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规划说明

合集下载

小城镇建设规划

小城镇建设规划

小城镇建设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是指对于一个小城镇的整体发展进行策划和规划,以实现该城镇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下面是一份关于小城镇建设规划的700字的示例:一、市场分析通过市场调查和调研,了解该小城镇的经济基础、人口情况、产业结构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了解市场需求和竞争状况,为进一步规划提供基础数据。

二、定位和目标根据市场分析的结果,确定小城镇的定位和发展目标。

例如,小城镇可以定位为生态休闲旅游重点区域,目标可以是打造国内知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三、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小城镇建设的基础,包括交通、供水、电力等方面。

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更多投资和人才流入。

四、产业发展根据定位和目标,确定小城镇的主要产业方向,并制定具体的发展规划。

例如,在生态休闲旅游定位下,可以发展旅游业、特色农业等产业,提供相应的政策和扶持措施。

五、生态保护小城镇建设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应该注重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

通过制定生态保护规划,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完善环境治理,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双赢。

六、城市规划通过制定城市规划,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和公共设施。

例如,规划城市绿化、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提供休闲娱乐和社交活动场所。

七、教育和医疗注重教育和医疗建设,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

通过建设学校、医院等,并吸引优秀的教育和医疗人才,提高居民的教育水平和医疗服务水平。

八、文化传承通过保护和传承本地的文化遗产,提供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

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和节庆,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

九、产业配套通过发展配套产业,提供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来源。

例如,配套建设商业中心、餐饮住宿设施等,促进当地产业发展,提供就业机会。

十、社会保障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权益。

例如,建立养老金制度、医疗保险等,提供社会保障服务。

以上是一个关于小城镇建设规划的700字的示例。

当然,实际的规划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以实现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城镇建设专项规划方案

城镇建设专项规划方案

城镇建设专项规划方案城镇建设规划是对城镇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对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为此,制定一份科学有效的城镇建设专项规划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本人将就该规划方案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现状分析本市城镇发展较快,人口总量超过250万,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0%以上。

经济发展较为繁荣,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但城市产业结构还较为单一,生态环境也亟待改善。

在城市建设方面,虽然多年来投入了大量资源,在基础设施建设、住宅建设等方面都有较大的进展,但在城市形态、景观规划等方面尚有不足之处,如街道道路过于拥挤,建筑物密度较高。

同时,城市中的公共服务领域如医疗、教育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扩展。

二、目标确定1.形态与景观上(1)完善城市道路系统,优化路网布局,缓解交通拥堵状况;(2)提高城市建筑物的品质,推进建筑外观的统一和规范;(3)治理城市乱搭乱建和控制地下空间的乱建,增加可持续性先进的智能化建筑;(4)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创建山水林田湖格局样板城市。

2.公共设施上(1)建设更多的社区服务设施,包括社区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2)加大科技与信息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便民设施的新建和升级,(3)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建设数字城市。

3.产业结构上(1)发展多元化的城市产业,推动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2)将城市优势资源向乡村转移,推动农村振兴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3)推进城市现代产业的发展,促进企业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提高城市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三、策略提出1.道路交通规划策略(1)增加公共交通设施,加大政府出资力度,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缓解交通拥堵状况;(2)优化小区内部交通路线和交通线网,增加非机动车道;(3)加大投资,推进城市快速路、高速公路的建设,优化城市道路系统。

2.绿化建设规划策略(1)加强公园系统的建设,逐步实现“十步一绿地”;(2)加大对较为荒芜、贫瘠的土地和山丘的绿化和保育工作;(3)积极推进环保市政工程,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规划】双城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规划】双城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关键字】规划双城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一、基本情况1、自然概况双城位于黑龙江省南部,松嫩平原东部,松花江中游南岸。

西北、北隔松花江与肇源、肇东两县相望;东北靠哈尔滨市;东、东南与阿城、五常县接壤;南、西以拉林河为界,与吉林省榆树、扶余县为邻。

市区位于哈尔滨市区西南 44 公里处,市域面积 3112.29 平方公里,东西长 85 公里,辖 9 镇 18 乡, 385 个行政村。

2、社会经济发展概况2004 年双城市市域总人口为 80.58 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 17.36 万人,人口密度为 256.05 人/平方公里。

双城镇区人口为 18.19 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 13.59 万人。

双城市域经济发展水平在黑龙江省县及市中名列前茅。

2004 年双城市域国内生产总值为126.57 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为 38.15 亿元;第二产业总产值为 43.06 亿元;第三产总产值为 45.35 亿元;一、二、三产业产值所占比例为 30.1:34:35.8。

