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生物质检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生物质检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0分)
1.下列关于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正确的是
A. 爬行动物: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B. 线形动物: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无肛门
C. 扁形动物: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有肛门
D. 腔肠动物: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2.下列各种动物行为中,与其他动物的行为不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A. 园丁鸟筑巢
B. 蜘蛛结网
C. 孔雀开屏
D. 雄蛙与雌蛙抱对
3.图中的甲是某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关系示意图,乙是因某种原因导致在该食物网中三种生物体
内有害物质相对含量的直方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乙图中的c对应甲图中的生物是草
B. 为了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必须保护好b,把a全部杀掉
C. 甲图中生理过程②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D. 在生理过程④中,分解者可以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植物重新利用
4.小明同学通过学习,想在家里自己制作酸奶,但是他没有弄清制作酸奶的主要步骤,请你帮他
将以下步骤进行合理的调整:()
①新鲜的全脂(或脱脂)乳与糖混合
②冷却(42℃~43℃)
③热处理(煮沸)
④发酵(放在室内温暖的地方数小时)
⑤接种(加入一些购买的酸奶)并盖严盖子
⑥冷藏或食用
A. ①③②④⑤⑥
B. ①③②⑤④⑥
C. ①②③④⑤⑥
D. ③①②⑤④⑥
5.细胞膜由脂质、蛋白质、糖类组成,下列关于其成分和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脂质丰富的细胞膜功能复杂
B. 蛋白质种类和数量多的细胞膜功能复杂
C. 糖类的多少决定着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
D. 脂质含量达50%,对细胞膜的功能起决定性作用
6.如图是菜豆发育过程中的相关结构,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菜豆种子的胚由甲图中的①②③组成
B. 丙图中的A和B是吸水的主要部位
C. 菜豆种子萌发时由③提供营养物质
D. 乙图中的a是由甲图中的③发育成的
7.胚轴
A. 双子叶植物种子萌发时提供营养
B. 能发育成根
C. 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位
D. 单子叶植物种子储藏营养
E. 保护胚
F. 能发育成新的植株
G. 发育成茎和叶
8.绿色植物在夜晚一般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原因是缺少外界条件()
A. 空气
B. 二氧化碳
C. 光
D. 水分
9.下列现象属于可遗传的变异是
A. 某人长时间在户外工作被晒得黝黑的皮肤
B. 西瓜开花期喷洒膨大剂后长成的大果实
C. 水肥充足环境中生长的小麦结的大麦穗
D. 将小麦和偃麦草杂交繁育成的优质小麦品种
10.有人看到别人吃酸杏时,自己也会分泌唾液,这是一种反射现象。
下列
对这种反射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该反射是生来就有的
B. 该反射与膝跳反射属于同种类型
C. 该反射可以不经过反射弧
D. 上图中的①参与反射的完成
11.科技部在2009年5月19日发布的《甲型H1N1流感科研进展摘要》中指出:5月6日,加拿大
完成3个甲型H1N1流感病毒样本的基因测序工作,这是世界上首次完成对新种新病毒的基因测序,将为研制疫苗打下基础。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型H1N1流感病毒这种生物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从免疫
角度来看,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一种抗体
B. 甲型H1N1流感主要通过飞沫空气传播,属于消化道传染病
C. 对已确诊的甲型H1N1流感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
D. 通过注射甲型H1N1流感疫苗使人获得的免疫,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12.下列花的类型中只能进行异花传粉的是()
A. 单性花
B. 两性花
C. 单生花
D. 完全花
13.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不能表现出来。
A. 正确
B. 错误
14.如图所示为花的基本结构,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从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分析,该结构与果实、种子都属于器官,且属于生殖器官
B. 图中1、4和5组成雌蕊,2和3组成雄蕊
C. 图中6将来发育成果实
D. 花粉从2传到1的过程叫作自花传粉
15.肇庆星湖湿地公园是于2004年12月建成的我国首个湿地公园。
里面有16个种属的水生植物,
20多类的水生动物。
这体现了()
A. 物种的多样性
B. 遗传的多样性
C.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D. 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4.0分)
16.我们知道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什么样的生态系统容易被破坏?什么样的生态系
统不容易被破坏?
