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神》教学设计【精选10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军神》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军神》教学设计篇一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课前的这几分钟,我们随便来聊聊,生活中你最敬佩那些人?为什么?
生:我最敬佩医生,因为他们能救死扶生,为人们解除病痛。
生:我最敬佩我的语文老师,因为他的知识很渊博,总能把课上得生动有趣。
生:我最敬佩我们班的某某同学,因为她不但学习好,而且还有特长。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谈,并要说明理由)
师:课前同学们谈了自己所敬佩的人,有的同学谈到敬佩军人,敬佩他们的勇敢。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了不起的军人――刘伯承。
[板书:刘伯承]对于他,你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资料]
师:同学们对刘伯承的了解,有的来自平时的读书,有的来自课前的预习,你们很会学习,也很善于学习。
在预习中已掌握了很多信息。
在刘伯承的身上,还有一个更为震撼人心的故事,那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17课《军神》。
如果你愿意,请举起手,让我们怀着敬佩之情,一起写下课题。
[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齐读课题]
二。
初读感知。
师: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让我们来交流读课文的收获,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生:课文主要讲了刘伯承在手术时拒绝麻醉的事。
师:你抓住了课文的主要事件,但我认为还不够完整,有补充吗?
生:刘伯承在手术时拒绝麻醉,手术中忍受住了巨大的痛苦,得到沃克医生的称赞。
生:我再来补充他,沃克医生的称他为军神。
师:同学们通过互相补充、交流理清了课文的主要脉落,不错!这一课讲的就是刘伯承年轻时治疗受伤的眼睛,拒绝使用麻醉剂,沃克医生称赞他是军神的故事。
师:沃克医生是怎样称赞刘伯承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流览课文,画出沃克医生的称刘伯承为军神的段落。
[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用笔勾画]
师:把你找到的段落来读给读给大家听。
(生读,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这段话)
师:读了这个句子,此刻你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
生:沃克医生为什么惊呆了?
师:你关注到了沃克医生的神情。
生:他为什么大声嚷?
师:你注意到了他讲话时的语气。
生:沃克医生为什么说他是真正的男子汉、是会说话的钢板?堪称军神?
师:同学们既能提出问题,这些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很值得我们去探究。
有了问题,就有了读书的动力,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文中,请让们再次走进课文中,一边读一边想,如果你在读课文当中,发现哪句话能回答这个问题,就用笔画下来。
还可以把你画下来的句子和你身边的同学交流交流。
三。
深入感悟
师:刚才的问题解决了吗?可能有的同学解决了一部分,不过,这没关系,在下面的交流中,同学们互相启发,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是刘伯承的哪些表现使得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嚷称赞他是军神呢?下面请把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来谈一谈。
[汇报交流以下三个要点:手术前拒绝麻醉;手术中一声不吭;手术后数出刀数。
学生
谈到哪里,教师梳理到哪里]
要点一:刘伯承手术前拒绝使用麻醉剂。
生:刘伯承眼睛受了重伤,医生给他做手术,他拒绝使用麻醉,这一点给我的感受最深。
师:课文的哪些段落具体写了这一点,你能读读有关的段落吗?[板书:前、拒绝麻醉]师: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做这个手术很痛。
师:沃克这两句话体会了什么感情
生:他对刘伯承很关心。
生:包含了吃惊。
生:感觉到说这两句话时很紧张。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竟有点口吃地说。
师:他被震惊了。
生:我补充,因为从来没人拒绝使用麻醉剂。
师:好,带着这些体会再来读读这句话。
生读。
师:而刘伯承的回答只包含了四个字。
生:试试看吧
师:包含了什么
生:刘伯承很自信。
生:我体会到刘伯承很勇敢,因为手术不施行麻醉是会很痛苦的。
师: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痛苦呢?他知道吗?
