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新农村建设的路径辨析_渐次性改良还是彻底的重构

合集下载

新农村建设的路径和困难

新农村建设的路径和困难

新农村建设的路径和困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面貌的改变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为了推动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新农村建设成为了当下的重要议题。

然而,新农村建设之路依然充满了挑战和困难。

一、农村用地问题农村用地问题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首要难题之一。

农地的非法占用和乱占乱建现象严重,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巨大压力。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强化土地管理,完善法规制度,加强对农地的保护和规范管理。

二、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村基础设施的滞后是新农村建设中的另一个难题。

在交通、水电、通讯等方面,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明显。

为了改善农村基础设施,需要加大投资力度,加强政策扶持,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提升。

三、农村人才流失问题农村人才流失是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由于农村经济相对滞后,农民缺乏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这导致了农村人才的外流。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对农村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吸引农村人才回流。

四、农村金融服务薄弱农村金融服务的薄弱是新农村建设中的又一难题。

在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覆盖面和服务能力较弱,农民难以获得合理的金融支持。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强金融机构在乡村的分支机构建设,提供更加便捷和灵活的金融服务。

五、农村教育水平低下农村教育水平的低下是新农村建设中的又一个难题。

由于教育资源不足和师资力量不足,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相对较低。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改善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农村教育水平。

六、农村医疗保障不完善农村医疗保障的不完善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问题。

农村地区的医疗资源匮乏,医疗设施落后,医保政策覆盖范围有限。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对农村医疗资源的投入,提高农村医疗设施的水平,扩大农村医保政策的覆盖面,保障农民的基本医疗需求。

七、环境保护问题农村环境保护问题是新农村建设中的又一个难题。

浅析珠江三角洲道路改建工程水土保持生态恢复途径

浅析珠江三角洲道路改建工程水土保持生态恢复途径

浅析珠江三角洲道路改建工程水土保持生态恢复途径摘要:以东莞中麻公路改造工程为例,在分析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项目区水土保持生态恢复的途径为植被恢复与重建,通过该项目植被恢复与重建实践内容及效果,为当地同类项目的生态恢复提供借鉴。

关键词: 水土保持生态恢复珠江三角洲道路改建工程Abstract:Take DongGuan Zhongma Road Reconstruction Project as an exemple,In the analysis of project construction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mpact of the foundation, proposed the project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for the vegetation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project, the vegetation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practice content and the effect, for local similar project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Keyword:Soil and WaterConservationEcological RestorationPearl River DeltaRoad Reconstruction Project道路工程改建、扩建过程中的挖、填等施工过程不可避免对地表造成扰动。

珠江三角洲地区水热条件良好,未扰动区域植被茂密,水土保持功能良好,且雨季降雨量较大,且集中,若项目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裸露地表、挖填边坡不能得到有效的恢复,因暴雨形成的地表径流对裸露地表、边坡的冲蚀,易对道路周边的城市居民以及下游的河道等造成不良影响。

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与农民新村建设

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与农民新村建设
约 和 合理 布局 ,使 之适 应 进~ 步 经 济 发 展和 乡村城 市 化 的 要 求 。 2、公 建服 务设 施 和基 础设 施城 镇化 ,提 高 村镇 居 民点 规 划 建设 水 平 , 包 括 了住 宅 的 规划 设 计 ,相 对 配 置齐 全 和 高 效利 用的 公 共 设 施 和 市 政 基础 设 施 ,规 划 建 设 与现 代 化 生活 相 适 应 的道 路 、绿化 以及 创造 优 良的 户外 环 境 等, 同时 改 变村 民 的观 念 , 倡 导 现 代化 的村镇 生活 。
市 化率 超 8 0%. 达到 中等发 达 国家水 平 。
改 革 开 放 后 , 珠 江 三 角 洲 把 发 展 小 城 镇 作 为城 市 化 的 主 要
途 径 , 促 进城 乡一 体化 , 投 资 主体 的 基层 化 加 速 了 自下 而 上 的 乡 村 城 市 化 。 随着 大 力 发展 小 城镇 ,经 济 进一 步 向 乡镇 拓 展 , 乡村 工 业 和 经济 的蓬 勃 发 展 与镇 的 工业 和 经济 发 展 同 时进 行 , 村域 空
■日圈Leabharlann 集镇;村镇 ;中 心村;统筹建设
乡村 城市 化 初 始 阶段 , 各 地 中心 村 规 划建 设 工 作 重 点主 要 是 在 做 好村 域 土 地利 用 总体 规 划 的 前提 下 , 在推 进 工 业 向 工 业 园集 中的 同 时, 依 托 中心 村 实施 “ 迁村 并点 ” 建设 农 民新 村 。通 过 整 合使 得分 散 的 自然 村 人 口向 中心村 流 动 . 这些 人 口居 住 到新 村 内 可 以使 中心 村 形成 一 定 的规 模 效应 , 同时 促 进 中心 村 规 模 扩 大和
村 城 市化 的新 基 点, 也 标 志 着 区域 内城 乡一 体化 进 入 一 个 新 的 发

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模式与路径

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模式与路径

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模式与路径一、发展背景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大国,农村地区占据着国土面积的大部分,农民是国家的基础和农村发展的主体力量。

