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人教版课后习题:9 桃花源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桃花源记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豁.然开朗( ) 屋舍俨.然( )
阡陌
..交通( ) 黄发垂髫.( )
怡.然自乐( ) 便要.还家( )
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C.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中间
..力拉崩倒之声。

B.有良田
..、美池、桑竹之属。

C.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D.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晋太元中.中.无杂树
B.便舍.船屋舍.俨然
C.皆.叹惋皆.出酒食
D.寻.向所志寻.病终
5.下列对“世外桃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逃避现实的一种空想,毫无积极意义可言。

B.这是针对现实的一种追求,在当时有着积极的意义。

C.这是空想,但寄托了人民要求和平生活的愿望。

D.它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社会黑暗、战乱频繁的现实。

6.填空。

《桃花源记》作者,他是时人,名,是著名的
田园诗人。

本文原是《》中的“序”。

《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与的美好境界,寄托了,反映了的意愿。

本文以为线索,
以为顺序。

7.导学号5394402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
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
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
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
足为外人道也。


(1)在括号里填入被省略的内容。

①(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 )具答之。

(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②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 )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

( )停数日,辞去。

(2)“咸”“并”“具”“皆”,在文言中有时跟“都”的含义相同,有时
又不同。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跟“都”的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皆.叹惋。

(3)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5)根据作者对桃花源的描述,用你的话来说说,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渔人大概说的
是什么,桃源人叹惋的是什么。

8.导学号53944026(2017浙江温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与致虚妹丈书
高尔俨
昨宵乐甚!碧天一色,澄澈如昼,又松竹影交加翠影被①面月光洒落酒杯中波动影摇。

吹洞箫数阕,清和婉妙,听之怡然;响绝余音,犹绕耳间不退。

出户一望,空旷无际。

大醉后笔墨缭乱,已不复记忆。

今晨于袖中得纸幅,出而视之,则所谓“笔墨缭乱”者也。

然亦殊可爱,以为有骀荡②之趣。

把笔效之,不能及已③。

因即以昨日所就者请正。

(选自《历代小品尺牍》)
:遮盖。

②骀荡:这里指书法舒放旷达。

③已:句末语气词。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吹洞箫数.阕( )
②不能及.已( )
③因即以昨日所就.者请正( )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
又松竹影交加翠影被面月
光洒落酒杯中波动影摇。

(3)依据字形,领会词义,体会情味。

参考示例,给“婉妙”做批注。

示例响绝.余音,犹绕.耳间不退:“绝”和“绕”是绞丝旁,和丝绒有关。

“绝”义为“断绝”,“绕”义为“缠绕”,一“绝”一“绕”,写出了箫
声虽止,但仍如丝如缕,萦绕耳畔,作者的陶醉之情跃然纸上。

批注清和婉妙
..:
(4)这篇小品文读来“趣”味盎然,作者认为,昨夜纸幅“有骀荡之趣”,你还从文中发现哪些“趣”?阅读全文,说出你感受最深的一种“趣”,简要
陈述。

9.导学号53944027(2017江苏盐城中考)综合性学习。

崇文中学文学社团开展“走进多彩盐城,关注身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绿色湿地——盐城沿海683万亩海涂湿地,是太平洋西岸面积最大、原始生态保持最完好的海岸型湿地。

盐城有两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联合国人与自然生物圈网络成员,被列入联合国“世界重要湿地名录”。

【材料二】白色海盐——盐城因“盐”而兴,以“环城皆盐场”而得名,是全国唯一以盐命名的地级市,有全国唯一展示海盐文明的中国海盐博物馆。

“串场百里皆盐场”,贯穿市区的串场河曾是古代运盐之河。

【材料三】红色铁军——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盐城成为华中抗战中心,享有“陕北延安,苏北盐城”的美誉。

刘少奇、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生活过、战斗过。

【活动一】绿色是盐城的生态名片,请依据前一句格式,补全城市宣传广告语。

走进东方湿地, 。

【活动二】星期天上午,社团成员按照计划来到中国海盐博物馆门前,准备参观。

作为本次活动的组织者,你要先去和工作人员联系导游讲解的事,你该如何说?
【活动三】社团开展“红色盐城”实践活动,向成员征集活动建议,请写出你设计的一个主题活动的名称。

练基础
1.huòyǎn qiān mòtiáo y
2.C 解析 A项,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项,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D项,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B 解析 A项,中间,古义,“中间夹杂”;今义指在事物两端之间或两个事物之间。

C项,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指运输事业。

D项,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4.C 解析 A项,年间/中间。

B项,离开/房屋。

D项,寻找/不久。

5.A 解析这是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6.陶渊明东晋潜桃花源诗并序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作者的政治理想广大人民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时间先后
练提能
7.(1)①村中人渔人渔人村中人②村中人村中人渔人渔人
(2)C 解析此处为“详细”的意思。

(3)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4)①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鱼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②带领妻子和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同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5)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战乱,没有压迫,人们安居乐业,社会平等、安宁、和平。

(6)渔人说的大概是秦末以来的历史,人民的痛苦。

桃源人为外面的世界如此动乱不堪,为外面的人民一直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练中考
8.(1)①几②比得上③完成
(2)又松竹影交加/翠影被面/月光洒落酒杯中/波动影摇。

(3)“婉”和“妙”都是“女”旁,让人联想到女子的柔美。

“婉”义为“婉转”,“妙”义为“美妙”,“婉妙”二字,写出箫音柔美悠扬、悦耳动听,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愉悦之情。

(4)示例一我感受到自然之趣。

夜晩碧空如洗,通透如玉。

月光之下,松影、竹影翠色拂面,皎洁的月光直落酒杯中,干净明亮,杯中月影摇曳生姿。

读来趣味盎然。

示例二我感受到艺术之趣。

“昨宵”月色空明,松竹摇曳,自然之景触发作者创作的灵感,酒酣之际,兴会神到,虽笔墨纷乱,但浑然天成。

作者在自然之景中直抵自然之境。

“今晨”握笔仿效,却再难企及。

看似无意,却揭示自然意趣是艺术创作的真意。

练素养
9.【活动一】感受盐城魅力()
【活动二】您好!我是崇文中学文学社的学生,我们社团正在开展“走进多彩盐城,关注身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准备进盐城博物馆参观,想请您安排一位导游帮我们讲解下,您看方便吗?
【活动三】举办“红色盐城”征文活动,体会抗战精神;举办“红色盐城”演讲比赛,体会革命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