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3 《 语文版》语文 (基础模块上册)—— 第三课 《幽静悲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幽径悲剧》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科书(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本单元关注人与自然,主题是表现善待自然,优化生存环境。
《幽径悲剧》集中体现了这一主题。
本篇文章含有丰富的人生哲理,这对于初二学生来说可能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我所教的两个班级学生大多来自外地,基础比较差,所以备课时我尽量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进行指导,采用了诵读法、小组讨论法。
在指导过程中让学生多种形式的读透文本体会到幽径之美、藤萝的美,并力求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理解作者对被砍前的藤萝和对被砍之后的藤萝的不同情感,通过这种情感的剧烈反差让学生能够明白悲剧的内涵,紫藤萝悲剧之因,能体会到真、善、美的重要性,从而学习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精神。
这篇课文,篇幅不短,内容不少,主题不浅,所以我安排了两课时完成。
教学目标:
1、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能够说出文章中悲剧指什么,并且能够划分出文章思路,理清楚作者的情感变化。
2、再次朗读课文,能够根据课文具体内容说出紫藤萝悲美之处。
3、在上述两点基础上,通过文本分析,能够明白悲剧的内涵,紫藤萝悲剧之因,并且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学会维护真、善、美。
教学重点、难点:
1、领悟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唤起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2、体会本文通俗、精练而又雅致的语言,品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难点)
3、学习烘托手法和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难点)
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2、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越美的事物被毁灭,其悲剧性就越强烈。
在北大燕园,一条幽径发生的这一场悲剧,使得季羡林先生伤心落泪,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说明: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增加学生知识积累,点明悲剧本质,深化学生思维)
2、走近作者:(说明:这一环节中一些资料性的知识让学生自己解决,课堂上补充一个“心灵独白”的小环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作者的语言走进作者的内心进而更准确的理解文本。
)季羡林(1911--2009)当代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享誉国内外的“东方学大师”。
他一生有众多头衔,如“学界泰斗”、“一代宗师”、文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翻译家等,但最让他津津乐道的是懂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12门古代语言。
心灵独白:“只要活着,脑筋就要天天不停。
”“我94周岁了,并不打算‘走’。
我要活到108岁。
”
3、检查预习:(说明:这一环节是为了更准确的解读文本扫除障碍,同时这也是一个积累项目,有利于扩大学生词汇量。
)
应答应当抖擞惆怅
摇曳绽放潋滟猥集
虬干万斛愚氓毛骨悚然
二、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幽径中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悲剧?(说明:这一环节是在已经预习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的,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为主。
)
(学生们听过的悲剧故事有很多:《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让学生回忆接触过的悲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什么是悲剧。
)
答:北大校园里燕园幽径上的一株古藤萝无端被毁的悲剧。
2、一株古藤萝激起了作者的情感波澜。
迅速浏览课文,抓住关键句说出藤萝被毁前后作者心情的变化。
(说明:这个问题是为了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在变化中理解作者的感情宣泄,同时也能引起学生悲剧感受的共鸣。
)
学生在书上作圈点勾画。
被毁前:板书:爱乐恋
被毁后:怕痛悲
3、学生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说明:这一环节是在已经预习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的,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为主。
)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
第一部分(1—6):写幽径之美。
第二部分(7—10):写藤萝之美。
第三部分(11—16):写藤萝之悲。
三、细读课文,感受幽径之美(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美的毁灭越美的东西被毁灭,其悲剧性就越强烈。
作者为了表现强烈的悲剧效果,必须要揭示藤萝之美,但作者先从曲径四季之美景入手,为古藤萝之美作铺垫。
)
读一读文中描写幽径美的段落,结合相关语句概括出幽径美在何处。
学生在书上作批注。
(为揭示古藤萝之美作铺垫)
1、投影片:“仿佛从地下深处爆发出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向上,向上,向上,欲与天公试比高,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
”结合课文有关内容,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答:三个“向上”的反复,表达了作者对夏日荷花勃勃生机和旺盛生命力的赞颂。
2、小结:
山上:春夏秋总有翠色在目
湖中:夏绿叶红荷
冬:白雪覆盖
绿色更浓
→四季之美,生机勃勃(学生归纳特点)
四、再读课文,感受藤萝之美(说明:藤萝之美分析透彻,能帮助学生感受作者的心情,领悟藤萝悲剧性的强烈)
读一读文中描写藤萝美的段落,结合相关语句概括出藤萝美在何处。
学生在书上作批注。
1、投影片: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惟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
每次走在它下面,闻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
”为什么作者走到古藤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就“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
答:对古藤的感觉,是与特定的环境分不开的。
“经过了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不但人遭劫,花木也不能幸免”,这一棵藤萝成了“燕园中藤萝界鲁殿灵光”,即仅存的一棵,因而也就成了惟一的精神寄托和安慰。
2、小结:
外在美:形:盘曲而上
香:“蓦地”“扑鼻之香”
声:“袭入耳内”的蜜蜂声
色:万绿丛中一点红
内在美:和:与大树和睦相处
善:阅尽沧桑,从无害人之心
→真善美的化身(学生归纳特点)
五、感受藤萝之悲(悲剧:真、善、美的东西被毁。
幽径之美衬托出藤萝之美,藤萝之美衬托出藤萝之悲,越美的东西被毁,悲剧色彩越浓郁,越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
问:说说哪些语句最能体现藤萝之悲并陈述理由。
学生抓住文中描写藤萝被毁后的惨状的语句进行分析。
学生归纳:
1、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
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
它们还没有来得及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树干已经被砍断了,脱离了地面,再没有水分供它们生存了。
它们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
2、作者面对这样悲惨的现实,悲痛至极,他仿佛听到藤萝的哭泣。
投影片:“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
答:三个“哭泣”的反复,表达了作者对世人的失望,对古藤命运的痛心。
3、作者极力的想抓住这只摧毁“美”的黑手,可是无人知晓……
投影片:“你倘若问一个燕园中人,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决不会有任何人关心它的死亡的,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
”
答:三个“决不会有任何人”的反复,充分表达作者对古藤命运的关注,对它的不幸而伤心,对人们热衷于自己的名利而缺少应有的悲悯情怀而遗憾失望。
4、人们都把目光关注到哪里去了?
