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0版高考历史三模试卷(I)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2020版高考历史三模试卷(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 (共12题;共48分)
1. (4分) (2018高三上·汕头期中) 《礼记·乐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乐由天作,礼以地制。
过制则乱,过作则暴。
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
”这材料反映了该制度()
A . 源于自然法则
B . 体现神权思想
C . 强调等级秩序
D . 规范社会秩序
2. (4分) (2019高二上·乐山期中) 在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期间,程颐曾想干预其对唐太宗的“评价”,要求给予“纂名”并从忠臣不事二主的角度要求否定魏征,但是干预没有成功。
这反映了()
A . 史学从经学中独立出来
B . 历史记录具有主观性
C . 司马光的著述真实可信
D . 理学无法影响史书的编撰
3. (4分) (2020高二下·安达月考) 民国书画名家王修在《版本述》中说:“镂板刻书,意在流传,然经书史籍,初无版行。
而历日字书,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
佛经以诵讽供养者众,故亦先有雕板。
”这说明()
A . 民众需要决定印刷内容选择
B . 儒学复兴影响雕版印刷发展
C . 佛教盛行推动雕版书籍出现
D . 市场需求引发雕版技术革新
4. (4分) (2019高三上·颍上月考) 明嘉靖、万历时,景德镇制瓷业出现“官搭民烧”现象,一部分产品已为供应市场而生产。
同时民窑的数量也不断增加,并且有许多民窑的主人和工人是来自外地的商人和无业游民。
这种变化反映出明代()
A . 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B . 新的生产关系出现
C . 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D . 民间消费需求旺盛
5. (4分) (2020高三上·岳阳月考) 孙中山在其革命生涯中曾多次实现思想认识上的“华丽转身”。
1894年创立兴中会时,他力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时,他以五色旗(寓意五族共和)为国旗。
孙中山这种转变表明了当时中国()
A . 民族主义具有强烈的整合意识
B . 民主革命性质发生了显著变化
C . 辛亥革命初步实现了民族统一
D . 革命派转向建立人民民主国家
6. (4分) (2020高二下·应县月考) 戊戌变法运动和明治维新反映了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是()
①逐步实现社会各方面的近代化②资本主义取代封建社会
③被压迫民族争取实现民族独立④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A . ①②④
B . 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
7. (4分)(2020·河北模拟) 1945年,《红色中国的挑战》一书出版,书中选用了大量的木刻画,《乡村选举》就是其中一幅。
实行乡村选举的主要目的是()
A . 使党员干部与工农相互结合
B . 发动人民群众广泛参与革命
C . 在农村实行代议制民主制度
D . 使军队和人民之间紧密相连
8. (4分)(2020·上饶模拟)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走过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辉煌成就。
这些成就离不开中国外交官们的辛勤努力和默默奉献。
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
A . 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的发表
B . 1954年中印、中缅联合声明的分别发表
C . 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D . 1955年万隆会议上的“求同存异”方针
9. (4分) (2019高二上·定远月考) 表明人类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是自身所属社会的审判者,人有资格,有力量也有权利重新规范自己的生活,这是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开始。
这观点应是()
A . 水是万物的本原
B . 感觉即知识
C . 人是万物的尺度
D . 美德即知识
10. (4分)下图是英国1801年、1851年、1901年三个年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图,你能从图中得出的最直接的信息是
A .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促进了新兴城市的产生,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B . 工业革命使英国农业就业人数比例不断下降,工业和服务业就业人数比例不断提高
C . 工业革命和圈地运动的开展
D . 外来移民的涌入,英国人口的职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1. (4分) (2019高二下·吉林期末) 德国19世纪中期仍处于分裂状态,促成德国实现统一的人物是()
A . 马丁·路德
B . 俾斯麦
C . 加尔文
D . 歌德
12. (4分)荒诞派文学,是西方二十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是指戏剧创作。
荒诞派戏剧的主要特点不包括
A . 摒弃结构、语言、情节上的逻辑性、连贯性
B . 用理智的手法去反映荒诞的生活
C . 用轻松的喜剧形式表达严肃的悲剧主题
D . 舞台形象和情节支离破碎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2.0分) (共5题;共40分)
13. (10分)(2016·云南模拟) 材料
明朝初年,政府推行“重典治吏”政策,整顿吏治。
政府颁行的《大明律》规定:官吏贪污钱财六十两以上,枭首示众,施剥皮实草之刑。
政府颁行管制申诫皇亲国戚与公侯的条令,驸马欧阳伦因贩运私茶触犯刑律,即被赐死;开国功臣汤和的姑父因隐田漏税而被治罪。
政府还颁行体现朱元璋“一人之法”的《大诰》,其中有很多惩治贪官污吏的案例。
明初“以诰破律”,法外用刑,惩治过度或失误现象屡见不鲜,明初有两案追赃牵连到许多官员及大地主,连坐被杀的多达七、八万人。
政府还令天下百姓“教诵御制《大诰》,欲其自幼知所遵守”,根据规定,各地民众有权捉拿贪赃害民官吏进京查办,也可以越级诉讼,直接赴京告状。
明初“一时吏治多可纪”、“民人安乐”。
然大多数官员不求有功,但求避祸:部分官吏,为取悦圣意,阿谀奉承;还有官员陷入绝望,更加变本加厉地贪赃枉法。