生:知道,因为沃克告诉他他的右眼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球,还要一刀一刀的割掉新生的息肉。
师:是的,刘伯承已经预料到了不施行麻醉的痛苦,但为了保留一个清醒的大脑,他选择了疼痛。
刘伯承曾经说过:孙膑失去双腿依然可以指挥千军万马,我失去了一只眼睛,只要有清醒的大脑,仍然能驰骋疆场,为国效力。
一个清醒的大脑,是刘伯承作为军人的人生目标和精神力量。
师:体会到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这些句子,相信你一定能读得更有深度,谁来试试。
一生读,其他同学评读。
师:刚才这位同学的读得怎样?你们满意吗?看来还不够。
我请同学们注意体会这几个词语,再读读试试。
(教师出示生气地说、平静地回答、有点口吃地说)
师:我请三位同学来读这一部分,谁想来?
生分角色读
师:试试看吧!平静的回答,不平凡的选择,为了一个清醒的大脑,刘伯承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忍受、选择了疼痛,正是手术前刘伯承这无畏的选择,才会赢得沃克的后来的赞叹。
[引导读课文22段]
要点二:刘伯承手术台上的表现
师:还有哪些地方使你深受感动?
生:刘伯承做手术时一声不吭,忍受着剧烈的疼痛。
师:能读一读有关的段落吗?
[生读16、17段]
师:同学们从他的读书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刘伯承太伟大了。
生:他忍受了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
生:刘伯承有坚强的意志
师:看来你们都有自己的体会,文中的哪些词语,给了你这样的体会,结合文字谈谈。
生:我从青筋暴起、汗如雨下这两个词语中体会到当进的手术过程中,他忍受了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
生:我从居然抓破了崭新的白垫单看出他很坚强。
生:那么痛苦的一场手术历程,分竟然一声不吭,他简不是人,是神!
师:说得好,只有用心体会到了,你们才能说得这么好。
是呀,疼得他青筋暴起,疼得他汗如雨下,疼得他居然抓破了崭新的白垫单,他却一声不吭。
作者正是通过这些词来体现刘伯承坚强的意志的。
把我们刚才的体会感悟送进文字里来读一读。
[师板书:中、一声不吭、坚强意志]
生读
师:(课件出示配乐课文插图,教师深情的叙述)多么坚强的军人,让我们悄悄的走进手术室,走进这震撼人心的场景里,去经历,去感受。
无影灯下,手术台旁,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几十年前动人的一幕,你从他们各自不同的神情中你看见了什么?你听见了什么?想到了些什么?又体会到了什么?
生:看见刘伯承把崭新的单抓破了。
生:他的手流汗了。
生:沃克医生出汗了。
师:你听见了什么?
生:剪刀的声音。
生:听见了刘伯承抓破床单的声音。
师:你的心情怎样?
生:非常紧张。
生:非常担心。
生:我觉得难以置信。
师:沃克医生心情怎样
生:非常紧张
生:他非常害怕,怕把刘伯承弄痛了。
师:课文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沃克医生此时非常紧张。
生:手术台上这句话说明他很紧张。
师:他为什么这么紧张。
生:因为他害怕出事。
生:他害怕刘伯承挺不住。
生:担心手术有一定危险。
师:沃克医生没做过手术吗?
生:做过,因为沃克医生从来没做过没使用麻醉剂的手术。
师:刘伯承在做什么?
生:在忍受痛苦。
生:他可能在数刀数。
师:同学们,你有过受伤的经历吗?
生:有,我的脚被弄疼了。
生:我被石头绊倒了。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摘除眼球比我们摔破口子要疼几百倍几千倍,而刘伯承在不使
用麻醉的情况下,因此他惊呆了,他对刘伯承说
师:沃克在为他担心,担心这位年轻人忍受不住这样的痛苦,是吗?所以一向从容镇定的他,此时双手也有些颤抖了。
生:我看到护士也在为他担心。
生:刘伯承在忍受着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他在尽力克制自己。
生:我看到沃克医生和护士的眼里都充满了对刘伯承的敬佩。
师:我想不仅是亲身经历这一事件的沃克医生和护士敬佩他,我们所有的人看到了这些,读到了这些都们敬佩他,让我们满怀敬佩之情,齐读这一段吧![出示齐读17段]师:读到这儿,我们怎能不从心上发出这样的赞叹呢?(出示课件)
要点三:刘伯承在手术后说出刀数
师:你还从课文中的哪些段落读出了刘伯承的意志?
