核、毕
业设计与论文等教学环节,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各门课程和各个
教学环节要求根据各自的特点,启发和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
发扬刻苦好学和钻研精神,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1.课堂讲授
本专业教学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

选派思想素质好,工作责任心强,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任课。

任课教师要熟悉专业教学计划与培养目标和要求,根据本课程在专业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用所占学时数,拟订教学大纲,确定课程教学内容,选择教材。

讲课时,力求做到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的统一。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及本专业的资源优势进行多样化的教学,积极提倡互动式教学,以调动教和学两方面的积极性,达到教学相长的要求。

、并根据学生层次和部分学生的要求,调整教学计划,增加新内容。

2.课后作业
作业是推动学生自学、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任课教师要根据理工科的特点布置作业,加深对课程基本概念的理解,加强对基本技能的掌握,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业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课程总成绩。

3.课程实验与实习
本专业特别重视课程实验与实习,实验与实习安排在课程中或理论课后进行。

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动手操作的能力,实验前要求学生充分预习,实验中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后要求学生认真写出实验报告,教师认真批改并评定成绩。

4.课程考核
考核包括课后作业、实习、平时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

考核在总体要
求上同普通全日制本科生相同课程的结业水平相一致,一般情况下,期末考试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70%。

5.毕业设计与论文
毕业设计与论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
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论文由有经验的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结合具体课题完成毕
业设计与论文,毕业论文不及格者不予毕业。

五、教学计划进度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