为了推动农村的现代化、工商业的蓬勃发展,我国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本文就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模式与路径展开述述。

二、农村发展的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民工的外出务工,农村地区的人口逐渐减少,农业生产方式也需要进行转变。

农村地区的发展,不仅仅是单纯的发展农业生产,也要考虑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增长。

三、以农业为基础的农村发展模式以农业为基础的农村发展模式是最传统的一种发展模式。

通过优化土地利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同时,加大农业科技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四、农旅结合的发展模式农村地区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乡村文化资源,可以通过发展农旅结合模式,吸引更多的城市人前来农村旅游度假。

这种发展模式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扩大农村经济规模,并且促进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

五、产业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农村地区不仅可以发展传统的农业产业,还可以通过产业多元化的方式来实现农村发展。

例如,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农村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增加农村的收入来源和就业机会。

同时,这种产业多元化还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六、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以前所有地区的农民合作社为基础,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通过集体经济,可以整合农村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农民的收入来源。

同时,农民合作社还可以实施规模化经营,推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七、政府主导的农村发展模式农村地区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政府主导的农村发展模式,通过引进资金、提供技术指导和政策支持,推动农村地区的发展。

例如,政府可以出台减税政策,鼓励农村企业的发展和创新。

八、农村土地流转的发展模式农村地区土地资源有限,土地流转可以加大土地的利用效率,提高农民的收入来源。

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实现农户在土地纵深方面的布局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和规模经营化发展。

亚洲珠江三角洲城市规划与人居环境改善

亚洲珠江三角洲城市规划与人居环境改善

亚洲珠江三角洲城市规划与人居环境改善亚洲珠江三角洲是全球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之一的经济区域,拥有广州、深圳、香港等一系列国际化大都市。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这一地区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城市规划与人居环境改善的挑战。

首先,城市规划是亚洲珠江三角洲地区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

由于经济发展的需求,很多城市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缺乏整体性和可持续性,导致了城市的无序扩张和资源的浪费。

例如,在广州、深圳等城市中,临时建筑物和高密度住宅区屡见不鲜,给城市的绿地、道路交通和公共设施等方面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因此,亟待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通过科学规划土地使用、优化生态建设等措施,实现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其次,人居环境改善是提升亚洲珠江三角洲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

城市化进程中,快速增长的人口使得住房、交通、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面临巨大压力。

其中,住房问题是最为突出的。

尤其是在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由于住房供应严重不足,导致了房价居高不下,很多普通居民买不起房,甚至面临被迫外迁的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该加大住房供应的力度,促进普通居民的居住条件改善,并推动租赁市场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住房选择。

此外,交通拥堵是亚洲珠江三角洲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

尤其是在大都市区域,每天的交通压力让人不堪重负。

为了改善交通状况,政府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例如加强公共交通建设,推动地铁、有轨电车等交通工具的建设和使用;提高道路交通的智能化水平,通过智能控制系统、交通大数据等手段,优化道路网络的使用效率;鼓励绿色出行,推广步行和骑行等低碳交通方式,减少车辆排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另外,城市规划和人居环境改善还需要注重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亚洲珠江三角洲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但在城市化过程中,这些资源正面临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和居民应该共同努力,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推广清洁能源和低碳生活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生态环境。

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途径

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途径

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途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农村的发展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

新农村建设成为了当前的重要任务。

然而,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关键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

一、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

农村产业结构单一,资源利用率低下,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包括: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支持和投入。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但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源分配不合理等原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包括: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规划和管理,确保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民实际需求相适应。

三、农村土地问题农村土地问题涉及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存在着问题,土地流转难、估价低、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等。

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包括:完善土地制度,推动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加大土地评估和估价的力度,提高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意识;加强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四、农村人口问题农村人口问题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外流和老龄化趋势上。

农村劳动力外流导致农村劳动力不足,农业产业发展受到限制;农村老龄化趋势使农村社会保障成为难题。

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包括: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和技术支持的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推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对农村老年人的关爱和支持。

五、新型乡村经济组织发展问题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村经济组织的支持。

然而,目前农村经济组织发展滞后、管理不规范、创新能力弱等问题仍然存在。

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包括:加大对农村经济组织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加强农村经济组织管理和规范,提高其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集体的重构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村产权制度的演变以“外嫁女”争议为例

集体的重构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村产权制度的演变以“外嫁女”争议为例

集体的重构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村产权制度的演变以“外嫁女”争议为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村产权制度的演变,并以“外嫁女”争议为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珠江三角洲,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其农村产权制度的变革不仅关系到当地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对中国整体的农村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本文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梳理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村产权制度的变迁过程,分析其中的制度逻辑与社会动因。

在珠江三角洲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外嫁女”争议成为了一个突出的社会现象。

这一争议涉及到了土地使用权、继承权、性别平等等多个方面,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复杂性和敏感性的缩影。

本文将通过这一案例,揭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的深层次问题,包括制度设计的不完善、社会观念的滞后以及性别平等观念的缺失等。

本文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实地调研等。

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实地调研数据,本文力求还原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村产权制度演变的真实过程,揭示其中的规律性和趋势性。