生:手术后,刘伯承说出刀数。
[生读1821段][根据回答板书:后、说出刀数]
师:哪些词语给你这种感受。
(抓勉强一笑一词再次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
师:是啊,他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疼痛,不但没有晕过去,还说出了刀数,所以沃克惊呆了,大声嚷道。
让我们一起为我们的军神刘伯承大声嚷吧![课件出示引读22段]
师:沃克从开始就这样对刘伯承吗?
生:不是。
师:要想更好地理解好课文,请同学们根据屏幕提示,快速读书,画出沃克神情变化的词语,让我们透过沃克医生的神情变化再来体会。
[学生勾画出并汇报]
生:刚开始时,沃克是(冷冷的),知道病人是军人时,(目光柔和了),当听说病人拒绝麻醉时,他(楞住了),手术时,他(汗珠滚滚),当他在手术后听病人说出刀数时,(吓了一跳),脸上(浮出慈祥的表情),当知道病人就是刘伯承时,他(肃然起敬)。
师:引起沃克这一系列神情变化的原因时什么?
生:刘伯承过人的坚强意志。
师:同学们,交流到这儿,能结合你的感悟谈谈为什么刘伯承人堪称军神吗?
生:刘伯承手术前拒绝麻醉、手术中一声不吭、手术后还说出刀数,他有常人所没有的坚强的意志,所以才称他为军神。
师:此时,能说一说你对军神的理解吗?[学生谈]
师:是的,军神就是有着坚强意志的军人,他超出了一般的军人,他是军人之灵魂。
刘伯承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军神的含义。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用心走进了课文,我想,刘伯承的坚强意志不仅征服了性情孤傲沃克医生,也征服了我们每一个人,学完这篇课文,如果让你再来谈谈让你敬佩的人,我想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这样一种答案--刘伯承。
其实《军神》只是刘伯承年轻是的一个故事,也只是他戎马生涯的一个片断,然而正是这段不平凡的经历,磨练了他的坚强意志,他凭借着自己清醒的大脑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征服了全世界。
师:(课件出示:刘伯承资料)
如果想更深入地了解这位共和国元帅,建议大家读一读《中华名将――刘伯承》
板书设计:
17军神
前拒绝麻醉
刘伯承中一声不吭}坚强意志
后说出刀数
教后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课的教案便以此为指导进行。
语文教学需要品词析句,本课从质疑入手,在自主解疑阶段抓住重点词、句品析,并与朗读相结合,在品读中感悟人物优秀品质。
这节课,引导学生从沃克医生称赞刘伯承的话入手,通过质疑找出本课需在研讨的重点问题:为什么要称刘伯承为军神?然后紧紧围绕这个问题去指导阅读,让学生通过伯手术前气绝使用麻醉、手术中一声不吭、手术后数出刀数这一系列表现体会到他的坚强意志。
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不限制学生,学生体会到哪儿,教师就引导到哪儿。
通过对重点词句段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好课文。
教过后有两点体会:一是语文课堂要关注学生的体验,让学生亲身经历文本所描述的情境。
二是语文课堂要放手让学生去探究,教师要能放得开,收得拢。
要做到这两点,需要老师不断去提高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
《军神》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掌握并运用新词。
2、理解描写人物神态、情绪变化的词句,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3、培养学生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4、培养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描写人物对话、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解读“军神”内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学问式教学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读题质疑
1、谈话。
同学们,首先老师请教大家一个字(板书:神),谁能解释一下这个字?一字多义,是汉字的特点。
如果用它来指现实生活中的人,你认为哪种意思更贴切?好,我再加上一个字(军)。
两个字合起来什么意思?(齐读课题)
2、读题。
看到课题,你最想知道些什么?