17.生物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结合下列具体事例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1)为了预防一些群体性疾病的发生,人们在生产食品时可以在食品中添加一种或几种营养素。
例如:按照一定标准添加含铁化合物生产的“强化铁酱油”,长期食用可以帮助人们有效降低的发病率,并且促进对微量元素的吸收;含碘食盐的生产与推广则有效降低了人们的发病率。
(2)有些对药物在生产时常常被制成胶囊,胶囊壳主要由淀粉构成,由于胃不消化淀粉,胶囊携药物进入后才会被吸收,从而避免了。
(3)教育部号召在中小学校大力开展“豆奶工程”。
从营养学的角度分析,这项工程的意义是为正在生长发育的青少年。
(4)白血病是一种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
近年来,我国儿童白血病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防治儿童白血病形势极为迫切。
目前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原因是通过此方法可以为患者提供能分化出的健康造血干细胞。
18.简要说明植树造林对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19.如图,图一为制作洋葱鳞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过程图,图二为显微镜观察洋葱鳞叶片表皮细
胞时的几个视野,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实验和显微镜操作的有关问题。
据图一回答问题。
(1)请写出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图D的操作中,滴的是______,而在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滴加的是______。
目的都是______。
染色时用到的液体是______。
(3)在C的操作中,撕取得是洋葱鳞叶片表片的______表皮,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薄而透明,
为使于观察,对光时应使用______。
据图二回答问题。
(4)在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时,要使图象从视野①变为视野②的状态,应将临时装片向______移动。
要使图象从视野②变为视野③的状态,应转动______,换成高倍镜。
要使图象从视野③变为视野④的状态,应用______调节。
(5)④与⑤两个视野比较,你认为______观察的效果好,另一视野观察效果差的原因是______,若要避免这种情况,盖盖玻片时______。
(6)在视野②中可以看出,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有重叠,这是因为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______。
(7)在显微镜下观察,在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结构中,被碘液染成深色的结构是______。
-------- 答案与解析 --------
1.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掌握各个动物类群的特征和常见动物是解题的关键。
A.爬行动物的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故A错误;
B.线形动物的特征为身体细长,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有假体腔,故B错误;
C.扁形动物的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故C错误;
D.腔肠动物的特征是生活在水中,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构成,体内有消化腔。
故D正确;
故选D。
2.答案:B
解析:解:园丁鸟筑巢,属于筑巢行为,孔雀开屏、雄蛙与雌蛙抱对都属于求偶行为,筑巢和求偶都是鸟类的繁殖行为;蜘蛛结网是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先天性行为。
故选:B。
(1)根据动物行为获得的途径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后天性行为又称为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
(2)筑巢、求偶、交配、产卵、孵卵、育雏都属于鸟类的繁殖行为。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物行为获得途径和特点。
3.答案:B
解析:解:A、甲图中食物链为:草→羊→狼,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逐级增加,所以乙图中食物链为:c→b→a,因此乙图中的c对应甲图中的生物是草,A正确;
B、为了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保护b羊而把a狼全部杀掉,容易破坏生态平衡,B错误;
C、植植物的光合作用能把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有机物,实现了从无机环境到有机环境的物质循环,甲图中的②是光合作用,能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固定在有机物中,C正确;
D、在生理过程④中,分解者细菌和真菌,将枯枝落叶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植物重新利用,D正确。
故选:B。
(1)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
(2)图甲中植物、动物的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因此①、③是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因此②是光合作用;残枝、败叶、尸体、粪便等可以细菌真菌等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因此④是分解作用。
乙是因某种原因导致在该食物网中三种生物体内有害物质相对含量的直方图。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特点。
4.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的应用。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乳酸菌在制作酸奶的过程中的作用。
家庭制作酸奶的主要步骤:先将新鲜的全脂或脱脂乳和糖混合,再对材料进行煮沸处理,高温可以杀菌,防止杂菌的污染;然后冷却到42~45℃,购买的酸奶中有乳酸菌,加入一些购买的酸奶相当于接种了乳酸菌,使乳酸菌生长、繁殖、发酵产生乳酸具有特殊的酸味。
即①③②⑤④⑥。
可见B 符合题意。
故选B。
5.答案:B
解析:解:A、脂质中的磷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功能是支持蛋白质,A错误;
B、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因此蛋白质种类和数量多少决定细胞膜功能复杂程度,B正确;
C、糖类与蛋白质形成糖蛋白,功能是细胞识别、保护和润滑,C错误;
D、脂质含量达50%,对细胞膜的结构起作用,D错误。
故选:B。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在组成细胞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蛋白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
