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作文]家乡的冬至日作文(精选10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节日作文]家乡的冬至日作文(精选10篇)家乡的冬至日作文(精选10篇)
我的家乡在福建福州。

福州是一个美丽的城市,我们家乡还有很多风俗和有趣的文化。

是不是很有兴趣,下面我跟大家讲一讲家乡的冬至吧!
冬至,作为二十四节令之一,意味着冬天的到来。

北方的冬至,是寒冷的象征。

要是
没有凛冽的寒风、鹅毛般的雪花和厚实的羽绒服,简直不可思议。

而家乡的冬至却别有风味,煦暖的阳光依然是主旋律。

置身于满眼的葱绿中,我丝毫没有寒冬的感觉。

放学回到家,我来不及放下书包,便匆忙地掀开碗盖。

哇,是一碗地道的糯米丸子。

这时妈妈及时阻止了我伸出的小脏手,将我拉到水池边洗手,但那丸子的香味就像虫子一样,弄得我的心痒痒的,差点儿流口水。

“看把你馋的!”妈妈微笑着给我夹了几个。

我狼吞虎咽,好几个进肚之后,我才开
始认真研究起丸子的皮和馅。

妈妈看我已经吃饱,便和我谈起冬至搓丸子的由来。

相传,古时候有一个穷书生叫木连生,自幼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非常穷苦。

一年,
天遇大旱,土地龟裂,寸草不生。

秋收季节,财主依然上门逼租。

木连生为了躲债,背着
年老体弱的妈妈逃进深山。

他安顿好妈妈,便出来找活干,以偿还所欠的债务。

几个月后,木连生拿到工钱,便急忙到森林深处找妈妈,但怎么也找不见。

原来他走后,母亲思儿心切,天天以泪洗面,竟然哭瞎双眼,藏身于一个树洞中。

为了找到妈妈,木连生用糯米搓
成丸子,以竹签穿成串,只要有树杈的地方,就挂上丸子。

冬至这天,丸子的香味飘到妈
妈所在的树洞中,她顺着香味,慢慢爬出来。

母子终于团圆了。

如今,在福州的连江县,
冬至祭祖时依然保持着这一风俗,那就是在供桌上放一大竹箩,箩里盛着糯米搓成的圆圆
的丸子,预示家庭团圆之意,以求祖先的保佑。

这就是家乡的冬至,没有什么特别的,但是充满了家乡的独特风俗文化气息,让我觉
得这么有趣,这么温暖!
“十六日,过冬至,吃个汤圆儿长一岁。

”每逢冬至日,我们石浦的孩童都会哼这句
童谣。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俗称“冬节”“长至节”。

石浦人过冬至,有着特有的民俗传统。

吃猪油汤圆,是石浦的一大特色。

刚出锅的汤
圆鼓着腮帮子,在热水中旋转着胖乎乎的小身段,好像在说:“快选我,快选我,我皮薄
馅儿多,是最好吃的。

”它们那白白的身子,透出香喷喷的馅料,有芝麻、砂糖等,当然
少不了猪油。

没有了它,这味儿可就差一大截儿了。

只要一听到“汤圆儿好了!”无论是正在玩耍的淘气包,还是摔倒在地哇哇大哭的小
孩儿,都会直奔餐桌,捧着小碗,挤到锅前,眼巴巴地看着大人分发。

有时觉得太少,还
会厚着脸皮讨。

为此,我们还特意组建成了一个“馋猫小队”,在冬至日时,专门去讨猪油汤圆吃。

就算吃得满脸油渍,毁了形象也不管不顾。

因为,实在太好吃了。

长辈们也常常告诉我们:“吃了汤圆儿,就长了一岁啦!”
除了吃猪油汤圆,父辈们还有一句谚语,说:“要睡冬至夜,要吃三十夜”。

据说,
冬至这一天的晚上,是一年中最长的一个夜晚。

所以爱睡懒觉的人都会在这一天夜里睡个饱。

而奶奶常对我说:“你要在冬至日这天好好睡觉,这样,你就会长高很多的。

”小时
的我对奶奶的这话深信不疑,于是每到这一天的夜晚,我便早早地上床睡觉,好好地睡上
一觉。

而转天早上,又会天真地去量身高,瞧瞧自己有没有长高。

现在想来,还真是有趣!
石浦人的冬至日真是别具一格,祖辈传下来的风俗传统让冬至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20XX年 X月X日天晴
又是一年冬至时。