投影片:“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答:作者批评世人只知追名逐利,缺少对于自然、对于他人的关爱,自私、冷漠、无情。
5、还有一些所谓的伟人,他们的表现又是如何呢?
投影片:“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
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像我这样的话,也决不能成为伟人。
”
答:作者对他所说的伟人有着鄙视的感情。
“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这样”指的是富于感情,“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具有博爱之心。
“伟人们”决不泛爱生灵,出事铁面无情,甚至滥杀无辜。
这里所谓“真正的伟人们”含贬义。
作者将“伟人们”置于自己的对立面,无疑怀着鄙视厌弃的感情。
6、小结:世人只知道追名逐利,缺少对于自然、对于他人的关爱、自私、冷漠、无情,悲剧根源在于国民的愚昧无知,藤萝的悲剧是燕园的悲剧、时代的悲剧,也是人性的悲剧。
六、拓展延伸
说说你看到过身边有哪些破坏美,毁灭美的事,并且谈谈自己看法。
(说明:紧扣悲剧来拓展,既锻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
七、课堂小结:
藤萝被一把无情的刀所砍去,美被毁灭。
这一刀砍去的不仅是一棵古藤萝,砍掉的更是人性中最美妙的东西----真善美。
鲁迅曾经说过:一个民族只有意识到自己的落后愚昧才能觉醒,进而才能进步发展。
作者对民族命运充满深沉思索,并决意承担这个被忽略的悲剧,背负起
被大多数人丢弃的人文责任,重视生命美的价值,在美的荒漠上守护最后的墓碑。
他是一个真正的勇士——懂得真、善、美,并甘愿做一位孤独的维护真、善、美的勇士。
愿我们每位同学也学会尊重美、呵护美、不断追求真善美。
八、课后作业:
请你以古藤萝的口吻写一段话,劝告世人,一定要保护好环境。
(说明:这一环节是日常书面表达能力的一个练习,并让学生进一步学会尊重美、呵护美、不断追求真善美。
)
附:板书幽径悲剧
衬托被毁
(真善美)
藤萝
爱怕
乐痛
恋悲
愿我们每位同学也学会尊重美、呵护美、不断追求真善美。
教学反思:
《幽径悲剧》这一课,篇幅不短,内容不少,主题不浅。
课文描绘了幽径藤萝之美和置身其中的情味,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了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本文的教学目标我定为:1、通过朗读,理解文章中悲剧指什么,并且理请文章思路与作者的情感变化。
2、细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具体内容说出紫藤萝悲美之处。
3、通过文本分析,探求悲剧的内涵,剖析紫藤萝悲剧之因,学会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一堂课结束,发现原定的教学目标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回想这一节课,很多的环节设置和处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
这是一篇具有强烈悲剧效果的散文,作者的情感渗透于字里行间。
所以要理解作者的悲痛,要体悟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精神,必须要多诵读,虽然上课前有准备要学生多诵读,可是一到上课,我就急忙要完成之前设定的学习目标,全然不顾学生理解与否,一个一个问题抛下去,像摆设一样,完全失掉了它的功效。
所以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我是在自言自语。
初二的学生理解能力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主题不浅的《幽径悲剧》的理解还有一定难度的。
另外,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流畅性也很重要,这就有赖于老师自己的思路是否清晰,问题与问题的衔接显得尤为重要,一个问题的抛出与上一个问题一定是有必然联系的。
一堂课就像一台晚会的节目一样,老师就是主持人。
可是,反观我的这一堂课,“主持人”这个角色我并不称职。
环节与环节之间衔接不够紧密,甚至别扭。
教学任务表面上是完成了,可是学生到底理解了多少,不得而知。
说明:这篇课文,篇幅不短,内容不少,主题不浅,所以我安排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教到教学过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