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砺成中学2024届语文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砺成中学2024届语文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达标检测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

(28分)
1.(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他的诗写得酣畅淋漓
..,感情勃发,很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

B.作为伟大时代的共和和国公民,在改革创新中,我们应争做马前卒
...,杜绝马后炮。

C.心运地自偏,我这顶楼的迷你园景就是我的世外桃源
....了。

D.自然科学领域有许多令人叹为观止
....的神秘现象,正等待着有志于此的科学家去破解。

2.(2分)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关雎》选自《诗经·周南》,《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B.记,是古代一种文学体裁,是配合宴会乐曲而填写的歌词,句式长短不一。

C.鳏,指老而无妻;寡,指老而无夫;孤,指幼而无父;独,指老而无子。

D.杜甫,唐代诗人,其诗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

3.(2分)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
..的一项是()
A.大陆台湾两地血脉相连、亲如一家,不会受人挑拨离间
....。

B.他的文章针对时弊,震耳欲聋
....,受到人们的好评。

C.近几年来,我们国家如日中天
....,出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D.乍一听,他的解释似乎可以自圆其说
....,但仔细推敲,漏洞还是很多。

4.(2分)下列对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5.(2分)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例如会意字,从字的合成就能体会其中的含义,比如“武”字,即“止戈为武”
②汉代文字学家许慎指出,汉字的构成有“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③意思是说,加强武备的目的在于制止战争
④他的论述,有助于我们了解汉字这种“符号”所具有的教育功能和传播功能
⑤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母语的表达符号,也是世界文明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A.①②④⑤③B.①⑤④②③C.⑤②④①③D.⑤①③②④
6.(2分)填入下面句子横线上的词语,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大型民族歌舞《多彩贵州风》巡演活动拉开序幕,贵州________的山水风光,________的特色风物,________的民族风情从一个个精彩节目中完美展现,现场笑意满满,掌声阵阵。

①醇厚浓郁②多彩和谐③旖旎
A.①③②B.③②①
C.②①③D.③①②
7.(2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身材高大。

”这个句子的主语是“身材”,谓语是“高大”。

B.“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句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小船行驶之快。

C.“我有这么笨吗?”这是一个反问句,说话者在强调自己并不笨。

D.“家父、舍弟、鄙人、臣、愚、拙著、寒舍、见教”等,这些在古代都是谦辞。

8.(2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芦荟.(huì)云翳.(yì)缄.(xián)默颔.(hán)首低眉
B.朔.方(shuò)稽.(qǐ)首裸.(ɡuǒ)露觥.(ɡuāng)筹交错
C.媲.(bǐ)美招徕.(lán)荸荠
..(kuí)
..(bí qí)众目睽睽
D.执拗.(niù)瀚.(hàn)海干涸.(hé)鸢.(yuān)飞戾天
9、(4分)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4月13日下午,诗词领yù()女神蒙曼现身第五届中国数字阅读大会互动专场一“学习强国·诗词中国”诵读,一贯平易近人、①和蔼可亲的她,先给现场所有人普及了一回诗词常识。

观众们一下子明白了其中的奥秘。

其实,②类似鲜.为人知的中国古诗词,在今年最火的APP“学习强国”平台上,都能学到。

③活动上,浙江卫视的主持人yǒng()跃参加,现场品读吟诵:从先秦诗歌《诗经》,到东晋田园诗《饮酒》,从唐代白居易的《卖炭翁》,到近现代闻一多的《死水》等……④,浙江名嘴用或浑厚、或磁性、或铿.锵、或柔美的嗓音,带领现场观众穿越中华五千年,重温经典古诗词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①领yù(_______)②yǒng(_______)跃③鲜.为人知(______)④铿.(______)锵
2.下列标点符号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A.①B.②C.③D.④
3.与“一下子明白了其中的奥秘”意义最接近的成语是()
A.大彻大悟B.豁然开朗C.叹为观止D.震耳欲聋
4.下列对文段中作家作品相关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曾创作过组诗《新乐府》《卖炭翁》就是其中的一首,该诗揭露了当时宦官假借“宫市”之名强取豪夺民间财物的社会现实。

B.闻一多是坚定的民主战士、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最后一次讲演》是他在李公朴追悼会上面对特务分子的捣乱拍案而起发表的即兴讲演。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0篇,故又称《诗三百》
D.《饮酒》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作品,他还创作了《桃花源记》一文,文中描绘了理想中的美好世界,成语“世外桃源”就源自《桃花源记》。