今天中午,我们八郎寨小学教工食堂里却热闹非凡,一派温暖、和谐、欢乐的氛围,
这是工会“热乎饺子、喜迎冬至”活动正在热烈进行。

包饺子是一项技术活,老教师手到拈来,惹得青年教师们艳羡,也热情高涨的伸出了手,虽然有的包出的饺子形象差了点,但也不时会得到一些“技法真传”,一会的功夫包
的饺子也像模像样了,有的嬉闹可爱,别出心裁,包出的饺子象小刺猬,可爱极了。

老师
们开怀大笑,兄弟姐妹们同如一家。

11时30分,在厨师大姐的掌控下饺子终于下到锅里,时间不长,热腾腾的饺子端上餐桌,大家争相品尝着,互相赞叹各自的手艺,在分享美食
中品尝着快乐。

热乎乎的饺子香在嘴里,暖在心中。

工会此次活动的举办,丰富了教职工的业余生活,增强了凝聚力,营造了和谐的校园
氛围,同时也使“冬至”这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更有意义,真可谓:热腾腾的'饺子,乐融
融的情。

今天是星期天,我和爸爸一起到老家去上坟扫墓。

我们还在商店买了香、纸钱、金银
元宝、火炮等祭拜物品。

中饭之后,我和爸爸就出发了。

一路上虽风景秀丽,但我却没心事观赏,只想着因为
生病而去世的奶奶,在我的记忆中,她是多么的慈祥和蔼呀!
我和爸爸拿着锄头、畚箕上山了,爸爸忙着搬泥土扫墓,我在旁边拔草。

今天天气好
冷哦,我的手都冻僵了。

接着爸爸把香纸、元宝点燃烧掉,然后我和爸爸在奶奶坟墓前拜祭,在奶奶的坟墓前,我不由的鼻子发酸,默默地对奶奶说:“奶奶,您在那边过得还好
吗?以前,在我的印象中,您每一天都是那么的忙忙碌碌,从来就没享受过清福,现在您
就安息吧!”接着我们就放了火炮下山了。

在我们回家的路上时,看见了许许多多人都去扫墓,便问爸爸:“爸爸,为什么今天
有那么多人来扫墓?”“因为今天是12月21日,冬至,这是我们家乡祖先传下来的习俗,上坟扫墓,祭拜亲人,来寄托对古人的一种思念之情。

”爸爸回答道。

我不由朝山头那边看了一眼,奶奶,您放心,以后每一年我都会来看您的。

冬至是我们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

大家都知道,冬至我们都要吃饺子。

放学,回到了家,我打开电脑看作文要求是什么?看完老师提出的要求后,妈妈对我说:“笑笑,你有没有听说这样一句话呀?”我急忙说:“是什么呀?”妈妈笑着说:“这
一句话就叫做,冬至饺子,夏至面。

”看来冬至天吃饺子是一个老传统了,我要去和面了。

我在面盆里放上面,倒上水把面和成团,让它醒一会,我先去拌饺子馅,把韭菜切碎,和
上绞好的肉馅,放上些盐和油,一闻啊:真香。

接下来就该擀皮了,我用小勺挖上馅放皮里,在姥姥的指导下,把饺子沿边一点点的
捏在一起,这样一个饺子就包好了,虽然不好看,但是我想着,只要多包几个就会好的,
饺子包完了,就该下饺子了,我在锅里添上了水,待水烧开了,我把饺子慢慢的放到锅里,下饺子的时候,一定要慢,要不然会被开水烫伤的,下到锅里的饺子,要用勺子轻轻的搅着,等开锅后倒上三次凉水,再开锅后,饺子就可以出锅了。

