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第2单元 第4课 第1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材分析与导入设计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高中政治第2单元第4课第1框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材分析与
导入设计1 新人教版必修3
【新课推进】
创设情境、合作交流,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教师:请同学们浏览书本,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及继承的四种形式。
学生:看书。
教师讲解:那些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统称为传统文化。
(创设情境)刚才讲到今天有一群外地中学生来参加“跟着课本游绍兴活动”,请在座的同学担任导游,介绍绍兴的传统文化,接下来分四组分别以传统习俗游、传统建筑游、传统文艺游、传统思想游为主题设计一条旅游路线,并讲出设计理由。
要求每组推荐一位同学发言。
学生分四组进行讨论设计。
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
(教师进行适当补充)
第一组学生代表发言。
传统习俗游线路---鲁迅故里、咸亨酒店。
传统习俗是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或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祝福”是绍兴的传统习俗,它始于元朝,每逢旧历腊月除夕前夕,绍兴城乡差不多每家每户都请“祝福菩萨”。
后由于年深月久,竟演变为一年一度的习俗了。
鲁迅笔下曾经有描述,鲁迅故里作为浙江省首次确立的14个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之一,在周家老台门“德寿堂”有向游客表演《祝福》里的情景,表演者准备好福礼香烛。
福礼包括鸡、猪肉、鱼、鹅、牛肉或羊肉五牲福礼,及粽子、年糕、茶、酒、盐、豆腐干和炖熟的禽血。
然后依次行四拜四叩头之礼。
仪式完成后,一起喝散福酒、吃散福年糕,同时鲁迅故里还进行绍兴传统婚礼的表演。
第二组学生代表发言
传统建筑游----八字桥、书圣故里、仓桥直街历史街区。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是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绍兴传统民居,色彩以黑、白、灰为基调,和谐淡雅。
仓桥直街、书圣故里的民居、老台门、河埠头就展示了古城历史文化积淀,而八字桥则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城市梁桥(有文字标记的)。
这些都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教师可出示上述建筑图片,以增强直观性)
第三组学生代表发言
传统文艺游线路:柯岩——兰亭
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越剧、绍剧、莲花落是绍兴的传统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鲁迅笔下的社戏每天都在绍兴柯岩风景区内的古戏台上上演,游客能够欣赏到各种流派的越剧唱段,而在兰亭风景区欣赏王羲之书写的行书《兰亭序》更是能感受到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
(教师播放一段越剧视频,让学生获得艺术的熏陶,或可介绍越剧的由来)
第四组学生代表发言
感受传统思想游线路:大禹陵——府山越王台
中国传统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在我们现在生活中仍然可以感受到它的影响,大禹陵中我们能感受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吃苦耐劳、克己奉公的忘我精神。
府山越王台上,更能感受到2500多年前,越王勾践率领子民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转弱为强,成就霸业的壮举。
(此环节为后面分析传统文化特征之相对稳定性做好了铺垫,教师可出示相关图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充分的参与课堂,真正当课堂的主体。
从生活观察、体验中来感受文化的继承性。
同时通过对家乡传统文化资源的展示,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同时由于地方文化与共性文化知识之间的统一性,学生对理论性文化知识更易产生认同感和对接认知趋势,在文化的熏陶中提升了人文素养。
『学习探究,扩展知识』
教师:通过对绍兴地方传统文化的感受,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含义及其传承方式有了更深的理解。
1.传统文化的含义及其传承方式
师生一起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小结。
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
含义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
俗成或世代相传的风
尚、礼节和习惯。
建筑被成为凝固
的艺术
文学艺术,称为民
族精神的火炬
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
中形成的理论观点、
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
影响
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
神生活产生持久影响。
在世界建筑史上
写下了光辉的一
页
有悠久的历史。
蕴
藏了丰富的文化
内涵
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
观念、生活方式和中
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
刻的影响
地位
传统文化的基础
形式之一展示中国传统文
化的重要标志
中华民族灿烂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
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
重要的组成部分
(设疑提问)上述我们提到的这些传统文化,有些已经经历了几千年,为什么历经沧桑仍旧可以保留至今呢?传统文化具有什么特点?
2.传统文化的特征
(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请学生结合前面交流的内容分析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这一特点。
教师归纳:无论是绍兴的传统习俗——祝福,越剧、绍剧、莲花落等传统曲艺,还是独具一格的江南水乡建筑和行云流水般的《兰亭序》,都能感受到深深的古越情和浓浓的中国风。
“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因为传统的节日激起了无限的乡情,海峡两岸会引起两岸同胞最大的“乡愁”,就因为在我们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
(请学生看书继续回归书本知识,落实知识目标)传统文化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教师设问:今天,绍兴市委、市政府提出绍兴人民要弘扬此“胆剑精神”,请学生讲述“胆剑精神”的由来及内涵。
学生根据前面的分组探究内容回答
教师归纳:“胆剑精神”是绍兴历史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2500多年前,越王勾践在古越大地上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成就霸业。
此后,以"硬骨头"精神和"韧的战斗"精神为内涵的"胆剑精神"在绍兴代代相传。
而今,"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敢作敢为、创新创业"的新时期"胆剑精神"更是成为绍兴城市精神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
由此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当然,从新时期胆剑精神的内涵可以看出,它继承了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的基本特征,同时也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所以,传统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
课本中所提到的儒家思想中的“和谐理念”在今天的一脉相承也说明了这一特征。
(教师简单讲解书本举例的儒家思想中的“和谐”理念,回归书本)
『设计意图』通过对绍兴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从中归纳出基本的知识点,上升到理性认识,既能落实知识能力目标,同时又能让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有说服力,增强可信度。
『思维碰撞,形成理念』
(过渡)同学们都知道,绍兴建城近2500年,越国、晋朝、吴越王、南宋、明末先后五次在此建都。
在全盛时的宋代,绍兴府山上共有72处楼台亭阁。
而现存的只有越王台、越王殿、南宋古柏等文物景点十余处,为重现古越遗风,2006年底,府山越王城保护工程这一市区投资规模最大的古城保护项目动工实施。
但是在此项目实施之前,也有很多人认为还原越王城要拆迁很多户居民,浪费太多土地资源,还要花这么多钱,真是劳民伤财。
面对着前人们给我们留下这么多的传统文化,我们该怎么对待它们?我们要继承,还是否定抛弃它们呢?