本文也将结合“外嫁女”争议这一具体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以期能够为农村产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旨在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村产权制度演变的系统研究,以及以“外嫁女”争议为案例的具体分析,来揭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的深层次问题,为中国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二、农村产权制度的理论基础农村产权制度是指以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为核心的一系列产权关系的制度安排。

这一制度的核心在于明确界定和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产权权益,包括土地、房屋、林木等农村资产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

合理的农村产权制度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农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在理论上,农村产权制度的演变通常受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法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的影响。

制度经济学强调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认为产权制度的变革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明清珠江三角洲的围海造田与生态环境的变迁

明清珠江三角洲的围海造田与生态环境的变迁

明清珠江三角洲的围海造田与生态环境的变迁明清时期是历史上的大一统时期,两代政权都注重发展农业,大量开辟耕地,广东地区利用濒临海洋的自然环境,开展了围海造田的高潮,工筑沙田成为珠江三角洲造田的主要形式。

沙田,是指沿海濒江淤泥积成的田地,并不是指含沙质多的土地。

宋代以前,珠江三角洲的发展较为缓慢,沙田的形成主要靠自然的因素,即由三江挟带泥沙淤积而成。

明清时期开发进一步加快,各河道不断淤浅,新生沙坦不断浮露,人们将浮露的沙滩加以围筑,以防止被水冲走。

明代人们通过抛石、种草实行人工促淤,加快了沙田的淤涨。

清代,人们逐渐把目光转移到未成之沙上,开始了与海争田,堤围的修筑迅猛发展,沙田的开垦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的全盛时期。

在明代二百七十六年中,河岸堤围总长达二十二万零三百九十九丈,约共一百八十一条,耕地面积达万顷以上,使珠江三角洲的范围比前扩大了接近一倍。

而清代从乾隆十八年至嘉庆二十三年(1753—1818年),共开垦了五千三百余顷,咸丰、同治年间,又新开垦了八千顷。

①沙田的扩大,促进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谭棣华:《清代珠江三角洲的沙田》,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1月第1版,第25页。

首先,沙田的开发解决了当时的人口压力。

清代乾隆朝是我国历史上人口出生的一个高峰时期,人口的不断增加使广东的粮食日益紧缺,加上北方大量的人口不断南迁,加重了广东的粮食负担。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必然要求耕地的扩大。

於是劳动人民在珠江河道的两岸和海岸的海滩上,修建堤围,将沙滩围筑起来,进行垦殖。

他们还不断地向江海要田,使耕地面积逐渐增加,为农业的生产发展寻求了新的出路。

其次,沙田的开发,尤其是堤围的修筑,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防洪保收的目的,大片的农田免受洪水的冲击,确保了粮食的收成。

如屈大均《广东新语》记:「凡粤之田,近海者虞潦,则有基围,近山者虞旱,则有水车。

多重转型背景下珠三角村庄规划的实施结构

多重转型背景下珠三角村庄规划的实施结构

多重转型背景下珠三角村庄规划的实施结构1黎斌 魏立华摘要: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村庄规划,在不同的地理区域呈现为不同的面貌,在深刻卷入城市化作用的珠江三角洲城乡一体化地区,其经济结构、管治方式、空间形态、社会组织正面临全方位的转型与重构,而其村庄规划实质上成为政府引导村庄发生多重转型的工具,也是这一转型过程中各利益主体谈判的平台。

本文借助“实施结构”概念,通过分析政府、村集体、设计师在村庄规划中的角色与行为结构,认为当前珠三角城乡一体化地区的村庄规划有其合理与具有实施可能性的一面,也有其内在的设计缺陷,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与发展,以更好地引导本区域的转型与发展。

关键词:村庄规划 城乡一体化地区 多重转型 实施结构1 对象限定与基本概念1.1 村庄规划与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说是在现代化、市场化、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应对城乡差别拉大等的现实问题的产物,是在对“三农问题”长期关注背景下的宏观层面的发展决策,其指导方针可以总结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2]。

村庄规划作为城市规划体系向农村延伸的产物,应该在物质空间形态规划的基础上引导农村经济、生活、管理等方面的转变与发展。

1.2 城乡一体化地区因为广大农村地域的辽阔性与多样性,新农村建设引导下的村庄规划也具有多种模式,这一模式实质就是农村发展模式, “各地农民居住的地域不同,条件有别,所开辟的生财之道必定多种多样,因而形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模式”。

[3]就中西部地区与东南部地区比较而言,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前者可以说是需要“扶贫型”的建设,主要处理如何“增量”的分配、产生问题;后者则属于“优化型”的建设,不光要考虑“增量”的问题,如何处理“存量”也很重要。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批准号:50608033;50808082)。

珠三角地区属于“优化型”建设地区,其现有空间形态可以归类于McGee所说的Desacota地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城乡一体化地区”,其主要特征是在大都市中心之间及其边缘地区,由于经济活动的转化与交通设施的改善,城乡之间的联系日渐紧密而差别日益模糊[4]。