二、规划期限依据城镇体系划编制办法,规划期限为2005 ――2022 年其中近期: 2005 年――2022 年远期: 2022 年――2022 年三、城镇发展与布局的综合条件分析评价(一) 有利因素1、区位条件优越双城位于黑龙江省南端,历来是联接内地和北部边疆地区的重要门户,是中国东北北部中心城市哈尔滨的近邻和强辐射区域,是形成中的哈尔滨大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份,已经并可以继续强化与哈尔滨的对位同步发展关系。

另为作为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的哈尔滨市第二产业的承接地对双城市经济影响巨大。

2、土地资源丰富双城全市呈平原地貌,无山,海拔高程 120 米-210 米,属中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土质肥沃,多为黄黏土,其次为黑黏土,宜于种植旱田。

市域内有林地及牧草地 467881 亩。

3、交通优势双城处在京哈铁路线、京哈速公路和 102 国道并行构成的东北地区生产力布局一级轴线上,并贴近京哈、绥满两大交通干线和城市产业带“T”形布局结构的交接点,市内的交通网已初具规模,铁路保持了原有的状况,公路交通得到了大力的加强。

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控规)12.06.12

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控规)12.06.12

第一章概述一、规划背景商都县属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位于乌兰察布市东部,属后山地区。

北部与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镶黄旗为邻,东北部与乌兰察布市化德县接壤,东部与河北省康保县、尚义县相连,南部与乌兰察布市兴和县衔接,西部与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毗邻。

商都县区位优越,交通便捷。

地处冀、蒙交汇处,是连接京、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西部和北部以及东三省和蒙古的重要枢纽;是承接中国经济发展第三极“环渤海经济圈”辐射大西北的前沿地带。

集通铁路贯穿全境,呼满省际通道、商张、商集、商化、商土等级公路四通八达。

集通铁路及省际通道、商都—张北、商都—乌兰哈达、商都—土牧尔台、商都—化德五条公路干线穿过县城七台镇。

依据《商都县七台镇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城区规划总用地为28.54平方公里,建设用地为17.33平方公里,本次规划区位于七台镇城市建设用地及部分规划总用地范围内的12.76平方公里用地。

商都县有电力、重化工、农畜产品加工和矿产品四大主导产业。

农村经济发展势头正劲,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以物流运输和商贸餐饮为重点的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不断加强。

2009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2亿元,同比增长16.3%;财政收入完成7088万元,同比下降38.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5亿元,同比增长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249元,同比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54元,同比下降20.2%。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全县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城镇规划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商都县在县委和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了城镇建设步伐.坚持新区建设与旧区改造相结合,2009年,投资4.1亿元,新建混凝土道路13条,面积7.6万平方米,同步铺设了排污管道6632延长米、供水管道。

7900延长米、供热管道6000延长米;更新和栽植各类树木2.8万株,安装路灯332机,对街道两侧路林中毁坏枯死的树木进行了更换补植,新建道路全部实现了绿化亮化;在七台大街绿化带建防护栏4200延长米;完成了府前广场和文化公园广场改造任务;新建了华都、廉租房等住宅小区,实施了万福花园、新都佳苑等商住小区二期工程。

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城镇体系规划是指对城镇的空间布局、结构与功能进行科学规划,以达到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和人居环境的目标。

城镇体系规划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一个关于城镇体系规划的700字左右的文章:城镇体系规划旨在合理布局城镇资源,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和人居环境。

城镇体系规划应该从城镇定位和城镇层级入手,以人口规模、经济基础、交通网络、生态环境等因素为依据,确定城镇的规模、位置和功能。

首先,根据城市定位和层级,确定城市群的空间布局和相互关系。

在城市群的规划中,应考虑城市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合理规划城市间的联系和关系,形成城市群的总体发展格局。

其次,要建立起合理的交通网络,在城市群内部和城市群之间提供高效便捷的交通服务,促进城市的互联互通。

交通网络可以是公路、铁路、航空等多种形式的交通系统,要根据地理和经济条件进行规划确定。

同时,还要注重保护和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加强垃圾处理、水源保护等环保工作,避免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城镇体系规划还应该注重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

城镇体系规划的目标是城乡一体化发展,要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城市和农村的空间关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一方面,要合理规划农村和城市的用地,将城市人口向农村扩散,发展新型农村业态,提升农村的发展水平。