(引导学生结合绍兴传统文化思考书本43页两个观点,并进行辩论)
将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正方观点“传统文化是财富”,反方观点“传统文化是包袱”,先分小组讨论,准备辩论的事例和观点。
选出4位学生进行现场辩论,在允许的情况下,其他同学,可以进行场外的提示。
在针锋相对的激烈辩论中,教师的积极引导下,
使学生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形成辩证看问题的观点,进一步生成知识。
3.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1)传统文化的作用
教师:通过刚才的辩论,我们明确了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
内涵也要因时而变,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
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阻碍社会进
步,妨害人的发展。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
如何继承传统文化,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在
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中,有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如“卧薪尝胆”
精神,“和谐理念”等,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也有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
东西,我们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如儒家思想中的“自然无为、天神
化”,和古代社会中的“愚忠愚孝”等要剔除。
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个人才能自
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
国家与民族才能兴旺发达。
『设计意图』通过辩论,促使思维碰撞,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启发学生思维,让
学生学会更全面、客观的看问题,学会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
的能力,。
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继承观。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我们深深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进一步领会了认同本地区、本民族文化,继承好、培育好、发展好本地区本民族文化的巨大现实意义。
同学们课堂上的优异表现使我坚定了今后教学法中坚持启发式教学法的信念,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课堂才是理想的本义课堂。
感到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限制,还不能让同学们更加充分自由完全地表达的观点,我想,如果安排两节课,课将会更有深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将更加充分。
本节课重点:我国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及影响。
难点:(1)分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
(2)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板书设计】
传统文化的继承
什么是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特点
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
正确继承传统文化
相对稳定性
鲜明民族性
传统习俗的继承
传统建筑的继承
传统文艺的继承
传统思想的继承
意义
态度
【布置作业】
1、从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的继承性。
下列对传统文化的理解错误的是()
A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但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B 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C 传统思想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 传统文化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近年来很多地方都充分利用本地的“红色资源”,开展“红色旅游”,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优良思想和作风。
这属于()
A传统文艺的继承B传统建筑的继承C传统习俗的继承D传统思想的继承
3、《周易·系辞下》中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近年来,“忧患意识”一词频繁出现在党和政府的文件及领导人的讲话中。
这表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A 即将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 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财富,应当毫无保留的继承
C 影响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中国的发展道路
D 是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应当成为全世界的主流思想
4、从甲骨文算起,我国的书法艺术已走过了将近4000年的历史。
从古至今,经过历朝历代书法家的不懈努力,我国的书法艺术的到了长远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说明()
A 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B 传统文化是世界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C 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的固定不变的
D 传统文化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5、传统习俗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A 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B 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C 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D 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6、被成为民族精神火炬的是()
A传统习俗B建筑C文学艺术D传统思想
7、北京菊儿胡同被建筑专家称为“是东方的,并且是中国的”“有地方色彩,但又是崭新的”。
这说明()
A 传统文化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并且又是不断发展的
B 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延续
C 中国传统建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D 中国古代建筑对世界建筑产生重大影响
8、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贵和”思想占有突出的位置。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经常运用“和”的观念阐发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
在今天,对我们的生活、工作、交往、处事乃至内政、外交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现在所说的“何以处众、政通人和、和谐社会、内和外顺”等都是这一思想的延伸。
这说明()
A 文化是一成不变的
B 传统文化完全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不一致
C 传统文化既有相对稳定性,又能够与时具进
D 中国的现代化只能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合理内核
【答案】
1、C 本题为你想选择题。
文学艺术才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故选C。
其他选项都是对
传统文化的正确表述。
2、D 本题考查对传统思想的理解。
依题意,“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优良思想和
作风”体现了D。
其余选项均与题意不符。
3、C本题考查对中国传统思想的理解。
题干句子意思是:君子处在安定的环境中应不忘
危难的时刻;生存而不忘灭亡的隐患;太平年代而不忘动乱的时期。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也堪称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对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重大的影响。
4、A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人们在历史实践中创造和积淀的文
明成果,随着时间推移和社会发展,会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应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作用。
B、C、D三项表述错误或片面。
5、C 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6、C 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7、A 题意反映传统文化有自己的民族色彩,且又不断发展,A项最符合题意,B、C、D
三项不符合题目要求。
8、C 题目中A、B、D三项说法均是错误的,是不符合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