一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明初政府推行“重典治吏”政策的主要措施。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明初政府的“重典治吏”政策。
14. (5分)(2019·河南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代是民办书院的起始阶段,这时的书院主要涉及读书、会友交流、研究著述等功能。
两宋时期书院的教育教学功能被强化,成为官学的替代,为国家培养大量的人才。
南宋在学术大师的指导下,书院被确立以一种文化教育制度。
元代与理学一体化的书院,被等视为官学,即书院的官学化。
明代中期,书院走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上至官绅,下至百姓政治、文化、教育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书院的功能转向读书识字、讲学化民。
清代大多数书院的教学目标、数学内容和课程设置都围的着科举而进行。
并且通过自身的制度建设来糾正科举选才过程中的偏差。
——摘编自陈元晖《古代书院制度》
材料二 1901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和两江总督刘坤一联名上奏要求书院改革。
同年九月,上谕曰:“著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设小学堂。
”到1902年,各省基本实现了书院改学堂的要求。
学堂的兴起接通了中国文化教育的血脉,书院在改革中获得了“永生”。
——摘编自袁彩楚《清末书院改学堂历史述评》
材料三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改革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邓小平1983年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战略方针。
1993年中共中央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到本世纪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
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
——摘编自孙绵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改革规律问题》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到明清古代书院教育的发展变化,并说明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书院教育制度改革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改革的意义。
15. (5分)(2020·柯桥模拟) 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延续、断裂、变迁是对历史进行合理解释的重要前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640年到1840年,在这两百年中,西方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告……与此相比,同一时间里的中国却景物依旧:成千上万胼手胝足、转辗沟壑的小农,背负着一代一代歌讴唐虞盛世、高谈名物考据的士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孙中山曾说:“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孙中山民生主义实为具有特定内涵和范围、理论和取向的社会主义。
民生主义以公平正义为思想核心,强烈反对资本家和地主的剥削压迫,坚决维护工农民众权益,提出用“共享”原则解决贫富悬珠问题,并勾勒出理想的社会主义图景。
反对照搬外
国模式,可以说是中国模式的先声。
——据宋德华《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再认识》等整理
材料三观照现实,回溯历史,对于新中国现代化进程,存在以下两种观点:
观点①:历史是不可割裂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受益于历史的遗产。
近代中国政治的逐渐转型给地的现代化进程以推动力……从条约口岸传播来新潮流,导致妇女解放、家庭权威松弛以及城市生活的改观,将会在新的环境下增强社会把人口吸引到现代部门的能力。
观点②:中国新时期的现代化进程是共产党人改革调整、重新出发的结果。
1978年后,共产党坚定了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并且与全球联系起来。
——据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麦克法夸尔《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百年”的中西本质差异(照抄材料不给分)。
简析造成中国“景物依旧”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实为社会主义”的理由。
指出孙中山认为实现民生主义最切实的举措是什么,概述他因此所做的努力。
(3)根据材料三,请你在两种观点中选择其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所选观点的合理之处。
16. (10分)(2016·凉山模拟)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注重改革的时代原因。
(2)概括指出与1945-1970年的改革相比,美国20世纪80年代改革的主要特点。
17. (10分)材料:有关毕界的历史记载仅見于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宋仁宗)庆历( 1041-1048)中,有布衣毕界,又为活板……",共274字。
毕昇的生平如籍贯、家世、经历、生卒等均无记迷,而其他稗官野史也来发现任何线索。
1990年,湖北英山发現一古墓碑,刻有"故先考毕昇神主、故先妣李氏妙音墓""孝子;毕嘉、毕文、毕成、毕荣。
孙男:毕文显、毕文斌、毕文忠"和"皇祐四年二月初七日"(1049年宋仁宗改元为"皇祜")等字样。
根据墓碑的形制、花紋、结构,专家确认其为宋碑。
在墓碑出土地附近歪今存有毕家坳、毕家铺、毕家畈等地名,相传为毕、李、肖三姓聚居地。
这一带还保存着一些宋元以前的毕姓坟墓。
如今该篡碑被认定为毕羿墓碑,成为国家二级保护文物。
——镝編自孙启康《毕昇墓碑鉴定及相美问题考证》等
(1)根据材料,归纳英山古蕴碑被认定为毕昇墓碑的证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籍中对毕昇记述很少的原因,并说明毕昇墓碑被定为国家级保护文物的理由。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 (共12题;共48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2.0分) (共5题;共40分)
13-1、
13-2、
14-1、
14-2、
14-3、
15-1、
15-2、
15-3、
16-1、
16-2、
17-1、
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