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无性造人》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无性造人》教案
《论无性造人》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相关科学常识;
2.品味课文清新幽默、通俗易懂的语言;
3.学习课文的论证方法;
4.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发展。
【教学重点】目标2、4
【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与克隆人相关的电影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谈谈自己对克隆技术及克隆人的认识。
(教师补充介绍“克隆”常识。
)
2.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
3.学生讨论作者对“无性造人”的态度。
4.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刘易斯托马斯博士是美国医学家、生物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
70年代末,美国举国上下反对生物学
家滥用重组DNA技术,怕他们使DNA与大肠杆菌之类相结合会造出危险的东西。
托马斯慷慨陈词,反对在科学研
究方面设置禁区,坚决捍卫科学研究自由的权利,而在
克隆人问题上,他又非常谨慎地表示反对。
这看似矛盾
的两种态度一方面体现了托马斯不断追求科学新知、勇
于探索科学奥秘的进取精神,另一方面反映了他作为科
学家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三、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反对“无性造人”?
明确:质疑克隆造人的可能性,质疑克隆造人的必
要性。
2.读了课文,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教师引导。
)
3.写作特点。
明确:
(1)论证角度巧妙,推理严密、层次清晰
为论证克隆的前景暗淡,文章从两个方面入手,一
是人的自身生存危机──克隆人排挤衰老的真我,或许
还会使自己成为不可救药的“少年犯”;二是由此带来
的社会危机──入选的人员、标准及技术滥用等问题都
会带来危险。
精当的论述以一当十,深入浅出。
为论证克隆一个一模一样的人的事情不大可能发生,作者以退为进,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时间问题,它需
要几十年的不加任何干预的观察;二是环境的再造问题,环境包括了父母乃至祖父母、整个家庭、家庭每一成员
的周围所有人以及这些人周围的人乃至整个世界。
第二
方面的论述极为精彩,从克隆其父母开始,层层引申,
严密推理,直至复制整个世界,而这又是不可能做到的。
至此,读者完全信服了作者的观点:这种事真的是不可
能发生的。
(2)语言优美清新、幽默含蓄、通俗易懂
在阐述克隆暗淡的前景时,作者说“很难想象,一
个未经配对儿的胞核能有什么孝心和敬意之类的事;更
难想象,一个人那新的、自行生育的自我,不过是一个
绝对茕茕孑立、举目无亲的孤儿”,“请问,如果你在
55岁的时候,通过代理人,成为一个不可救药的少年犯,你当作何感想?”没有面色凝重的说教,只有不断引人
深思的让步假想,深入浅出,令人信服。
“这些词语真
正的意思,是指邻近的密密挤挤的人群,在讲,在听,
在微笑,在皱眉,在给与,在保留,在勉励,在推动,
在爱抚,或对这个个人抡起大棒。
”“仅有些基因组,
而没有人在其周围,你会培育出一株脊椎植物,不会太多。
”清新富有文采的语言,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含蓄幽默的句子使得行文活泼,意趣盎然。
比如
“试想,你要克隆一个不同凡响、成绩辉煌的外交家,
好让他照管遥远未来的中东问题。
你必须逮住并说服他
摘下一个细胞。
”就生动幽默地描述出无性造人必需的
前提。
另外,通俗亲切的语言也拉近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
比如,“罢了,还是别去想它吧”“这还不
算”“可事情才刚刚开头”“然后,还克隆什么”“你得克隆整个世界,少一点也不成。
否则就没有任何希望”“这太过分了,想都不敢想”“别鼓捣任何人,连你自己在内”“头顶上面有个天,天道可是喜变不喜居的”等等,不一而足。
四、作业
你现在如何看到克隆及科学技术?写成一篇文章。
附:板书设计
论无性造人
托马斯
克隆──克隆人科学技术
作者反对可能性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