珠江三角洲新农村建设的路径辨析——渐次性改良还是彻底的重构

珠江三角洲新农村建设的路径辨析——渐次性改良还是彻底的重构

【 中图分类号】T 8 2 u9 2 9 【 文献标 识码】 A I作者 简 介 】
魏 立华 ( 9 一) 1 7 ,男 .博 7 士 华 南 理 工 大 学 建 筑 学 院 , 亚 热 带 建 筑 科 学 国 家 重 点 实验 室讲 师 。
的所 有者——村 集体 经济 组织和村 民.而不能选 择逃避 , 走 只要农地不要 农民”的老路。集体土
烈 愿 望。 司法 制 度 难 以 对 城 乡土 地 争 端 进 行 有 效 力的 仲 裁 ,而镇 级政 府 没 有 动 力 或 意 愿 对 集体 土 地 开 发进 行 有 效 的 登 记 、监督 与 管理 ,因此 ,( 城 市 对 ) 涉 及 集体 土地 的 农 村政 策 的彻 底 转 变将成
∞一1 擗4鹕彗< 30 田1 I0 3 o4 m0 抖c 2 0 I H 雌 广N -0 2
珠 江 三角 洲新 农村 建 设 的路 径 辨析 水
— —
渐次 性 改 良还 是 彻 底 的 重 构
CONS TRU CTI FNE ON O W COUN YSI N THE PE TR DE I ARLRI VER DEL _: - GRADUALI 1 A M-
为珠 江三 角 洲新 农村 建 设 的根 本 出 发点 , 而不 仅
角新农村规划的 目的在于侧 重对 集体土地 的开发 进行约束 或管制。考虑 到村集体及村 民主要依托 集体物业和 宅基地房 的租金生存并发展 .实上
新农 村 规 划 已 演 变成 为 政 府 与农 村 有 关 集 体 土 地 如 何 开 发 的谈 判 博 弈 过 程 。 从 土 地 产 权 的 角 度 来 看 ,城 市 蔓 延 主要 依 托
( 0 0 -0 3 -0 2 1 0) 2 0 6 6

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路径与模式创新

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路径与模式创新

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路径与模式创新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城乡发展差距的不断缩小,新农村建设成为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方向。

如何确定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路径以及创新适合中国特色的模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倡导生态农村发展首先,推动农村生态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向。

我们要提倡农田生态复垦,绿化农村空地,保护农村水体环境,为农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只有保护农田,发展绿色农业,才能实现农村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现代农业其次,新农村建设需要发展现代农业。

农业现代化是农村发展的关键,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此外,农民要被引导参与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提高专业化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

四、促进农民增收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

政府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技能水平,通过技术创新和资源整合,激发农民经济增长的潜力。

同时,还要构建健全的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权益。

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充实农村基础设施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

需要发展农村交通运输,提高交通便利性,加强农村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的生活品质和生产效率。

这将有利于吸引外来资本和技术投入,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和发展。

六、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开发农村旅游资源,打造有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

同时要加强农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经营乡村旅游业的能力,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七、鼓励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政府应加大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意识和积极性。

同时,还要鼓励农民参与农村规划、决策等方面,让农民真正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

八、加强农村教育和医疗服务新农村建设需要加强农村教育和医疗服务的改革与创新。

我们要建设适应农村实际的教育体系,提高农村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

同时,要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就医便利性和医疗服务质量。

珠江三角洲地区乡村转型及规划策略研究

珠江三角洲地区乡村转型及规划策略研究
刊; 2 0 1 0 , ( 2 ) : 2 1 - - 2 6 i
参考文献: [ 1 ]赵英丽 。 城 乡统筹规划的理论基础与内容
择优 培 育农村 经济 增长 点 ,形成 一定 规模 反 观 新 农村 建 设进程 仅短 短 数年 ,其部 分 分析 ] . 城市规划学刊 . 2 o 0 6 , ( 1 ) : 3 2 — 3 8 . 的 特色 产业 集群 ,避免 单 个村庄 在规 模集 方法 和实践 已 经暴露 出一定的 社会 问题 和 [ 2 ] 不 同建设 层 次的行 为主 体 ,对于 忖容 整 和 对现代 农村 发展 经验 总结 的基础 上 , “ 内
治 和村 居建 设 ,在政 府提 供 I 导监 管的 情 承传统 、外 持创 新” 的新 农村建 设必 将保
店, 2 o o 9 . 1 9 - 2 0 .
[ 7 3仇保兴 . 生态文明时代乡村建设的基本对 策[ J ] . 城市规划 , 2 0 0 8 , 3 2 ( 4 ) : 9 - 2 1 . [ 8 ]仇保兴 . 城 乡统筹规划的原 则、方法和途 径[ d ] . 城市规划 , 2 0 0 5 , 2 9 ( 1 0 ) : 9 - 1 3 .
划, 2 0 1 1 . 3 5 ( 3 ) : 7 2 - 7 6 .
“ 无 为 而 治 ” 是 老 庄 哲 学 一 以 贯 之 传 统村落 ,成 为人 类文 化遗 产 中的瑰 宝和
的思 想精髓 ,由此 引申 出的适 度放权 思想 现 代 社 会 所 向 往 的世 外桃 源。 有 鉴 于 此 ,
2 o 0 9 , 3 3 ( 2 ) : 3 6 — 4 1 . 地成 就 出五千 年的 农耕 文明 ,造 就了众 多 划 ,
错藩 有致 、形 神兼备 、与 自然 和谐 共生 的

