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海地下水勘查成因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青海地下水勘查成因分析
作者:张健健余世娇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24期
摘要:经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多年的精心勘查,格尔木、德令哈山前冲洪积平原地下水勘查取得重大突破,发现并已基本查明埋藏着干旱—半干旱内陆盆地罕见的、调蓄能力极强的巨型地下水库。

本文就勘测到的丰富地下水的成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地下水勘查;地下水成因;水系
中图分类号:F4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概述
经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历时多年的精心勘查,格尔木、德令哈山前冲洪积平原地下水勘查取得重大突破,发现并已基本查明埋藏着干旱—半干旱内陆盆地罕见的、调蓄能力极强的巨型地下水库。

勘查显示,格尔木、德令哈允许开采总量分别可达到3.65亿立方米/年(100万立方米/天)、1亿立方米/年(30万立方米/天)。

素有“聚宝盆”之称的柴达木盆地矿产资源丰富,但水资源紧缺问题十分突出。

在此次发现巨型地下水库之前,盆地实有水资源51.96亿立方米,仅为全省平均水资源占有量的23%。

青海省海西州全州水利工程可供水能力为8.2亿立方米,总需水量为10.59亿立方米,年总缺水2.39亿立方米,随着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发展,预计年用水缺口将增至3亿立方米。

为何会勘察到如此丰富的地下水系呢?与下面的因素密不可分。

2.地下水勘查成因分析
青海省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水系发育,河流众多,大小湖泊星罗棋布,高山峰顶冰雪覆盖。

省境内,有穿越高原、峡谷奔腾东流的黄河、长江,有全国最大的咸水湖泊――青海湖,有湖群密布的神秘无人区――可可西里盆地,有开发历史悠久、人烟稠密的“河湟谷地”等。

丰富的地下水与下列因素有密切关系。

2.1地表水系的影响
青海境内集水面积在5OO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71条,河流总长约2.8公里。

受降水和地形地质条件的制约,省内河流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多雨的东南部和东北部水系发育,河网密集;干旱少雨的西北部诸内陆盆地,则河流稀疏,在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甚至出现大面积的无径流区。

按河川径流的循环形成,省内河流可分为内、外流两大区域。

以乌兰乌拉山-布尔汗布达山-日月山-大通山-线为分水岭,此线以南为外流区,占全省总面积的48.2%,分属黄河、长江和澜沧江三大流域;此线以北为内流区,占全省总面积的51.8%,分属可可西里
盆地、柴达木盆地、茶卡-沙珠玉盆地、哈拉湖盆地、青海湖盆地和祁连山地等六大内陆水系。

2冰川水系的影响
青海境内的祁连山、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等山脉,多在海拔5,000米以上,山上终年积雪,广布冰川。

据中科院兰州冰川研究所的考察资料,全省有冰川面积为4,872.92平方公里,占中国冰川总面积的8.8%,冰川覆盖率为0.67%,冰川储水量为3,519.66亿立方米。

冰川补给径流年融水量31.72亿立方米,占全年径流总量的5.1%。

其中:外流区有冰川面积1,853.71平方公里,占全省冰川总面积的38. O%,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的源流区;内流区有冰川面积3,O19.21平方公里,占全省冰川总面积的62.0%,主要分布在祁连山、昆仑山和可可西里的高山地带。

2.3湖泊水系的影响
青海省是中国多湖泊的地区之一。

全省水面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有266个,湖泊总面积为12610.5平方公里,占中国湖泊总面积的15.8%,青海省湖泊率为1.7%;湖水总储量为2,244亿立方米,其中有淡水湖151个,湖泊淡水储量约355亿立方米、占全国湖泊淡水总储量的16.5%。

省内湖泊主要分布在内流区的诸盆地中,计有湖泊138个,面积为10411.3平方公里,占全省湖泊总面积的82.6%。

其中尤以可可西里盆地湖群密布,湖泊率高达
7.5%,为中国罕见的多湖地区。

由于内流区的气候和水文特点,湖泊大多处于退缩和咸化的演变过程,故多咸水湖和盐湖。

淡水湖只有56个,面积仅919.7平方公里,只占内流区湖泊总面积的8.8%,淡水储量约139亿立方米,占全省湖泊淡水储量的39.2%。

青海湖是区内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第一大(微咸水)湖。

现青海湖面积约4.6万公顷,最大水深32米,储水量约742亿立方米、湖水矿化度15.5克/升。

在青海省的外流区有湖泊128个,面积为2199.2平方公里,占全省湖泊总面积的17.4%。

其中95个为淡水湖,面积为1,865.2平方公里,占外流区湖泊总面积的84.8%,淡水储量约216亿立方米,占全省湖泊淡水储量的6O. 8%。

外流区的湖泊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的源流区,其中最大的两个(淡水)湖泊就是著名的鄂陵湖和扎陵湖面积分别为610.7和526.1平方公里,最大水深分别为30.7和13.1米,储水量共计154.3亿立方米,占全省湖泊淡水储量的43.5%。

2.4降水水系的影响
青海省地处中纬度内陆高原,属大陆性气候,降水的水汽来源主要是孟加拉湾上空的暖湿气流,其次为太平洋的东南季风输送来的暖湿气流。

由于青海省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及受高山阻隔,无论是西南或东南来的水汽,进入青海省境内已成强弩之末,故全省气候干燥,降水稀少。

全省多年平均年降水总量为2064亿立方米,年降水量为285. 6毫米,仅为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48毫米的44%。

省内降水在地区分布上极不均衡,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变化在17.6毫米(冷湖)~767(久治)毫米之间,最少地区与最多地区相差4O多倍。

降水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由西北向东北和东南方向递增并随海拔高程的增加而增加。

2.5蒸发与干湿程度的影响
青海省内的年蒸发能力变化在8OO毫米~2000毫米之间,其分布规律恰与降水相反,即由东南向西北递增,并随海拔高程的增加而减小。

年蒸发能力与年降水量之比称为干旱指数,通常以此作为区别各地区气候干湿程度的指标。

青海省全省的干旱指数变化在大多1.5~1OO 之间,共由东南向西北递增,青海省东南部和东北部地区的干旱指数变化大多在1.5~2.O之间,属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地带,而西北部柴达木盆地的干旱指数则在10以上,盆地中心地区甚至高达1OO以上,故柴达木盆地属严重干旱地带。

3.结束语
正因为以上的原因才形成了青海省格尔木、德令哈山前冲洪积平原地下丰富的水资源。

也为勘察提供给了理论依据。

此外青海省绝大部分地区的地下水水质良好,PH值在7.O~8.5之间,矿化度小于1克/升,适于饮用、灌溉及工业用水。

由于气候、地形、地质和地表水水质等因素的影响,地下水的水质变化也是具有一定的分带性特征。

在山丘区和山前冲洪积扇地带,地下水在径流过程中以溶滤作用为主,水质一般较好;在内陆区诸盆地山前平原地带,随着地下水埋深向盆地江水中心逐步变小,盐化作用加强,水质也随之恶化,矿化度急剧升高,到盆地中心地带则形成盐水或卤水;在外流区河谷平原地带形成盐水或卤水;由于河水与地下水关系密切,在外流区河谷平原地带,地下水水质则主要受河水水质的影响,在河水受工业和城镇生活污水污染河段,则近河地段的地下水水质较差,甚至不能饮用。

因此,水资源的勘查也为地下水资源的利用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