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学做训赛习”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于小梅(1984—),江苏泰州人,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袁育明(1973—),江苏泰州人,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财务会计。
李军(1975—),江苏泰州人,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财务会计。
[摘要]会计是为其他行业产业提供管理服务的行业。
针对现代产业转型升级对管理型会计人才需求升级的新要求,主
要解决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如何定位、课程体系如何有效对接、教学质量如何控制等突出问题。
[关
键词]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18)12-0132-02
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学做训赛习”一体化实践
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于小梅,袁育明,李
军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泰州225300)
一、构建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学做训赛习”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一)更新办学理念
学校在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过程中,研究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会计行业人才需求的升级,更新职教理念,与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一起把现代职教理论与学校具体情况结合,以提升质量满足需求,产业教育资源深度融入现代职教体系构建、课程体系改革与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与校校合作,准确定位了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合理搭建了中高职高度融合的课程体系与实践机制,促进学生持续发展,体现了职业教育跨界理论,丰富并发展了中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的基本内涵,是中高职教育理论的重大创新之举。
(二)创新课程体系
对接产业升级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按照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分析相关职业岗位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和能力结构,做到了中高职人才培养的课程目标、
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有机衔接,突出了中高职教育在教学计划、培养标准、工学比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资源配置上的递进、延展和衔接关系。
创新了会计专业中高职“两阶段六能力”有机衔接的课程体系。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三)创新实践教学
依据中高职学生的岗位需求和学习能力差异,坚持中职“做中学”、高职“学中做”;以项目实施过程为导向,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实施案例式、体验式教学方法;强化生产性实训、课程实训力度,提高中职生的反复单项技能、高职生的轮岗综合能力;通过组队参加校内外专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提高学生的创新
能力;设立企业教师工作站,加强学生顶岗实训管理,提升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了一大批适应需求的、立足岗位创新创业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构建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学做训赛习”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创建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一)有效解决了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的关键问题
在中高职会计专业衔接过程中,人才培养方案没有进行相互对接,人才培养目标没有有机衔接,出现了“脱节”现象。
为解决这一问题,达到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机衔接,学校通过大量的会计岗位社会需求调研,邀请企业、高职教育专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与论证,确定了会计专业中职人才培养目标;对口的高职院校———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在前期调研基础上,从现代产业升级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要求出发,邀请行业、企业、政府、中职教育专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修改,确定了会计专业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中职会计培养技能型人才,高职会计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以出纳员为例,中职生将来从事收银员工作,高职生将来则从事出纳管理工作。
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确定,实现了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目标迁移。
南京浦口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社会岗位
社会岗位
技能型人才
学生职业发展途径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出纳员成本会计总账会计会计主管
收银员
会计员统计员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学生继续深造需求
图1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目标迁移
研讨◆教学◆专业
研讨
132--
(二)有效解决了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断层”的难点问题
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学校前期出现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断层、
文化基础课被忽视、专业核心课程缺失、专业拓展课程跑偏、
专业技能课程倒挂等现象,衔接主体的不渗透,导致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出现“断层化”。
同时,中高职学校独立的课程体系建设,导致课程重复设置,教材重复率比较高,出现了中高职衔接课程内容“重复化”。
针对这一问题,本成果构建了“两段课程衔接六项能力递升”的职业课程体系,有效解决了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设计的难点,完善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三)有效解决了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实践教学沟通不畅的重点问题
在中高职衔接培养人才过程中,常常未考虑衔接生源的区别,就业导向学生与中职衔接生源、普高学生与高职衔接生源常常一起上课,一起使用相同教材;在教学日常管理、学籍管理、考核评价等方面不够规范、科学。
本成果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采用分层分类教学方法,全面修订日常教学、考核评价、学籍管理等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形成了会计专业“学做训赛习”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一年级学:专业知识做:技能训练训:课程训练生产实训赛:技能竞赛习:顶岗实习
二年级三年级
单项技能岗位技能岗位工作能力
职业综合能力
创新实践能力岗位技能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
农
牧高职
浦
口中专
图2“学做训赛习”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三、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学做训赛习”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深化产教融合,完善“3+3”对口中高职衔接的现代职教体系
围绕经济新常态对人才的新需求,对口高职院校———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将“江苏现代畜牧业校企合作联盟”升级为中国现代畜牧业职教集团,学院担任秘书长单位。
依托集团平台,吸引了270多家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调动社会力量,引入产业资源,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师资、课程、基地等共建共享合作机制。
在集团产教融合机制的带动下,根据企业岗位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学校与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及相应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了会计专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和内容,确定了科学合理的教学实践路径,推进了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一体化、教学管理一体化、教学团队一体化,完善了“3+3”对口中高职衔接的现代职教体系。
三年来,学校先后荣获江苏技能状元大赛“高技能人才摇篮奖”、江苏省职业教育德育特色学校、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对口高职院校荣获全国就业典型经验50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等
荣誉。
(二)构建“两段课程衔接、六项能力递升”的职业课程体系,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三年来,学校与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老师每学期召开教学座谈会、经验交流会1~2次,积极开展专业教学标准研讨、共同备课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依托中国现代畜牧业职教集团,学校多次邀请中职、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行业企业专家参加,共同研讨制定会计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构建了“两段课程衔接、六项能力递升”的职业课程体系。
一是在课程目标衔接上,严格按照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确定能力递进的标准和层次结构:中职课程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高职课程注重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是在课程内容的衔接上,制定中高职课程标准之间的接口,分化整合课程内容,实现课程内容的连续性。
如中职《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内容以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内容为依据确定课程标准;高职《财务会计》课程可分化为《初级会计实务》和《中级会计实务》两门课程;《初级会计实务》和《经济法》课程的内容以助理会计师考试内容为依据确定课程标准;《中级会计实务》《财务管理》课程可以会计师考试内容为依据确定课程标准,有效解决了中高职课程内容重复及掉链的问题。
(三)实施“学做训赛习”一体化实践教学,有效提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依据中高职学生的岗位需求和学习能力差异,坚持行动导向,强化过程管理,积极实施“学做训赛习”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一是整合教育资源,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大力实施案例式、体验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接受度。
二是实施中职生“做中学”、高职生“学中做”,强化学生技能训练。
三是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开展课程训练、生产性实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是引进竞争竞赛机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技能大赛、创新创业比赛,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与创新能力。
五是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强化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设立企业教师工作站,将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量纳入课时统计中,提高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与职业素养,有效提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在前期中高职衔接合作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基础上,坚持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序衔接,系统探索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设计、教学过程、学习过程、工作过程和技能提升过程,创建中高职衔接会计专业“学做训赛习”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有效解决了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从而培养出新常态背景下会计行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金璐.依托职业教育集团推进中高职衔接的探索与实践:以浙江省建设职教集团为例[J ].职业技术教育,2016,8(10).
[2]张琳.基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 ].现代交际,2016,6(23).
精彩语句:
依据中高职学生的岗位需求和学习能力差异,坚持行动导向,积极实施“学做训赛习”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