起重要作用,因此,功能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和种类和数量越多。
本题考查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6.答案:C
解析:解;A、菜豆种子的胚由甲图中的①胚芽、②胚根、③子叶和胚轴组成,A错误。
B、丙图中的A成熟区、B伸长区是吸水的主要部位,B错误。
C、菜豆种子萌发时需要的营养物质来自于③子叶,C正确。
D、乙图中的a茎和叶是由①胚芽发育成的,乙图中的b根是由甲图中的②胚根发育成的,D错误。
故选:C。
图甲中①是胚芽,②是胚根,③是子叶,乙图中,a是叶,b是根,丙图中A是成熟区,B是伸长区,C是分生区,D是根冠。
掌握种子的结构和萌发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7.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种子的萌发,掌握种子的萌发过程是解答的关键。
种子包括种皮和胚,种皮起保护作用。
胚包括胚根、胚芽、胚轴、子叶。
种子萌发时,胚根首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植物的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胚轴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位;双子叶植物种子营养物质储存在子叶里,种子萌发时子叶为胚根、胚芽、胚轴提供营养;单子叶植物种子营养物质储存在胚乳里,种子萌发时子叶将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
因此胚是新生植物体的幼体。
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8.答案:C
解析:解:光合作用的公式如图: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其中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
关键点:掌握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
9.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掌握变异原理、类型是解题关键。
生物的变异有可遗传和不同遗传两种情况。
遗传物质的改变或环境条件的改变都可以引起变异。
所以判断生物的变异是遗传变异还是不可遗传变异,相当于判断是受环境因素还是遗传因素的改变。
A.某人长时间在户外工作被晒得黝黑的皮肤,环境引起,遗传物质没改变,A错误;
B.西瓜开花期喷洒膨大剂后长成的大果实,环境引起,遗传物质没改变,B错误;
C.水肥充足环境中生长的小麦结的大麦穗,遗传物质没改变,C错误;
D.将小麦和偃麦草杂交繁育成的优质小麦品种,遗传物质改变,D正确。
故选D。
10.答案:D
解析:解: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
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膝跳反射、婴儿的吮吸、吃杨梅分泌唾液等这种反射活动是人与生俱来、不学而能的,没有大脑皮层的参与,因此属于非条件反射。
见到杨梅分泌唾液是多次吃过杨梅的人,当他见到杨梅的时候,也会分泌唾液。
这就是他在曾经吃过杨梅分泌唾液的基础上通过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想到了杨梅的很酸的滋味才完成的,因此是条件反射。
故选:D。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复杂反射与简单反射的区别。
解答时可以从复杂反射与简单反射的不同点来切入。
图中①大脑、②小脑、③脑干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复杂反射与简单反射的区别。
解析:解:A、病原体侵入人体以后,能够刺激人体的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抗体;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抗原。
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一种病原体,不属于抗体,而应属于抗原。
故A错误;
B、甲型H1N1流感是通过飞沫和空气传播的,是病原体侵入呼吸道黏膜引起的,属于呼吸道传染病。
故B错误;
C、已确诊的甲型H1N1流感患者能够散播病原体,因而属于传染源,对此人进行隔离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
故C正确;
D、“通过注射甲型H1N1流感疫苗使人获得的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甲型H1N1流感起作用,因此属于特异性免疫;故D错误。
故选:C。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以下知识点:一、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不同;二、抗原和抗体的概念;三、传染病有关知识点。
要注意区分: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抗原和抗体。
12.答案:A
解析:解:A、单性花指的是在一朵花中只有雌蕊或是只有雄蕊的花,传粉时只能进行异花传粉,A 正确;
B、既有雄蕊又有雌蕊的花叫做两性花,两性花即可进行自花传粉又可进行异花传粉,B错误;
C、单独一朵花生长在茎枝顶上或叶腋部位,称单顶花或单生花,单生花,既有单性花,又有两性花,C错误;
D、完全花是花的基本结构比较全的花,与花性和传粉方式无关,D错误。
故选:A。
植物开花后,成熟的花药自动裂开,花粉从花药里散发出来,通过一定的方式,落到雌蕊的柱头上,这个过程叫传粉,传份的方式分为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两种。
一朵花的花粉落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的过程,就是异花传粉;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柱头上的过程,就是自花传粉。
对于花的分类可通过具体的花掌握是单性花还是两性花。
13.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之间的表现关系。
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
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基因或者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基因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时,会表现出隐性性状。
因此隐性性状在控制它的一对基因都是隐性时是能够表现出来的。
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
故选B。
14.答案:C
解析:解:从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分析,该结构与果实、种子都属于器官,且属于生殖器官;A 正确;
B、雌蕊是由1柱头、4花柱、5子房,雄蕊是由2花药和3花丝组成,B正确。
C、传粉、受精后子房发育成果实,6胚珠发育成种子,C错误。
D、一朵花的花粉,从2花药散放出来以后,落到同一朵的1柱头上的现象叫做自花传粉,D正确。
故选:C。
观图可知:1是柱头、2是花药、3是花丝、4是花柱、5是子房、6是胚珠,解答即可。
雄蕊和雌蕊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直接关系且是一朵花的最主要的部分。
15.答案:A