珠江三角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及方法探析

珠江三角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及方法探析
S ud Olt n xS se ndAs es ntM e h dso w caitCo tysdeCo sr c i h a l v rDet t y i heI de y tm a s s me t o ft Ne So ils un r i n t u toni t ePe r he l i Ri e la
维普资讯
安徽农 业科 学 . u ao A hi giSi2 0 ,6 8 :38 3 9 ,42 J r l f nu A r c 0 83 ( )39 —3 930 on . .
责任编辑 张杨 林 责 任校对 王 森
珠 江 三角洲 社会 主 义新 农 村建 设评 估指 标体 系及 方法 探析
fr r o wa d、
Ke ywor s Ne r r l o sr cin I d xs se Th alRie la d w a ntu to ; n e ytm; ePe r v rDet u c
广 东 省经 过 近, 并采取科学的综 合评价方法 。 ③针对性。 即针对各地农
YEYa -in t nqo ge a l
( si to T oia n u t pcl clg, o t hn I tue f rpcl dS br i E ooy S uhC iaAg utrl nvri , u n zo , u n d n 5 04 ) n t a o a , acl a U iest G a ghu G a g o g 16 2 u y
Absr c Ba e n t ep i i lso ce c ,itg y etn n e, omp rbi t, p rbit n eaieid p n e c ,te e au t n id x ta t s d o h rncpe fs in e n e t,p rie c c a a l y o ea l ya d rltv n e e d n e h v ai n e i i l o s se o en w a o srcin i h alRie laa c r igt a i r fo fn w -rlc n t c in i a d n rvnc nd y tm fh e r l c n t to nt ePe r v rDet c o dn t b scwok w o e 1i o sr to nGu ng o gp o i ea t ur u o he l La u te c aa trsis o r e eo me ti h e r Rie la wa u l. e id x sse wa o o e y 5 p i r n e e n ldig h h r ce itc fr a d v lp n n t e P al v rDet sb it Th n e y tm sc mp s d b rmay i d x sicu n u l

新农村建设的路径和模式

新农村建设的路径和模式

新农村建设的路径和模式新农村建设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城市化进程发展的同时,农村也必须进行改革与发展,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新农村建设的路径和模式。

一、农业产业多元化在新农村建设中,农业产业的多元化是关键一环。

传统的农村经济以农作物种植为主,但随着科技和市场的进步,新的农业模式应运而生。

农村可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等产业,以实现农民的增收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环。

农村道路、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将大大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此外,建设垃圾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设施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部分,以保护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三、农村教育和文化建设农村教育和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忽视的方面。

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改善农村学校条件,为农村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同时,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他们的文化素质。

四、新型农村合作社的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社的发展可以提高农村经济的效益。

通过合作社的组织,农民可以集中力量发展农业产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合作社可以提供农业技术支持、市场信息,提高农民的生产水平,增加农民的收入。

五、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建设农村金融体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步。

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多融资渠道,促进农业发展。

同时,建立农村信用体系,提高农民的信用水平,方便他们获得贷款和信用支持。

六、农村产业带动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农村产业带动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引进外来产业、推动本地产业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的多元化。

此外,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是农村产业发展的有效方式,通过集中资源和力量,提高农民的产业化水平。

七、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一环。

通过提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和创业的机会。

新农村建设模式的经验总结与问题解决

新农村建设模式的经验总结与问题解决

新农村建设模式的经验总结与问题解决近年来,我国农村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新农村建设模式逐渐成为农村发展的主要方向。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总结新农村建设模式的经验,并提出相应的问题解决方案。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发展的基石,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不足,导致很多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力度。

二、推动新型农村经济发展新型农村经济发展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

现阶段,农村经济主要依靠传统农业,农村一些地区仍然存在土地规模小、产出低的问题。

应采取措施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

三、加强农村教育和培训农村教育和培训是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环节。

目前,农村地区教育资源不足,培训机构相对缺乏,农民的技能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待提高。

应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培训的支持力度,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培训机构的建设,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培训机会。

四、加强乡村治理与农村社会管理乡村治理是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保障。

当前,农村地区乡村治理结构不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体系不健全,存在一些不和谐和不稳定因素。

应加强乡村治理的能力建设,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体系,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的水平,增强农村社会稳定性。

五、保障农民权益农民权益保障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当前,农民的土地权益和劳动权益有时受到侵犯,导致农村地区的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增加。

应加强对农民权益的法律保护,建立健全农民维权机制,增强农民的权益保障意识。

六、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长远之策。

目前,城乡发展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

应加强城乡规划和建设的衔接,推动农村向城市转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七、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农村环境保护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当前,农村地区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水源水质、土壤质量等都受到了污染。

珠江三角洲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

珠江三角洲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

珠江三角洲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其包括了广东、江苏和浙江三个省份,是中国的核心经济区域之一。

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了该地区的重点议题,对于提升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背景介绍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资源丰富的地区。

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经济条件,该地区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最为繁荣的地区之一。