10、填空。

(8分)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

(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冥有鱼》)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独子其子。

(《大道之行也》)
(3)世有伯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马说》)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余钟磬音。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6)浮云游子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送友人》)
(7)拣尽寒枝不肯栖,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二、阅读理解。

(42分)
11、(1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母爱的重量
凸凹
周末早起,总有愁绪萦怀,隐约感到应该干点什么才是。

对,去看望母亲。

母亲患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又有腿疾,却一直坚强地独立而居。

几种药物都是我买的,而社保卡有限制,“贪”一下也没几粒药丸,就索性自费。

其实是我舍不得时间,索性一次备下一两个月的用量,我便可以安心于创作。

如果像那些无所用心者,每周都出现在办理社保的窗口,也自然可以省去过多的花费。

但钱与时间相比,我自然选择后者。

到了母亲的住处,居室的门竟锁着。

想到母亲灶间的煤气可能快用完了,就径直到了配房里的灶间。

虽然从入冬到现在已过数月,但煤气罐的重量还是很沉,母亲真是用得节俭。

我所居的小区通了天然气之后,我就把煤气本给了母亲。

指标内的煤气一罐才43元,她居然也这么节省,让我心酸。

不久母亲回来了。

我大叫一声“妈”,她答应得脆亮,同时亮的还有她的目光。

50岁的儿子还像小时候那样叫她,她心中受用。

她说,我去村西头的小店,吃了两根油条、一碗老豆腐。

我说,您血脂高,少吃油腻的为好。

她说,你妈就好这口,谁管它好不好。

她突然想起了什么,戳着手中的木杖,急迫地朝灶间拽去。

她的腿疾在膝盖,关节劳损,不能直行,“拽”是快速的动作。

她掀开锅盖,说了一声“完了”,就朝我傻笑。

母亲每当做错了什么事情,就是这个表情。

原来,她知道我爱吃田间的苦苣,就拖着病腿剜了一些回来。

她也推断我今天会来,就上火焯它一下,好让我省去此环节,带回去直接凉拌。

但她忘了马上捞出来,菜就一直浸在热水里,软了。

我打趣道,软就软了,省得费牙。

她说,吃野菜就得用牙,有咬劲才有味道,看来,你妈真是老得没用了。

我说,没用也是妈,您站在那儿就有用,让我感到,自己虽然足够老,但依旧年少,因为父母是儿女的尺子。

她说,我儿子就是会说话,总是哄妈高兴。

我一直以为,孝顺的前提是“顺”,不仅要供奉钱物,更要供奉好心情。

进了她的房间,我扶她坐下,问她腿上的浮肿消了没有。

她毫不犹豫地回答,消了。

她长期服用降压药,有药物反应,中医叮嘱,要时常服一点五苓胶囊,祛湿化瘀。

服用之后,果然见效,浮肿渐渐地消了。

她回答得果断,我便心中生疑,蹲下身去,挽起她的裤腿——脚腕亮而腴,一摁一陷,实实在在地肿着。

我说,您是不是停药了?
她答非所问,说,只是腿肿,既不碍吃喝,又死不了人。

我说,您老真不听话,几粒药也花不了几个钱。

她马上接上话茬儿说,还没几个钱呢,小小的一盒药就好几十块,腿不肿,我心肿。

我说,怎么就心肿?你儿子堂堂的一个处级干部,国家公务员,每月工资好几千块,能把药店里的药柜子整个给您搬过来。

你就吹吧,她说,人就怕算细账——我孙子到了娶媳妇的年纪,你要给他买房子、车子,还不都得要票子?你是属兔的,即便是肥兔子,也拔不下几把毛来,除非你去吃夜草、取身外之财。

这种事你甭说是去干,就是想一想,我也都整宿整宿地睡不着觉。

我说,您老放心,我是个文化人,明白事理,不会发生您所担心的事。

这可不见得,她说,有的时候,越是明白人,越会做糊涂事,比如你二舅。

他那时当着村里的支书,一直大公无私,但那年水灾之后,上边送来成车成车的救济物资,堆在场院,像座小山。

以为毛多不显秃、不易被察觉,你舅顺手就往家里多拿了几捆布匹——他家里孩子多,都露着腚呢。

不期就被人发现了,举报到上边,被铐走了。

大家都知道他不是贪心的人,是一时糊涂,就为他求情——批评教育一下就成了,切莫铐人。

上边说,盗窃救济物资不同平常,要严办。

你看,“好处”这种东西身上就有“邪劲儿”,会让人身不由己。

我说,虽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可我呆的单位,是清水衙门,没多少油水,即便是想“湿”,也湿不了。

