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基础知识:方药总论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基础知识
一、概述
1、概念
中药(herb) 凡是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进行采收、加
工、炮制、制剂以利于临床应用的药物称中药。 由于其中以植物药占多数,运用也最广泛, 故称中药为“本草(herb)”。
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2、分类
(1)植物类 A、草(车前草、鱼腥草、夏枯草) B、根(人参、白茅根、茜草根) C、花(金银花、丁香、菊花) D、叶(枇杷叶、荷叶、桑叶、大青叶) E、果(杏仁、桃仁、冬瓜仁、火麻仁) (2)动物类:羚羊角、蛇胆、鳖甲、牛黄 (3)矿物类:石膏、硫磺、硼砂、朱砂 (4)加工品:神曲、青黛、阿胶
应用,以增强疗效。
3.相使
两种性能和功效有某些共性的药物配合应
用,以一种药为主药,另一种药为辅药,能提
高主药疗效。
4.相畏
一种药物的副作用或毒性被另一种药物
减轻或消除。
5.相杀
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副 作用或毒性。
6.相恶
一种药物使另一种药物的功效降低或丧失。
7.相反
两种药物配合使用后,产生不良反应和毒
(四)归经 指药物对某经(脏腑或经络)或某几 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作用较少, 这种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称归经。 引经药:一些药不但能自入某经,还能 引导其他药进入某经。
(五)中药毒性
1.毒性分级
a、大毒 b、有毒 c、小毒
2.中毒原因
a.剂量过大 d.配伍失误 g.误食误用 b.服用过久 e.制剂不妥 c.炮制不当 f.外用失控
(三)升降沉浮 升,指上升提举;降,指下达降逆; 浮,指向外发散;沉,指内敛收引。 升降沉浮是指药物向上、下、内、外 四种不同的作用趋向。
1.升浮药:性多温、热;味属辛、甘、淡;
属阳;具发汗解表、祛风升阳、
催吐开窍等功效
2.沉降药:性多寒、凉;味属酸、苦、咸;
属阴,具清热泻下、降气平喘、 重镇安神等功效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煎炙煿莫相依”。
——明·刘纯《医学小经》
(2)中西药联合配伍禁忌 (3)妊娠用药禁忌
指对妊娠母体或胎儿具有损害作用,
干扰正常妊娠的药物。
(4)证候用药禁忌
(5)服药饮食禁忌
a、病证食忌
b、服药食忌
(三)中药用量
大多数10—15g左右。
注意特殊药物,特殊人群。
(四)中药煎服法
煎药用具:砂锅、瓦罐最好,搪瓷罐次之, 忌用铜、铁、铝锅。 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
方剂基础知识(p201)
一、概念
方剂: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选择适当药物, 按组方原则,确定剂量用法,配伍成适 当剂 型。
次要的兼证
佐药 佐制药:用以消除或缓和君、臣药的毒性
或烈性 反佐药: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 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使药
引经药
调和药
麻黄汤 《伤寒论》
主治:风寒表实。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
麻黄9g
君药
辛温、发汗解表、平喘
桂枝6g
杏仁6g
臣药
佐药
温经散寒,协助麻黄发汗解表
助麻黄降气平喘,又协助麻黄、
3.预防措施
四、中药的用法
(一)配伍
根据根据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 性地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使用。 药物的配伍是从单方逐渐发展起来的, 古人经过长期的用药实践,把单味药的应用 和药与药的配伍关系,总结为“七情”。
1.单行
用一味药物治疗疾病谓单行。
2.相须
用两味以上性能功效相同或近似的药物配伍
性反应。
(二)用药禁忌
1.配伍禁忌: (1)中药配伍禁忌: 相反、相恶 (十八反,十九畏)
“十八反”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篓贝蔹及攻乌;
藻戟遂莞俱战草,诸参辛芍反藜芦。
—— 金·张子和《儒门事亲》
“十九畏”