然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人口的流失,城乡发展的差异越来越大,这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问题。

因此,珠江三角洲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了该地区政府部门关注的重点。

二、城乡发展差异问题首先,珠江三角洲地区城乡发展差异问题,是城乡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很多农民留在城市中生活和工作,农村地区的劳动力供给日益缺乏,这不仅使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影响,也使城市中的生产生活面临了一定的困境。

其次,城乡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城市的经济条件更为优越,这使得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农村地区。

同时,城市中的配套设施和服务也更加完善,这使得人们更倾向于在城市中居住和生活。

然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都较为落后,这为城乡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三、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意义城乡一体化发展对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未来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首先,城乡一体化发展有助于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通过提高农村地区的劳动力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产业发展到农村地区,进而拉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其次,城乡一体化发展可以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社会发展。

通过将城市中的资源和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可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策略要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制定一系列的策略。

首先,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来缩小城乡差距,包括加强对农村道路、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投入。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中的农村产业发展研究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中的农村产业发展研究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中的农村产业发展研究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拥有广州、深圳、珠海等大型城市。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也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来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

本文将对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农村产业发展的情况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发展的影响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在农村产业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为了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农村向现代农业转型,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增加。

同时,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还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农村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水平,为农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其次,农村产业发展在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取得了显著成就。

通过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传统的农作物种植逐渐向高效、高附加值的农产品转变。

此外,农村旅游和乡村休闲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民从中获得了更多的经济收益。

农村产业发展对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首先,农村产业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这不仅有利于减少农村地区的贫困人口数量,还有助于拉动内需,推动消费升级。

其次,农村产业发展可以提供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减少了城市的人口压力。

此外,农村产业发展还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整体经济实力。

未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农村产业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和机遇。

首先,要解决农村产业发展不平衡问题。

不同地区的农村产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一些贫困地区面临发展困难。

因此,政府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农村产业发展的均衡性。

其次,农村产业发展需要与城市产业协同发展。

城市的需求对农村农产品市场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加强农村和城市的协作机制,推动产业链的延伸和互补。

珠江三角洲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珠江三角洲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珠江三角洲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讨摘要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村城镇化已处于较高水平,但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新农村过程中,也面临着几个亟待破解的难题,包括:资源匮乏、规划滞后、产业弱质、环境污染严重、产权不明晰、体制不完善、农村劳动者素质低、精神文明建设落后等,急需通过土地整理、统筹规划、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综合体制改革、加强环保工作、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突出抓好生态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来加快推动其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关键词新农村;问题;对策;珠江三角洲珠三角,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毗邻港澳,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之一,经济发展日新月异。

它较早地突破了工农对立、城乡分割的二元化社会经济结构,走向工农业、城乡协调发展,加快了农村城镇化、现代化的进程。

珠三角的农业人口比例较低,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珠三角地区城镇人口比例为67.71%,珠三角地区实际上已经实现了城市化(城市化的指标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0%以上)(王冰,2004),2005年珠三角人均GDP为4.025 9万元,东莞、顺德等地人均GDP均则超过了8 000美元。

但是,近年来珠三角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新农村过程中,也遇到了几个亟待破解的难题。

1当前存在和面临的问题1.1土地资源短缺以及土地流转引发的问题随着珠三角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日渐突出,后备土地资源日渐紧张,出现用地需求量和供给量严重失衡。

而近年来一次性补偿的土地征用造成了大批农民失去了生活保障,虽然政府在土地流转政策等方面给予了一些有别于其他地区的优惠政策,然而失地农民的生活问题和长远就业问题十分棘手和突出。

据不完全统计,广东省目前因农村耕地被征用而失地的农民已多达280余万人,其中大部分集中在珠三角地区(段羡菊等,2006)。

农村耕地被征用数量大量增加,大批农民“洗脚上田”,坐等“分红”。

在深圳、东莞等农村,许多农民仰仗“分红、食利、收房租”可以过上很舒服的日子,他们宁愿赋闲在家也不愿意出去工作。

新农村建设方案的优化与改进

新农村建设方案的优化与改进

新农村建设方案的优化与改进一、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也逐渐发生变化。

新农村建设作为改善农村生活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各地得到广泛推行。

然而,一些新农村建设方案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需要进行优化与改进。

二、新农村建设方案中存在的问题1.缺乏前瞻性规划一些地区在制定新农村建设方案时,往往只考虑当前的问题和需求,没有充分考虑到未来的发展。

这导致了在新农村建设后期,农村面临的问题和矛盾逐渐凸显。

2.单一建设模式一些地区在新农村建设方案中,只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忽视了农村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发展。

这使得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收益不增反降,乡村文化传承丧失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3.缺乏村民参与一些地区在制定新农村建设方案时,忽视了村民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听取和考虑村民的意见和需求。

这导致一些新农村建设项目没有得到村民的认同和支持,存在着无法顺利推进的问题。

三、优化新农村建设方案的途径1.科学规划在制定新农村建设方案时,应充分调研和分析农村的发展趋势,为未来的农村发展制定科学的规划。

同时,要加强对农村良性循环模式的研究与推广,从而实现农业、乡村经济、农民生活的可持续发展。

2.多样化建设新农村建设方案要注重多个方面的发展,不仅仅是基础设施建设,还要关注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乡村文化的传承等。