另一方面,要加强城市和农村的交流和合作,通过农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方式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同时,还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镇体系规划还应该注重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遗产的保护。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城市的发展应该紧密结合文化建设,充分挖掘城市的文化资源,提高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

城市保护和发展应该注重保护城市的历史遗迹和传统建筑,传承和弘扬城市的文化底蕴,形成独特的城市风貌。

同时,还要加强城市的文化教育,提高居民的文化水平,增强居民的文化自信心。

总之,城镇体系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规划工作,涉及到城市的方方面面。

小城镇规划

小城镇规划

小城镇规划小城镇的规划是为了保护和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在小城镇规划中,需要考虑到人口数量、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下面我将就小城镇规划的一些要点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小城镇规划需要合理规划人口数量。

根据城镇的状况和当地的人口增长率,我们可以估算出未来的人口数量,并合理规划居住区的面积和人口密度。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人口分布的均衡性,避免因人口过度集中而导致的资源浪费和环境问题。

其次,小城镇规划需要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

在规划过程中,需要保留自然景观,合理规划绿地和公园,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

同时,还需要保护水资源、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合理规划城市的排水系统和环境监测系统,确保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小城镇规划需要注重经济发展。

在规划中,需要考虑到当地的经济状况和发展潜力,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和商业区划,提升城市的经济竞争力。

同时,还需要合理规划交通网络,方便居民出行和货运,促进城市与外界的联系和交流。

此外,小城镇规划还需要考虑到社会需求。

在规划中,需要考虑到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和社会服务设施的供给。

例如,规划合理的学校、医院、超市、娱乐设施等,方便居民的生活和娱乐活动。

同时,还需要注重社区建设,提供良好的社区环境和社区服务,增加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最后,小城镇规划需要注重文化传承。

小城镇往往有着浓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因此在规划中需要保护和传承当地的文化特色。

合理规划历史建筑和文化景点,提升城市的文化旅游价值。

同时,还需要注重文化设施的配套,例如,图书馆、美术馆和表演场所等,为居民提供艺术和文化交流的场所。

综上所述,小城镇规划需要综合考虑人口数量、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等多个因素,以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只有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才能实现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新村镇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新村镇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陵水县新村镇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目录第一章导言 (2)一.规划背景 (2)二.上位规划回顾 (2)三.区域位置与规划范围 (2)第二章现状概况 (3)一.自然条件与环境 (3)二.现状土地利用和人口规模 (3)三.现状建筑概况 (5)四.现状基础设施概况 (5)第三章建设条件分析 (6)一.优势条件 (6)二.存在问题 (6)第四章规划依据和规划目标 (7)一.规划依据 (7)二.规划目标 (7)第五章城镇性质与规模 (7)一.城镇性质 (7)二.城镇规模 (7)第六章规划用地布局 (8)一.用地适应性评价 (8)二.规划布局构思 (8)三.功能分区 (8)四.用地规划 (9)第七章旅游规划 (11)一.旅游发展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11)二.旅游发展目标与发展策略 (14)三.游客环境容量估算 (16)四.新村镇区旅游功能分区及项目策划 (16)五.旅游线路安排 (17)第八章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18)一.镇区道路交通现状 (18)二.道路系统规划 (18)第九章镇区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19)一.镇区绿地系统规划 (19)二.镇区景观系统规划 ....................................................... 20 第十章重点城镇地区城市设计指引 (21)一.城市设计原则 (21)二.城市设计引导 (21)第十一章市政设施规划 (22)一.给水工程 (22)二.排水工程规划 (22)三.电力工程规划 (23)四.电信工程规划 (24)五.管线综合规划 (25)六.镇区环卫设施规划 (26)第十二章综合防灾规划 (27)一.消防规划 (27)二.防风灾规划 (28)三.防潮规划 (28)四.抗震规划 (28)第十三章建设开发控制 (29)一.基本控制 (29)二.空间管制规则 (29)三.地块控制指标体系 (30)陵水县新村镇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第一章导言一. 规划背景《陵水县新村镇总体规划(2009-2025)》已于2009年10月15日通过审批,并于2010年07月由陵水县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咸宁市梓山湖(贺胜)新城总体规划说明书第1章规划界定1.1 规划编制背景1.1.1 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2010年11月1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

《意见》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湖北省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明确了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措施,强化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政策保障。

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湖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在未来城镇化战略构想中,中心城市和县城,特别是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小城镇的发展将成为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突破口。

