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11月12日
2024-2025学年普通高中高一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第Ⅱ卷用0.5mm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区域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1.考古发现,良渚文化晚期的龙与陶寺文化早期的龙前后相接。

陶寺文化蟠龙通过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夏,以及商周、秦汉以降的历代承袭演化,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不间断连续发展的中华龙文化的主体形象。

据此可知()
A.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中心B.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特点
C.中华文明发展有连续性特征D.龙是中华文明起源重要象征
2.西周武王、成王、康王等数代统治者,持续分封自家的姬姓亲族以及部分与之结为亲戚的贵族,进而建立
众多封国。

同时,他们借助祖先崇拜的繁复礼仪,通过朝贡、觐见、通婚等手段,不断强化亲戚之间的紧密联系。

材料重在强调西周统治者()
A.对礼仪制度高度重视B.重视与贵族阶层的合作
C.致力于扩大统治疆域D.具有浓厚血缘宗法观念
3.战国时期,许多私人经营的店铺出现,且集中在新兴的手工业部门如漆器、冶铜冶铁、纺织等,尤以冶铁、煮盐业的发展最为迅速,进而催生出众多家资巨万的大盐铁工商业主。

这说明战国时期()
A.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冲击B.手工业成为经济基础
C.商品经济得到较大发展D.重农抑商政策被废除
4.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民众以“轻死易发”“好相攻击”著称,荆楚也有尚武善射之风,燕赵之人更是擅长骑射,惯习刀兵。

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冶铁技术的进步B.小农经济的发展C.强兵措施的推行D.诸侯纷争的加剧5.六艺指中国周朝贵族教育体系中的六种技能,即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驶车马)、书(书法)、数(数学)。

孔子倡导学生要学习六艺,体现了他的教育观()
A.注重理论教学B.为现实服务C.突出艺术修养D.强调仁与礼
6.从秦国到秦朝的演变历程中商鞅变法是一个关键时刻,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开创了重农抑商政策B.将郡县制度推行到了全国
C.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D.奠定了秦统一全国的基础
7.史学大家吕思勉认为,秦统一“绝不全是兵力的关系”,当时中国“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本有趋于
统一之势”。

吕思勉认为秦的统一()
A.军事因素不占重要地位B.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潮流
C.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D.符合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8.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南达南海。

这一辽阔的疆域不仅展示了秦始皇的雄才大略,也为后续的中国历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治理如此辽阔的国家,秦朝实行()
A.三公九卿制度B.郡县制度C.分封宗法制度D.皇帝制度
9.汉武帝针对部分诸侯王国辖地仍然较广的现实,用主父偃之策,允许并鼓励诸侯王“推私恩”,即将王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子弟,结果是“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

上述做法()
A.实现了开疆拓土B.加强了中央集权
C.确立了思想统一D.有利于民族交融
10.下表所示为汉武帝初年至汉宣帝末年官员文化背景状况。

这一状况的出现源于()
文化背景法家儒家其他不可考者
所占比例25.5%45.1%29.4%
A.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B.百家争鸣局面的结束
C.文化多元格局的形成D.官员选拔标准的宽泛
11.《魏书》记载,北魏孝文帝改革前,举行祭典依北土旧俗,由有司代祭;改革后,按华夏礼制,由皇帝亲祭。

这一变化()
A.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B.推动了北魏统一南北
C.促进了鲜卑政权的汉化D.提升了官员政治素养
12.唐代的两税法将租庸调及户税、地税、青苗钱等合并起来,统一开征两税,使得纳税项目减少,缴纳时间集中,省去了原来征税过程中的诸多不便。

这说明两税法的实行()
A.放松了对农民人身控制B.降低了赋税征纳的成本
C.促进了整体经济发展D.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
13.下图是日本正仓院收藏的《鸟毛立女屏风》(局部),从中可以看出其绘画风格带有许多唐朝绘画的特征。

有学者根据屏风上的鸟羽及背面的日本文书,断定其为日本人所绘。

由此可知()
A.立场影响价值判断B.唐朝绘画技艺高超
C.日本绘画风格单一D.唐朝文化惠及日本
14.由下图中的演变可知()
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制
A.行政效率更加高效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官员数量日益减少D.宰相制度走向衰亡
15.陈寅恪曾提出“诗史互证”观点,认为诗往往比历史更真实,中国诗虽短,却包括时间、人事、地理三点。

下列诗句中描写北宋历史的是()
A.“狮子摇光毛彩竖,胡腾醉舞筋骨柔。

”(元稹《西凉伎》)
B.“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苏颂《契丹帐》)
C.“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D.“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杜甫《忆昔》)
16.下图是西藏博物馆收藏的“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帝师”是元中央政府封授藏传佛教首领的尊号。

1286—1358年,元政府先后给6位帝师颁发了共14件印信。

这些印信作为史料可以佐证()
A.佛教开始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B.蒙古西征改变了藏族地区的文化面貌
C.行省制促进了藏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D.元朝对西藏地方实行了有效的行政管理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4个大题,共52分。

