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太阳钟》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
第2课《太阳钟》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太阳钟》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时间的测量》这一个单元的内容,本课是深入研究时间测量的第一课,学生将开始对计时工具进行研究,学习内容涉及时间测量工具的发展史。
学生将经历一个观察太阳影子变化的过程,通过观察太阳光影的变化来讨论古人是怎么利用太阳计时的。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用太阳计时,这部分内容也是时间发展史的学习材料,是学生对计时单位的了解由原来的比较宽泛,到逐步精准。
第二部分:用光影来计时,引导学生通过这样的观察他们会解释古人用光影是怎么来计时的。
第三部分:讨论思考,为下节课的研究做好铺垫。
这节课的三个活动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每个活动都有自身的价值,同时也对下个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教师在处理教科书时不要将其孤立地分开。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能够关注生活中的很多事物和现象,但对一些相对动与静的物体观察不够,他们上课思维活跃,喜欢动手,把他们的关注对象引导到课堂上,引导到课堂外,对于培养学会从生活、从平常的事物和现象中去发现科学的奥秘是很有益的。
【设计理念】
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亲身经历、探究发现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本节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通过猜一猜、看一看、验一验、做一做、试一试、玩一玩等方法,来探究用光影来记时的原理,通过一系列的自主探究、讨论、发现活动,明确“太阳钟的记时原理”这一核心概念,并且能用语言分析实际应用的问题。
其中,猜测、观看微课是学生接受理论铺垫的过程,是“静思”的体现;模拟实验、做太阳钟、室外测试、玩游戏是学生由探究发现到内化吸收的过程,这是一个“活学”的体现。
整节课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使用丰富的多媒体手段,穿插了两节微课,一段小视频,使学生经历发现问题、猜想假设、实验探究、归纳构建的科学探究活动历程,让学生在科学
探究活动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知道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度会慢慢的变化,日晷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计时器。
过程与方法:
观察太阳光影在一定时间内长短和方向的变化;讨论太阳光影是怎么用来记录一天的时间的;学习使用简易日晷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古人探索时间的过程,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太阳钟计时的原理。
【教学难点】
制作使用太阳钟计时。
【教学准备】
关于日晷计时的资料、立竿、制作太阳钟的套材(小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如今,我们只需要看一看钟表就能知道现在几点了。
可过去的人们并没有我们今天使用的钟表,在时钟发明之前,古人是用什么来计量时间的呢?(学生充分交流)
2、揭题:太阳钟。
(板书课题)
二、用太阳来计时:
1、关于古人利用太阳计时的资料交流。
如:一天是怎么确定的?(古人用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就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
如:古时候一天分为几小时?是怎样划分的?阅读课本P52资料等等。
三、用光影来计时:
1、师:古代的人还常常用光影来计时。
他们是怎样做的呢?
2、引导思考:在太阳下,将一根木棒竖直地插在地上,地面上会有一个木棒的影子。
随着时间的变化,影子的方向、长短会花生变化吗?
3、组织观察活动。
(课前老师画一次影子,课中和学生再去画一次,使用太阳钟时还可以画一次。
)
4、如有录象片段,可适当代替上面的观察光影的活动。
5、讨论:古人是怎么利用太阳的光影来计时的?
6、出示日晷及日晷面图,解释怎样计时。
7、师结合日晷面介绍“时辰”资料。
8、师提供太阳钟套材,小组合作组装。
9、师介绍使用方法,学生尝试计时。
四、延伸:
1、为什么古人选用太阳来记录一天时间的流逝呢?
2、太阳钟在实际使用中会有哪些弊端?
【板书设计】
太阳钟
资料:日晷
“天”
“时辰”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