贺胜桥作为武汉城市圈城铁站点“一站一城”城镇化试点,同样需要在城镇化发展方面作出新的突破。

1.1.2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2007年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

“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及武汉城市圈的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空间整合和协调发展。

构建“两型社会”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到来的新一轮探索,武汉城市圈是中国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湖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贺胜桥位于武汉和咸宁的交接地带,同时也处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昌九景城市群”三大中部重要城市群的围合之中。

中央已将赤壁市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省委已将咸宁市确定为全省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试点单位和实验,在种种利好因素的作用下,梓山湖(贺胜)新城因地理区位的重要性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强而有望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

1.1.3 城市圈城际铁路建设的机遇(1) 城际铁路建设的非交通意义2009年3月,武汉至孝感、黄石、咸宁、黄冈4条城际铁路宣布动工,一个以武汉为核心、连接周边8市的“半小时铁路网”建设拉开序幕。

省政府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战略愿景――依托城际铁路站点,建成35个卫星城市。

值此时机,贺胜桥成为武汉城市圈城铁沿线“一站一城”战略的首个城镇化试点地区,这为梓山湖(贺胜)新城带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

占城镇总体规划简要说明

占城镇总体规划简要说明

占城镇总体规划简要说明一、地理位置:占城镇位于辉县市南部,面积59平方公里,辖28个行政村,30个自然村,全乡3647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69人。

总面积5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63公顷。

镇政府驻大占城村,东北与北云门镇相接,东南与新乡县合河乡相连,南隔卫河(大沙河)与获嘉县照镜镇相望,西北毗邻冀屯乡,西南毗邻峪河镇,北与赵固乡接壤。

占城镇区距辉县市城区18公里,距获嘉县城区18公里,距新乡市中心城区30公里。

二、人口规模:从2009年35793人到2015年全镇户籍人口为41814人,年均增长率9.29%,人口预测规划远期5年后2020年为45046人,10年后2025年为50753人。

2015年镇区人口基数为7641人,人口预测规划远期5年后2020年为8062人,10年后2025年为17400人。

三、城市定位:将占城镇建设成为农业基础牢固、工业相对发达、第三产业繁荣、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科技教育比较先进、人民生活比较富裕、服务体系基本完备、城市基础设施基本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社会文明的现代化城市。

四、功能分区:占城镇域范围内对外交通有黄马线,从镇域西部南北向贯穿而过,是本镇域联系其他乡镇的主要道路,另还有县道X017,乡道Y016、Y009成了占城镇内外联系的道路网络,对外交通条件较弱,交通无明显优势。

现状镇区有加油站2处,均位于南北向乡道009上,占城镇用地广泛,以行政办公、商贸、文教、及居住为主的城市中心区。

规划城市建设用地59平方公里,居住人口5万人。

五、产业布局:占城镇的现状产业主要为农业、农产品加工产业、化工建材业、生活服务业、精品农业(花卉、药材等)、畜牧业等。

近年来围绕产业化经营农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基地,推进农业综合开放。

占城镇是典型的农业乡镇。

其主要经济依靠农业及其相关的养殖业维持。

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占城镇农业初步形成了畜禽肉类和小麦育种两大特色优势产业。

养殖业已经成为一产增收的支柱产业。

城镇建设专项规划方案

城镇建设专项规划方案

城镇建设专项规划方案一、规划背景与目标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镇建设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发展的重中之重。

城镇建设专项规划方案的目标是通过科学、有序、可持续的方式,提高城镇建设质量和水平,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发展机遇。

二、规划原则1.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推动城镇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2.民生至上:以人民为中心,关注人民的基本需求,加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

3.科学规划:基于充分调查研究和情况分析,科学合理地规划城镇布局、功能区域和基础设施建设。

4.综合整合:各部门、各地区、各领域共同参与规划制定,形成整体规划,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互补发展。

三、规划内容1.城镇布局规划:根据城市发展策略,合理规划不同城镇的空间布局,确定功能分区和用地规模,科学划定城市边界,实现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

2.基础设施规划:重点推进城市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城市快速发展的需求,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3.社会事业规划:促进城镇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提高人民的教育水平和文化品位,提供多样化的社会福利服务。

4.产业结构规划: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和发展需求,优化产业结构,引导优势产业的发展,提高城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5.生态环境规划: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建设生态园林和绿地,提高城镇环境质量。

