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庄江成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03期
摘要:我国农业增产增效的60%-80%均来自农业科技进步。
然而,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科技资源严重浪费。
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总量基数较大,但经济现状、科技困境等制约着该省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因此,通过研究导致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较低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对提高农业科技成果有效转化,解决福建省实现可持续发展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一、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总体偏低
当前福建省农业科技综合实力与先进省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农业科技创新供给不足,具有重大突破和能够形成产业化的科技成果较少、福建省农业科研和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也偏少,2014年福建省科技活动机构中农业科学学科的科技活动人员仅占5.32%,全省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中农、林、牧、渔业专业技术员仅占3.85%,科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的复合型领军人才短缺;农业科研机构规模普遍较小,全省100人以上的研究机构仅有8家,占地市以上农业科研机构总数的1/6。
(二)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不健全
当前,福建省相关的科技政策多局限在科技部门,由于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分割”,政府、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之间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尚未形成引导供需良性互动的、完整高效的协调机制、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产、学、研在合作上缺乏动力和制度保障,导致全省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分散、重复和浪费。
(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涉及到多个不同的利益主体,公平、合理、可行的利益机制是维护他们各自利益的保证。
但是目前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尚未建立有效的利益机制,主要表现在:第一,农业科技成果价格缺乏合理的评价方法。
第二,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利益保护难。
第三,农业科研人员从事转化与推广的机会成本偏大。
第四,农业科研机构内部利益驱动机制不合理也挫伤了农业科研人员投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二、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宏观调控不完善
近年来,福建省政府对农业科技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越来越重视并增加了对农业科研的投资,也不断地加大了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但是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宏观调控效果不十分显著,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的色彩。
(二)农业科教及推广缺乏长效协调机制
当前,福建省相关的农业科技政策多局限在农业科技部门,由于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分割”,政府、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之间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尚未形成良性互动的、完整高效的长效合作机制。
产、学、研在合作上缺乏动力和制度保障,长期各自为政、相互分离,农业成果推广以技术而非需求为导向,难以及时推广。
三、促进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农业科技成果利益分配机制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农业科技成果及其利益不断产生,其也不断的转化和吸收,运用到经济发展中,同时各主体在转换过程中不断受益。
因此,协调各种利益分配关系,这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农业投资研发的积累以及形成良好的分配机制,增强发展潜力,促进健康发展。
Pretty[1](1991)的研究也证明了农民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重要性。
一是建立农业科技成果的评价模型。
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必须面对农业科技的价值的确定问题。
针对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的问题,我们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标准化的农业科技成果评价体系,保护双方利益,并促进农业科技结果的顺利转换。
二是建立一个合理的基于市场经济的利益分配机制。
微观经济主体的利益分配主要是通过市场,农业技术市场规范的前提是建立一个合理的激励机制。
(二)改革农业科技体制
顾焕章[2](1997)等在分析农业科技成果供求面临的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农业科技成果供求机制的对策。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先决条件是农业科技成果的高质量,必须有明显的优势,如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性和可行性的生产。
为此,我们必须深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的体制改革,加强农业科技研究管理,促进农业研究和国民经济的有力结合,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质量。
首先,应该从科学研究、报告,抓好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的先进的技术的完成创造条件尽快完成研究任务,并进行优先级的批准。
其次,在科研项目的具体研究过程中,加强过程管理,定期检查和监督,确保项目按期完成。
第三,对农业科技成果及其转化的识别与鉴定,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科研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和履行职责,严格按照识别和验证过程的结果鉴定,审批程序以确保成果质量,不让不成熟的研究成果通过鉴定。
(三)努力探索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机制
目前,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主要有三个方式:一是农业科技企业为研究主体,农业科技成果直接转换;第二个是农业科研机构、农业相关大学、农业科技企业以参股方式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进行合作,Plewa[3]等(2013)研究发现大学与农业产业的有效结合能够大力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创新以及农业发展;三是农业科研院所、高校自办农业企业进行产学研活动。
但采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方法必须是一个统一的有机链接闭环,最好是从项目研究开始,有必要考虑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产业化,使研究与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发展同步和协调操作,最好是采取有效形式加速农业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促进一体化的农业科研、推广和教育,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系统的主要地位,降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时间长度,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其次,农业科技、农业生产者、劳动力、农业劳动工具也应该形成协同效应。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除了产品创新,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业技术,基本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之外,还要提高农业资本和土地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
因此,根据农业科技系统的市场需求确定项目主题,进行研究,根据市场需求来选择研究结果,实现科技创新,获得经济收益。
参考文献:
[1]Pretty J. Can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Feed Africa New Evidence on Progress, Processes and Impacts[J].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 Sustainability, 1999, 1(3-4):253-274.
[2]顾焕章. 论面向21世纪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十大关系[J]. 中国科技论坛, 1997(5):28-31.
[3]Plewa C, Korff N, Johnson C, et al. The evolution of university–industry linkages—A framework[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3, 30(1):21-44.
作者简介:庄江成(1989-),男,福建省泉州市人,现为洛江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副主任.。