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2022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加试题】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嘎仙洞的发现,为了解鲜卑族人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有的学者结合北魏官修国史的记载,认为这是鲜卑民族起源的重要实物考古资料证明。而有的学者认为,结合这一时期各游牧民族的关系史,嘎仙洞的文物只能证明,当时北魏统治者太武帝为配合官修国史的编撰并加强统治,从而制造了嘎仙洞的材料,并发明了鲜卑人的迁徙史。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梭伦确立了财产等级制,按财产的多少来划分社会等级,故A项错误;商鞅变法奖励功,从而限制了旧贵族的特权,推行县制,实际上取消了分封制,限制了旧贵族特权,以任命制取代世袭制,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故B项正确;均田制是租调制实施的基础,而不是租调制是均田制的基础,故C项错误;市易法由政府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政府肯定要承担购买货物和运输货物的开支,故D项错误。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的主旨——史料之间要相互印证。
11.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加速了民族间的融合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打击旧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使秦国确立起封建制度;孝文帝执政时期,实行新制度,颁布了均田令,迁都洛阳,命鲜卑贵族汉化,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些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主要废除井田制,建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孝文帝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和汉化,两个都不仅仅是改变单一的生活方式,故A选项错误;C项说法符合商鞅变法的内容,但不符合北魏孝文帝内容,应排除。D项内容符合孝文帝的内容,但不符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应排除。
【点睛】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13.在历史学习中强调史论结合,但常常因为对概念理解有偏差,导致结论错误,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A. A
B. B
C. C
【答案】B
【解析】
【详解】范仲淹和王安石都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他们所采取的措施都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故选B;A项中的使人民生活富裕、D项中的适应士大夫的要求都是以维护封建统治为根本出发点的,因此不是最佳选项,排除;北宋不是大一统的封建王朝,C错误。
17.沙皇政府第三厅的报告书记载:1862年一年内,共有400处领地上发生了最严重的农民反抗事件。在193处领地上动用了,其中93处领地上的农民起来暴动,4处领地上的农民袭击了兵士,44处领地上的农民抵抗对罪犯的拘捕或用暴力释放被捕人员。这一状况出现的原因是
16.范仲淹在《鉴于诏条部东十事》中说:“官壅于天下,民困予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结合材料判断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A. 缓解国家财政危机,促使人民生活富裕
B. 缓解国家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
C. 巩固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的统治
D. 适应士大夫呼吁的要求,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
14.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是
A. 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
B. 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
C. 解除外部威胁
D. 打击朝廷内的腐朽势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保甲法的措施是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以十家为一保,民户家有两丁以上抽一保丁,农闲时集中接受事训练,以此来加强农村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社会治安;建立了全国事储备。结合材料“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可知,王安石的目的是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故B项正确。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解除外部威胁与材料中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不符合,C错误;打击朝廷内的腐朽势力也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D项错误。
8.历史学者张金光指出:“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对家庭制度严厉推行分户析居的政策,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把家庭单位析到骨肉之间已无可再析的地步为止。”秦国进行家庭制度变革的主要目的是
A. 彻底否定宗法制度
B. 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C. 改变家庭内部关系
D.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对家庭制度严厉推行分户析居的政策,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把家庭单位析到骨肉之间已无可再析的地步为止。”等信息可知,商鞅变法鼓励发展小农经济,增加户赋,因此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是其主要目的,D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宗法制度,A错误;材料中鼓励发展小农经济,没有涉及土地制度,B错误;据材料“对家庭制度严厉推行分户析居的政策”可知,没有改变改变家庭内部关系,C错误。
15.北宋中期,宋神宗曾对王安石说:“祖宗守天下,能百年无大变,粗致太平,以何道也?”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A. 宋朝实行均田限田的措施
B. 宋朝“强干弱枝,分化事权”的措施
C.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实行变法
D. 宋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
【答案】B
【解析】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背景是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社会危机的现状主要是由于宋代设官较多,分化事权导致,故B项正确;北宋是不抑制土地兼并,故A错误;此时王安石还没有变法,故C错误;D不是导致材料中信息的原因。
12.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 封建化的过程
B. 农耕化的过程
C. 工业化的过程
D. 汉化的过程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从经济发展角度看”,“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可知,B正确;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A不合题意;据材料“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可知,C错误;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D错误。
3. 梭伦与商鞅变法截然相反的是( )
①农业政策 ②工商业政策 ③政治主张 ④历史作用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②工商业政策方面, 梭伦鼓励发展工商业,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 ③政治主张方面, 梭伦为雅典民主奠基,商鞅变法确立集权制,因此选B.