她说,你这又错了,为什么?你看,咱们村前这条马路,常有拉煤的车经过。

车稍一咯噔,就会掉下来一些煤渣,虽然不起眼儿,但只要你长年地捡,也能捡出成吨的煤。

你再看,东头占地拆迁,拆剩下一些碎砖烂瓦,大家都以为是弃物,可我一点一点地捡回来,也堆成了一大垛,也盖起了一间厨房,这你是知道的。

我的意思是说,再零碎的东西,也怕捡,捡多了也成气候;再寡淡的油水,也怕刮,刮多了,也肥。

妈知道你是个本性清正的人,但就怕你身后
有用度,一有用度,本钱不够,就会自生邪心,所以,咱们必须算计着花钱。

母亲的一番话,让我看到了母爱的模样——母爱,总是垂下身来的姿态,是忘我的呵护。

那么儿女呢?要想无愧地承受这大爱,就要站稳脚跟、挺直腰杆——因为爱是有重量的!
看一眼母亲,由于齿稀而唇瘪,由于衰老而发白,让人感到岁月的无情。

我情不自禁地把她抱进怀里,眼泪也止不住地滚落下来。

母亲眼里也有了泪光。

她毕竟多病,无奈于生活,承受不起这过于温柔的情感了。

面对这样的母亲,我暗暗对自己说:对她最大的孝顺,便是更加清正地做人。

(选自2014《读者》第6期)
1.通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文章在刻画人物时主要运用了______的方法,刻画了一位______的母亲形象和一个______的儿子形象。

3.请赏析文章第四段画线句子中两个“亮”字的表达效果。

4.通过阅读文章,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以“母爱的重量”为文章的题目?
5.有人说“读一篇好文章就相当于上了一堂人生好课”,相信你读了这篇文章一定学习了很多东西,试着谈谈从文中的“我”身上,你都学到了什么?(答出三点)
12、(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身边的优雅
踏着金黄的落叶,我沿着松花江大堤徐徐而行。