解析:解: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含义:
1、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钟类(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丰富性;
2、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兔和小麦)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生物的性状千差万别,表明组成生物的基因也成千上万,同种生物如兔之间(有白的、黑的、灰的等)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
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组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指生物群落及其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环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是指生物所生存的生态环境类型的多样性等。
肇庆星湖湿地公园里面有16个种属的水生植物,20多类的水生动物,这体现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故选:A。
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
样性。
据此解答。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16.答案: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食物链就越多,食物网也就越复杂,这样的生态系统就越不容易被破坏,例如森林生态系统;反之,生物种类越少,生态系统越容易被破坏,例如,草原生态系统。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
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具有自我抵抗力和自我恢复力,可以理解为自动调节能力。
但是是有限度的。
例如森林生态系统中,如果被砍伐一小部分,那么对其的影响在一定时间内可以恢复,。
但是如果砍伐过度,就会影响到里面的各样生物,同时失去平衡,因此是有限度的。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与无机环境的稳定性、物种以及生物体的数量、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有关。
无机环境的稳定性越差(生物适应性越强),物种及生物体数量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即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能够得以发挥,其稳定性就越强。
所以,生态系统中最稳定,最不易被破坏的是结构最复杂的森林生态系统。
而最脆弱,稳定性最容易被破坏的是人工的生态系统,包括农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其结构非常简单,必须依靠人工干预才能维持稳定,其中又以城市生态系统为最脆弱,最易被破坏。
另外,自然生态系统中,荒原生态系统结构最为简单,其稳定性最容易受到破。
因此,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食物链就越多,食物网也就越复杂,这样的生态系统就越不容易被破坏,例如森林生态系统;反之,生物种类越少,生态系统越容易被破坏,例如,草原生态系统。
故答案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食物链就越多,食物网也就越复杂,这样的生态系统就越不容易被破坏,例如森林生态系统;反之,生物种类越少,生态系统越容易被破坏,例如,草原生态系统。
17.答案:(1)缺铁性贫血;地方性甲状腺肿(或大脖子病)
(2)小肠;药物对胃的刺激
(3)提供蛋白质和钙
(4)骨髓移植;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及作用,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知营养物质的作用、食物的消化以及血液各成分的功能等相关内容。
(1)贫血是由于血液中红细胞或是血红蛋白的数量减少引起的。
而血红蛋白就是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所以,贫血的病人可多吃含铁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故按照一定标准添加含铁化合物生产的强化铁酱油,长期食用可以帮助人们有效降低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率,并且促进对微量元素的吸收;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含碘食盐的生产与推广则有效降低了人们地方性甲状腺肿(或大脖子病)的发病率。
(2)胃液含有的胃蛋白酶,只能对蛋白质初步消化,而不能消化淀粉,因此将对胃有较大刺激性的药物放在淀粉制成的胶囊中,胶囊会完好的进入小肠,胶囊在小肠内被消化液分解消化,这样可以减少对胃的刺激,起到保护胃的作用。
(3)豆类和奶类中含丰富的蛋白质,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重要物质,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细胞的修复和更新有重要作用,因此教育部号召大力开展豆奶工程,主要意义是为人体补充蛋白质和钙。
(4)造血干细胞是一种未分化的细胞。
白血病又称血癌,病人产生大量的异常白细胞,而正常的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产生量减少。
移植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可以增殖分化形成各种血细胞和淋巴细胞,因此骨髓移植是目前治疗白血病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通过此方法可以为患者提供能分化出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健康造血干细胞。
故答案为:
(1)缺铁性贫血;地方性甲状腺肿(或大脖子病)
(2)小肠;药物对胃的刺激
(3)提供蛋白质和钙
(4)骨髓移植;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18.答案:森林、草原等植被调节碳一氧平衡,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可称之为地球的“肺”,同时它们能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因此,我们要爱护植被,保护植被。
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绿色植物的生态价值。
解答时可以从光合作用、蒸腾作用、以及防风固沙的作用方面来切入。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绿色植物的生态价值。
森林、草原等植被调节碳一氧平衡,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可称之为地球的“肺”,同时它们能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因此,我们要爱护植被,保护植被。
故答案为:森林、草原等植被调节碳一氧平衡,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可称之为地球的“肺”,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