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厂主要指标计算公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指标统计计算1、发电量:日、月累计发电量。
2、供电煤耗:
日供电标准煤耗(克/千瓦时)=日入炉煤热值(兆焦千克)日入炉煤皮带秤来煤量(吨)(兆焦千克)日供电量(千瓦时)
计算期内入炉煤平均热值(兆焦/千克)=日入炉煤热值(兆焦千克)日入炉煤皮带秤来煤量(吨)
日入炉煤皮带秤来煤量(吨))
月供电标准煤耗(克/千瓦时)=日入炉煤热值(兆焦千克)日入炉煤皮带秤来煤量(吨)
(兆焦千克)月供电量(千瓦时)
累计供电标准煤耗(克/千瓦时)=月供电标准煤耗(克千瓦时)月供电量(千瓦时)
月供电量(千瓦时)
3、供热标准煤耗率(千克/百万千焦)=供热标准煤量(吨)
供热量(百万千焦)
月供热标准煤耗率(千克/百万千焦)=日供热标准煤量(吨)
日供热量(百万千焦)
累计供热标准煤耗率(千克/百万千焦)=月供热标准煤耗率(千克百万千焦)月供热量(百万千焦)
月供热电量(百万千焦)
4、发电厂用电率(%)
日发电厂用电率(%)=日发电厂用电量(万千瓦时)
日发电量(万千瓦时)
月发电厂用电率(%)=日发电厂用电量万千瓦时日发电量万千瓦时
累计发电厂用电率(%)=月发电厂用电率月发电厂电量(万千瓦时)
月发电量(万千瓦时)
5、供热厂用电率(%)
日供热厂用电率(千瓦时/百万千焦)=日供热厂用电量(千瓦时)
日供热量(百万千焦)
月供热厂用电率(千瓦时/百万千焦)=日供热厂用电率日供热量(百万千焦)
日供热量(百万千焦)
累计供热厂用电率(千瓦时/百万千焦)=月供热厂用电率月供热量(百万千焦)
月供热量(百万千焦)
7、补水率
日补水率(%)=日除盐水量(吨)-非生产用除盐水量
日蒸发量(吨)
月补水率(%)=日除盐水量(吨)
日蒸发量(吨)
累计补水率(%)=月补水率月蒸发量(吨)
月蒸发量(吨)
8、耗油量
按日、按月进行累计。
9、发电水耗
日发电水耗(吨/千瓦时)=日取水量(吨)
日发电量(千瓦时)
月发电水耗(吨/千瓦时)=
日取水量(吨)日发电量(千瓦时)
累计发电水耗(吨/千瓦时)=月发电水耗月发电量(千瓦时)
月发电量(千瓦时)
10、入厂、入炉煤热值差
日入厂煤平均热值(兆焦/千克)=日每列火车平均热值(兆焦千克)日每列火车来煤量(千克)+日小窑煤平均热值(兆焦千克)日小窑煤来煤量(千克)
日火车来煤总量(千克)+日小窑煤来煤总量(千克)
月入厂煤平均热值(兆焦/千克)=日入厂煤平均热值(兆焦千克)日来煤总量(千克)
月来煤总量(千克)
累计入厂煤平均热值=月入厂煤平均热值(兆焦千克)月来煤总量(千克)
月来煤总量(千克)
日入炉煤平均热值(兆焦/千克)=各班组入炉煤平均热值(兆焦千克)各班组入炉煤量(千克)
日入炉煤总量(千克)
月入炉煤平均热值(兆焦/千克)=日入炉煤平均热值(兆焦千克)日入炉煤总量(千克)
月入炉煤总量(千克)
累计入炉煤平均热值=月入炉煤平均热值(兆焦千克)月来煤总量(千克)
月入炉煤总量(千克)
月入厂、入炉煤热值差=月入厂煤平均热值-月入炉煤平均热值
累计入厂、入炉煤热值差=累计入厂煤平均热值-累计入炉煤平均热值
11、主汽压力(Mpa)
日主汽压力平均值=日 小时现场抄表所得的每小时实际值累加起来
小时
月主汽压力平均值=日主汽压力平均值
月计算期内日历天数
累计主汽压力平均值=月主汽压力量平均值月计算期内日历天数
月计算期内日历天数
12、主汽温度(℃)
日主汽温度平均值=日 小时现场抄表所得的每小时实际值累加起来
小时