6.交通规划:建设城市交通网络,优化交通布局,提高交通运输效率,缓解交通拥堵,提高出行质量。

7.安全规划:加强城市安全建设,完善消防、防汛、防震等安全设施,提高城镇应急能力。

四、实施措施1.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城镇建设领域的法律法规制定,明确责任和权限,推动规划的落地实施。

2.加大投资力度:加大政府投资,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建设,增加城镇建设专项资金,支持规划方案的实施。

3.优化政策环境:加强政策扶持,鼓励企业投资城镇建设,提供各类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

城镇体系规划案例介绍

城镇体系规划案例介绍

20xx
城镇体系规划 案例介绍
温州市城镇体系规划
CHAPTER 1
温州市城镇体系规划
温州市城镇体系规划
温州市市况和发展概述
城市性质 温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东南沿海重要的商贸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 城市规模 规划确定温州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不宜超过350万人。2020年温州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 规模为300平方公里 市域空间布局 1.市域总人口和城镇化水平 2020年末温州市域总人口预计为980-105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70%左右 2.市域空间结构
温州市城镇体系规划
温州市城镇体系规划
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城市交通 城市轨道:规划布局3条城市轨道,即M1线、M2线和M3
城市骨架道路:规划"环+放射+联络线"9条快速路,服 务组团间快速机动化联系,衔接对外交通干线、高速公 路出入口和主要综合交通枢纽,服务对外快速集散。规 划预留环岛南路快速路。主干路衔接主要交通集散中心 ,服务片区用地布局和交通联系,形成片区间贯通性良 好的骨架性主干路网络。西片和中片规划"五纵五横"骨 架性主干路,东片及瓯江口片规划"五纵四横"骨架性主 干路
温州市城镇体系规划
东片:包括龙湾区茅竹岭以东 的部分和围填海区域。依托国 际空港和区域大通道,利用宝 贵的新增土地资源,发展科技 创新、新兴工业和新兴服务业 ,培育温州的国际化功能 瓯江口片:主要为洞头区。依托 海港,利用海岛资源,发展海洋 经济为主的临港产业和休闲旅游 业
温州市城镇体系规划
中心城区用地规划 1.温州中心城区 发展成为东南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工业、商贸、港口城市,成为辐射浙南、闽北地 区的经济、金融、交通、、科技、信息中心和我国大区域商品物质重要集散地区之一。 高起点考虑产业发展定位,以中心城市建设和基础产业为重点,加快应用高新技术改造 传统特色产业,着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产业和临海型工业,加速以商贸、金融、房 地产、展览、旅游和信息、服务等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 2. 鳌江流域经济区 以鳌江、龙港为龙头,带动昆阳、灵溪、金乡、钱库、萧江等城镇组成温州南部鳌江流 域经济区。继续加强工贸基础,发展专业市场,开发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以印刷、编 织、机械等第二产业和以金融、贸易、房地产、文化、娱乐为主的第三产业 3. 山区半山区经济区

关于胜芳镇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关于胜芳镇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目录第一章、现状概况和规划背景一、现状概况二、规划背景第二章、规划依据、原则及指导思想一、规划依据二、规划原则三、规划指导思想第三章、规划重点问题研究一、城镇发展方向研究二、城镇功能布局结构研究三、道路交通系统网络的梳理四、规划人口和用地规模研究五、景观特色的营造六、镇域体系规划第四章、规划期限与规划范围一、规划期限二、规划范围第五章、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目标及策略一、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二、社会经济发展方向三、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展望四、社会经济发展策略第六章、胜芳经济协作区区域规划一、经济协作区现状分析二、经济协作区区域规划三、区域土地资源与城市建设用地发展四、区域基础设施规划第七章、胜芳镇城镇发展战略一、城镇发展的区域分析二、城镇发展战略三、城镇发展规划目标与标志第八章、城镇性质与城市规模一、城镇职能二、城镇性质三、城镇规模第九章、镇区总体布局与发展方向一、概况二、城镇用地布局原则三、镇区空间布局四、用地发展方向第十章、居住用地规划一、概况二、规划原则三、布局结构四、用地规划分布第十一章、公共设施用地规划一、概况二、规划原则三、布局结构四、公共设施规划第十二章、工业用地规划一、概况二、发展设想三、规划原则四、用地规划第十三章、仓储用地规划一、概况二、用地规划第十四章、绿地与景观系统规划一、绿地系统规划二、景观系统规划第十五章、对外交通规划一、公路规划二、对外交通设施规划三、对外交通用地指标第十六章、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一、概况二、城市交通发展预测三、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四、广场规划五、静态交通设施规划六、规划道路广场用地指标第十七章、城镇基础设施规划一、给水工程规划二、排水工程规划三、电力工程规划四、电信工程规划五、燃气工程规划六、环境卫生工程规划七、环境保护规划八、综合防灾规划第十八章、城市近期建设规划一、规划原则二、近期建设年限及发展规模三、近期建设目标与主要标志四、近期建设重点项目第十九章、实施规划的措施第一章现状概况和规划背景一、现状概况1.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胜芳镇地处北京、天津、保定三角中心的东淀及其北岸,是河北省霸州市东部的建制镇。