3、质疑。
预设:谁是军神?
谁称赞他为军神?
讲了一件什么事?
为什么称他为军神?
二、初读感知,自主释疑
1、初读交流
2、释疑汇报
三、锁定重点,解读“军神”
1、(出示称赞的话语)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沃克医生称赞刘伯承的话。
2、自由读,体会沃克说这话的感情。
3、再读,引导质疑:此刻你最想弄明白什么?
预设:沃克为什么会惊呆?
为什么说他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为什么说他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
为什么称他为军神?
4、梳理问题,读文释疑
四、交流释问,品读“军神”
1、抓关键词句,体会军人与普通人的不同。
⑴体会就诊时沃克医生的语言和表情变化。
⑴补充资料,进一步体会刘伯承身负重伤却从容镇定。
2、抓关键句段,体会军神与军人的不同。
⑴手术前,抓刘伯承与沃克医生关于“拒绝麻醉剂”的对话,体会其选择之殊。
a、指导理解对话。
b、出示补充资料。
⑴手术中,抓刘伯承的表现,体会其意志之坚。
a、生扣关键词句充分交流。
b、出示影像资料,体会军神钢铁意志。
c、指导多种形式朗读,体会情感。
d、再读重点段,加深感悟。
⑴手术后,抓沃克先生与刘伯承的对话,体会其表现之神。
a、分角色朗读对话。
b、体会72刀凝重的蕴含。
c、又读重点段。
五、回归重点,升华情感
1、说:面对画像,此刻,你想对刘伯承爷爷说些什么?
2、读:朗诵诗歌,升华情感。
六、拓展延伸,再问再究
1、总结全文:这节课,我们读懂了《军神》这个故事,知道了“军神”是人们对刘伯承由衷的赞美。
人们还称他为“武神”、“编外参谋”、“教书先生”,每个称呼后面都有鲜为人知的故事,想了解吗?
2、延伸存问,指导课外探究内容,出示课外阅读书目。
附板书:
从容镇定
拒绝麻醉
一声不吭
刘伯承
病
人
军
人
军
神
沃克
惊
疑
颤
抖
惊
呆
《军神》教学设计篇三
《军神》这篇课文取自苏教版第五册,课文写了年轻军人刘伯承参加蔡锷讨袁护国运动右眼严重致残后,坚持不用麻醉药、忍受巨大疼痛接受72刀手术治疗,被沃克医生称为军神,表现了刘伯承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
文章叙事清晰,虽不复杂,但生动感人:前来求治,刘伯承伤势虽重,但十分镇定;手术之前,不用麻醉药,意志非常坚定;手术中,承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疼痛;虽忍受折磨,但清楚地数下了72刀手术!
在确定上这篇课文之前,我一直犹豫不定因为办公室的前辈们都认为《军神》这一课比较适合男教师上,我们女教师未必能上得出那份阳刚之气。
但正如彭老师所说,我的骨子里有一股不服输的精神,尽管大多情况下,我表现得比较胆怯、懦弱。
于是,我咬咬牙就上这一课啦!