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方剂学:研究并阐明药物的配伍关系, 组成规律、剂型、用量、功效及应用的一门 学科。
二、方剂的组成及变化
(一)组方原则: 君、臣、佐、使
君药:方剂中针对主证或主病起主要作用的
药物。(药力最重,不可缺少) 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证或主病的药物。 针对兼证或兼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助药: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治疗
五味: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
咸五种味道。
A、口尝 B、临床实践
1.辛:能行、能散。
具有发散、行气、 行血的作用。
2.甘:能补、能和、能缓。 具有补益、调和脏腑、缓急的作用。 3.酸:能收、能涩。 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4.苦:能泄、能燥。 具有通泄、燥湿的作用。 5.咸:能下、能软。 具有泻下大便、软坚散结的作用。 6.另有:淡味药、涩味药
桂枝发汗解表
甘草3g 使药 调和诸药
缓和麻黄、桂枝的发汗力
(二)组方变化
(1)加减药物 麻黄加术汤加白术:麻黄加术汤
麻黄汤减桂枝:三拗汤
(2)加减药量 (3)变更剂型
二、方剂的剂型
传统剂型:汤、丸、散、膏、丹、酒、露
新的剂型:片剂、冲剂、糖浆、流浸膏、
口服液、胶囊、针剂等。
3、产地
道地药材:指产地历史悠久、品种优良、疗效
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一些药物。 吉林 —— 人参 辽宁 —— 细辛 云南 —— 三七
四川 —— 川芎
重庆 —— 黄连
二、中药的炮制
(一)概念
在古代又称为炮炙,是中药进行各种加工
处理过程的总称。
(二)炮制目的 1、消除或降低毒副作用
2、增强疗效
3、改变药物性能
4、利于贮存
5、便于服用
(三)炮制方法 1、修治法 2、水制法 3、火制法 4、水火共制 5、其他治法
三、中药的性能
主要包括:
四气(性)
五味
归经 升降浮沉
(一)四气(性)
四气: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
四种药性。
寒>凉(阴) 热>温(阳)
平性药:寒热性质不明显的药物,药
性平和、作用缓和。
(二)五味
一、概述
1、概念
中药(herb) 凡是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进行采收、加
工、炮制、制剂以利于临床应用的药物称中药。 由于其中以植物药占多数,运用也最广泛, 故称中药为“本草(herb)”。
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2、分类
(1)植物类 A、草(车前草、鱼腥草、夏枯草) B、根(人参、白茅根、茜草根) C、花(金银花、丁香、菊花) D、叶(枇杷叶、荷叶、桑叶、大青叶) E、果(杏仁、桃仁、冬瓜仁、火麻仁) (2)动物类:羚羊角、蛇胆、鳖甲、牛黄 (3)矿物类:石膏、硫磺、硼砂、朱砂 (4)加工品:神曲、青黛、阿胶
应用,以增强疗效。
3.相使
两种性能和功效有某些共性的药物配合应
用,以一种药为主药,另一种药为辅药,能提
高主药疗效。
4.相畏
一种药物的副作用或毒性被另一种药物
减轻或消除。
5.相杀
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副 作用或毒性。
6.相恶
一种药物使另一种药物的功效降低或丧失。
7.相反
两种药物配合使用后,产生不良反应和毒
(四)归经 指药物对某经(脏腑或经络)或某几 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作用较少, 这种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称归经。 引经药:一些药不但能自入某经,还能 引导其他药进入某经。
(五)中药毒性
1.毒性分级
a、大毒 b、有毒 c、小毒
2.中毒原因
a.剂量过大 d.配伍失误 g.误食误用 b.服用过久 e.制剂不妥 c.炮制不当 f.外用失控
(三)升降沉浮 升,指上升提举;降,指下达降逆; 浮,指向外发散;沉,指内敛收引。 升降沉浮是指药物向上、下、内、外 四种不同的作用趋向。
1.升浮药:性多温、热;味属辛、甘、淡;
属阳;具发汗解表、祛风升阳、
催吐开窍等功效
2.沉降药:性多寒、凉;味属酸、苦、咸;
属阴,具清热泻下、降气平喘、 重镇安神等功效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煎炙煿莫相依”。
——明·刘纯《医学小经》
(2)中西药联合配伍禁忌 (3)妊娠用药禁忌