青岩镇城镇总体规划

青岩镇城镇总体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名称
青岩镇城镇总体规划。
第二条规划用词含义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解说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村镇规划标准》为准。
第三条法治
本规划一经审批实施,即为地方法规,任何单位或个人都必须遵守、不得任意更改、破坏。
第四条规划调整
对本规划进行重大调整,须经原批准单位批准,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对本规划的局部调整,须经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报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采用点-轴开发模式,以城镇为中心,杨眉、新楼为次中心,210国道、青马(林)、青杨(眉)公路为纽带,形成相互联系、协作的村镇结构体系。
第六章镇域基础设施规划、社会服务设施规划
第二十一条镇域基础设施规划
第一款村镇交通设施规划:
到2020年,改变目前210国道穿越城镇的现状,改自城镇西部通过,并使公路技术等级达到一级公路标准,路面宽度30米;提高青黔(陶)、青马(林)、青燕(楼)公路等级,达到二级公路标准,路面宽度15米;使新(哨)思(潜)公路、青杨(眉)公路达到三级公路标准,路面宽度12米。
10、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1996年18号文)
11、贵州省《贵州省村镇规划标准》(DBJ22-08-92)
第二款规划:
1、《青岩古镇旅游区总体规划》
2、《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
3、《青岩镇古镇保护规划》
4、《青岩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第十一条规划期限
第一款近期:2002年—2005年;
第二款中期:2006年—2010年;
第三款远期:2011年—2020年;
第十二条规划范围
第一款镇域村镇体系规划范围
青岩镇行政辖区,即17个行政村、5个居民委员会。

繁昌县县城规划说明

繁昌县县城规划说明

繁昌县县城规划说明繁昌县县城总体规划(2004-2020年)说明第⼀章规划编制背景⼀、概况(⼀)区位概况繁昌县城位于县域中部,县城驻地繁阳镇。

2003年芜湖市进⾏“撤乡并镇”区划调整,将原城关镇、⾼安乡、横⼭镇、马坝乡和新港镇合并成繁阳镇,现状镇域⾯积达206.5Km2,⼈⼝为153175⼈(2003年底数据),耕地⾯积 72540亩。

繁昌县城紧依芜铜路(省道321),距芜湖市区39Km,距铜陵市区50Km,距南京152Km,距上海390Km。

(⼆)历史沿⾰繁昌历史悠久。

西汉武帝元封⼆年(公元109年)建春⾕县,属丹阳郡。

三国吴永安年间(258—264)地属故鄣郡。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属宣城郡。

东晋元帝⼤兴元年(318),司马睿即位建康(今南京),其襄城郡繁昌县(故址繁阳亭在今河南临颖县西北30⾥)之民因避战祸,从帝渡江,流聚春⾕,遂于春⾕地侨置襄城郡繁昌县,是时春⾕、、繁昌两县并⽴。