只有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才能实现全面发展。

3.民主参与在制定新农村建设方案时,要充分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求。

可以通过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等方式,让村民参与到决策过程中,使得新农村建设方案更贴近实际情况,得到村民的认同和支持。

四、优化新农村建设方案的具体措施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方案要注重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供水、电力等。

同时,还要保护好农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2.发展农村产业新农村建设方案要注重发展农村产业,培育特色农产品和农业品牌,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路径与模式

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路径与模式

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路径与模式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成为了当前发展的重要任务。

然而,如何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农村建设路径与模式,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路径与模式。

一、加强农业现代化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只有加强农业现代化才能带动整个农村的发展。

首先,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

其次,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产品质量。

同时,还要加强农业产业链条的建设,打通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在农村内部实现现代化,还包括农村与城市的有机结合。

为此,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水利、能源等方面的配套设施,方便农民出行和生活。

此外,还要鼓励农村创新创业,吸引城市人才和资本的流入,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良好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首先,要加强农村决策管理机制的建设,提高乡村治理效能。

其次,要加强农村社会组织建设,鼓励农民参与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

同时,还要完善农村法治体系,加强乡村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实施,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四、推动农民就业创业农民就业创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为此,要加大农村就业政策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民走出家门,到城市就业或创办自己的企业。

同时,还要加强农民职业培训,提高农民的技能水平,增强农民的就业能力。

五、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首先,要加强农田和水源的保护,禁止乱建厂房和污染农田和水源的行为。

其次,要鼓励农民发展绿色农业,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

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要加强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提供更多的文化服务。

同时,还要传承和弘扬农村传统文化,培养农民的文化素养,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6建设N e w Co u n t r y s i d e P l a n n i n g【摘要】珠江三角洲的新农村规划已成为政府与农村有关集体土地如何开发的谈判博弈过程。

“城市偏向政策”下,集体土地大量违规开发反映了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经济、提升农村公共服务的强烈愿望。

司法制度难以对城乡土地争端进行有效力的仲裁,而镇级政府没有动力或意愿对集体土地开发进行有效的登记、监督与管理,因此,(城市对)涉及集体土地的农村政策的彻底转变将成为珠江三角洲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出发点,而不仅仅是农村居住环境的局部改善。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改良;重构;珠江三角洲ABSTRACT: The planning of new countryside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has become a process of how the government negotiates to develop the collective land in rural areas. Under the “urban bias” policy, a large-scale illegal development of the collective land reflects the strong desire of the village collec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 to develop the economy and to improve public services in rural areas. It is difficult for the existing judicial system to carry out the effective land-dispute arbitration between the urban and the rural areas, and the town government has no motive or will to give an effective registration,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llective land.Therefore, the change of rural policies related to col-lective land would become the fundamental starting poi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not just partly improving local liv-ing conditions in rural areas.KEYWORDS: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improvement; reconstruction; the Pearl River Delta1 前言讨论珠江三角洲的“新农村建设”,首先应回答“是否还存在农村?”这一问题。

从土地利用、职业构成、行政架构等方面来看,珠三角的很多地区不再有传统意义上的“农村”;但为什么还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呢?因为其仍掌控大量的集体土地,且随着2008年9月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对于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地、同权、同价”政策的颁布,城市规划范围内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的长期并存已成为事实。

由此可知,珠三角新农村规划的目的在于侧重对集体土地的开发进行约束或管制。

考虑到村集体及村民主要依托集体物业和宅基地房的租金生存并发展,实际上新农村规划已演变成为政府与农村有关集体土地如何开发的谈判博弈过程。

从土地产权的角度来看,城市蔓延主要依托征收农地而进行,间杂着集体土地的拼贴;集体建设土地使用权流转之后的一个可能结果是,集体土地的开发将主动承接城市的扩张,并间杂着国有土地的拼贴。

这决定城市必须正视集体土地的所有者——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而不能选择逃避,走“只要农地不要农民”的老路。

集体土地的开发管制将是城乡规划行政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之一,其效果如何将对城市空间的重构产生重要影响,如城市空间的建构有可能从“基于征收农地的增量式扩张”向“存量的国有土地调整”转型。

集体建设土地使用权可流转的确认,意味着城市政府在处理土地开发控制指标的时候更需谨慎,在某种程度上这将考量相关法律在城乡之间的公平性,如是否会在国有土地上更多地安置工业用地及商业用地,而在集体土地上安置市政设施用地、公共绿地等“公益性”土地,这些问题更加表明,新农村规划(或者说对于集体土地的规划)不再是技术上的争论,而成为涉及到城乡之间在集体土地上的利益博弈,这是珠三角新农村规划之所以产生纠缠与芜杂的渊源。

从表面上来看,新农村规划涉及的是集体土地问题,但深层珠江三角洲新农村建设的路径辨析*——渐次性改良还是彻底的重构魏立华 刘玉亭 黎 斌【作者简介】魏立华(1977-),男,博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讲师。