秋日的江水像一幅陈年的油画,多了一分宁静与澄碧,也多了一分耐人寻味的深邃。

受北京一家杂志社的邀请,我要去采访一位已是耄耋之年的剪纸艺人。

因为距约好的时间还早,我便决定先在江畔走走。

于是,我就惊喜地邂逅了那个在江堤上以水代墨练书法的他。

一下子吸引住我目光的,是他手中挥舞的那支独特的大笔。

这笔更像是随处可见的拖布,长杆的一头是粗糙的棕棉,那样随意而懒散地扎成一束。

只见他蘸了清水后,一只手挥舞着大笔,笔走龙蛇,上下翻飞。

一会儿的工夫,江堤上便留下一串气势磅礴的行草。

“好功夫啊!练很久了吧?”我指了指他那道劲有力的字。

“一年多了。

以前身体没毛病的时候,整天忙着工作,怎么也不会想到我这个大老粗,还能练书法,而且是水书。

”他淡然地回答。

接下来的交谈却让我惊讶万分。

他语气平淡地告诉我:他姓耿,今年刚刚50岁,去年查出患了胃癌,已切除了
3/4的胃。

上个月,又查出了胰腺癌,医生说已经没有动手术的必要了。

我怔怔地看着老耿,仿佛在听他轻描淡写地说着别人的事情。

“你是不是很奇怪,我都被死亡预约了,为什么现在还要练字?”他看出我的困惑,“我只读过5年书,这一辈子似乎都没有摆脱贫困,日子稍微好了一点点,又让癌症给缠住了。

刚开始,我也抱怨命运不公,后来,也就坦然了。

穷也罢,富也罢;好也罢,坏也罢,不都是过日子吗?于是,我就决定用最节俭的方法练练字,补上年轻时的遗憾。


“就这么简单?”我望着老耿那早已悟透人生的双眸。

他点点头,继续书写,这回他写的是楷书,内容是《声律启蒙》中的句子。

看着他一笔一画,认真得像一个小学生。

我不由得对着那些很快便要被阳光抹去的字迹肃然起敬,仿佛那些匆匆逝去的水字,是一双双会说话的眼睛,它们在无声地告诉我关于生命和人生的真谛。

在告别老耿去见剪纸艺人的路上,我又有幸结识了一位摆水果摊的诗人。

他只顾握着一截铅笔头,在一个演草本上快速地涂抹着。

他摇头晃脑,嘴里还在不停地念叨什么。

耐心地等他停了笔,他才发现我选好的水果,赶忙为我称量、包装。

我好奇地问他:“刚刚那么专注,在写什么呢?”
他有些腼腆地说:“写诗呢,突然来了灵感。


“我可以拜读一下吗?”他犹豫了一下,还是把写诗的本子递给我,
他写了不少呢,其中不乏让人眼睛一亮、心灵一颤的好诗句,比方写向日葵的:你金光四溢的花环/将明媚地旋转整个夏日/像花中的女皇/威仪而典雅;写菠菜的;你内心深藏的铁/有着怎样摄人魂魄的光芒/在生命中多么不可或缺……读着他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精美诗句,我的心仿佛被一双温暖的手柔柔地抚摸着,尘世的喧嚷和嘈杂,在那一刻全都被屏蔽了。

“真好!能够写出这么多美丽的诗句,真是一位叫人羡慕的诗人,”我敬佩地望着面前这位其貌不扬的水果摊主人,想他一定有着锦绣的心思。

“谢谢您的鼓励,我写诗只是不想让生活低到尘埃里,”他随口的一句表臼,竟也是那样诗意盎然。

在剪纸老艺人素雅的小屋里,我从老人的口中得知,那个摆水果摊的中年人,妻子是一个精神病患者。

他已下岗多年,靠着摆水果摊供出了一个读北大的女儿,我又一阵惊愕,随后向他提到老耿。

老人轻轻地道了一句:“在我们身边,这样优雅的人其实有很多呢。


是啊,仅仅在一天里,我便有幸遇见了三位拥有优雅生活的人。

他们虽然都是凡夫俗子,有着常人的苦恼、窘迫与无奈,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优雅,选择了站在精神高地,把世俗的日子过得更精彩、更有品位。

(作者:何颖。

有删改)
1.作者通过三个人物,体会到哪些“身边的优雅”?请分条概括,
2.“剪纸老艺人”本是采访的目标,但文章却没有围绕这个“目标”安排详略。

请分析作者这样编排结构的作用。

3.文中有两处画线句子,请按括号内的要求赏析品味。

(1)踏着金黄的落叶,我沿着松花江大堤徐徐而行。

秋日的江水像一幅陈年的油画,多了一分宁静与澄碧,也多了一分耐人寻味的深邃。

(从环境描写的角度)
(2)读着他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精美诗句,我的心仿佛被一双温暖的于柔柔地抚摸着,尘世的喧嚷和嚐杂,在那一刻全都被屏蔽了。

(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13、(12分)阅读《社戏》节选,回答下列各题。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

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

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选文第二段从哪三个方面(感觉的角度)来写看戏途中的景色?这对表现文章中心有何作用?
2.“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一句中的“点”、“磕”用得好在哪里?3.“但我还以为船慢”一句属于什么描写?写出了“我”的什么感受?
4.“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句中的“似乎”和“也许”“料想”能否去掉?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三、写作。

(50分)
14、根据要求作文。

阳光下,禾苗拔节了,山花灿烂了,枫叶燃烧了,冬雪也微笑了,而你,怎样了呢?
请以“阳光下,我”为题,叙写自己真实的生活故事。

要求:(1)在横线上把题目补充完整,并把题目誊抄到答题卡指定位置。

(2)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600字。

(3)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28分)
1、D
【解题分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成语的理解与运用。

要想正确地运用成语,必须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可从以下几方
面进行分析: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感情色彩等。

D项“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叹为观止”充当句子的谓语部分,不能作定语。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

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2、B
【解题分析】
B项错误。

改为:词,是古代一种文学体裁,是配合宴会乐曲而填写的歌词,句式长短不一。

或:记,古代的一种文体,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故选B。

3、B
【解题分析】
A.挑拨离间:原指没有根据的话,现在多指在别人背后散布污蔑、中伤的说法。

使用恰当;
B.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句子的意思是用文章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是指对思想的影响。

