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铜仁市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高一年级第一学期半期考试
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25小题,每题2分,共计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在中国古代社会,“国”和“家”对统治者而言是紧密相连的。
从政治角度看,古代社会
中“国”和“家”
的重要联结点是
A.禅让制B.察举制 C.郡县制D.嫡长子继承制
2、《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上述材料反映出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A.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B.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
C.严格的等级关系 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3、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
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特点是
A.家国一体B.中央集权C.天下为公D.官僚政治
4、《汉书》“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
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秦朝推行的郡县制与周朝后期的分封制相比是一项巨大的进步,主要是指由于郡县制A.扩大了疆域 B.官僚政治取代了血缘政治
C.限制了朝中大臣的权力 D.促进了民族融合
5、“选举专重门第,不重才能,中正徇私舞弊,趋炎附势,贪图贿赂,定品不实,使得选举腐败,世风颓废”。
材料中描述的制度是
A.世袭制B.九品中正制C.察举制D.科举制
6、“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
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
褒美功业,覆奏而请施行。
小事则署而颁之。
”该材料所述中国古代机构应该是A.宋朝中书门下 B.明朝内阁 C.元朝中书省 D.唐朝门下省7、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
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
以上材料主要表明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
C.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D.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自秦汉以来就采取了集权于上而分权于下的方式,以内侍、贵戚监督和逐渐代替重臣,
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取消或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并逐渐架空之。
以下机构的设置体现这种趋势的是
A.中朝御史府军机处 B.御史府内阁军机处
C.中朝内阁军机处 D.尚书台都察院内阁
9、“自秦王朝以后,平民的流动性日益扩展到政府结构,平民社会成了中国社会的主流。
”下列不同时期的做法中有利于“平民社会”形成的有:①层层分封土地和人口②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③分科考试选拔官员④选拔官位较低官员入阁
A.②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0、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
”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
A.秦、汉 B.明、清 C.隋、唐 D.宋、元
11、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 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
C.“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 D.“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12、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
”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片面最惠国待遇 B.“门户开放”政策 C.居住及租地权 D.领
事裁判权
13、地名的变迁往往记载着历史的变化。
近代历史上,北京的东交民巷曾被改名Legation Street(使馆大街),兵部街改名为Rue Linevitch(孪尼微支路),台基厂街改名为Rue Marco Polo(马可波罗路)……东长安街被改名为意大利街,崇文门内大街改名为克林德(德国公使)街等。
这一现象出现于
A.鸦片战争时期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C.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D.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14、清光绪帝曾发布《罪己诏》:“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
”文中“议约”是指
A. 《辛丑条约》
B. 《马关条约》
C. 《北京条约》
D. 《南京条约》
15、德国《前进报》1900年6月19日社论中指出:毫无疑问,中国人民运动的爆发,是几年前宣布对中国的铁拳政策引起的。
社论所指的“铁拳政策”指的是
A.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B.英法武力威胁“修约” C.八国联军悍然侵华 D.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16、下列各国在鸦片战争后割占过中国领土的有
①英国②法国③德国④俄国⑤日本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④⑤ D.①②④⑤17、1900年以后,在天津老城南门外(南市一带)出现了租界与天津地方当局均不实施管理并一度畸形繁荣的地区,俗称“三不管”,这本质上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的
A.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B.封建落后性 C.建设的散乱随意性 D.治安管理的不合理性
18、太平天国运动酝酿期间,有知情的外国人曾这样记述:“叛乱发生以前,已经有若干征兆。
先是民间道门传播预言,使广西叛乱带有先知们的预见并具有信徒们所期望的性质,从而赋予这种事变某种威信。
纷纷传说本甲予第四十八年年初,即1851年初,明朝即当复国……民间对这件事是一点也不怀疑的。
”此记述说明
A.预言是政治斗争的手段 B.预言是历史走向的预兆C.记述者同情太平天国运动 D.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具有必然性
19、《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它既有进步性和革命性,又有落后性和空想性。
其空想性体现在
A.实行男女平等 B.发展小农经济 C.土地分配制度 D.产品分配制度
20、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
”“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C.“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D.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21、太平天国前期在《天朝田亩制度》中主张绝对平均分配土地、产品,多余财物要收归国库。
而后期颁布的《资政新篇》中却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