月主汽温度平均值=日主汽温度平均值
月计算期内日历天数
累计主汽温度平均值=月主汽温度平均值月计算期内日历天数
月计算期内日历天数
13、再热汽温度(℃)
日再热蒸汽温度平均值=日 小时现场抄表所得的每小时实际值累加起来
小时
月再热蒸汽温度平均值=日再热蒸汽温度平均值
月计算期内日历天数
累计再热汽温平均值=月再热汽温平均值月计算期内日历天数
月计算期内日历天数
14、排烟温度(℃)
日排烟温度平均值=日 小时现场抄表所得的每小时两侧实际值累加起来
小时
月排烟温度平均值=日排烟温度平均值
月计算期内日历天数
累计排烟温度平均值=月排烟温度平均值月计算期内日历天数
月计算期内日历天数
15、给水温度(℃)
日给水温度平均值=日 小时现场抄表所得的每小时实际值累加起来
小时
月给水温度平均值=日给水温度平均值
月计算期内日历天数
累计给水温度平均值=月给水温度平均值月计算期内日历天数
月计算期内日历天数
16、真空度(%)
日真空度平均值=日 小时现场抄表所得的每小时真空实际值累加起来
小时当日当地大气压力平均值
月真空度平均值=日真空度平均值
月计算期内日历天数
累计真空度平均值=月真空度平均值月计算期内日历天数
月计算期内日历天数
17、凝汽器端差(℃)
日凝汽器端差平均值=(日24小时现场抄表所得每小时汽轮机排汽温度实际值累加起来-日24小时现场抄表所得每小时循环水出口温度实际值累加起来)÷24
月凝汽器端差平均值=日凝汽器端差平均值
月计算期内日历天数
累计凝汽器端差平均值=月凝汽器端差平均值月计算期内日历天数
月计算期内日历天数
18、大渣含碳量(%)
日大渣平均含碳量=日每次取样化验所得的大渣含碳量算术平均
月大渣含碳量平均值=日大渣平均含碳量
月计算期内日历天数
累计大渣含碳量平均值=月大渣含碳量平均值月计算期内日历天数
月计算期内日历天数
19、飞灰含碳量(%)
日飞灰平均含碳量=日每次取样化验所得的飞灰含碳量算术平均
月飞灰含碳量平均值=日飞灰平均含碳量
月计算期内日历天数
累计飞灰含碳量平均值=月飞灰含碳量平均值月计算期内日历天数
月计算期内日历天数
20、高加投入率(%)
%
月高加投入率=月高加运行时间
月汽轮机运行时间
累计高加投入率=月高加投入率月汽轮机运行时间
月汽轮机运行时间
21、制水单耗(千瓦时/吨)
月制水单耗=月制水耗电量(千瓦时)
月制水量(吨)
累计制水单耗=月制水单耗月制水量(吨)
月制水量(吨)
22、输煤单耗(千瓦时/吨)
月输煤单耗=月输煤设备耗电量(千瓦时)
月上煤量(吨)
累计输煤单耗=月输煤设备单耗月上煤量(吨)
月上煤量(吨)
23、除灰单耗(千瓦时/吨汽)
月输煤单耗=月除灰设备耗电量(千瓦时)
月蒸发量(吨汽)
累计输煤单耗=月除灰设备单耗月蒸发量(吨汽)
月蒸发量(吨汽)
24、给水泵单耗(千瓦时/吨汽)
月给水泵单耗=月给水泵耗电量(千瓦时)
月蒸发量(吨汽)
累计给水泵单耗=月给水泵单耗月蒸发量(吨汽)月蒸发量(吨汽)
25、循环水泵耗电率(%)
月循环水泵耗电率=月循环水泵耗电量(万千瓦时)
月发电量(万千瓦时)
%
累计循环水泵耗电率=月循环水泵耗电率月发电量(万千瓦时)
月发电量(万千瓦时)
%
26、制粉单耗(千瓦时/吨原煤)
月制粉单耗=月制粉设备耗电量(千瓦时)
月制粉设备磨制原煤量(吨原煤)
累计制粉单耗=月制粉设备单耗月制粉设备磨制原煤量(吨原煤)
月制粉设备磨制原煤量(吨原煤)
27、送风机单耗(千瓦时/吨汽)
月送风机单耗=月送风机耗电量(千瓦时)
月蒸发量(吨汽)
累计送风机单耗=月送风机单耗月蒸发量(吨汽)
月蒸发量(吨汽)
28引风机单耗(千瓦时/吨汽)
月引风机单耗=月引风机耗电量(千瓦时)
月蒸发量(吨汽)