考点:梭伦与商鞅变法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2022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
1.为纪念在塞浦路斯举行的国际会议而发行的梭伦纪念邮票(下图)上面印有梭伦的名言“避免极端”。下列措施最能体现这一名言的是
A.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所欠债务
B.废除债务奴隶制保障人身自由
C.鼓励发展工商业促进经济繁荣
6.柏杨称商鞅变法是在黄金大时代的一次惊心动魄的大魔术。这次变法使秦国
A. 出现迁徙与择业的相对宽松环境
B. 私人工商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C. 士人阶层冲破束缚出现思想争鸣
D. 创建新权力结构实现富国强兵
【答案】D
【解析】
商鞅变法最大作用是在战国纷争的时代,促使秦国富国强兵,实现了争霸的实力,D正确;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限制工商业发展,A、B错误;百家争鸣是商鞅变法的背景,C错误。
A. 秦国手工业生产技术相对其他国来说比较落后
B. 商鞅变法确立和发展了秦国上下尚武的传统
C. 奖励功政策极大地改变了普通秦国人价值观
D. 商鞅变法为秦统一战争奠定了强大的事基础
【答案】D
【解析】
根据“战国中后期的秦国士兵”“战场上,这些士兵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进攻力”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奖励功增强了秦国的战斗力,为秦国吞并其它六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故D正确;A、B、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5.如表是春秋战国时期从事政治活动的人中对出身所做的调查:
时间
总人数,
出身微贱的人
所占比例
春秋时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516
134
26%
战国时期
713
392
55%
这说明
A.世卿世禄制度彻底消失
B.平民成为官员主要来源
C.平民政治代替贵族政治
D.社会阶层流动日趋频繁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侧面反映社会出身较高的人在政治活动中的比重仍然很高,故A选项表述的“世卿世禄彻底消失”不准确,排除;通过春秋时期出身微贱的人只占比例26%,推知平民在此时并不是主要来源,故B错误;材料中只能体现出出身微贱从事政治活动的人比重上升,但是贵族仍占有重要地位,故平民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表达过于绝对,C错误。材料反映从春秋到战国从事政治活动出身微贱的人占的比例上升,由此推出随着社会的进步,下层民众有了更多从事政治的机会,折射出了社会阶层流动频繁,故D正确。
2.下列因果关系的叙述,判断正确的是前提:梭伦是在雅典城邦的平民与贵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进行政治的结论:梭伦能从根本上消除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A. 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B. 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C. 前提、结论皆正确
D. 前提、结论皆错误
【答案】A
【解析】
梭伦是在雅典城邦的平民与贵族矛盾尖锐情况下进行,说法正确,但是梭伦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平民与贵族的矛盾,结论错误,故A项正确;B、C和D说法均不是完全正确,排除。
4. 在梭伦措施中,之所以说财产等级制度重新分配了国家的政治权利,依据是( )
A. 为后来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B. 平民逐渐跻身于统治阶层行列
C. 新兴工商业奴隶主逐渐跻身于统治阶层的行列
D. 贵族阶层被排挤出国家政权之外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理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它的依据是新兴工商业奴隶主逐渐跻身于统治阶层的行列。所以选C。
D.按财产等级赋予公民相应权力
【答案】D
【解析】
“避免极端”也就是梭伦在中坚持 的“中庸”原则。确立财产等级制度,贵族的势力虽有所削弱,但仍享有比平民更多的政治权利,这充分体现了其“中庸”原则,故选D;AB体现了平民的利益,不能体现出“中庸”,排除;发展工商业促进经济繁荣不存在贵族和平民的矛盾,也无所谓“中庸”,排除C。
A. 研究者分析考古材料是从自己提出的问题出发的
B. 研究者认识考古材料应结合多种史料做谨慎辨析
C. 不同的史学家研究相同的考古材料总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D. 历史学的真实性因为研究者的主观认识不同而难有定论
【答案】B
【解析】
材料的主旨强调了考古材料应结合多种史料做谨慎辨析,史料之间要相互印证,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C、D均不是完全复合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7.梭伦后期,梭伦出走。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尽管如此,我们在评价这两次时,都认为他们的是成功的。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两者都顺应历史潮流
B. 都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C. 两者都推动了奴隶制的进步
D. 个人的处境不是衡量成败的主要依据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衡量成败的标准不是个人处境,而是看是否顺应历史潮流,看是否促进社会发展,所以A、B、D三项都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结合所学,梭伦促进奴隶制发展,商鞅变法促进封建制度确立,所以C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
点评:比较型选择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有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表面问题进行比较的,更多的是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本质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此类题在题干中一般都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相似”等标志性词语,有些题也有反映程度性的词语,如“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本质上的相似之处”等。
【点睛】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意思是一个家庭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儿子,成年后,必须分财别居,自立门户,否则要加倍征收其赋。出自商鞅变法,其目的在于规划小生产规模,确立以小家庭为单位的农民经济,鼓励各自谋生,努力从事生产”。
9.战国中后期的秦国士兵往往不戴头盔和不穿沉重的铠甲,甚至他们使用的剑也是比较落后的青铜短剑。战场上,这些士兵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进攻力,割去对方的人头并以这些人头堆积成山是秦国人的本能,可以说秦朝是建立在一座座万人坑基础之上。这反映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