指对妊娠母体或胎儿具有损害作用,
干扰正常妊娠的药物。
(4)证候用药禁忌
(5)服药饮食禁忌
a、病证食忌
b、服药食忌
(三)中药用量
大多数10—15g左右。
注意特殊药物,特殊人群。
(四)中药煎服法
煎药用具:砂锅、瓦罐最好,搪瓷罐次之, 忌用铜、铁、铝锅。 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
方剂基础知识(p201)
一、概念
方剂: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选择适当药物, 按组方原则,确定剂量用法,配伍成适 当剂 型。
次要的兼证
佐药 佐制药:用以消除或缓和君、臣药的毒性
或烈性 反佐药: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 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使药
引经药
调和药
麻黄汤 《伤寒论》
主治:风寒表实。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
麻黄9g
君药
辛温、发汗解表、平喘
桂枝6g
杏仁6g
臣药
佐药
温经散寒,协助麻黄发汗解表
助麻黄降气平喘,又协助麻黄、
3.预防措施
四、中药的用法
(一)配伍
根据根据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 性地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使用。 药物的配伍是从单方逐渐发展起来的, 古人经过长期的用药实践,把单味药的应用 和药与药的配伍关系,总结为“七情”。
1.单行
用一味药物治疗疾病谓单行。
2.相须
用两味以上性能功效相同或近似的药物配伍
性反应。
(二)用药禁忌
1.配伍禁忌: (1)中药配伍禁忌: 相反、相恶 (十八反,十九畏)
“十八反”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篓贝蔹及攻乌;
藻戟遂莞俱战草,诸参辛芍反藜芦。
—— 金·张子和《儒门事亲》
“十九畏”
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方剂学:研究并阐明药物的配伍关系, 组成规律、剂型、用量、功效及应用的一门 学科。
二、方剂的组成及变化
(一)组方原则: 君、臣、佐、使
君药:方剂中针对主证或主病起主要作用的
药物。(药力最重,不可缺少) 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证或主病的药物。 针对兼证或兼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助药: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治疗
五味: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
咸五种味道。
A、口尝 B、临床实践
1.辛:能行、能散。
具有发散、行气、 行血的作用。
2.甘:能补、能和、能缓。 具有补益、调和脏腑、缓急的作用。 3.酸:能收、能涩。 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4.苦:能泄、能燥。 具有通泄、燥湿的作用。 5.咸:能下、能软。 具有泻下大便、软坚散结的作用。 6.另有:淡味药、涩味药
桂枝发汗解表
甘草3g 使药 调和诸药
缓和麻黄、桂枝的发汗力
(二)组方变化
(1)加减药物 麻黄加术汤加白术:麻黄加术汤
麻黄汤减桂枝:三拗汤
(2)加减药量 (3)变更剂型
二、方剂的剂型
传统剂型:汤、丸、散、膏、丹、酒、露
新的剂型:片剂、冲剂、糖浆、流浸膏、
口服液、胶囊、针剂等。
3、产地
道地药材:指产地历史悠久、品种优良、疗效
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一些药物。 吉林 —— 人参 辽宁 —— 细辛 云南 —— 三七
四川 —— 川芎
重庆 —— 黄连
二、中药的炮制
(一)概念
在古代又称为炮炙,是中药进行各种加工
处理过程的总称。
(二)炮制目的 1、消除或降低毒副作用
2、增强疗效
3、改变药物性能
4、利于贮存
5、便于服用
(三)炮制方法 1、修治法 2、水制法 3、火制法 4、水火共制 5、其他治法
三、中药的性能
主要包括:
四气(性)
五味
归经 升降浮沉
(一)四气(性)
四气: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
四种药性。
寒>凉(阴) 热>温(阳)
平性药:寒热性质不明显的药物,药
性平和、作用缓和。
(二)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