累计引风机单耗=月引风机单耗月蒸发量(吨汽)月蒸发量(吨汽)
29、锅炉漏风率(%)
锅炉漏风率一般指锅炉本体漏风率和烟道漏风率、空气预热器漏风率。
锅炉本体漏风率厂内做不了。
某段烟道或空气预热器漏风率=0.9×某段烟道或空气预热器出口氧量-某段烟道或空气预热器入口氧量
某段烟道或空气预热器入口氧量
%
锅炉漏风率(某段烟道或空气预热器)是每月进行一次测试所得,没有累计值。
30、吹灰器投入率(%)
日吹灰器投入率=日实际投入台数
日应投入台数
%
月吹灰器投入率=日实际投入台数
日应投入台数
%
累计吹灰器投入率=月吹灰器投入率月应投入台数
月应投入台数
31、锅炉正平衡效率(%)
月锅炉正平衡效率=月锅炉总产热量(千焦)
月燃料消耗量(千克)月燃料应用基平均低位发热量(千焦千克)
%
累计锅炉正平衡效率=月锅炉正平衡效率月蒸发总量
月蒸发总量
32、汽机效率(%)
月汽机效率=
汽轮机汽耗率(千克千瓦时)【汽轮机入口主蒸汽焓(千焦千克)-高加出口给水焓(千焦千克)】
%
累计汽机效率=月汽机效率月发电量
月发电量
33、胶球投入率(%)
月胶球装置投入率=月胶球装置实际投入台数
月胶球装置应投入台数
%
累计胶球装置投入率=月胶球装置投入率月胶球装置应投入台数
月胶球装置应投入台数
34、胶球装置收球率(%)
月胶球装置收球率=月胶球装置实际收球数
月胶球装置投球总数
%
累计胶球装置收球率=月胶球装置收球率月胶球装置投球总数
月胶球装置投球总数
35、汽水品质合格率(%)
单项指标合格率=单项指标合格次数
单项指标化验总数
%
月汽水品质合格率=月各项指标合格率之和
月各项指标项数
累计汽水品质合格率=月汽水品质合格率月各项指标项数
月各项指标项数
36、AGC投入率(%)
月AGC投入率=月 实际投入小时数
月调度要求投入小时数
%
累计AGC投入率=月投入率月调度要求投入小时数
月调度要求投入小时数
%
37、继电保护正确动作率(%)
月继电保护正确动作率=月继电保护正确动作次数
月继电保护动作总次数
%
累计继电保护正确动作率=月继电保护正确动作率月继电保护动作总次数
月继电保护动作总次数
%
38、热工保护正确动作率(%)
月热工保护正确动作率=月热工保护正确动作次数
月热工保护动作总次数
%
累计热工保护正确动作率=月热工保护正确动作率月热工保护动作总次数
月热工保护动作总次数
%
39、自动装置投入率(%)
月自动装置投入率=月自动装置实际投入套数
月自动装置应投入套数
%
累计自动装置投入率=月自动装置投入率月自动装置应投入套数
月自动装置应投入套数
%
40、仪表合格率(%)
%月仪表合格率=月仪表合格台数
月仪表合格率月仪表投入台数
%
累计仪表合格率=月仪表投入台数
月仪表投入台数
可靠性指标计算法一、利用小时:
单台机组日利用小时=单机日发电量(万千瓦时)
单机铭牌容量(万千瓦时)
单台机组月利用小时=
单机日发电量(万千瓦时)单机铭牌容量(万千瓦时)
单台机组年利用小时=
单机月发电量(万千瓦时)单机铭牌容量(万千瓦时)
全厂机组日利用小时=全厂机组日发电量(万千瓦时)全厂机组铭牌容量(万千瓦时)
全厂机组月利用小时=全厂机组月发电量(万千瓦时)全厂机组铭牌容量(万千瓦时)
全厂机组年利用小时=全厂机组年发电量(万千瓦时)全厂机组铭牌容量(万千瓦时)
二、运行小时:
运行小时是指计算期间设备处于运行状态的小时数,不考虑各种因素的降出力。
全厂机组运行小时=单机运行小时单机容量全厂机组容量
三、备用小时:
备用分为全出力备用、计划及各类非计划降出力备用。
具体情况如下:
1、电网调度要求停机备用的时间为备用小时。