盛在盘子里的饺子,个个水
灵灵的,看看就诱人,吃上去一定很香,当然可以根据个人口味,添加上些蒜泥和醋。

在包饺子的过程中,我深深体验到了冬至的快乐,同时也感受到了大人们的.辛苦。

今天是冬至,姥姥一大早就忙活开了,又是和面,又是调肉馅儿。

妈妈昨天就说过,
冬至必须吃饺子,可是为什么要吃饺子呢?
我起床之后就趁妈妈不注意,悄悄打开电脑,我要找找答案。

我在百度里点搜索“冬
至的来历”,一下子搜出来好多关于冬至的信息。

一一读过后我才知道,原来冬至吃饺子
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啊!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
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
治冻疮。

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
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医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

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耳朵的人都治好了,后
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饺子。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思。

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
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我还学了一首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
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我们家今天也吃着香喷喷的饺子。

让我也记住一下有关“娇耳”的故事吧!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冬至。

在我的家乡闽南,每年的冬至每家每户都会自己搓汤圆,我们加也不列外。

明天就是冬至了,妈妈说今天让我过把搓汤圆的瘾,我喜出望外地说:“好呀!好呀!”妈妈把糯米粉加上水,又是揉又是搓的,松松干干的糯米粉被妈妈这么一搓一揉变
成粘粘湿湿的一团。

我好奇极了,就伸手揪了一小块,捏了捏,咦!米粉团怎么像橡皮泥呀?
开始搓啦,妈妈掰了一小块放在手掌上轻柔地搓起来,我也学着她的样掰了一点放在
手掌上,双掌合上使劲地搓呀搓。

唉呀!怎么软软地米粉团会碎成一块一块地呢?你瞧,
妈妈搓的小汤圆又圆又光滑,别提有多可爱了,看得我直着急。

这时妈妈对我说:“你用
力要均匀,慢慢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我学着妈妈轻柔地搓起来,嘿!这下成功啦!看来搓汤圆还有诀窍呢!我们一鼓作气,继续搓着。

不一会儿就搓了两盘。

我看着那珍珠似的汤圆,馋得垂涎三尺。

问妈妈能不能
煮一盘给我吃,妈妈说:“好啊!”妈妈把水烧开,再把汤圆放进锅里,一个个小汤圆一
齐贴在锅低,不知它们为什么和锅底这么亲热。

妈妈把锅盖盖上,一会儿直冒热气,妈妈
忙掀开锅盖,呀!一颗颗小汤圆像一粒粒洁白晶莹的珍珠在水里上下翻滚追逐嬉戏。

妈妈
把汤圆装进碗里,泡上花生磨成的粉,软滑细腻,可好吃啦。

几分钟我们就把一盘汤圆给
吃完了,就像秋风扫落叶。

汤圆里面有各种馅,这是每个闽南人的最爱。

冬至日到了,每个地方的的习俗都是各异的,还记得家乡的冬至・・・
梅花满树,又是一年冬至。

早晨醒来,第一个念头就是今天冬至,脑海中响起了一首
曲子,莫扎特的《魔笛》,同时响起的还有一个中年男子的声音:2002年11月7日22点20分,这个平静小镇中一个普通的家庭里,一个普通的中年男人沉浸在莫扎特临终前最后一部也是最为辉煌的一部歌剧《魔笛》的吟唱声中。

这样的一句台词来自于电视剧《冬至》。

冬至,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对于节气时令的变化,我们总是很敏感的。

时令变了,皮肤感触到的温度变了,眼中看到的风景也变了,从枝桠
新抽一直看到黄叶满地。

徒然草中写道:“我在世上已经了无牵挂,只对于时序节令的推移,还不能忘怀。

”不能忘怀的,是看到眼中,记在心里的自然的美丽吧。

明刘基有首诗:“日薄云阴雪在山,夜寒溪静客舟还。

乾坤簸荡逾三载,风俗乖张似
百蛮。

废井衰芜霜后白,空村乔木晓余殷。

独怜节序逢冬至,不得安息学闭关。

”诗中闭
关的意思就是“闭门谢客,断绝往来,不为尘世所扰。

”如此说来,不知闭关者是否可以
算是遁世者。

时序节令的推移可以使他们感到时间无声无息的流逝。

又是一年芳草绿。

今天讲到了一首皇甫松的《采莲子》:“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游。

无端隔
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可以想见到的江南风光,可以想到的大胆热情却又娇羞可
爱的江南姑娘。