每每听讲座时,都听专家说上课前要反复研读教材,那我就从研读教材开始吧!我连续读了四遍课文,脑子里由原来的一片空白,没有感觉,到后来的产生了一连串的疑问。
我开始意识到:我对那个血与火的年代了解甚少,我必须得强化这方面的历史知识,才能真正了解那个充满血腥味的时代,才能真正了解故事的主人公刘伯承。
只有这样,我才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去感受去领悟。
这也许就是所谓的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甚至一缸水吧!我没有一缸水,也没有一桶水,顶多只有半桶水罢了。
我仔细阅读了教学参考书后的背景资料,上网查看了刘伯承的资料,班里还有位学生给我带来了《十大元帅》。
通过阅读这些资料,我被刘伯承的人格魅力深深感动了。
通过阅读资料,我了解到夺去刘伯承右眼的那次战役叫丰都战役,我了解到他为了掩护身边的一位战士而被流弹击中,昏死后醒过来,不顾一切地对那些前来救援他的将士们高喊:别管我,快去追敌人,在他的激励下,那次战役以护国军大获全胜而结束。
而从此刘伯承也成了北洋军的眼中钉、肉中刺,敌人对他是又恨又怕。
刘伯承因受重伤不能同部队一起行动,便留在当地进行秘密治疗。
等到他来到重庆临江门外的宽仁医院,也就是沃克医生的诊所来治疗时,右眼红肿得十分严重,眼眶里的肌肉早已腐烂化脓。
就是在如此重伤的情况下,刘伯承居然坚决不愿意使用麻醉药,在手术中一声不吭还能准确地数出手术的刀数,这哪里是人啊!这分明就是一个传说中的神呀!
他的爱国之情、他的坚忍不拔、他的顽强毅力绝非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正如沃克医生发自内心的赞叹: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你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
有了这些知识的积累和情感的铺垫,我的心里稍稍有了点底。
下一步,我又开始研究一些获奖选手或是专家的实录,发现人家的课虽好,但不太适合我上,我没有大家(这里指专家)的那种气度。
怎么办?我每天都在冥思苦想:到底该怎么上?我急于想把教案定下来但总是不能如愿。
我甚至后悔当初干嘛要选这一课,我都想放弃了。
后来,还是在一次听课后聆听了马校长的评课,让我茅塞顿开我何不也抓住一个中心话题来展开呢?我又一次重读了教材:发现课后的最后一题不就是全文的突破点吗?于是我在本堂课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只设计了一个主干问题:为什么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后来我又将这个疑问进一步内化为可操作性更强的具体问题: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刘伯承是一个真正的军神?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引领学生走进课文。
本堂课的教学就此展开,最终以这个问题的解决而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
小组学习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也是本节课学习的主要方式,把每一个小组作为一个学习整体,努力实现与每一整体的对话与交流,使小组成员都能在合作中得到收益与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可见,朗读是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感的有效途径。
因此,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刘伯承忍受剧痛却一声也不吭,把床单都抓破了的句子,并配合一段刘伯承手术中的录像加深学生的理解,让他们谈感受,通过我的范读,把学生的情感引入一个高潮,让他们
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朗读中,使学生和文本产生了共鸣。
在课中我还安排了一个讨论:沃克医生到底知不知道自己动了多少刀?学生意见相左,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我让学生再次细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答案。
最后总结:沃克医生知道刀数很正常,但作为躺在手术床上的刘伯承忍着剧痛居然一刀不漏地数出刀数,实在太不可思议!此时,学生对刘伯承的敬佩之情呼之欲出,由此引出沃克医生的话: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这时,教者已无需再多言。
第三个环节拓展训练:面对刘伯承爷爷,你一定有很多话要说,请你拿起笔写写。
进一步树立学生思想,做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但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就是我自身存在的缺陷:课堂语言不够精炼,有待日后更进一步地努力!
