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三首经典诗词,同一种深邃的情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三首经典诗词,同一种深邃的情感
苏轼是一位旷世奇才,同时也是一位普通的凡人,有着常人所有的情感,不同的是,他的情感更为丰富,也更具有人性化,无论是哪一种情感,他总能全身心投入其中,演绎一段段佳话。

更为难得的是,苏轼的情感并不只是生长在温室里,他一生宦海沉浮,家庭生活也屡遭变故,但他始终能做到处变不惊,不消沉低迷,更不会自怜自伤,而是始终如一地对待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演绎了属于自己的亲情、友情以及浓浓的家国情怀。

一代文坛巨擘虽然已作古千年,但他的这些情感早已穿越时空,深深熔铸在他的诗词创作中,今日就让我们从他的经典诗词中,去感知苏东坡的家国情怀。

在中国文化发展悠远历程中,苏东坡无疑是一座巍峨奇崛的高峰,是一位为后世敬仰的旷世文豪。

在苏东坡流传至今的360多首词作中,婉约词、豪放词、旷达词各有千秋、竞显风流,其诗词所蕴含的深挚家国情怀值得后人不断抉发和深入解读。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⑽,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东坡最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且由于该词氤氲着浓郁家国情怀,千百年来为人们反复吟咏、不断传诵,清代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评价到:“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水调歌头》全词意境阔大,风格豪迈,行云流水般的铺陈中蕴含着深深的家国情怀。

中秋节源于唐代,但是望月怀远的文化传统早已根植在国人的文化生活与精神世界里。

屈原曾向天发问,李白也曾把酒问月,苏东坡在中秋月圆之时“把酒问青天”,阐释月圆人未圆的孤苦心境。

苏东坡的这首词历来为人所赞誉和称道,如果说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称作“孤篇盖全唐”的话,那么苏东坡的这首词便可称作“咏月第一词”。

公元1074年,苏轼调任密州知州,依旧处在被外放遭冷遇的逆境中。

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旷达表现,但是仍难以掩藏内心的悲凉和郁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正是写于这一窘迫时期。

兄弟离散与官场失意仅仅是该首词作的表层意蕴,该词深处彰显的是对国家的思虑与对百姓的担忧。

彼时王安石新法虽然声势浩大却弊端丛生,面对国运日衰和民不聊生的艰危情势,苏东坡难以施展匡时济世的抱负和才干,而为国为民的理想与担当从未放弃,一句“高处不胜寒”蕴含着他诸多无奈和凄楚。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东坡表达家国情怀的一首旷世名篇。

词人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波涛,苏东坡内心深处云思泉涌、感奋激昂遂有感而发。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东坡多样化词作风格中最具代表性的豪放词,在描摹风起浪涌的景物中融入怀古抒怀的理性因素,用豪壮情调书写胸中块垒。

“乌台诗案”是指当时几个居心不良的御史台言官,以苏东坡移知湖州后的谢恩表中用语暗讥朝政和借诗文抨击新法为由,联名上疏奏请宋神宗治苏东坡图谋不轨之罪,司马光、张方平、王诜等一帮重臣亦受牵连,由于宰相吴充等人极力为苏东坡开脱和求情,苏东坡才
得以从轻发落。

“乌台诗案”是赵宋王朝成立以来发生的第一次震动朝野的文字狱,是宋神宗维护集权统治的一个极端手段,当然也成为苏东坡人生命运的重要转折点。

苏东坡经“乌台诗案”一难,原本跌入谷底的政治理想更加笃定更加坚毅。

他深邃的目光穿越千年往事,挥动如椽大笔写就了流传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经讲过,“华夏文化历千年之变,造极于赵宋之世。

”但是赵宋王朝又是极为不幸的,宋仁宗慧眼识荆的宰辅之才,大部分精力沉溺消耗在宦海沉浮中。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戏谑也好,自嘲也罢,史书记载苏东坡在谪居境遇下所建立的“功业”,与其深藏于心的殷殷家国情怀似乎并不成比例。

《中秋月·阳关曲》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东坡的《中秋月·阳关曲》,也是以明月折射和流露家国情怀的重要诗作。

熙宁十年(1077年),苏东坡由密州移知徐州,与弟弟苏辙相聚,盘桓数月后于中秋话别时而作。

苏东坡是继李白之后,挚爱吟咏月亮的天才诗人。

苏东坡笔下的月亮千姿百态、意象纷呈:明月、皎月、新月、山月、清月、寒月、缺月、暗月、江月、海月、森月、
霜月、斜月、素月……一样的月亮不一样的心境。

苏东坡的月亮是他精神世界的隐喻和投射,其诗词中的月亮总是充满浓郁的乡情、友情、亲情、爱情,而这些情愫是他强烈家国情怀的具体表征。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不觉春风吹酒醒,空教明月照人归”,这是对故乡明月的怀恋;“殷勤去年月,潋滟古城东。

憔悴去年人,卧病破窗中”,这是以月亮寄托对亲人的思念;“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空庭月与影,强结三友欢”,这是用月光来问候远方友人;“何处青山不堪老,当年明月巧相随”“惟有当时月,依然照杯酒”,这是凭借明月感叹时光的流逝;“布衫漆黑手如龟,未害冰壶贮秋月”“孤光照微陋,耿如月在盆”,这是借用皓月赞美人的操守和品性;“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相看半作晨星没,可怜太白与残月”,这是以残月感物怀人。

月亮承载着苏东坡的情感、心境和追求,不管是在身居政坛高位之时,还是身处人生低谷之际,月亮始终伴随着着苏东坡同欢乐共忧戚,一生不离不弃,既有落寞黄州的寂寥:“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也有离儋北归的欢愉:“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还有面对人生艰窘时的超然与豁达:“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总之,苏东坡的家国情怀深深熔铸在他的诗词创作中,无论是遣怀抒绪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还是咏史怀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抑或表达离愁别绪的《中秋月·阳关曲》等,苏东坡均将自身宦海浮沉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

谪居也好,腾达也罢,苏东坡始终是那个“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东坡。

一代文坛巨擘虽然已作古千年,但他的拳拳赤子之心依然充满温情、热度不减,其光耀千古的诗词作品中溢于言表的家国情怀令今人心生仰慕和敬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