2、机组计划或非计划检修,检修工作提前结束,请示电网调度同意,从检修工作结束时间至调度批准的检修结束时间的这一段时间为备用小时;如果到调度批准检修结束的时间而调度不允许启动,至机组启动并网的时间均为备用小时。
3、机组在大小修调度批准停机时间之前,提前停机的时间调度同意,可计入备用时间。
4、一台机组处于备用状态,另一台机组存在缺陷,需要倒机,如果调度同意,可计入备用小时。
四、计划停运:
1、计划停运小时:计划停运是指设备处于计划停运状态的小时数。
全厂计划停运小时=单机计划停运小时单机容量
全厂机组容量
2、计划停运次数:
全厂计划停运次数=单机计划停运次数单机容量
全厂机组容量
3、计划停运系数:
单台机组计划停运系数(%)=计划停运小时
计算期日历小时
%
全厂机组计划停运系数(%)=单机计划停运系数单机容量
计算期日历小时
%
五、非计划停运:
第一类非停,是指机组需立即停运或被迫不能按规定立即投入运行状态(如机组启动失败)。
第二类非停,是指机组虽不需立即停运,但需在6小时内停运。
第三类非停,是指机组可延迟至6小时之后,但需在72小时之内停运。
1、非计划停运小时:设备处于非计划停运状态的小时数。
全厂机组非计划停运小时=单机非计划停运小时单机容量
全厂机组容量
【注】:自停运至调度批准前记作非计划停运;从调度批准时起至机组交付调度(运行或备用)止,为计划停运。
2、非计划停运次数:
全厂非计划停运次数=单机非计划停运次数单机容量
全厂机组容量
3、非计划停运系数:
单台机组非计划停运系数(%)=非计划停运小时
计算期日历小时
%
全厂机组非计划停运系数(%)=Σ单机非计划停运系数单机容量
全厂机组容量
%
六、非计划停运率:
非计划停运率是指计算期内非计划停运小时与计算期内非计划停运小时、运行小时二者之和的比率。
单台机组非计划停运率(%)=非计划停运小时
非计划停运小时运行小时
%
全厂机组非计划停运率(%)=单机非计划停运率单机容量
全厂机组容量
%
七、等效强迫停运率:
1、强迫停运小时:是指机组非计划停运中的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非计划停运小时数。
2、毛最大容量:是指一台机组在某一定期间内,能够连续承载的最大容量。
3、非计划降低出力:
第一类非计划降低出力:指机组需要立即降低出力者。
第二类非计划降低出力:指机组虽不需要立即降低出力,但需在6小时以内降低出力者。
第三类非计划降低出力:指机组可以延至6小时以后,但需在72小时以内降低出力者。
4、非计划降出力等效停运小时:是指机组非计划降低出力小时数折合成按毛最大容量计算的满负荷停运小时数。
如:某厂1号机组容量100MW,由于某种原因非计划降出力50MW,共6小时,则:
1号机组降出力等效小时=小时
=3小时
单台机组等效强迫停运率(%)=强迫停运小时第 、 、 类非计划降出力等效停运小时之和
运行小时强迫停运小时第 、 、 类非计划降出力等效停运小时之和
全厂机组等效强迫停运率(%)=单机等效强迫停运率单机容量
全厂机组容量
八、平均连续可用小时:
可用小时:
单台机组可用小时=运行小时+备用小时
全厂机组可用小时=单台机组可用小时单机容量Σ全厂机组容量
单台机组平均连续可用小时=单机可用小时
单机计划停运次数单机非计划停运次数
全厂机组平均连续可用小时=单台机组平均连续可用小时单机容量
Σ全厂机组容量
九、等效可用系数:
单台机组等效可用系数(%)=可用小时-降低出力等效停运小时
计算期日历小时
%
全厂机组等效可用系数(%)=单机等效可用系数单机容量
全厂机组容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