成帝咸和四年(329)侨置淮南郡,领春⾕、繁昌等县。

晋孝武太元⼋年(383),改春⾕为阳⾕。

晋安帝义熙九年(413)省阳⾕⼊芜湖县,⼜省芜湖⼊襄垣县。

⾃是春⾕废,唯繁昌存。

南朝宋孝武⼤明六年(462),淮南郡并⼊宣城郡,繁昌县属宣城郡,明帝太始三年(467)复属淮南郡。

梁武帝天监元年(502),以阳⾕地置南陵郡,治赭圻(故城址在今芦南乡)。

隋开皇九年(589),罢南陵郡置南陵县,废繁昌等县更置当涂县,是时繁昌县阙,南陵县治赭圻,属宣州。

唐武后长安四年(704),移南陵县治于青阳域(即今南陵县城),属宣城郡。

南唐升元年间(937~943),割南陵5乡,复置繁昌县(治所在县西北延载乡),属江宁府。

北宋太祖开宝⼋年(975),繁昌县属宣州。

太宗太平兴国⼆年(977),属江南东路太平州。

南宋⾼宗绍兴元年(1131),属江南东路太平州。

元世祖⾄元⼗四年(1277),改太平州为太平路。

顺帝⾄正⼗五年(1355),明兵渡江,⾸取江浙⾏省江东道太平路,升为太平府。

02城市总体规划法定内容及说明

02城市总体规划法定内容及说明

城市总体规划法定内容及说明(2030 版)城市总体规划法定内容第一章总则(一)规划依据(二)规划期限(三)城市规划区范围第二章发展目标与战略(一)城镇化和城市发展战略(二)城市发展目标(三)城市性质和职能(四)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五)城市总体规划核心指标第三章空间结构和总体布局第一节市域规划(一)区域协调(二)市域空间格局和分区管理要求(三)生态红线划定和生态红线区管控(四)镇村发展策略(五)城乡统筹规划要求(六)区域性重大设施和通道第二节城市规划区规划(规划区小于市域的城市应单列此节)(一)城市规划区空间管制(二)城市、镇开发边界和城市集中建设区第三节城市集中建设区规划(一般城市)(一)空间结构(二)建设用地布局(三)城市地下空间(四)城市更新(五)新城新区建设要求第三节分区指引(超大、特大城市)(一)中心城(主城)(二)外围组团(包括副中心、城市新区等)(三)镇按照集中建设区内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层次,分别提出规划指引, 包括边界、功能、规模和规划管理要求等。

第四章主要专项第一节历史文化保护(一)历史文化保护目标和层次(二)各层次保护名录、保护范围和保护要求,划定城市紫线第二节城市特色风貌(一)城市特色风貌定位黄线(二)城市形态格局和景观体系求(三)城市设计重点地区和控制要求(四)公共空间体系和城市开敞空间布局第三节生态环境(一)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目标(二)生态建设和生态修复(三)绿地规划与城市绿线(四)水系统规划与城市蓝线第四节居住和公共服务(一)保障性住房需求预测和布局原则(二)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和建设标准(三)社区规划要求第五节综合交通(一)交通发展目标、指标和策略(二)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和交通枢纽布局、城市(三)城市路网和轨道交通网(四)停车设施和管理(五)城市货运和物流(六)行人、自行车交通组织(七)保障措施第六节市政公用设施(一)各类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和建设要求(二)市级重大市政设施(邻避设施)布局要求、城市黄线第六节综合防灾减灾第五章规划实施(一)搭建统一的空间信息平台(二)对专项规划和各层次规划深化细化要求(三)规划时序和远景展望(四)规划实施机制和政策保障(五)规划评估、报告和公开制度(六)加强规划实施监管(七)完善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公众参与第六章附则(一)法律效力(二)名词解释城市总体规划编写要求为规范上报国务院审批城市的城市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成果,规范表达,强化强制性内容的刚性,提高规划的针对性、法定性和动态适应性,有利于城市总体规划的落实、实施和监管,现对总体规划上报成果提出以下要求:一、总体要求(一)总体规划上报成果包括法定内容及其说明。

城镇规划总体实施方案

城镇规划总体实施方案

城镇规划总体实施方案城镇规划是指对城市和城镇进行宏观的、系统的、综合的规划,是城市和城镇发展的总体规划。

城镇规划总体实施方案是指在城镇规划的基础上,对规划内容进行具体细化和实施步骤的安排,以实现规划目标和任务的文件。

城镇规划总体实施方案的编制和实施,是城镇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和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总体目标。

城镇规划总体实施方案的总体目标是,以人为本,科学合理利用城镇资源,提高城镇功能和品质,促进城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实施步骤。

1. 完善城镇规划体系,建立健全城镇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等规划体系,强化规划的协调性和一体化,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根据城镇发展需要,合理划分城市功能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居住和工作环境。

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城市道路、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基础设施,提高城镇公共服务水平,满足居民生活和生产需求。

4.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支持和引导城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提高产业附加值,增强城镇经济发展活力。

5.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城镇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严格控制工业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等,推动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工作,提高城镇生态环境质量。

6. 完善城镇管理体制,健全城镇管理体制,提高城镇规划管理和城市管理水平,加强城镇规划实施的监督和评估,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三、保障措施。

1. 加大政府投入,政府应当加大对城镇规划实施的财政投入,保障规划实施资金需求。

2. 强化法律法规支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城镇规划实施的法律保障,提高违法成本,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3. 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城镇规划实施方案的宣传和教育,提高社会公众对规划的认识和支持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