这种改变A.适应了农民战争的需要B.体现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C.挽救了太平天国的危机 D.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改良22、以下是太原会战中国军队指挥系统表。
它主要说明了
A.太原会战的作战部队都是国民党军队 B.太原会战标志着抗战进入到相持阶段
C.太原会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D.太原会战中国共两党合作抗战
23、下列关于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时间发生顺序的排列,正确的是
①九一八事变②七七事变③一二八事变④华北事变⑤八一三事变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③④②⑤
C. ③②④⑤①
D.③①④②⑤
24、 1940年,周恩来在重庆与当时的棋王谢侠逊对弈时一语双关地说:“明人重炮,清人重马,我们应该重兵卒。
”周恩来的话实质上反映了
A.周恩来深谙历史知识 B.放弃炮马,亦和亦战,能扭转中国战局
C.中共依靠群众,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D.要依靠政府和军队
25、2016年3月,考古专家确认江西南昌海昏侯墓主身份为“汉废帝”刘贺。
据史书记载,刘贺在当皇帝的27天里做了1127件荒唐事,从而留下了“荒淫迷惑,失帝王礼仪”的罪名。
但刘贺墓出土了编钟、琴瑟、大量的竹简和孔子圣贤像,诸多学者据此认为刘贺是知书达理、情趣高雅的人。
上述对刘贺的不同评价说明
A.文献史料真伪难以辨别B.历史记载要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C.历史人物评价难有定论 D.历史研究需要注意史料的互证
第II卷(非选择题 50分)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有3小题,其中26题19分,27题14分,28题17分,共50分。
)
26、(1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天下之道……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
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四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史·地理志》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西周实行分封制度的原因是什么?并依据材料指出分封的主要对象。
(5分)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李斯和柳宗元的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秦代到唐代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他们的观点。
(6分)
(3)根据材料四,概括元朝疆域的特点。
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有什么意义?(8分)
27、(14分)关于鸦片战争,许多历史学家基于史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结论差异很大。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正当满清嘉庆、道光两朝国势开始下降的时候,世界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已经变成走遍世界寻求殖民地的头等侵略国了。
随着工业的发展,英国涌现了许多新兴工业大城,这些工业城市具有大规模的工厂,制造着各种工业品。
由于英国工业的飞跃发展,提高了商品对殖民地和其他国家输出的要求;又由于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英国得以广辟新市场和新殖民地。
在印度,英国侵略势力继续向广大腹地推进,获得剥削殖民地的无限利益。
这个贪婪强暴而又在印度积有经验的英国海盗,对满清政府统治下的封建中国,抱着极大野心,一刻也不肯放松侵略的机会,是势所必然的。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近代史》1947年版
材料二陈恭禄1934年完成60万字的巨著《中国近代史》,当时被列为大学丛书之一。
他认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中英冲突的结果,这种冲突源自于中英两国误会:“中外政教之悬殊,夷夏之别太严”。
英国要求通商与平等往来,但“北京政府不知国际关系之变迁,本于轻视外人之心理,囿于旧档成案”,视英国为藩属之国,视为蛮夷,拒绝平等往来,因此战祸之促成,自中国方面言之,殆由于官吏知识之幼稚。
战争失败,“证明了清代政治上、军备上积弊,非留心外事,彻底改革实无国强之道”。
对鸦片战争的后果,他认为虽然丧失了部分主权,“但五口开放之后,贸易机会之大增,外商教士来华者日多”,“交通益变,而中国之闭关政
策根本上不能生存矣!”从总体上看,他对鸦片战争的评价是正面的,从对整个事件的评价来说,他更多的强调中国自身的责任和对中国的积极影响。
——摘编自龚云《反映学者立场的中国近代史研
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范文澜先生对鸦片战争起因及后果的认识。
(7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史学家陈恭禄先生对鸦片战争起因及后果的认识。
(7分)
28、(17分)2015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
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二见下表
抗日战争前夕《中日国力、军力对比简表》
——据人民版历史教材必修一教参材料三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中国邮政发行纪念邮票: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劣势。
在此等劣势下,中国为什么仍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6分)
(3)材料三中纪念邮票展现了怎样的时代内涵?抗战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5分)
2017—2018学年度半期考试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25小题,每题2分,共计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有3小题,其中26题19分,27题14分,28题17分,共50分。
)
26、(19分)(1)原因:西周疆域广大、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
(2分)对象:姬姓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3分)
(2)李斯认为,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分封制无法有效运行;柳宗元认为在世袭分封制下统治者的素质得不到保证。
(4分)政治制度:郡县制、科举制。
(2分)
(3)特点:疆域辽阔。
(2分)制度:行省制度。
(2分)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
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任答两点得4分)
27、(14分)(1)起因: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结果;(3分) 后果: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4分)
(2)起因:源自于中英两国的误会。
(3分) 后果: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更多机会,是走向世界的良机,是实现向近代转变的契机。
(4分)
28、(17分)(1)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分)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
(3分)
(2)敌强我弱。
(2分)全民族抗战的实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4分)
(3)铭记历史,维护和平,(2分)第一次取得的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