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一秦之中央集权,以皇帝为首,下设三公九卿。

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行政、军事、监察之权。

九卿则分掌各项具体政务。

此一制度架构,使得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为后世封建王朝所沿袭。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汉武帝时期,随着国家事务日益繁杂,皇帝深感以丞相为首的官僚体系在决策和执行上有时不能完全符合自己的心意。

面对来自匈奴的威胁,汉武帝需要提高政府的决策效率和执行能力,以提高应对战争的能力。

为此,汉武帝决定设立中朝。

中朝由皇帝身边的亲信近臣如侍中、常侍、给事中、尚书等组成,他们能更直接地领会皇帝的意图,他们也因此得以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

——摘编自吕思勉《秦汉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三公九卿制的主要特征。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设立中朝的背景和根本目的。

(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北方人口南迁。

他们在江南地区定居下来,与当地的原住居民共同生活,彼此通婚。

北方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如铁制农具、牛耕技术等,极大地提高了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

同时,北方的语言、风俗等也逐渐在江南地区传播开来。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随着北方人口的大量涌入以及与周边地区交流的增加,江南地区的文化逐渐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特点。

例如,江南地区的建筑风格在吸收了北方建筑的特点后,变得更加多样化;北方的面食文化也对江南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民族交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民族交融的意义。

(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需求。

(14分)
材料一三省六部制以“分权”机制达到更好地“集权”目的,既提高了君主专制政体的效能,防止了国事决策的重大失误,也进而表明集权与分权在行政的具体程序上并非绝对的互不相容,这样的分权反而是君主集权专制政体得以巩固的有力保障。

这样的分权机制,使君主专制在君主集权的大框架下,也容纳了一定程度的“民意”或与君主意志不尽一致甚至相左的“臣意”。

——摘编自林怡《榕城治学记》材料二以才学为考试选拔标准的科举制之所以会在中国产生,是与学而优则仕理论、贤能治国理论、公平考试理念三个方面的思想文化基础密切相关的。

科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如儒学、教育、文学、史学、出版、书法等都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科举是一种具有世界影响的传统考试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存在。

科举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构成和核心要素之一。

因此,科举是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奥秘的一把钥匙,科举学是传统文化领域中一门重要的专学。

——摘编自刘海峰《千年科举与中国传统文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并分析这一运行机制的影响。

(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创立和发展的历史意义。

(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归纳隋唐时期在政治方面的特征。

(2分)
20.下表是小明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的资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宗教唐大秦景教(基督教)流行中国碑,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科举按规定外国人可参加宾贡科考试,大食人李彦升参加科举考试,并考中进士。

婚姻《唐律·户婚》从法律上承认了成年男女有自主择偶的权利;李唐皇室的公主和宗室女多有再嫁者,二嫁、三嫁不在少数;民间女性也有择偶权和离婚权。

政治贞观年间,唐太宗大规模任用蕃将,并以蕃将为其武官的主要组成部分;武则天称帝后,入朝蕃将群体成为武周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长安居住着来自欧亚各地的侨民,唐朝妇女常常身被仿自印度的披肩、头戴步摇(一种流行
于萨珊波斯的耳环),男子“着胡帽”更是司空见惯的现象。

结合材料和所学唐朝知识,为该研究性学习拟定一个合理的论题并展开论述。

(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2024-2025学年普通高中高一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参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题号12345678答案C D C D B D B B 题号910111213141516答案B A C B D B B 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17.(1)主要特征:体系较为完备;以皇权为核心;职责分工明晰;具备一定的权力制衡作用。

(答出3点即可,6分)
(2)背景:国家事务日益繁杂;应对与匈奴的战争的需要;行政效率亟须提高。

(6分)
根本目的: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分)
18.(1)方面:婚姻;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习俗。

(答出3点即可,6分)
(2)意义: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丰富了江南地区的文化内涵;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了民族间的了解和信任;有利于推动国家的统一。

(答出3点即可,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9.(1)运行机制:在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执行政令。

(2分)
影响:三省之间既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是我国封建政治制度成熟的标志之一;(答出两点即可得3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专制问题,及对权力的有效监督问题等。

(1分)
(2)历史意义: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产生一定影响;是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奥秘的一把钥匙;是传统文化领域中一门重要专学;等等。

(答出3点即可,6分)
(3)特征:君主专制政体的发展与完善,三省六部制的发展与完善,科举制的创立,以及门阀政治的结束。

(2分)
20.【示例】论题:开放包容的唐朝社会。

(2分)
论述:唐朝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统治者实行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使唐朝社会和文化具有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特征。

唐代社会风气开放,长安城是国际化大都市,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外国宗教如基督教在中国传播;外国人和少数民族武将也能入朝为官,得到重用;社会对女性的束缚较少,女性有一定的婚姻自主权;唐代的艺术作品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常带有异域风情;异域服饰、食物的传入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这些共同构成了唐朝开放多元、辉煌灿烂的时代风貌。

综上所述,唐朝社会和文化具有开放性、包容性。

(10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