四、结语。

城镇规划总体实施方案的编制和实施,是城市和城镇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基础。

武川县西乌兰不浪镇总体规划说明

武川县西乌兰不浪镇总体规划说明

第一章区域与城镇概况一、地理位置西乌兰不浪镇地处武川县西部的中心,距县城可可以力更镇45公里,可辐射周边哈拉合少、二份子、得胜沟、上秃亥等乡镇。

地处北纬40°47'—41°23',东经110°31'—111°53'。

集一固公路,哈-西公路、呼-百公路穿镇而过,镇内交通十分便利。

二、行政区划及人口2008年底,西乌兰不浪镇有9个行政村,分别是乌兰不浪、四大永、圪妥、什拉兔、巨宝庄、东后河、大以克、什八台、红山子,镇域总面积618.7平方公里,镇区占地面积1250公顷。

全镇现有常住户4374户,农业人口16110人,非农业人口1167人。

镇政府驻地乌兰不浪村有常住户1250户,常住人口5676人,城镇建成区面积80.19公顷,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场地。

三、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1、自然条件西乌兰不浪镇地处武川县西部的中心,全镇整体地形呈颠簸状,南部以山区为主,北部是丘陵区,海拔在1600-2000米,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具有降水少而集中、昼夜温差大,干燥多风、冬季漫长夏季短暂,冷暖变化剧烈等特点。

此外,由于该镇地处内蒙古高原的大青山区,独具以下气候特点:气候严寒、空气较湿润、农业多灾。

影响全境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海洋,靠夏季风输送而来,雨量多集中于夏季。

年平均降水量343.4毫米。

年平均气温3.0 ℃,最冷月为一月,平均气温为-14.1℃。

无霜期年平均为105天,光照充足。

冬春盛行西北风,年均风速为3.0m/s.河流流向由西向东,有两条,一条是头号水库河,几乎常年干枯,一条叫塔布河,每年春季冰雪融化通流一个多月。

土壤主要以栗钙土为主,土壤有机质及主要养分含量除含钾量较丰富外,其余普遍偏低,特别是含磷量更低。

植被类型分3类,分别为森林草原,稀疏灌木草原和干草原植被主要是干旱区草原植被类型,其中土森林草原分布在境内南部山区,稀疏灌木草原在地阳坡和半阴坡的项部和陡坡处,干草原分布在西部和中北部的低山丘陵和波状丘陵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术经济指标表
题目计量单位数值所占比重% 人均面积m2/人
小区规划总用地其中:住宅用地
公建用地
道路用地
公共绿地hm2
hm2
hm2
hm2
hm2
14
1.43
2.14
2.92
100
10.2
15.3
20.8
53.7
25
1.8
3.8
5.2
14.2
居住户数户1600 居住人数人5600
总建筑面积
其中:住宅建筑面积
公建面积万m2
万m2
万m2
20.87
18.73
2.14
100
89.8
10.2
37.2
33.4
3.8
建筑密度% 25.5
容积率万m2/hm 1.49
停车位辆1200
绿地率% 52.4
设计理念
1、充分利用基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强调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将自然环境充分地溶入建筑群中;同时,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创造园林式的生态型小区。

2、通过设计丰富的住宅类型,合理的规划布局,现代气息的建筑造型,创造现代化风格的居住小区。

设计说明
1. 人数为5600人,每户3.5人计算,为1600户
2. 日照间距:楼顶至一层窗台的高度为50.4米,本一等城市日照系数为1.5,楼间距为:75.6米,取75米。

3. 18层住宅有28个单元,分为8栋楼设置在规划用地的最北面,防止遮挡其他楼采光按照日照间距和防火要求设置在规划用地上。

4. 本住宅小区设置的公共建筑有幼儿园、篮球场、超市、诊所、活动中心、地下停车场、游泳馆等。

5. 小区的大门设有两个,在小区主路的两端,分为南门和北门。

6. 住宅户型分为6种,采用一梯四户,和一梯三户,每一栋楼的户型一样,85平米以下的住宅在40%以上。

7. 小区主路宽为8米,次路宽5米,支路宽3.5米。

8. 整个规划小区分为四个大的组团,每个大组团被小区次路分为四个小组团,这样能提供便利的交通,主路旁边为人工湖。

9. 停车场采用地下的模式,四个大组团都设有进出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