这首诗使我想起了《天龙八部》一书《向来痴》一章中后半部分阿碧的出场:
“便在此时,只听得(矣欠)乃声响,湖面绿波上飘来一叶小舟,一个绿杉少女手执
双桨,缓缓划水而来,口中唱着小曲,听那曲子是:“菡萏香连十顷陂,小姑贪戏采莲迟。

晚来弄水船头滩,笑脱红裙裹鸭儿。

”歌声娇柔无邪,欢悦动心。

”水面上全是菱叶和红菱,清波之中,红菱绿叶,鲜艳非凡。

见过荷塘,但是这样的景象我是无论如何也看不到的,只能想象了。

在冬至日我怀着对家乡的浓浓的思念,心里暖暖的!
东汉末年,在长沙有一位名医,名叫张仲景,因年事已高,便告老还乡。

当时,天下大乱,盗贼四起,到处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张仲景回到家乡,发现这里已不是从前记忆中的模样了。

以前,店铺无数,大街上的
人摩肩接踵,客栈里满是客人。

可现在,路上的行人极少,都是衣衫褴褛,食不裹腹。

这时,正是冬日,大量饥民不光衣不遮体,很多人的耳朵都冻裂了,溃烂发炎。

张仲景见了
心里很不是滋味,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该怎么拯救家乡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他陷入深深
的沉思中。

冥思苦想了几个日子,张仲景吩咐自己的徒弟在路边架起了一个大医棚,把新鲜的羊肉、火红的辣椒还有一些驱寒药材放到大锅里精心熬制。

这天正值冬至,行人比往常更少,可肉香一下子就吸引来了无数家乡人,张仲景吩咐
弟子将煮好的食材捞起来,剁碎,碾成泥,再用面皮包成耳朵状,这便是今天饺子的雏形。

锅中煮熟的饺子和汤水香飘十里,医棚里接受施舍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吃了后,赞不绝口。

几天后,冻裂的耳朵也因吃了饺子,喝了汤水而痊愈。

这汤水人们叫它“驱寒矫耳汤”。

从此,为了纪念名医张仲景,就有了冬至吃饺子的风俗,至今还流传着一句话:“冬
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家乡的冬至节今天是冬至,我们学校放假一天。

冬至,是我们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冬至
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出的一个,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正午时
分产生的影子也是一年中最长的。

莆田在冬至也有给祖先扫墓的习俗。

听老人说,这一天
北方人吃水饺,南方人吃汤圆过节。

冬至这一天,我们全家喜气洋洋,过节的气氛非常浓烈。

奶奶、妈妈在和汤圆粉,我在一边帮着剥花生。

当奶奶把花生米炒过后,我争着把它
们碾碎。

把汤圆粉和成泥后,我们就开始搓汤圆了,奶奶和妈妈的速度很快,谈话间就搓
出了许多,圆圆的,油光闪亮的,好诱人啊!
不用说,肯定很好吃,我忍不住咽了咽口水。

“妈妈,我也要搓。

”我卷起衣袖,抓过一些汤圆泥,搓了起来,边搓边想:这有什么呀,今天我要露一手给你们瞧瞧。

但动手后,才发觉不是那么回事,手里的汤圆泥好像是专门跟我作对,一点都不听话。

要嘛碎掉了,要嘛扁扁的、方方的,就是圆不起来。

我火了,“啪”地把手中的汤圆摔在盘子里,大喊一声:“气死我了,我不玩啦!”妈妈笑了笑,叫我不要气馁,并手把手地教我两手如何用力:“你啊,心不要太急,刚开始时要稍微用点劲,把手里的汤圆泥多搓几遍,这样汤圆韧性才够,不容易破,口感也好。

接下来两手用力要均匀,轻轻地把泥搓成圆。

”我听了试了试,果然效果很好。

我越搓越好,越搓越来劲。

当厨房里飘来阵阵香气,我有点迫不及待了。

奶奶先盛了一碗给我,边往汤圆上撒些白糖和花生粉,边说:“宝贝,慢慢吃,小心烫着。

”我头都没抬地说:“奶奶,这我早就知道了,心急吃不了热汤圆,谚语里面有的。


我美滋滋地吃着,心里高兴极了,因为这里面也有我的一份劳动啊!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