刘玉亭(1975-),男,博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

黎 斌(1980-),男,硕士,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收稿日期】2009-02-02【文章编号】1002-1329(2010)02-0036-06【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A*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批准号:50608033;50808082)。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GRADUAL IM-PROVEMENT VS. THOROUGH RECONSTRUCTIONWEI Lihua; LIU Yuting; LI Bin37与规范的土地开发程序截然相反,尽管两者在路径和方法上不同,但目的是一样的,就是“赶快上车并不断前行”,即对发展经济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强烈期望。

对村集体来说,若“车来了”而没有上去,后果是很严重的,毕竟经济机会有可能转瞬即逝;而“车票”是可以上车后再补的;因而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能不能“上车”,或是“车的好坏(从事什么样的产业)”,而是城市和乡村是否都可以“拿到车票”,以及“车票”的数量、价格、分配、年度供给指标等是否做到公平合理的分配。

建设用地指标在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上的分配问题,实质上已成为城乡之间基于土地的利益博弈。

3 镇级政府是否有动力或意愿对集体土地开发进行有效的监管镇级政府官员是由上级委任并对其负责的,加上官员的轮调制(费正清,1999),实质上使那些直接跟农村打交道的镇、街官员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流动”的官员面对的是有本地性长久根基的农村,多倾向于采取“求稳且带有安抚性”的农村政策。

3.1 镇级政府的角色使其缺乏有效管制集体土地的动力,“不想”对其实施数目化管理村委会为自治民选机构,贯彻本地村民的社会经济诉求;而镇级政府作为城市发展意志向农村延伸的最后一道关口,兼具城市与乡村的双重特征。

从财政上来看,镇级政府是吃皇粮的,但是其财政很大一部分是依托廉价征收农地进行非农开发后的税收返还。

镇级政府管理者既向上负责,面临着政绩考核的压力,但却又直接面对农村,实际上镇成为城乡矛盾冲突的最前线,对集体土地的违规开发多采取默认或“不作为”的态度,在涉及集体土地的规划编制过程中更偏向于村集体经济组织,如争取更多的工业用地指标,对工业用地转为商业用地的既成事实的默认等,这既可满足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诉求,又可增加税基(tax base)。

从经济、血缘、地缘、亲缘等等层面来看,镇级政府在集体土地开发方面均有偏袒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动机,“不想”对集体土地进关法律或政策的反思和重建?这涉及到本文的一个基本判断,土地的集体所有权“本身”没有问题,而是(主要由城市政府制定的)有关集体土地产权的“种种法律、政策或规章”出了问题。

2 集体土地为什么大量违规开发珠三角的城市化与工业化按照两条道路并行:一是以镇、村推动,以集体土地为主导的乡村工业化和自下而上的城市化;二是以城市政府推动,以国有土地为主导的工业化及自上而下的城市化。

两者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从招商引资的层面来看,前者多为规模小,可灵活应对市场的“代工型企业”;后者主要为规模大、技术水平高,面向全球市场的现代制造业。

从发展的动因来看,分权化已被认为是推动珠三角城市与乡村快速发展的动因之一(张京祥,等,2007),而农村自始至终充斥着“非正规”的土地利用开发(Smart,等,2007;周锐波,等,2007)。

2.1 集体土地的“违规”如何被界定集体土地开发被界定为“违规”,主要是指违反1997年版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下简称“土规”)中规定的建设用地总量及其分布、土地利用性质及其开发强度等。

如广州市2008年开始的针对“两违”的清拆行动依据的法律主要为1997年版“土规”,重点是集体土地上的违规建设,尤其是侵占一般耕地及基本农田的建设开发行为。

不可否认,从1997年版“土规”的落实情况来看,以国有土地为主的城市开发与集体土地的农村建设均超出“土规”的规定。

但为什么农村集体土地的开发会成为清拆行动的主要对象呢?是因为集体土地的非农开发未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办理相关登记。

为什么村集体没有走正规程序以获得法律认可,而主动“选择”违规开发呢?是不是政府针对集体土地的审批程序冗长且费用高昂呢?是不是即使村集体能够承担审批的时间成本和费用,又面临着没有建设用地指标的窘境呢?为什么国家给予某一行政区的建设用地指标中的绝大部分被城市占有了呢?这是否可以说掌握着建设用地指标以及开发控制标准的城市政府存在38建设N e w Co u n t r y s i d e P l a n n i n g行数目化管理。

3.2 集体土地的数目化管理不在于技术的先进性,而在于是否具有及时更新的机制规划编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需要严格的数字支撑,有关土地的相关数据是否准确、是否能及时更新成为关键环节。

但为什么中国城市的各类经济普查及土地利用详查难以获取可信的统计数据呢?中国统计制度是按照“省——市——县(区)——镇、街”的序列进行的,最基层的统计执行者为镇、街。

从珠三角的情况来看,鉴于镇与村在经济发展方面均依靠土地的粗放式经营,镇与村通常达成“共谋”,以隐瞒土地利用及社会经济方面的真实数据,以逃避土地严查,或隐藏税基。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土地利用详查在最基层的镇就失去了真实性,外来人口、工业用地、村民宅基地、基本农田等等“账面”上的数据均与现实有非常大的差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