以上是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军神》,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军神》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背景】
课堂上,我班的学生们过去常常随教师这根“指挥棒”转动,而很少对教师所教的内容、方法及评价提出质疑。
课堂上只是等待老师提出问题来思考回答问题。
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就是要培养学生敢于说,善于想,能言人不能言,说尽方休,坦率表白,流露真我。
课堂上要启发学生善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让他们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平等而又真实的交流中尝到参与的甜头。
这样,课堂教学就成了以石击石的火花迸射,以思引思的丝丝联结,以情生情的心潮相逐。
【教学片断】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揭题:人们都知道三国时代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但可能还不知道我们共和国有一位元帅要超过关羽。
他负伤后,在不使用麻药的情况下,经受三个多小时手术,右眼部开了72刀而一声不吭,因而被主刀的德国大夫誉为——。
板书课题14、军神
二、初读课文,思考:
课文写了(刘伯承)拒绝使用(麻醉剂),忍受巨大痛苦(眼科手术)的故事。
被主刀的德国大夫誉为军神。
介绍:刘伯承(1892~1986),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人,现代军事家。
……(定性的介绍)
世人对他的评价:(客观的评价,可以让学生发挥词汇量)
戎马一世,勤学一生;施计用兵,略胜孙吴;指挥若定,出神入化;雄才大略,古名将风。
……
三、研读课文,读中感悟。
师:下面就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1916年的重庆,来到临江门外那个外国人开设的诊所里,与刘伯承、沃克医生一起经历那次特殊而又令人难忘的手术,解开我们心中的不解之谜。
这里根据班上小朋友们的兴奋程度介绍一点背景资料,其中有学生能够讲述的鼓励其尝试,最后由老师做总结。
了解刘伯承拒绝使用麻醉剂的原因。
“刘伯承为什么拒绝使用麻醉剂?他保持清醒的大脑做什么?”不用意味着什么?(担心使用会损坏脑神经。
害怕以后再也不能行军打仗为国效力了。
)
……
五、教师总结,深化情感。
刘伯承被称为军神,绝不仅仅是因为这次手术。
他文武双全,戎马一生。
他晋冀鲁豫野战军,用小米加步枪,战胜了全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队;千里跃进大别山,令蒋介石惊慌失措,心惊胆寒;与华东野战军合作,导演了百万雄狮下江南的一幕;之后,主动请缨,席卷大西南。
他创办的国防大学是中国的最高军事学府,被誉为“将军的摇篮”。
他为祖国的解放和建设事业,献出了毕生的心血,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他堪称中国的——“军神”。
【教学反思】
一、让学生“善问”,促进自主学习
首先要求学生预习时遇到不懂的地方要敢于提出来,然后师生共同梳理问题,收集展示问题,引导共同提炼教学的核心问题,作为探究主线。
本课确定“为什么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为中心问题,引导学生从刘伯承的表现及沃克的神态变化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这一中心。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
《军神》一课中刘在手术中的表现一段描写细致,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着重刻画了刘伯承的什么?当学生知道是动作、神态时,再让学生抓重点词和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
学生畅所欲言,深刻地理解了刘伯承忍受巨痛所表现出的钢铁般的坚强意志。
三、从读到写,重在学会表达
教学中,力求巧妙渗透写作方法的教学,如,课文的主人公是刘伯承,却用了大量篇幅描写沃克医生的神态变化,这是为什么?这一提问使学生注意到沃克医生的神态情绪变化是因刘伯承而引起的:伤势严重仍无比镇定,令沃克十分惊疑;拒绝使用麻醉剂使经验丰富的沃克双手颤抖、不忍心动手术;手术中以超人的力量忍受着巨痛并清醒地数出医生割了多少刀,这令沃克大加赞赏。
课文以一个经验丰富的医生的眼光去看刘伯承的表现,更能体现他坚强的意志。
这一设计让学生理解了侧面烘托的好处,也体会到了课文用了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表达方法,今后运用于写作实践,从而学会了表达。
《军神》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掌握十个生字,认识八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一些词语的意思,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3、通过朗读训练,能熟练的分角色朗读课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重难点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理解描写人物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体会为什么沃克医生要称刘伯承为军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教学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刘伯承将军的故事吗?1947年,刘邓大军在挺进大别山时遇到了困难,刘伯承司令员果断地下达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命令,我军胜利挺进了大别山。
在这之前,那就是1916年,在重庆临安门外,一个外国人开设的诊所里,发生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故事,这就是军神刘伯承将军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同学们都想了解这个动人的故事,那么谁来攻破本课的生字词呢?
a.出示本课生字读一读并组词、说话。
沃势职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