所以与语境不符。

使用不恰当;
C. 如日中天:好像中午时的太阳。

比喻事物正在最兴盛的时候。

使用恰当;
D. 自圆其说:意思是指说话的人能使自己的论点或谎话没有漏洞。

使用恰当。

故选B。

【题目点拨】
要结合积累的词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词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词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4、D
【解题分析】
D.错误,这首诗最后一段没有运用叙述的表达方式。

5、C
【解题分析】
排序题主要看以下三点:1、是否同一。

话题是否同一,句式是否同一,意思是否同一。

2、是否呼应。

整体语段是否呼应,局部前后词语的暗示或句子逻辑关系是否呼应。

3、是否协调。

整体情境是否协调,局部音节是否协调。

此题注意⑤总的介绍什么是汉字;②汉字的构成,是以下几句话的总结;④“他的论述”承接上句的“汉代文字学家许慎”;
①举例说明;③解释①的“止戈为武”。

因此选C。

6、B
【解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语言的连贯,解答这道题我们要整体阅读语段,把握大意,再看局部,照顾前后句,本题给“山水风光”“特色风物”“民族风情”选择修饰词语,首先了解各个词语的含义以及搭配等,“旖旎”本为旌旗随风飘扬的样子,引申为柔和美丽,多用来描写景物。

所以修饰“山水风光”,锁定B、D两项,“多彩和谐”中的“和谐”是和睦协调。

指的是相互之间的关系。

确定“特色风物”的修饰语是“多彩和谐”,故选B。

7、A
【解题分析】
这个句子主语是“他”,“身材高大”这个主谓短语充当谓语。

故选A。

8、D
【解题分析】试题分析:D项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

A缄(jiān)默;颔(hàn)首低眉。

B裸(luǒ)露;觥(gōng)筹交错。

C媲(pì)美;招徕(lái)。

9、1.域踊xiǎn kēng
2.D
3.B
4.C
【解题分析】
1.本题考查汉字字音字形。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才能够准确无误书写出来。

特别是同音字、形似字、易错汉字、多音字更应引起注意。

注意“踊”不要写成“涌”,“鲜”是多音字,此处是“少”的意思,应读作“xiǎn”。

2.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D处“到近现代闻一多的《死水》等……”中,“省略号”和“等”重复,删去其一。

故选D。

3.A.“大彻大悟”形容彻底醒悟;
B.“豁然开朗”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C.“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D.“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故选B。

4.C.表述错误。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故又称《诗三百》。

10、(1)去以六月息者也(2)不独亲其亲(3)然后有千里马(4)安得广厦千万间(5)万籁此都寂(6)落日故人情(7)寂寞沙洲冷(8)零落成泥碾作尘
【解题分析】
试题分析: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的“息、厦、籁、寂、沙洲、碾”等字词容易写错。

二、阅读理解。

(42分)
11、1.我在周末去看望独居多病的母亲,善良的母亲处处为儿子着想,让我感受到了母爱的无私、伟大,决心清正做人回报母亲。

2.语言描写体贴子女、善于教育子女孝顺、关爱母亲
3.两个“亮”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母亲对“我”的到来的惊喜,表现了母亲深深的爱子之情。

4.文章以“母爱的重量”为题,既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又揭露了文章的情感主旨,不仅表明了母爱的无私、深沉,更告诉了我们:母爱还包含着一份沉重的寄托——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只有这样才不辜负这份厚重的母爱。

5.①珍惜时间,安心创作,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②细心、孝顺、关爱母亲;③有一颗感恩之心,懂得回报;④清正做人。

(答出三点即可)
【解题分析】
1.本题考查文章事件的归纳概括。

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找准文中的事件,然后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

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仔细阅读文章可知,本文写“我”周末去看望母亲,善良的母亲处处为“我”着想,让我感受到了母爱的无私,决心清正做人回报母亲。

据此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点睛:概括文章情节,可以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划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

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还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

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

本文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体现母亲体贴子女、善于教育子女,也表达出儿子对母亲的孝顺、关心。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境,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要准确把握词义,可从多个角度入手,比如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

仔细阅读第四段画线句,可以看出,两个“亮”字既写母亲的声音,也写母亲的表情,传神地描绘出了母亲看到儿子到来的惊喜,表现了母亲深深的爱子之情。

4.本题考查学生对题目的理解能力。

结合文章内容理解,注意题目的双关含义,分析表面含义和深层含义。

题目“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